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 第三十一章 溃堤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第三十一章 溃堤

簡繁轉換
作者:音冰儿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31 03:49:07 来源:源1

第三十一章溃堤(第1/2页)

“那没招了,那不行赶明儿我去赶集给你带一罐吧。”

“行,行,我回去给你拿钱。”那人忙不迭的谢了又谢。

百来文的一罐盐,比关内的私盐都便宜一半,质量甚至还要更好一些,清廷再怎么严防死守,殷灵毓所兑换的廉价精盐还是不断的被走私入关,冲击着关内的盐价。

现在她唯一还在兑换的也只有少数这类有战略价值的物品了,大部分物品已经能够足量生产,自给自足,而且只要等到海边的盐场建好,盐她也不用换了。

“主公。”周文渊抱着文件敲敲门,得到准许后走了进来,低头道:“您吩咐的城镇规划我们拿了几个初版方案,您看看。”

“好的。”殷灵毓拿过去,不忘随口道:“辛苦你们了,如果有熬夜的同志可以休息一两天再来。”

“多谢主公。”周文渊下意识摸了摸眼底的黑眼圈,感慨殷灵毓细心体贴,退后两步转身出去了。

不过,这里的确如友人所说,很美好。

康熙五十三年秋。

黑龙江与吉林二地大为丰收。

金灿灿的玉米,黄澄澄的土豆,甜蜜蜜的红薯,白花花的大米,沉甸甸的麦穗。

在百姓里动静不小,但因为消息的封锁,只在私底下通过百姓传播,而盛京方面自从发现从华夏打探不到什么消息,便只坚守盛京,也就没有得到这方面的讯息并上报,这也就导致康熙错过了最佳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抄作业的时机。

秋日风稠凉意浓。

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齐上阵,壮劳力们挥舞着刚磨的镰刀,割下一捆捆沉甸甸的麦子,稻谷,高粱玉米的秸秆,或是刨开土地,挖出饱满硕大的块茎。

半大的孩子和老人跟在后面,仔细地捡拾着掉落的每一穗粮食,将高粱和玉米从秸秆上掰下来,然后将秸秆打成一捆捆的留用,再将挖出的土豆,红薯装进麻袋。

晾晒场上一片片的金黄,孩子们在边上奔跑嬉戏,负责看晒粮的老人眯着眼,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互相聊着天。

“今年冬闲,能给娃扯身新棉袄了!”

“开春攒一攒,说不定能再起一间房!”

“老王头,瞅瞅你家那堆,谷穗沉得都快压塌架了!今年可是美了!”

王老汉嘿嘿一笑,露出豁了的牙:“美!咋能不美!往年这时候,看着收成好,心里头也直打鼓,就怕衙门里那群饿狼闻着味儿就来了,这税那捐的,七扣八扣,能剩下三成嚼谷过冬就谢天谢地了。”

李老汉感慨道:“咱种地的,汗珠子摔八瓣种出粮食,不白累一年,能换回钱来,扯布,买盐,添农具,这日子才有奔头!还是咱们华夏好!不收税!”

旁边编着草绳的孙老太接话道:“可不是咋地!哪年交粮不是扒一层皮?斗尖要踢,淋尖要抹,好粮食硬说成次的,折腾半天,能给你留点瘪子壳子就不错了!哪像今年……啧啧,老婆子我活了大几十年,头一回见着官府客客气气拿钱跟咱老百姓买粮的!”

“不止呢!咱这多余的粮食,公家不光收,价钱还给得公道,俺家那口子盘算着,留下口粮,剩下的卖给公家,到时候除了给小子娶媳妇攒点,还能把屋顶翻修翻修,省得冬天老漏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一章溃堤(第2/2页)

“哎哟真好啊,临老了临老了咱享上起义军的福了。”

“咱娃儿可都得好好教着,可不能让他们没人使了。”

“什么他们,是咱们,咱们都是华夏的,是一家人……”

与此同时,京城。

几乎一年的时间,火器营的工匠们已经换了两轮。

康熙的耐心越来越少,他无法理解技术差距的根源,眼里也看不到没有硝酸炸药,被炮弹炸膛致残的底层工匠。

华夏的火器是建立在戴梓的天才,殷灵毓的超前知识以及初步的简陋工业生产基础上的。

清廷工匠仅凭模糊的战报,甚至连缴获的零星残片都没有,在没有理论指导和工业支撑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仿制。

但康熙不懂。

他只能将失败归咎于工匠们的“无能”,“不尽心”,试图用处决他们的鲜血,向其他人逼迫出成果,认为只要技术上能追平,就能在军事上取胜。

这是他作为传统帝王最直接的思维模式,但他完全忽略了支撑华夏军力的底层逻辑,那些强大的基层组织能力,高效的后勤保障,民心凝聚带来的兵源质量和士气,以及背后的简陋初级工业体系。

他只是在徒劳地模仿“果实”,而不去研究甚至拒绝承认培育果实的“土壤”,因为他知道那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削弱自己的权力。

阶级立场和统治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这么做。

事实上康熙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

至少对于他的统治而言。

但他面对的是已经超出他的固有认知的“反贼”,他想不到仅仅是一年,吉林与黑龙江会在起义军的带领下发展成什么样子,他选择最稳妥的固守,就等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就等于是在消耗和比拼国力,财富。

反贼能有这些吗?

再说了,消耗了百姓,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康熙不在乎。

所以,康熙所做的每一步,其实都在加速清廷与百姓的对立。

对汉臣,特别是江南士绅的严密监控,对军队和火器研发而调拨的巨额开销,对关内摊派因此更重的赋税,还有更加严苛,几乎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不敢提一句关外的文字狱。

仿佛一座堤坝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洪水冲击,康熙所做的,并非疏浚河道,加固根基,而是不顾一切地命令民夫们将堤坝垒得更高,更厚,对堤坝内部早已被蛀空的蚁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于是,税吏的盘剥变得变本加厉,以筹措军费,许多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被迫卖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额外的摊派,更凶恶的胥吏,高价的必用品,赚不到的钱粮。

“康熙盛世”的金色外衣下,民间的活力和财富正在被急速抽干,怨气在无声地积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