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 第八章 叹息

快穿:每次都是地狱开局 第八章 叹息

簡繁轉換
作者:音冰儿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0:55 来源:源1

第八章叹息(第1/2页)

最后还是分开教了。

殷灵毓“想学”的多,其中有很多又“一点就通”,赵徽柔实在跟不上,在殷灵毓的鼓励和开导下,擦擦眼泪,选择专精于其中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那几样。

其余的,便暂缓了。

张璃溪从女儿学习开始就如在梦中,到后来更是发现女儿学的什么医书自己都快看不懂了,又感动又心疼,一个劲儿的想办法带着宫人照顾殷灵毓生活方面的小事。

连带着赵祯也被从夜宵点心到擦脸帕子照顾了个囫囵个儿。

然而其实赵祯的兴奋和自豪比张璃溪只多不少。

眼见着大臣们一个个先是见了鬼一般,然后就争着抢着要教自己女儿的样子,赵祯激动的手都在抖。

这是自己的女儿!小小年纪能解决那样大的问题,找出朱砂这种毒物,救下了整个皇室的女儿!

与此同时,赵祯心里更是后怕。

这样……这样的麒麟儿……险些就毁在那朱砂上了!

若是当初女儿没有留住,他百年以后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赵祯知道,他们都在观望,在试探。

国本空虚如利剑悬顶,如今突然出现一位如此不凡的皇嗣,即便是公主,这些忠心社稷的臣子,也难免会生出些别样的心思。

看着自己那些重臣,一个个对毓儿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惊叹,爱护乃至隐隐的期许,赵祯心知肚明,却并不点破。

他如今只想看着女儿平安长大,至于其他……他不敢多想,也不能多想。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没有多好,哪怕找出了朱砂的问题,可那些伤害已经造成了,太医也说过,要调养,难,从前对朱砂的危害未曾有研究,现在很是无从下手。

所以赵祯没办法生气于臣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将目光隐晦投向他的女儿,即便这的确冒犯了他的天子威严。

可至少这是他自己的孩子。

这是他赵祯的血脉,是大宋的公主。

还是乖巧懂事,会因为他的身体,而如此稚龄便跑去学医的幼女。

所以,赵祯更不可能迁怒她了。

至于未来……且看毓儿能走到哪一步吧。

有这些老成谋国的臣子在,他亦可稍稍安心。

殷灵毓也因此,而更频繁,更光明正大的出现在议政的场合。

不过,殷灵毓并未急于参政,而是潜移默化的继续用优异的表现,和一些小的发现,不着痕迹的收拢人心。

这日午后,赵祯端坐于包府偏厅主位,手边是一盏清茶和几份摊开的奏疏。

韩琦,文彦博,包拯,司马光等人分坐两侧,赵祯环视一周,轻叩案几,叹道:“今日请诸卿来,是为河北流民一事。去岁蝗灾,今春又逢旱情,朕心实难安。”

韩琦道:“据河北转运使报,现已于真定,大名二府设粥棚十七处,然流民日增,恐非长久之计。”

———————一会儿换

也许“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能给人更隽永的印象,但我还是更爱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以一个女子的身份,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足以让人窥见她洒脱不羁的内心世界,更遑论她在对女子约束逐渐明显的大宋,毅然与渣男和离,即便付出坐牢的代价。

最初对李清照感兴趣,是知道她的“形象颠覆”,课本上读她的词句,都是素雅清新的,哪怕带着哀怨的《醉花荫》,却也是“人比黄花瘦”这样的婉转柔美,更不用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童趣,还有课外读到的《点绛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章叹息(第2/2页)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俏皮动人的少女气息扑面而来,直让我觉得,李清照就合该是个爱美又腹有诗书的才女,养花刺绣,赌书泼茶,直到我听闻,她爱喝酒,经常喝醉,爱出风头,写诗词大骂当时的诗人“俗气”,爱打马吊,也就是类似现在的麻将的赌博。

说实话我一开始知道时非常震惊,但仔细一想,确实很多诗句虽然婉约却描写了自己的宿醉,原来一开始就有迹可循。

怀揣着好奇,我最终开始探寻,真正的李清照,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清照的父亲,是苏轼的弟子,“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李清照的词又得到苏轼大弟子的大力称赞,但这并不是她的全部才能,她最受人称道的其实是对朝堂事的点评,对社稷的关注与忧虑,这让世人刮目相看,如果说《如梦令》是她少女生活的写照,那《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写的就是她的眼界,她的胸襟与情怀,她的满腔爱国之心,忧国忧民。

除此之外,李清照还是金石大家,和丈夫赵士诚一样喜欢品鉴古碑文,珍本秘籍,名人字画,只可惜二人虽出身大族,但廉洁奉俭,夫妻二人清贫窘迫但自得其乐,直到党争之事牵连,李清照不得已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跟随赵家归乡,李清照在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随丈夫一同修撰《金石录》,又在丈夫为母奔丧后,一人带着十五车金石书籍,在兵变里以莫大的智慧与勇气,将其押运到江宁府。

直到此时,李清照虽有波折却也算平淡幸福的生活就此结束,随后的日子里,丈夫离世,朝廷大乱,连同自己与丈夫一起收集的珍宝也几乎全部失散,悲痛无助中再嫁的男人也只贪图钱财,薄情寡义,对她拳脚相加,最终,经历九天的牢狱之灾后,李清照成功和离。

我其实思考过很久,老年的李清照为何那般愤慨,直到我更清晰的了解了宋史,那些党争,乱世,怯懦,贡金。

她本该拥有美满的生活,婚姻,家庭,却都被当时尸位素餐的官员与朝廷所毁,她空有志向却连和离都被视为不安分,她怎能不痛,怎能不怒。

但她从未轻言放弃,她与丈夫乡里度日安之若素,在靖康之耻那样的乱世中智勇双全保全文物,追随朝廷与帝王试图保全那些瑰宝与前人智慧的结晶,哪怕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正相反,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写出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写《金石录后序》,写《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她不像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斗志昂扬的战士,永不低头,永不放弃,就算晚年生活孤苦凄凉,她“凄凄惨惨戚戚”后,照样写出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的“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课本上的她太单薄,而历史上的她又太沉重,可她仍旧洒脱。

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我会莫名的想起,一个女子,喝的酩酊大醉,大笑着,不顾他人眼光的。

然后会心一笑,坚定地跟随着自己的心做出选择。

只要做自己就好了,任由他人评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