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步步高升:从省考状元到权力巅峰 > 第537章 拦路喊冤有隐情!

步步高升:从省考状元到权力巅峰 第537章 拦路喊冤有隐情!

簡繁轉換
作者:烟斗老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04 03:09:36 来源:源1

唐烨来到会议室,坐定之后,轻声说道,“董大爷,我刚与万县长了解过情况,这个案子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董伟清是服药自杀,但动机确实不够。行贿虽然违法了,但还不至于让他付出生命为代价。应该是受到了胁迫。”

董大武红着眼睛说道,“唐县长!我对儿子很了解,他平时本分老实,根本不可能做行贿的事情,他肯定是被人逼死的!”

唐烨暗忖董大武很难接受儿子去世,所以情绪有些激动,轻声道,“董伟清去世之后,有没有......

唐烨的改革并未因“县域科技赋能计划”的全面铺开而止步。相反,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国家科技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随着“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地方执行层面暴露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重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过长等问题。

“我们不能只看数据增长,更要关注这些科技成果是否真正惠及百姓。”唐烨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严肃指出,“如果只是把钱投进去,没有产出,那就是资源浪费。”

为此,他亲自带队前往中西部多个省份开展专项调研,深入一线了解政策落地情况。在湖北某县,他看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当地投入数千万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由于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和市场对接机制,导致大量设备闲置,技术成果无法转化。

“这不是个例。”随行的林婉清低声说,“很多地方为了争取项目资金,盲目上马,但后续管理跟不上,最后成了‘空壳园区’。”

唐烨沉默片刻,随后召集当地干部召开座谈会,明确要求:“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形象工程。从现在起,所有科技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设立退出机制,对长期无效的项目要及时调整。”

回到北京后,他立即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办法》,提出“立项前评估、实施中监管、验收后追踪”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放。

这项改革一经推出,立刻引发广泛讨论。部分地方政府担心审批流程变严会影响项目申报积极性,而一些科研单位则担忧新的监管制度会束缚创新活力。

面对质疑,唐烨坚定表态:“监管不是限制,而是保障。只有规范运作,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民。”

在他的推动下,新规逐步落地。短短半年内,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了近200个低效或虚假项目,同时扶持了一批真正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创下新高。

然而,就在改革稳步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将唐烨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次,问题出在一项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项目上。该项目由某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多家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目标是突破新型储能材料的技术瓶颈。但由于项目负责人涉嫌违规操作,导致资金被挪用,关键技术迟迟未能突破,最终引发舆论哗然。

纪检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向唐烨发函,要求其配合提供相关决策资料。

消息一出,网络上迅速发酵,不少自媒体开始炒作“唐烨改革神话破灭”,甚至有人翻出多年前他在南方某省任职期间的一些旧账,试图制造更大舆论压力。

林婉清焦急地找到唐烨:“这次动静不小,你得想办法自证清白。”

唐烨神色平静,却目光坚定:“我不怕查,只怕真相被掩盖。”

他第一时间整理了所有涉及该项目的会议记录、批示文件以及专家评审意见,提交给调查组,并主动接受问询。

调查持续了一个月,最终结果出炉:该项目确实存在管理漏洞,个别责任人已被依法处理,但未发现唐烨本人有任何不当行为。相反,调查报告特别指出,唐烨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严格把控项目质量,防止资源浪费”,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科技项目的风险防控机制。

真相大白后,舆论迅速反转。多家主流媒体刊文支持唐烨的改革方向,并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科技项目监督体系。

唐烨没有沉浸在短暂的胜利中,而是趁势推动出台了《科技项目绩效问责机制》,明确要求所有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必须签署责任书,并建立终身追责制度,确保科技改革不走偏、不变质。

“我们要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技生态。”他在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邦、改革为民的目标。”

这一年,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基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历史新高。

站在北京高楼之上,唐烨望着远方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充满感慨。他知道,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希望。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最后一句话:

**“步步高升,不只是职务的晋升,更是思想的升华;初心如磐,方能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夜色渐深,星光璀璨,仿佛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转眼进入次年春天,唐烨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中央决定组建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唐烨被提名为委员会副主任人选,负责具体事务推进。

这一任命,既是对他多年改革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能力的高度信任。但他清楚,这同样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

上任伊始,唐烨便着手推动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他提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平台”,整合中科院、工程院、重点高校、龙头企业等多方资源,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展开联合攻关。

与此同时,他还力主设立“国家青年科学家成长基金”,专门用于支持35岁以下具有突出潜力的科研人才,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我们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道,“未来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他的提议很快获得高层支持,并在当年财政预算中得以体现。该基金设立后,短短几个月内就收到上万份申请,最终资助了数百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核心骨干。

然而,正当一切顺利推进之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受全球供应链重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因素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唐烨果断建议启动“科技自主可控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不能再依赖别人。”他在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直言不讳,“过去我们讲开放合作,但现在,自主创新才是立身之本。”

在他的主导下,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国产替代激励机制等。同时,他还推动建立“国家实验室联盟”,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在半导体、操作系统、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多家本土企业成功研发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一切,也让唐烨在国内科技界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他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引路人”。

但在光环背后,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成常态,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林婉清多次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着说:“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坚持下去。”

有一次,在主持完一场长达六个小时的科技战略研讨会后,他突发胃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强烈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坚持只在门诊观察了一天,第二天就返回办公室继续工作。

“我不能停下来。”他对前来探望的同事说,“改革已经走到深水区,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一次次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时间来到第三年,唐烨的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整个科技系统的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他提出的“科技治理现代化”理念,也成为各地政府争相学习的典范。

而在个人仕途上,他也迎来新的高度??经中央批准,唐烨正式出任国家科技部部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部长级官员之一。

面对新的职责,他依旧保持低调务实的作风。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部务会,明确提出:“我们的使命,不是追求政绩,而是服务人民、推动科技进步。”

在他的带领下,科技部接连出台多项重磅政策,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这一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年度科技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这一切,都印证了唐烨多年来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

夜晚,他又一次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城市璀璨的灯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想起自己刚走上这条路时的初心,想起那些默默无闻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同仁,想起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一段话:

**“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接力。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但我愿做那颗永不熄灭的火种。”**

窗外,繁星点点,映照着这座城市不眠的灯火,也照亮着他心中那条永不停歇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