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 第307 章 西部平定·民心归附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第307 章 西部平定·民心归附

簡繁轉換
作者:红衣过客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6-25 13:36:59 来源:源1

第307章西部平定·民心归附(第1/2页)

天剑峰战役的硝烟消散后的第七个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万化城。

菜市口的青石板上,历经六日风雨冲刷,仍残留着淡淡的暗红血痕,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腥风血雨。

那些曾高悬血魔使头颅的旗杆,此刻褪去了肃杀之气,在晨风中轻轻摇晃,旗杆顶端的铁锈随微风簌簌掉落,恍若时光剥落的碎片。

而在旗杆下方,二十口黑黝黝的大铁锅整齐排列,锅内的小米粥正欢快地咕嘟作响。

浓稠的米香裹挟着暖意,袅袅升腾,驱散了空气中残留的寒意。

金黄的米粒在沸水中翻滚,泛起细密的气泡,每一次涌动都仿佛在奏响新生的乐章。

“排队!都排队!按顺序来!”

粗犷的吆喝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刀疤壮汉王铁柱手持铜锣,用力敲击,清脆的锣声回荡在街巷间。

他额角那道蜈蚣似的伤疤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粉色——

那是不久前起义时留下的印记,此刻却成了荣耀的勋章。

壮汉王铁柱目光坚定,黝黑的脸庞上满是热忱,一边维持秩序,一边高声安抚着排队的百姓。

在他身后,一队辆粮车整齐排列,车身印着皇朝的赤龙徽记。

麻袋上“免赋赈灾”四个朱砂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字迹刚劲有力,仿佛带着皇朝的承诺与温度。

这些从千里之外运来的粮食,满载着新生的希望,即将分发给饱受苦难的百姓。

排队的人群中,有衣衫褴褛的老妪,有面黄肌瘦的孩童,他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轻声议论着,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

这一刻,菜市口不再是令人胆寒的刑场,而化作了传递温暖与希望的港湾。

寒风卷着枯叶掠过万化城菜市口,在蜿蜒的队伍里,一个跛脚老汉突然踉跄着跪倒在地。

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死死搂着怀中面黄肌瘦的女娃,孩子脖颈处还留着青紫的掐痕,细弱的手腕上,几排针孔结着黑痂——那是修仙者为炼制血丹留下的罪证。

老汉浑浊的泪水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滴在孩子破旧的粗布衣上:

“青天大老爷啊...早知道有这天,我那三个孙儿何必...何必被抓去炼丹啊!”

抽噎声惊起了附近觅食的麻雀,也让喧闹的队伍瞬间安静下来。

人们纷纷侧目,看着老人颤抖的脊背,许多人红了眼眶。

穿青衫的年轻文书快步上前,新裁的道袍下摆还带着浆洗的褶皱,胸前别着的“凡道院”木牌泛着桐油的清香,边缘甚至还沾着些许未干的新漆。

他半跪在冰凉的石板上,小心翼翼地搀扶起老人:

“老伯快起,使不得使不得!”

文书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他却浑然不觉,只顾着从袖中掏出羊皮卷轴展开:

“陛下早有明令,凡被修仙者残害的家庭,每月额外支取三斗救济粮,还有棉衣麻布按月分发。”

他转头看向躲在老人怀里的女娃,声音不自觉地放柔:

“等女娃满六岁,就能去城东新修的凡道院念书,笔墨纸砚、书本束脩,统统由皇库支给。往后啊,孩子们不用再怕那些修仙的了。”

这番话如同一束光照进寒冬,队伍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抽噎声。

有妇人用粗布袖口擦拭眼泪,有汉子红着眼眶用力点头,就连几个原本怯生生的孩童,也好奇地凑过来,盯着文书胸口的木牌窃窃私语。

跛脚老汉颤抖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汹涌的情绪哽住,最后只是紧紧攥住文书的衣袖,浑浊的老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

话音未落,万化城厚重的城门方向突然传来铁器碰撞的铿锵声,紧接着是此起彼伏的欢呼与叫嚷。

循声望去,只见威岳将军麾下的破天军列着整齐的方阵缓缓驶入,为首的工兵队扛着铁钎、绳索,目标直指城中央那座阴森森的“血税碑”——

这座由万化宗立起的青石碑,数十年来如同一把悬在凡人头顶的利刃,记录着最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血税碑足有两丈多高,通体漆黑如墨,碑身刻满狰狞的符文。

“凡人如畜,每岁纳血”八个斗大的篆字,用掺着朱砂的人血写成,历经岁月侵蚀,字迹依然鲜红刺目。

碑顶雕刻着张牙舞爪的凶兽,仿佛时刻准备扑食下方的凡人。

在它阴影笼罩的这些年,不知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孩童被抽干精血,沦为修仙者炼丹的材料。

工兵们迅速行动起来,粗壮的麻绳套上碑身,数十人齐声呐喊,肌肉紧绷如弓弦。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这座压在百姓心头数十年的巨碑轰然倒地,溅起漫天尘土。

青石碑断裂的刹那,围观的人群先是陷入诡异的寂静,仿佛还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空气凝滞了片刻,突然,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打破沉默:“还我儿子命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冲出人群,她颤抖着举起手中早已发臭的鸡蛋,狠狠砸向石碑残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7章西部平定·民心归附(第2/2页)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压抑多年的愤怒与仇恨瞬间爆发。

“血债血偿!”“还我们公道!”此起彼伏的怒吼声响彻云霄,烂菜叶、石块、臭鸡蛋如雨点般砸向碎石堆。

有人扯下身上破旧的衣襟,蘸着路边的泥水,奋力擦洗碑上残留的血迹;

有人挥舞着从家中带来的锄头、镰刀,疯狂砍砸着碑身。

人群中,几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相拥而泣,她们一边哭一边将泥土撒在石碑碎片上,仿佛要用这种方式埋葬过去的痛苦;

年轻的汉子们则高声唱着战歌,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畅快。

而那些曾经被迫在碑前缴纳“血税”的老人们,此刻颤抖着抚摸着石碑的碎块,浑浊的泪水滴落在冰冷的青石上——这一天,他们等得太久太久了。

暮春的风裹挟着茉莉花香掠过清水镇,却冲不散祠堂前凝结的肃杀之气。

青瓦白墙的祠堂檐角下,铜铃在虚空之中诡异地轻晃,发出细碎的声响。

铃铛丞相身着玄色蟒袍,玉带束腰,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凤目含霜,俯瞰着这场关乎民心的公审。

祠堂中央的空地上,丹鼎派弟子被玄铁链锁成一串,狼狈地跪在铺满雪白茉莉花的草席上。

每一朵绽放的茉莉,都象征着一个被他们残害的无辜孩童。

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炼丹师,此刻形容狼狈,道袍破损,脸上带着惊恐与不甘。

随着铃铛丞相轻挥衣袖,苦主们依次上前。

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讲述着孙子被掳走炼丹的经过;

满脸泪痕的妇人抱着空荡荡的襁褓,泣不成声地诉说女儿被抽血而亡的惨状。

每一句控诉都如重锤,敲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神奇的是,祠堂横梁上悬挂的铜铃竟无风自动,清脆的铃声中,那些悲愤的哭诉化作金色符文,一一拓印在案头的“公道簿“上,成为铁证。

“按《皇朝民典》第三百二十一条。“

铃铛丞相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令人胆寒的威严,如同一道惊雷划破天际。

原本躁动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传奇女相身上。

“残害孩童者,当受万民唾面之刑,再枭首示众!“

话音刚落,铃铛丞相突然解下腰间的羊脂玉佩,用力砸向为首的白衣丹师。

玉佩碎裂的清脆声响,如同开启复仇的信号。

压抑已久的怒火在这一刻彻底爆发,早就按捺不住的百姓们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前去。

咒骂声、哭喊声、厮打声交织在一起,人群如沸腾的油锅,每个人都将积攒多年的怨气化作最尖锐的武器。

当愤怒的浪潮渐渐平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视凡人为蝼蚁的炼丹师,早已面目全非。

他们的脸上、身上,布满了溃烂的伤痕——那不是拳脚所致,而是被无数饱含千年怨气的唾沫生生蚀穿了皮肉。

这些不可一世的修仙者,终于尝到了凡人怒火的滋味,而这场公审,也将永远铭刻在清水镇百姓的心中,成为新皇朝守护子民的见证。

正午的烈日如同一只炽热的巨眼,无情地俯瞰着独孤皇朝西部广袤的大地。

西部新归附的疆域上,同步行刑的鼓声自四面八方响起,沉闷的声响如滚滚惊雷,震颤着每一寸土地,也震颤着每一个见证者的心脏。

这鼓声,是对往昔罪孽的审判,是新时代的序章,更是皇朝向天下宣告法度威严的最强音。

而在曾经的修仙圣地天剑峰,这里已不见往日仙气缭绕的盛景,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工部的匠人们挥汗如雨,在洗剑池的遗址上,一座庄严肃穆的“英灵祠”正拔地而起。

粗糙的麻绳勒红了他们的肩膀,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坚定与希望的光芒。

英灵祠的地基处,整齐排列着从各大修仙门派搜出的罪证。

那面阴森可怖的万魂幡,曾收纳着无数无辜者的冤魂,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凄厉的哀嚎;

炼婴鼎表面凝结着暗红的污渍,那些被当作鼎炉的婴孩,其悲惨遭遇让人不寒而栗;

抽髓针泛着冷冽的寒光,针尖上仿佛还残留着受害者的血泪。

如今,这些令人发指的邪器被高温熔炉熔解,重新铸造成一尊尊跪姿人像。

这些跪像姿态谦卑,面容凝固在忏悔的神情中,永远面朝受难者家乡的方向。

他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罪孽;

低垂的头颅,似在向那些被残害的灵魂谢罪。

当微风拂过,石像表面的沟壑间发出细微的呜咽,仿佛是亡魂们终于得到慰藉的叹息。

而匠人们每夯下一层地基,都像是在为过往的伤痛盖上封印,为这片土地的新生埋下希望的种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