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左眼见飘心中喜 > 第九章西山公园后山戏曲飘

左眼见飘心中喜 第九章西山公园后山戏曲飘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30 02:21:32 来源:源1

第九章西山公园后山戏曲飘(第1/2页)

九月的秋雨裹着桂花香,将西山公园的石板路浸得发亮。陈婷婷缩着脖子在售票亭前跺脚,指尖捏着那张皱巴巴的戏曲票——边角泛黄,印着“西山公园后山凉亭晚七点牡丹亭”,墨迹被雨水晕染得模糊,却在右下角清晰地印着一朵烫金的牡丹花。

“这票哪来的?”售票员推了推老花镜,目光在票面上反复打量,“后山根本不设戏台,凉亭早两年就封了。”

陈婷婷的思绪瞬间飘回今早。她在公司前台签收快递时,牛皮纸袋里除了合同,就躺着这张戏曲票。没有寄件人信息,也没有只言片语,可当她摸到票面上凹凸不平的牡丹花纹,指尖竟莫名发烫。

“或许是哪位客户送的?”同事小李凑过来,“不过这地方还挺浪漫,要不叫你男朋友一起?”

陈婷婷勉强笑了笑。男友周宇半个月前去了外地出差,最近联系越来越少。她鬼使神差地将票塞进包里,此刻站在公园门口,心里涌起一股连自己都不解的执拗——无论如何,她都想看看这张神秘戏票背后的真相。

穿过九曲回廊,雨渐渐停了。后山的石阶覆着青苔,两侧的枫树叶子红得像要滴出血来。陈婷婷攥着手机电筒,小心翼翼地往上走。越靠近山顶,越能听见隐隐约约的丝竹声,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又仿佛就在耳边。

转过最后一个弯,一座飞檐翘角的凉亭赫然出现在眼前。朱漆剥落,横梁上的彩绘早已褪色,可亭中却灯火通明。八仙桌铺着红绸,铜香炉里青烟袅袅,七个身着戏服的人正围坐演奏。为首的老者白发苍苍,手中的京胡拉得抑扬顿挫,其余人或敲鼓板,或弹月琴,专注得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有人吗?”陈婷婷轻声问。

琴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她,那眼神让陈婷婷不寒而栗——浑浊的眼珠里透着股说不出的空洞,像是蒙着层薄雾。

“来听戏的?”老者开口了,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青砖,“坐。”

陈婷婷迟疑着在石凳上坐下。老者将京胡往肩头一搁,清了清嗓子,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唱的是《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可曲调却与她听过的任何版本都不同,哀婉中带着股说不出的苍凉,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裹着百年的风霜。

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陈婷婷的眼眶突然红了。她想起上周整理旧物时,翻到的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里的母亲穿着旗袍,眉眼间满是温柔,背后的背景正是这座凉亭。母亲去世得早,关于她的记忆总是模糊的,可此刻,那些快要消散的片段却突然清晰起来——母亲总爱哼戏,说自己年轻时在西山公园唱过戏,还说后山有个能让人忘记烦恼的地方。

“姑娘,该走了。”老者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不知何时,月亮已经爬上树梢,亭外的树林在月光下影影绰绰,像是无数双眼睛在窥视。

陈婷婷慌忙起身,却发现戏票不见了。她在石凳周围找了一圈,忽然注意到老者脚下露出一角红色——正是那张戏曲票!

“我的票……”她刚要伸手去捡,老者却用京胡杆压住了票:“想要票?明晚再来。”说完,朝她挥了挥手,示意她离开。

回到家,陈婷婷打开电脑搜索“西山公园后山凉亭”,却只找到一条二十年前的新闻:1998年,西山公园发生火灾,后山凉亭严重受损,自此关闭。可她今晚明明看到了完好无损的凉亭,还有那群唱戏的人!难道是幻觉?可口袋里残留的檀香,还有手机里拍下的模糊照片,都在提醒她,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第二天,陈婷婷请了假,早早来到公园。她先去了市档案馆,在泛黄的报纸堆里翻找关于母亲的信息。终于,在1997年的《城西日报》上,她看到了一张照片:年轻的母亲穿着戏服,站在西山公园凉亭前,身旁站着那个拉京胡的老者!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写着:“城西戏曲社在西山公园举办中秋戏曲晚会,主演陈玉兰与琴师周德海合影。”

陈玉兰是母亲的名字,可周德海……陈婷婷突然想起,男友周宇的爷爷也叫周德海!难道,昨晚见到的老者就是周宇的爷爷?可周宇从未提过爷爷会拉京胡,更没说过他与母亲认识。

带着满心疑惑,陈婷婷再次来到后山。凉亭里依旧灯火通明,戏班的人还在原位,仿佛从未离开。老者看到她,嘴角微微上扬:“你来了。”

“您认识我母亲,对吗?”陈婷婷鼓起勇气问,“您是周德海,周宇的爷爷。”

老者的手猛地一抖,京胡发出刺耳的声响。其他人纷纷转头,眼神里充满震惊。

“你怎么知道这些?”老者的声音发颤。

陈婷婷将报纸照片递过去:“我在档案馆找到的。我母亲当年是戏曲社的主演,您是琴师。可后来凉亭失火,戏曲社解散,我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老者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讲述那段尘封的往事。原来,当年戏曲社在西山公园办的中秋晚会大获成功,可有人嫉妒他们的名声,故意纵火。那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凉亭,还夺走了陈婷婷母亲的生命。周德海因为去取遗忘的琴谱,侥幸逃过一劫,但从此一蹶不振,戏曲社也随之解散。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老者望着亭外的月光,“等一个能让戏曲社重生的人。你母亲临终前托梦给我,说她的女儿会带着希望回来。”

陈婷婷浑身发冷:“您是说,我?”

老者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个木盒,里面躺着一支凤头金步摇,正是母亲照片里戴过的那支:“当年你母亲总说,等你长大了,要教你唱《牡丹亭》。可她走得太急……现在,该把这些传承下去了。”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山下传来。陈婷婷转头,看见周宇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满是焦急:“婷婷,你怎么在这里?我爷爷他……”

“小宇,你终于来了。”老者打断他的话,“当年我对不起你父亲,没保护好戏曲社,也没照顾好你。但现在,是时候让一切回到正轨了。”

周宇愣住了,他看着陈婷婷手中的照片,又看看爷爷,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您一直在等的人是婷婷?”

老者没有回答,只是将京胡递给周宇:“当年你父亲想学琴,我没教他,怕他重蹈覆辙。可现在,我想通了。戏曲不能断,有些事,总得有人去面对。”

从那天起,陈婷婷开始跟着周德海学戏。后山的凉亭重新热闹起来,偶尔有游客循着琴声找来,却发现那里只有一座破败的亭子,空荡荡的,仿佛一切都是幻觉。只有在每个月圆之夜,当悠扬的戏曲声再次飘起,人们才会恍惚觉得,时光从未流逝,那些关于戏曲、关于爱情、关于传承的故事,永远在西山公园的后山上,静静地流淌着。

随着学习的深入,陈婷婷发现了更多秘密。周德海书房的暗格里,藏着一本戏曲社的旧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演出的收入和支出。其中有一笔特别的记录:1997年10月,戏曲社收到一笔匿名捐款,金额巨大,足以让他们扩建排练场地。可就在这笔钱到账后的一个月,凉亭失火,戏曲社解散。

“这笔钱……”陈婷婷指着账本问,“是不是和那场火灾有关?”

周德海的脸色变得苍白:“当年我也怀疑过,可一直找不到证据。捐款人用的是化名,银行那边也查不到线索。”

与此同时,周宇在整理爷爷的物品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信是写给一个叫“林国栋”的人,内容只有短短几句:“国栋兄,当年之事我已有所察觉,望你好自为之。”落款时间是1998年3月,也就是火灾发生后的三个月。

“林国栋是谁?”周宇拿着信问爷爷。

周德海的手剧烈颤抖:“他是当时戏曲社的赞助商,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事情渐渐清晰起来。陈婷婷和周宇决定追查真相。他们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已经年迈的林国栋。老人住在城郊的养老院,见到他们时,眼神里满是惊恐。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林国栋喃喃自语,“当年我嫉妒戏曲社的成功,怕他们不再需要我的赞助。一时鬼迷心窍,买通了一个混混纵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章西山公园后山戏曲飘(第2/2页)

真相大白,可陈婷婷却没有想象中的愤怒。她看着眼前这个白发苍苍、满是悔恨的老人,突然觉得,有些错误,时间已经给了最沉重的惩罚。

回到西山公园,陈婷婷站在后山凉亭前。经过修缮的凉亭焕然一新,匾额上“牡丹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今晚,这里将举办一场特别的戏曲晚会,由她和周宇主演《牡丹亭》。周德海坐在台下,手中的京胡拉得格外动情。

戏台上,陈婷婷唱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眼角的泪水悄然滑落。她知道,这场戏,不仅是为了母亲,为了戏曲社,更是为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真相,和永远不会被遗忘的传承。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空中,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陈婷婷望向观众席,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正微笑着朝她点头……

月光如水,洒在修缮一新的西山公园后山凉亭。陈婷婷卸完戏妆,镜中人眉眼间还残留着杜丽娘的哀怨。自那场纪念演出后,沉寂多年的戏曲社重焕生机,每个周末都有戏迷循着琴声而来。她轻轻摩挲着母亲留下的凤头金步摇,突然听见亭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这么晚了,还有人?”陈婷婷推开雕花木门,只见一个身披黑斗篷的身影立在枫树阴影里。那人怀中抱着个檀木匣子,月光掠过他的侧脸——竟是张陌生的面孔,皮肤苍白得近乎透明,嘴角却挂着诡异的笑。

“陈姑娘好嗓子。”黑衣人嗓音沙哑,“这匣子里的东西,或许你会感兴趣。”他掀开匣盖,露出半卷泛黄的戏谱,纸页边缘绣着银丝牡丹,与陈婷婷手中的戏票花纹如出一辙。

还未等她开口询问,黑衣人突然将匣子塞过来,转身消失在树林深处。陈婷婷追了两步,只听见枯叶沙沙作响,再无半点踪迹。她捧着匣子回到化妆间,周宇和周德海正在收拾乐器。看到戏谱的瞬间,周德海的手剧烈颤抖,京胡差点掉在地上。

“这是...《牡丹亭秘本》!”老人声音发颤,“当年戏曲社镇社之宝,火灾后就下落不明。你从哪得来的?”

陈婷婷将遇黑衣人的事说了一遍。周宇皱眉道:“太蹊跷了,这人怎么知道戏谱对我们重要?而且...”他翻开戏谱,发现每一页空白处都用朱砂写着小字,“这些批注像是密码,根本看不懂。”

深夜,陈婷婷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户,将戏谱上的朱砂字映得通红。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她辨识戏服上的云纹暗记。或许这些批注也藏着某种规律?她起身点燃油灯,将戏谱对着光亮反复查看,终于发现——当两页纸重叠时,朱砂字会组成新的句子:“月圆之夜,故人归来。”

与此同时,戏曲社遭遇了怪事。先是后台的戏服莫名被剪破,接着周德海珍藏的老琴弓不翼而飞。最诡异的是,连续三个清晨,凉亭的石桌上都会出现半块桂花糕,正是陈婷婷母亲生前最爱的点心。

“会不会是那个黑衣人?”周宇握紧拳头,“我这就去报警!”

“等等。”陈婷婷拦住他,“这些事透着股熟悉的气息,倒像是...有人在暗示什么。”她想起戏谱上的“故人归来”,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就在此时,养老院传来消息:林国栋病危,点名要见陈婷婷。等她赶到时,老人已经奄奄一息,枯瘦的手死死攥着张泛黄的照片——是火灾前戏曲社全体成员的合影,角落站着个面容清秀的年轻女子,眉眼与陈婷婷有七分相似。

“她...她是你姑姑。”林国栋气若游丝,“当年她发现了我的阴谋,要去报警...我...”老人剧烈咳嗽,鲜血染红了枕头,“戏谱...在...”话未说完,便咽了气。

陈婷婷浑身发冷。原来母亲还有个妹妹,而她的死竟与那场火灾有关!她将照片拿给周德海看,老人老泪纵横:“我早该想到,你姑姑失踪得太蹊跷。她最擅长研究古戏谱,或许《牡丹亭秘本》的批注就是她写的。”

线索再次中断,而戏曲社的危机却愈演愈烈。赞助商突然撤资,说收到匿名信举报戏曲社私藏文物。紧接着,一群自称文化稽查队的人闯入凉亭,要带走戏谱鉴定。周德海护着匣子与对方争执,被推倒在地,旧伤复发住进了医院。

“不能让他们拿走戏谱!”陈婷婷挡在匣子前,却被人粗暴地推开。千钧一发之际,人群外传来清亮的喊声:“慢着!”一个身着藏青色长衫的老者分开众人,手中拿着份文件,“我是省戏**会的顾问,这戏谱是受协会委托,由西山戏曲社保管的珍贵文物。”

稽查队的人见状,只好悻悻离去。陈婷婷这才注意到,老者身后还站着那个神秘的黑衣人,此刻他已摘了斗篷,露出年轻儒雅的面容。

“在下秦墨,受家师所托,前来相助。”黑衣人——秦墨拱手道,“家师与令堂曾是故交,得知戏曲社有难,特命我送来戏谱,并解开其中秘密。”

原来,秦墨的师父是位隐居的戏曲泰斗,与陈婷婷母亲在年轻时有过一面之缘。当年火灾后,他暗中追查真相,发现《牡丹亭秘本》流落民间,几经辗转才找到。而戏谱上的批注,实则是记录着一个关于戏曲传承的惊天秘密——在西山深处,藏着一座明代古戏台,以及无数失传的戏曲孤本。

“但要找到古戏台,必须凑齐三件信物。”秦墨展开泛黄的地图,“戏谱是其一,另外两件...应该与你母亲留下的凤头金步摇,还有周老先生的老琴弓有关。”

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周德海突然想起,火灾当晚,他在逃离时将琴弓遗落在了后台的暗格里。众人立刻返回凉亭,果然在布满灰尘的暗格中找到了琴弓。而当凤头金步摇的凤凰喙触碰到琴弓的牛角装饰时,地图上突然浮现出一道荧光,指明了古戏台的方向。

山间夜路崎岖,陈婷婷一行人举着火把艰难前行。穿过荆棘丛生的峡谷,一座气势恢宏的古戏台赫然出现在眼前。戏台飞檐斗拱,藻井绘着精美的戏曲人物,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旧保存完好。在戏台中央的神龛里,摆放着第三件信物——一尊白玉雕琢的杜丽娘像。

当三件信物归位,神龛下方缓缓升起一个暗格,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卷古戏谱,还有一本记载着戏曲社百年历史的日记本。陈婷婷翻开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姑姑娟秀的字迹跃然眼前:“今日教玉兰唱《寻梦》,她眼中含泪,说看到了戏曲的魂。”

原来,姑姑当年发现林国栋的阴谋后,将重要文物藏在了古戏台。她本想等风头过后再取出,却不幸惨遭毒手。而这些年,她的魂魄一直守护着戏曲社,那些诡异的事件,都是她在暗中提醒后人。

“婷婷,你看!”周宇突然指着戏台角落。月光透过瓦缝,照在墙上的壁画上——画中一位女子怀抱戏谱,回头微笑,正是姑姑的模样。陈婷婷泪流满面,对着壁画深深鞠躬:“姑姑,我们终于找到了。”

然而,危机并未结束。秦墨接到消息,文化稽查队背后的主使仍不死心,正调集人手准备强夺古戏台。陈婷婷握紧母亲留下的金步摇,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这座戏台不仅是文物,更是几代戏曲人的心血。”

她连夜联系了媒体和戏曲界的前辈,将古戏台的发现公之于众。一时间,舆论哗然,众多戏曲爱好者和专家纷纷赶来声援。当稽查队再次出现时,戏台前已站满了自发守护的戏迷。

“这里是华夏戏曲的根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振臂高呼,“谁敢动它,就是与所有热爱戏曲的人作对!”

稽查队见状,只好灰溜溜地离开。而陈婷婷和周宇决定,将古戏台修缮一新,打造成戏曲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周德海病愈后,每天都来古戏台教孩子们唱戏,琴声与童声交织,在山间久久回荡。

某个月圆之夜,陈婷婷独自来到古戏台。月光下,她仿佛看见母亲和姑姑身着戏服,正在台上翩翩起舞。她拿起戏谱,轻轻哼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歌声飘向远方,与夜风中的戏曲声融为一体,诉说着传承的故事,永不落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