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十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十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十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十七面我们看偈颂的部分: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狂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这一大科是说明第三能变的相貌,第三能变,它是广泛的在整个六尘的境界生起了别的功能。当然,它这个了别的功能是有两个内涵:第一个,能够广泛的造作业力,它造作善业或者造做罪业,或者造作无记业,它能够在因地上造很多的业力;其次,它能够去受用果报,第三能变在和六尘境界接触的时候,它能够出现苦、乐、忧、喜、捨、种种的感受。这个第三能变,它是一个明显的因跟果的相貌。第三能变不管是因地的造作或者是果报的受用,它是受着它的心所的影响,它这个了别是一个心王,但是它有带动它的眷属,就是心所法。

前面我们讲到善的心所,善的心所的大意就是说:这一类的心所在我们内心的活动,能够引生我们今生、他生可乐的果报,所以安立作善。这以下有二十六个烦恼,六根本跟二十个随烦恼,这以下的烦恼,它的功能是能够引生我们今生他生不可乐果报的,所以安立作烦恼。

我们先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第十八面:

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

这当中有二十六个烦恼,主要的有六个根本烦恼跟二十个随烦恼,有这么多的烦恼: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百法当中安立二十六个烦恼,不表示我们内心当中只有二十六个烦恼,只是就着这个功能比较明显的来安立,事实上内心的活动是很复杂的,这个“及”就是包括了等等很多都没有列出来,只是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明而已,是这个意思。

有关烦恼的相貌,我们看补充讲表来说明,五十一个心所性业表,第三面:《五十一心所法性业表》

(四)根本烦恼六

这个是心所的第四科:“根本烦恼”。我们先解释“烦恼”这两个字,蕅益大师解释“烦恼”是说:“烦躁扰动、恼害身心,故名烦恼”。说烦恼的体性它不是寂静的,它的体性是什么呢?是烦躁扰动的,它是违背涅槃寂静的法的,它的体性是烦躁扰动。它有什么作用呢?恼害身心。它本身的扰动,会干扰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使令我们身心也变成烦躁扰动,所以这样的一个因缘,安立作烦恼,是这个意思。这个名字是这样安立起来的。这以下有六个根本烦恼,

先看第一个:

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这个贪的所缘境是对于有、有具,这个“有”就是三界的果报,指的是五蕴的身心,这个“具”就是资具,三界的资具,当然,主要是依报的环境。我们对于三界的依正二报生起染着,就是一种附着不捨的心,这样子安立做“贪”。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贪的所缘境是一种三界的有漏果报而生起染着,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的功德生起染着,那这个地方不安立作贪,这个地方是就着三界的有、有具,而生染着才安立作贪的。

“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能够障碍我们无贪的善根,生起苦恼为它的业用。这个地方是说,苦恼是由贪欲生起的,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向外攀缘,我们总是认为苦恼是外境给我们的,是因为人或者事情对我的伤害,令我产生苦恼。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所有的苦恼是我们内心发动的,是我们对于五欲的境界有贪爱的心情,是这样子才产生苦恼的因缘。对于五欲境界的贪爱生起的苦恼,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他讲了一个偈颂,就讲的更详细,他说: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我们对于这个欲或者是财,或者是色、对这个眷属,或者是对于声名、地位的追求,财、色、名的追求,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观察,它是不是给我们有安乐的境界。说是“诸欲求时苦”,我们刚开始在追求财、色、名的时候,我们希望有广大的财富、希望有很多归依我们的眷属,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佛教界有很好的地位,这样子的追求过程当中,当然是一个压力,因为您有所得啊,这心中就有压力。而且,这东西也是很多人早就想追求的,很多愚痴众生都想追求的,所以这当中就必须有一点竞争、有压力,所以您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给您得到安乐。

您有逼迫的心情、有压力,经过您长时间的经营努力,终于有一天境界出现了,您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眷属归依您了,在佛教界很高的名声,您应该快乐了吧?不是!“得时多怖畏”,五蕴的境界本身是因缘所生法,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它是非常的脆弱,我们随时要注意,否则它就是会有破坏的情况,所以我们心中得到了以后,我们也没有真正的安乐,我们的内心是怖畏的,我们害怕失坏。

这个我们一般人没有站在这种大资粮的境界,普通一般的默默无闻的人,内心看到生活觉得很平常,但是站在这种大资粮、大福报的人,感觉是跟我们不一样的,除非他能够修我空观、法空观来调伏自己的爱取,否则他心情都是有怖畏的,得到越多,心中的怖畏就越大。美国很多大企业家,月入都是几百万美金以上,但是他们晚上睡觉都是要靠安眠药,不吃安眠药睡不着,压力很大。所以他们得到财富、得到地位以后,他内心的感受,事实上是“得时多怖畏”。

不管您是不是怖畏,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无我的,总有一天您失坏的,失坏了以后您的心情是怎么的心情呢?“失时怀忧恼”,您有很多的忧愁苦恼,所以说:“一切无乐时”。事实上,我们这一念心在追求五欲的快乐,不管是追求的过程或者得到的过程、或者是失坏的过程,我们都没有得到快乐。

我们为什么想追求呢?智者大师他在《小止观》上讲一个譬喻:“狗囓枯骨”,一隻飢饿的狗,牠内心当中非常的飢饿,渴望饮食,牠看到一个枯骨,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肉的骨头,牠以为这个骨头是可以给牠得到安乐。牠就去咬这个骨头,七咬八咬,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了留了很多血,牠说:唉呀、这个骨头真是甜美。

这个意思就是说:五欲的境界,本身是个过失的相貌,它不是功德的相貌,它不是功德的相貌,我们凡夫跟五欲的境界,跟财、色、名接触的时候,为什么产生一种乐受呢?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编织出来的,我们自己的颠倒、妄想,自己在跟五欲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安立了一个颠倒的名言,由这名言的带动产生乐受的,而不是真正的外境给我们乐受。不像我们在三宝的境界修持,那真的是宝,宝的功德相本来就可以给我们乐受。“狗囓枯骨”就是说,事实上这个世间的五欲它是给我们痛苦的,但是我们因为颠倒的关系产生希望乐受,是这样子来的。

不过这个地方是这样子的,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没有生起真实的智慧,只是仰仗一念的信心跟惭愧心,来三宝境界忏悔业障、聚集资粮。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是最麻烦的,忍辱圣位的菩萨在修学佛法虽然还有两大阿僧衹劫,乃至三大阿僧衹劫的时间,但是他修学佛法有信不退,四不坏信的支持,他能够顺利的修学。

而资粮位菩萨的问题就是说,他要强迫自己放下世间的五欲,但是凡夫的心都是有所得的心,您说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想离苦得乐,放弃这世间的五欲乐,我们应该安住在什么境界呢?在《维摩诘经》上说:我们凡位的菩萨,虽然放弃了世间五欲的乐,但是还是可以受用大乘法乐,可以的,还是有乐受可以去受用的。

《维摩诘经》说:有一个叫持世菩萨,这是一个菩萨比丘。这个持世菩萨有一天,在他的寮房打坐修止观,魔王就变成释提桓因的相貌,带着一万两千个天女到他的房中歌舞唱伎,唱歌跳舞来扰乱持世菩萨,持世菩萨这个时候入空三昧不为所动。这个时候魔王看他不为所动就说:菩萨呀,您如此的精进,我实在非常的赞叹您,我现在决定把我这一万两千名的天女全部供养给您。”持世菩萨还是默然。

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就出现了,他当然知道这是魔王变现的,就说:“释提桓因,这样子好了,您这一万两千名天女要供养这个比丘,这是违背佛制的,干脆这样子好了,我是居士我代他接受,您把一万两千名的天女全部供养给我好了。”魔王他也是有一点福报力,天人是有神通,他这一念心和维摩诘居士的心一接触,他也知道这个居士不可思议,大威德的境界,惹不起的,他就赶快要带着天女离开这个寮房,他本来是想要干扰菩萨的,但是他不能离开不能动。虚空就讲话说:魔王您话讲出去,您要把一万两千名天女供养给这个居士,您才可以离开,否则您没办法离开。魔王没有办法,心不甘情不愿的把这一万两千名天女就供养给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就欢欢喜喜的把这一万两千名天女,带回他那个大富长者的家宅。

带回去以后,居士就问天女说:您们在天上都做什么事情?她们说:居士呀,我们在天上很快乐啊,整天唱歌跳舞种种快乐的境界,维摩诘居士说:其实这个不是快乐,这个五欲的快乐有很多的过失,有烦恼障、有罪障、有报障、老病死,这种快乐不是真实的快乐。天女说:我们习惯受用这种快乐,这个快乐不能受用那要怎么办呢?这居士说:有另外一种快乐,叫大乘法乐,您呀发菩提心,您内心安住在菩提心时,会有这个法喜的快乐,发菩提心以后,您去修施波罗密、戒波罗密、忍波罗密乃至禅定波罗密、般若波罗密。这个般若波罗密的法都是功德的境界,您内心跟这个法接触的时候,就有这个法乐。这一万两千名天女经过居士的开示以后,就照着居士的方法去发菩提心,修六波罗密,果然内心当中出现了很多的乐受,内心非常欢喜。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魔王实在受不了,就出现了,魔王说:居士呀,我听说菩萨要修布施法门,人家向您乞求什么东西,您要布施给众生,我现在向您乞求一万两千名天女,您应该把她们布施给我。居士说:可以,就布施给您好了。这一万两千名天女因为在居士家里面,长时间的受用大乘法乐,临走时候跟居士告假说:居士呀,我们现在的心情不欢迎那种,扰动性的有过患性的五欲快乐,我们愿意去受用寂静的大乘法乐。但是我们现在回到天上以后要怎么办呢?要修什么法门?

居士说:您回去以后修无尽灯法门,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您在天上当中,继续修您的大乘法乐,然后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您把您这个受用的法门修行的方法,再告诉其他的天女,使令内心当中盘延生起这种光明,也受用这种安乐,这是无尽灯法门。这个时候天女很欢喜的回到天上去了。

这段是说维摩诘居士的善巧方便,来开导天女的修学方法,这一段对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当然这个天女是凡夫,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是说每一个补特伽罗都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还没有真实生起涅槃乐之前,我们放弃了世间的五欲乐,我们还是可以受用安乐,什么安乐呢?就是大乘法乐。

我们在佛堂中拜佛,我们静坐的修止观,从止观出来以后,读诵大乘经典,我们内心当中还是可以生起乐受,那种法喜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没有过患,没有夹杂苦恼的过患,没有这种逼迫的心、没有怖畏的心、没有忧恼的心。这个是说明贪欲的对治,我们刚开始可以先改变一个方向,就是放弃世间的五欲乐,追求大乘法乐,来对治我们的贪欲。

第二个:瞋。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前面的贪是对于“如意”的境界,这个瞋是对于“不如意”的境界,所以苦、苦具,也是三界的果报,跟它的资具,我们生起这种憎恚的心情。这种心情生起之后有什么过失呢?“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这不安稳性就是一种身心的躁动,叫不安稳性。

站在大乘角度的菩萨道来说,瞋心的过失是超过贪逸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在菩萨道当中,您对饮食、对资具,生起一点小小的贪爱,它是不坏善根的,您的菩提心还在,您六波罗密的功德还在,但是您生起瞋就不得了,您这个瞋心损恼有情,这个瞋是心中火,它是一把火,能烧功德林。这个瞋心在佛法说是会坏善根的,这不得了!尤其它坏的善根是您的根本善根,坏您的菩提心。我们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冲动:我不再度化众生了!内心当中会放弃度化众生的意乐,这个在大乘佛法说这是不得了的,退失菩提心过失这是不得了的。

我们去读佛陀的戒法,佛陀的制教,您会发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在声闻戒里面,因为声闻戒重出离,声闻戒里面对我们贪的烦恼活动是非常的严格。佛陀明显的规定一个出家的五众弟子,您的钵只能有一个钵,几年后才能够换;您的衣服要作怎么样的去节制,要作净等等,您的衣服、资具都有很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声闻戒里面对于瞋心的制法不多,它的重点在贪,因为您要出离三界,那贪欲是根本。

您读菩萨戒,不管是《瑜伽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菩萨戒的六重或者十重里面,那很多条是制瞋的。“瞋心不受悔”,说是有人对不起您,您发了脾气,发了脾气还没关系,别人向您忏悔,您不接受,这个就波罗夷罪了。您的瞋心相续而不断,不断这个瞋心的相续,他已经向您忏悔,您不接受,这样子就波罗夷罪了。还有,毁谤三宝、说四众过等等。也就是说在菩萨戒里面对瞋的制法是非常重,但是菩萨戒里面对于一个菩萨,他的衣服、饮食、资具的这些事情,乃至于菩萨戒是可以开缘蓄财宝,为了三宝的缘故可以积蓄财宝。

可以看得出来,这两种戒的精神是不一样,当然声闻戒是菩萨戒的基础,这是一定的。不过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所以它在对治烦恼是重在“贪”,因为贪是生死的根本。菩萨道的精神在大悲,您要度化众生,您一定要和众生建立好因缘,否则您的法再好,众生都不能接受的。所以菩萨道站在利益有情的角度,它对瞋的制法非常重,因为瞋心的活动会伤您的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的。

蕅益大师他在《灵峰宗论》讲到两个对治瞋心的方法,我们可以去使用,这两个方法都非常有效果。

第一个,就是我们在遇到不如意的境界的刺激,我们可以当随缘消旧业想。当我们行菩萨道遇到了逆境,我们先不要怪别人,第一个怎么转想,就是:这件事情会在我的身心出现,一定是我的心中有这个业力,我们就是法法消归自性,您至今没有这个业力,这件事情不会出现的。我们过去有这个罪业,我们在行菩萨道利他的过程当中,重报轻受了,既然这个业是我自己做的,当然我是心甘情愿自作自受了,而且应该起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受了以后就把这个业给消除了,免得再到三恶道去一趟。我们对于利他的过程当中有逆境,应该是随缘消旧业想,其实这样的逆境是在消我的业障,我们一次的逆境消除我们心中一次的业障,应该是要欢喜的受。

第二个是更积极的,就是当善知识想,这个就是转逆缘成菩提道了,这是更积极的。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个冤家逆缘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以缺少的。我们的亲属、我们的朋友会赞叹我们,给我们一些鼓励,给我们一些信心。但是我们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根本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基础在大悲心,而大悲心生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宽恕跟包容。他说这个宽恕跟包容您的亲属不能给您的,因为您每一个亲属对您很好,您不能生起宽恕与包容。一定要您的冤家,一定是您的恶因缘来刺激您的时候,在那种情况之下,您那个潜在的功能那种宽恕跟包容才能够生起,而这个宽恕跟包容是非常重要的,您没有宽恕的心情,您很难对众生起大悲心,很难的。

所以说,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顺境,但是有一点事实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就是说,如果我们修行要有所突破,要更上一层楼,要成就大功德,这个逆境是真的不可以缺少的,是必要的。您没有逆境的刺激,您的忍力不能增长,忍力绝对不是在顺境中栽培的,绝对不是,不是在佛堂当中心平气和,冷气打开的时候能够修忍力的,不行的,它一定是在不如意的境界,不如意的境界刺激您,您才能在潜在当中,我们为了维持自己的正念,您一定要强迫您自己生起忍力,所以说我们也可以把逆境当善知识想,因为在成长过程当中,这个是必要的,一定要这样子。因为我缺乏了逆境的刺激,我不能栽培我的忍力,不能栽培我的宽恕与包容,这种种的德行就不能生起了,所以逆缘对我们来说在修道的过程当中是不可以缺少的。

我个人出家大概也十几年,我自己见闻的感觉,我觉得一个人太早住茅篷不是一件吉祥的事情。我自己接触过很多的比丘,当然,您短时间的加行这个是有需要的,就是您住茅蓬有很多时间拜佛、静坐,在修习禅定方面有一点帮助,但是我看一个人没有在僧团历练的人,这个忍力都很差。我也接触过我过去佛学院的同学,或是很多的大德,越是从僧团历练出来的人,那个气质就不一样,不会说一点小小的逆境,他人就躁动,不会。因为这个僧团历练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缘,他从小就是从逆境成长,他那个堪忍性强。而您在茅篷当中,什么逆境都没有,长时间在保护当中,一点逆境您就受不了,这个就有问题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就是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心理准备,站在一个修净土的人来说,我们所有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时候要把正念提起来,以念力来带动业力,跟弥陀感应道交。而不幸的是,我们临命终一定不是在顺境当中,一定不是在顺境当中,您的色身败坏,甚至于可能在加护病房,全身插满了管子,您的色身败坏,您内心当中真妄交攻,那是一个乱心位,散乱不安。您临命终是在这个时候提起正念的,不是在心平气和中提起正念的,是在一种内忧外患的扰动状态,您一定要把正念提起来,所以您平常一定是在逆境中历练起来,临终才有可能升起一个这样坚固的正念。所以说,我们对于逆境把它当善知识想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刚好是您一个历练的对象。

第三个: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这个痴的所缘境有事相和理体,对于这种诸法的事跟理生起迷暗,迷惑暗钝。这个事理它在《瑜伽师地论》讲到两个,一个对事相的迷惑,这个叫做“异熟果愚”,异熟果的意思就是:您不知道世间是有因果的,您不知道世间是有一定的轨则,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罪业引生不可乐果报,您对于这样的道理愚痴了,这叫“异熟果愚”。在理体上的疑呢,就是对我空、法空的真理的疑,叫做“真实义愚”,对于真实义理的疑惑,这两种。不过,当然是“异熟果愚”是最严重的。我们执着有一个我,身心业果还能够保住人天果报,这“异熟果愚”多分到三恶道去了。这愚痴是两种,“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因为我们没有看到真实相,就很容易生起杂染的业行,这是它的过失。

这个愚痴在《俱舍论》上说有两个因缘,第一个就是有谤法的因缘,就是我们前生或者今生,有人在演说佛法,您内心当中以瞋心来毁谤,您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或者您说您们这些讲经的法师,都只是在文字相上认识而已,毁谤法的流通,这是谤法的因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您过去有卖酒或***的因缘,您把酒跟毒药卖给别人,这也会使令您有愚痴的因缘。就《俱舍论》讲到这两个,两个因缘使令一个人愚痴。这愚痴当然要多忏悔,有些人他听闻佛法一听就明白,有些人法师讲了很久很久,他还是听不懂,这就是您有障碍。有障碍没关系,一切法因缘生,我们真实的忏悔,我们可能有谤法的因缘,或者是有***的因缘,我们真实的忏悔,一方面多听闻佛法,如理思维,它会改变。这是第三个,“痴”。第四个是:

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这个慢是恃己于他,这个己当然是指您自己有功德,仗恃自己的功德或者您是持戒庄严,或者您福报广大,您这个人福报大,很多居士供养您。或者是您种姓高贵,种姓高贵是过去的名词,以现在话就是您学历很高…等等,总之,这个慢心的人就是:您自己有功德,对于其他的有情,您生起高举,在一切的有情当中,您把自己提高了。这个时候,“能障不慢,生苦为业”。障碍不慢的善根,引生种种的苦恼,因为您的高慢,高慢了以后很难接受别人的劝谏,您的过失不能改,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您自己造业,您自己要去承担果报的,所以您一直苦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这个慢心我们在对治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慢和贪瞋的烦恼不一样,贪瞋的烦恼是粗重的,这个慢是很微细的,乃至于能入禅定的人都有慢心,这个慢不障碍禅定,贪瞋烦恼都还障碍禅定。这个慢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有功德才慢的,所以初学者不容易生起慢,因为初学者他来到三宝境界,多分都是没有什么资粮,刚开始都是在世间上放逸,受到苦恼了,来到三宝的境界。刚开始初学者他自卑感很重,没什么慢心,这个慢心都是老参,因为他有功德他才会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个慢心的过失。

中国古人讲一句话说:“谦受益、满招损”。就是说当您慢的时候,表示您的功德开始在折损,如果您站在谦卑的地位,您的功德是不断在增长。中国文化当中,易经是引导人趋吉避凶的。它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就是您要趋吉避凶,您要离苦得乐,第一个您要断恶修善;第二个就是要您谦,“谦受益、满招损”;所以易经我们可以依两句话来总持,就这两句话,第一个:“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第二句话就是“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话总持易经的所有要义,所以我们的慢心的确是要对治。

对治慢,从对治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他的身体是“恃己于他”,您仗持您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理性一点观察,其实我们有功德,我们还有很多的过失。如果我们一个人冷静的想一想,我们的身口意还有很多很多的过失。您为什么会生起慢呢?因为您都没有想到您的过失,所以我们应该要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观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就是说我们经常想到自己很多的过失,您不敢生起慢心,您经常想到别人很多功德,您会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所不足呀!自己还差很多,这是一个方法,当然,这个也不能想的太厉害,太厉害就变成自卑感。

所以说,对治法门还是要有根本法门。修无我观是最好的,这个无我观就是说,不管您功德再大,总之,在整个五蕴身心当中没有一个我。没有我,您就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高举,所以您功德再大,您不容易起慢。那当然是最根本的方法,修无我观是最根本的方法。在对治上,您可以多思维自己的过失,这个很容易就可以思维的出来,也可以对治慢。第五个:

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这个疑惑对于谛理、或者是因果的谛理、或者是空性的谛理,犹豫不决。犹豫不决不是说完全不相信,他是犹豫,是说这个生命真的是有轨则吗?善业真的会招感可乐果报,罪业招感不可乐果报是真的吗?他没有说完全否定,但是他也没有完全的相信,就是犹豫。这样子的过失,“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碍我们这个不疑的善根跟种种善业的生起。

这个疑惑,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讲到有三个疑惑:

第一个是疑法,对于我们所修的法门产生疑惑。譬如净土法门,它的修行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当然,它的忆念是信愿持名,他一定要以信心来忆念,所以您一开始在修本尊相应,您要先思维名号的功德。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疑惑,我们会认为说这一句佛号,这么短的一个声音,它就能够使令我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是吗?它就能够在我临命终的时后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吗?这个时候对名号的功德生起疑惑——疑法!当然这个疑惑就有障碍了,就生起障碍,第一个是疑法。

第二个是疑师,对于你的师长的能力产生怀疑,您怀疑您的师长真正能够引导您修学佛法,你对于他引导你的能力产生怀疑。我们如果是生长在正法时代,这个怀疑就比较少,因为在正法时代依止的善知识都是圣人,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大菩萨,文殊菩萨或普贤菩萨,他们的身口意是完全清净的。末法时代的善知识就有问题了,这大部分都是凡夫,大部分都是凡夫,他有某一种功德,但是他也有一些过失。他身口意的过失散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凡夫的眼睛一看到就有障碍了,就开始疑惑了,这怎么办呢?

智者大师说:您应该思维一件事,就是说,说您是一个贫穷的人您要取宝,但是这个宝它不是放在干净的地方,它是放在垃圾堆里面,垃圾堆当然有臭秽,但是您为了取宝的缘故,您要忍受这个臭秽。正法时代的宝都放在干净的地方,这个善知识他身口意清净,但是末法时代的善知识多数都有问题,他有一点过失所以您要包容,您才能够得到进步,得到善知识的教化。

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一个体会,就是我们中国的佛教,很重视厚道,也受中国文化影响,这个师师相承主要是厚道、敦厚。我们看有些人他出家以后,很容易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教化,他能够接受善知识的优点,善知识这几十年修行的经验,马上就传承到他的心中,他藉着这些基础,再去用功得到很大的加持,避免很多错误的冤枉路;有些人出家以后他很奇怪,他很难接受善知识的加持,他一定要自己摸索,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有一点小小的体验。但是时间已经空过了几十年,他要是想:早知道我知道几十年前是这样的经验,这样的方法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呢?善知识本身是平等的,就是您自己一个人真的是对善知识不要苛薄,经常持有敦厚的心情对我们有好处。善知识虽然不圆满,但是起码您能够得到他的功德,他过失的这一面我们就不提了,至少他有某一部份的功德,您得到这一部份的加持。

关键点就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够厚道、够敦厚?能够包容善知识的过失。

当然这个地方,广论也有拣别,这个善知识的过失不能太严重。第一个,他不能有邪见,邪知邪见生起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您就要离开。第二个是他犯四根本重罪的时候您要离开他。所以广论,对善知识提出很多的要求,但是他最后说在末法时代,只要持戒清净、具足正见,这个善知识就可以依止了。第一个他戒行清净,第二个他有正见,他能够开导您正法,虽然他没有禅定、他也没有成就圣道,他的心思还是散乱,但是他就有资格引导您,他就可以把他的经验传授给您,这个善知识就值得我们长时间的依止,这个是讲到疑师。

第三个疑自,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些人是这样,对自己说:我是业障凡夫、我怎么敢带业往生呢?当然这东西,我们就应该从缘起性空的角度说,从我们这一念心本身就受熏,就是说您不断的用什么法熏习,您的身心就会不断的变化,不思议心,它就会不思议变。您过去的业障深重是因为您用染法去熏习,您现在用清净的法来熏习,您自然就会改变。所以对自己这一念心的能力不要怀疑,因为它是无自性的,这个是讲到疑惑的三个相貌:“疑师”、“疑法”、“疑自”。第六个:

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这个不正见,当然刚开始它一定是愚痴,它一定是对谛理的迷暗,但是迷暗他却没有去依止善知识,来作正确的引导。他自己依止自己的妄想去颠倒推求,经过长时间的推求,他也产生一种智慧,但是他这智慧是一种染慧,一个染污颠倒的智慧为它的体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当然您这种错误的知见,就会引生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当然是给我们痛苦的果报——招苦。

前面的烦恼叫做五钝使,不正见叫五利使。就是说前面的烦恼所造的罪业,它的过失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它使令我们堕落的力量是比较钝,而不正见所带动的业是比较勐利的,对堕落是比较勐利的叫五利使。我们也把不正见简单的解释一下,因为这也是很大的过失。

不正见有五个不正见,第一个是“萨伽耶见”。“萨伽耶”翻成中文叫“积聚”,这个积聚主要是就着五蕴当中执着有一个我,又叫“身见”、又叫“我见”,但是我们一般叫萨伽耶见,事实上就是身见跟我见。这个“萨伽耶见”跟“补特伽罗我见”不一样。补特伽罗是数取趣,是说流转的当中有一个我,那是约着一个执识的,就是相对的前生,您认为这个生命的变化当中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是补特伽罗我见;而萨伽耶见是约着今生,是横向的、是单单用今生,您就着今生的五蕴当中执着有一个我,这个是不太一样的。当然您在修我空观的时候都一样,您在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观察五蕴无我,您也可以破萨伽耶见,也可以破补特伽罗我见,不过这两个名词安立不一样而已。第一个是萨伽耶见,就是我见,当然这是总相,所有的邪见都跟这个有关系。

第二个是“边见”,这个边执见有两个,一个是断见、一个是常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如灯灭,断灭就是生命只有今生,所以就及时行乐了,这叫断见。常见就是说我今生是个人,不管我造罪业、造善业,我下辈子还是个人,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个是常见。人死为人,鸡死了以后就继续**,这个就是常见。这个叫边见,断、常二见。

第三个叫“见取见”,见取见是说,“非果计果”,就是说色界跟无色界的禅定,那个明了的心性当中不是涅槃,但是您认为那就是一个涅槃的境界了,这个就是见取见,它不是真实的果,但是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果。

第四个是“戒禁取见”,这个禁是禁止的禁,这是“非因计因”,说外道看到牛死后升天就持牛戒,或者狗死后升天就持狗戒。这个牛的行为跟狗的行为不是生天的因,但是他认为这是得到安乐的因。不过,这个戒禁取见主要是外道的邪戒,我们对佛陀的正法的戒法的执着,这个不落入邪见的,这个戒禁取见是外道的邪戒。我们对于外道的邪戒,这种五蕴苦行的执着,这个就是戒禁取见所收摄的。而佛陀的戒法那是别解脱呀!就算您执着,起码是能够升到天上得到好名声的,还是离苦得乐的因。

第五“邪见”,这个邪见是“拨无因果”,说是外道修禅定,这禅定当中产生神通,他看到一个大富长者一生修善,临命终时生起瞋心,堕落到畜生道去了,他不知道这个因缘,他从禅定中出来就说:原来这世间上果然是没有因果的,造善不能成就可乐果报,造罪业也不会成就不可乐果报。您看,我明明看到某一个大富长者造了很多善业,临终的时候堕落到畜生道去了。他没有看到三世的因果,这个叫做邪见,拨无因果的法则。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五个邪见,前面四个叫增益的邪见,就是说这个东西本来没有,您把它捏造出来,不管是身见、或者是边见、或者是见取见,就是您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您自己把它创造出来,把它增益了、把它增加了。而拨无因果,是属于减损见,就是因果法则本来是有的,您说它没有,您把它减损了。所以,这两个都没有看到诸法实相。一个把诸法的相貌增加了,一个把诸法的相貌减损了,这个叫做不正见。

这个《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生起烦恼造罪业,过失比较轻,为什么呢?因为您有惭愧心。您虽然有贪瞋的烦恼在活动,但是您自己知道这样不好,这惭愧本身它就是在折损罪业。您依止邪见,在造罪业时是完全无惭无愧的,是尽情无障碍的在造罪业,那这过失力量就特别的勐利。

所以为什么这根本烦恼有十个,前面是五钝使,就是烦恼本身还有正见,它还有惭愧心,还有信心,对三宝还有信心。还有惭愧心,在造罪业的同时,信心跟惭愧它就像车子踩了刹车,有折损罪业的力量,您还是皈依三宝、还是有惭有愧、您内心当中还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而这个邪见,外道在造罪业就不得了,他完全没有惭愧心,所以这样子的堕落就特别的勐利了,是这样子的差别,这个是讲到根本烦恼的十个内涵。

第一个问题:

请问法师:“本性住种是法尔而有,《瑜伽师地论》上说:有情有五种种性的差别,若没有因缘是如何生起的?若只有菩萨及不定种性的有情能够成佛,那么其馀三种有情,后来熏习佛法,这种子会变成什么?”

第二个问题:

问:“这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角度,应该如何融通?”

答:“《唯识学》确实是安立了本性住种,的确是有这个情况。它认为我们内心的功能,我们每一个明了心性的功能,有后天熏习而有的,也有是法尔本具的叫本性住种,一个叫习所成种;这个本性住种,《唯识学》是认为有五种种性。有无性种性的叫阐提种性,他不能成佛,他也没有出世善根。另一个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还有不定种性,无性种性包括人天。

《唯识学》认为只有不定种性跟菩萨种性可以成佛。这个跟天台宗的思想,《法华经》涅槃的思想,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融通呢?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观念,就是说《唯识学》跟天台宗都是讲,生命是由心所变现的,这两个思想是一致的。不过唯识宗在讲心的时候,它是讲三能变,它说心是怎么安立的呢?“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就是《唯识学》讲缘起,它的出发点是:“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它从阿赖耶识开始讲起,就是他从您已经开始流转后讲起,如果您问《唯识学》说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唯识学》它不回答这个问题。它也不交代这个问题,但是它也不否定说阿赖耶识之前有佛性,它没有否定,但是它也没有说明。

《唯识学》的教法,它一开始就开宗明义,说我这个教法所有的安立,是从阿赖耶识开始出发的,您看天亲菩萨的偈颂说得很清楚,说生命的最初是什么?“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它就从这个地方出发的嘛。这样子讲的话,它安立五种种性也是有道理的。的确我们从现实的角度看,有些人他听到大乘佛法不能信解。您看那小乘的国家,您跟他讲大乘佛法,他不能信心不能生起理解,所以他在这一时的因缘是很难接受大乘佛法,当然就很难成佛了。所以《唯识学》讲五种种性,事实上就算他讲本性住种,事实上本性住种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也是后天熏习的。只是《唯识学》强调说这个功德已经根深蒂固长时间的熏习很难改变,如此而已。

当然如果我们今天要开权显实的时候,我们就会问:“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阿赖耶识之前,那个剎那剎那生灭、那个根本无明之前是什么?我们把这如梦如幻的阿赖耶识再把它拨开,那自然是不生不灭的佛性了,那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的,所以智者大师为什么要判教就在这个地方,《唯识学》是个权法,天台宗的教义是根据法华涅槃,那当然是实法。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注意,这个权法、实法都很重要,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他也说:“妙法有权法妙、有实法妙”,从理论上我们肯定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都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非常重要。大乘的信心,大乘的菩提心,都是从您的佛性的认知当中而发动起来的。但是,我们从事相上来说,我们的确有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跟罪业,而《唯识学》讲得详细,他从阿赖耶识当中去发明探讨,我们凡夫流转的因缘;烦恼是怎么生起的?这个罪业的相貌是什么?果报的相貌是什么?它这个讲的详细,使令我们容易去对治烦恼、反妄归真。所以说天台宗讲万法唯心,它是就着理性上来说,它这个心是从理性上来说,是就着本来面目来说;《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这个识是藉因缘法,是就阿赖耶识来讲,当然,您的阿赖耶跟他的阿赖耶不一样啊,因为阿赖耶识是受熏的,每一个人栽培不同。

但是我们从它的缘起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看的到,为什么成佛之道有这么多差别?有些人他必须要先到天上去,有些人不要说大乘法,您跟他讲小乘法他都没办法接受,有些人他福报大,大富长者,他对这个世间的感情很重,您只能够教他去布施,修慈善事业,其他都不能讲,您要讲出离心他就要毁谤三宝了,那您怎么办呢?您只好为实施权,他的种性就是这种种性,他的成佛之道,一定要先到天上享受一些快乐、到人间作一些国王,这样七弄八弄以后才发出离心,出离心以后才发菩提心,才成佛,他一定是这样的因缘,您不顺这个因缘还不行;有些人他的种性是二乘种性,您说您为什么要辛苦,先到小乘涅槃再回小向大,您就直驱大乘,他就说不行,我一定要先到小乘涅槃去,那您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有些人他根性就特别好,一开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一开始就“正直捨方便,但修无上道”,直驱大乘,这些枝枝叶叶的果报都不要。

《唯识学》试图要解释每一个人成佛之道的因缘有差别,它安立了五种种性,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就着这样来解释的。为什么成佛之道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先天的栽培不同,所以我们从五种种性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佛陀的出世,以佛陀的平等大悲心,他都要为实施权,宣说五乘的法门。那您说佛陀的威德不得了,我们凡夫为别人说法,别人不听那是我们没有德行。但是佛陀为众生说法,您说难道佛陀还没有德行吗?佛陀是功德圆满的,但是佛陀以他无量劫积功累德的这种大功德境界,他都不能改变众生的心。佛陀也只好在《法华经》上说:“我的说法是随顺众生的欲,他的见解、他的差别而为众生说法”。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确众生是有种性的差别,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唯识学站在阿赖耶识缘起的角度,安立五种种性,是这样子安立的,是就着这个因缘。当然我们也可以以天台宗的开权显实,它本来面目是什么?当然都是真如佛性了。不过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注意,这个种性啊,这个地方也是给我们一些提醒,就是您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您一定要把您的种性弄清楚,这个是很重要。

《法华经》您看阿罗汉,他面对佛陀的时候那个悔恨啊,您看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也是这样,痛哭流涕悔恨交加,说我当初就是没有好好的发菩提心,谁知现在落到这种境界,成就小乘的善根、小乘的种性。所以说,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如果心静下来,我们知道寻求自己的解脱是非常重要,我们把门关起来,把佛堂关起来,这些粗重烦恼的众生我们都不管,的确我们要解脱是很容易,不难。但是您要提醒您自己,您不发菩提心您的过失很厉害,您的种性落入二乘种性以后,您走了远路呀!您贪求一时的方便,以后付出痛苦的代价,您成佛之道当中不是成就阿罗汉,阿罗汉以后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就是说您们两个同时修学佛法,有些人没有远见,他看眼前的利益,我现在解脱就好,以后再说。他先成就阿罗汉果,他放弃了菩提心,当然,这是个圣人,值得赞叹啊,如果您坚持大乘佛法,说我修大乘佛法要广学无量法门,要修大悲心住持正法,耗损我很多精神体力,但是值得。因为等到您往生净土以后,您后半段在走的时候,那跟前面修小乘法那就不同。

小乘学者回小向大处处是障碍,他那个法执啊,他发了菩提心以后,经书上说:阿罗汉他发了菩提心,一下子他又入定了,他习惯了,然后又要人提醒他,您不是发菩提心?啊!对对我发菩提心,又从定中出来。这种法执它是非染污起,很难对治,就是说他要对众生生起悲心,要很多作意,作意以后一下子又忘失了,忘失了又作意。虽然我们今天选择小乘法,在解脱的角度我们一下子就达成了,但是您后来会付出很大代价,您一开始走错了路、错损菩提,您在后半段广大的菩萨道的时候,您会发觉,为什么我的同参道友他一下子就成就了很多功德,为什么我在成就功德方面如此的缓慢,胸量如此的狭小。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您后悔莫及了,您这个心量一开始就把它搞的这么小。

所以读诵大乘经典我们会发觉,佛陀是处处赞叹大乘佛法,虽然刚开始您走的比较辛苦,但是后半段会走的顺利,否则佛陀他不会赞叹大乘佛法。我们看《法华经》、《涅槃经》佛陀的意思,佛陀说:大乘佛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佛陀的心情是要讲大乘法,佛陀之所以讲小乘法是不得已的。这个人的种性是小乘种性,我不为他讲小乘法,他不能皈依三宝,所以佛陀只好以一佛乘分别说善,“只好”。不是像小乘的学者说的,说是小乘的佛法是佛说,大乘佛法是后人集结的,不是这样子的。

反过来是大乘佛法是佛的根本法门,小乘佛法是从根本法门流出来的方便法门,应该这样子讲的。佛陀不得已施设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应该如何融通,这样就可以融通了,一个是权法、一个是实法,是这样子的融通。”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好,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