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万法是包括了整个杂染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净的功德。这些染净的诸法,都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出现的,它是唯独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现前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心识的变现万法,这当中,有三种能变的相貌,前面的初能变,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下以我们解释第二能变。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初能变,主要的就是一个阿赖耶,一个自相。阿赖耶的藏呢?开展出来就是一个异熟跟一切种的因果,建立了染净的因果。这个前面的初能变主要是讲业力这一部份,这第二能变就跟分别有关系了,心中的分别有关系了,其第二能变,其相云何?好,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也是分两段来说明。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是讲凡夫的有漏的心识,有漏的第二能变。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讲这个圣人无漏的心识的相貌,这个解释第二能变,是分成这两大段的。好,我们看澫袓的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澫益大师是根据《成唯识论》把它分成了十门,这个十门事实上可以把它归纳成八段。因为有的门是可以合併的,它里面有合併的情况,所以我们到时候事实上是八大科。先看第一科: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第一科,是所谓的释名门,解释这个第二能变的名称,释名门。偈颂上说,是识名末那,这个末那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叫意。什么叫做意呢?《成唯识论》解释,就是恒审思量,名之为意,这个恒审思量是一个第二能变的一个特别的功能。为什么第二能变要叫做恒审思量呢?《成唯识论》解释说,因为它的了别性,恒审思量胜馀识故。说整个八识的功能就是了别,但是这个第二能变在境界接触的时候,它的了别的相貌是一种恒审思量的相貌。

这一点我们解释一下,澫益大师,他这个地方把八识的这个恒跟审做一个拣别,那么恒当然是一个恒常相续的意思,说这个第七意识的功能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它是没有停止的,它跟第八识是完全是相续的,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的睡觉,第七意识是没有停止活动的,所以叫恒。这个审,简单就是思量的意思,所以这个思量事实上解释这个审字。这个审就是说,这个第二能变的这个第七意识,它对所缘境能够做很深入的观察,所以叫作审。它不是像第八识,它对所缘境是一个粗略的了解,它能够对这个所缘境作很深入、很微细的一个观察,叫作审。

这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呢?澫益大师在《观心法要》就做如是的解释:说是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前五识的了别性,对所缘境,对这个这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它是有间断的,它对所缘境也不能够作深入的观察,不可以,它也是一个粗略的观察,非恒非审。第六意识它对所缘境是审而非恒,第六意识的了别境,我们可以在这种三宝的清净的广大境界,作很深入地去忆佛念佛,可以的。我们去观佛三昧,去思惟佛的功德,可以对所缘境作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它有审的功能。但是他非恒,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我们熟睡的时候不作梦,第六意识就不活动了。所以这第六意识是审但是它非恒。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第八识的功能是相续无间断,但是它对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的了别性是不能够深入的,是一个粗略的一个了别,所以它非审。

只有第七意识它对所缘境能够相续地、深入地去观察所缘境,所以他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功能,所以叫作“是识名未那”,它有这种恒审思量的功能。

这个地方,我们也附带的说明,这个八识的了别,这个八识的名称,第八跟第七都是功能受称,都是以它的功能来安立它的名称的,第七第八都是功能受称。前六识是依根立名,前六识是以它依止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在这一点有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释名门,先解释第二能变的名称,“是识名末那”。再看第二段依彼转: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第二科叫所依门,依止的依,所依门。唯识学是说,一切法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但是它能变现的心识跟外道说一切法是神我所变现不一样。唯识学说这个心识也是因缘生法,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因缘所生法。这个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的了别性是怎么生起的呢?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所依的一个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有一个是亲因缘跟增上缘。我们先看亲因缘的部份,第二段的部份是亲因缘。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是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的种子,是此识的种子依,这个识的了别性生起,这个八识,前七识的了别性,都是有它自类的种子。当然有些人过去生有修过我空观,它的染污的这个恒审思量淡泊,有些人他一出生我执就很淡泊,他的个性调柔善顺,他有一点过失,你跟他劝谏他很快接受,他很容易去调整自己。有些人他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特别的强大、坚固,他要修正自己非常困难,他那个我爱执非常强,我执重,他我执所带动的所有烦恼都很坚固。

所以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它的一个强弱,它是跟你过去的串习有关,就是你阿赖耶识,你前生所串习的种子,就变成你今生的一个相貌,这个是一个亲因缘。就是你第八识中过去所藏的第七意识的种子,是此识的种子依,这是一个亲因缘,你今生是传承了、接受了你过去生的造作的薰习,你过去生是怎么回事,你今生就是怎么回事了,是这个意思。

其次增上缘,第八识的现行是此识的根本依,所有的色心诸法的活动,都一定要依止第八识的现行的了别性。说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有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第八识就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的波浪都要依止大海才能够活动。所以这第八识的现行,这现行当然识是了别,它的了别性是第七意识活动的一个增上缘。这个转就是相续的生起,了别功能,就是依彼转,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依止第八识所转生的,它也不是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这个意思。这因缘所生法,就是它他可以改造的,它也可以增长广大,它也可以让它他消失掉,或者调伏的,可以的。这个是讲这个所依门。

看第三段的所缘门,就是它这个恒审思量它生起以后,是去了别什么境界呢?它所攀缘的境界是什么?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依止第八识生起,它又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生起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个三能变,初能变的相貌是最微细的,其次是第二能变,再其次是第三能变。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不向外攀缘,它去攀缘这个第八识的了别性,第八识的了别性是受薰的啦!阿赖耶受薰嘛!它当然受薰就是它有变化相。但是第八识的了别性太微细了,所以第七意识去观察第八识的明了性,它认为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的一个本来面目,它做如是的错觉,这个时候生起一种我爱执,认为第八识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这个当然是第七意识的一个错觉。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前面研究这个阿赖耶识,说是这个阿赖耶识是整个生命的根本,恒转如瀑流,这个瀑流当然是一个生死的流,无量无边的生死的流转。但是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白净远离染污,它是没有染污性的。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但是它本身没有染污。换句话说,我们从前面研究过来,我们看不到第八识有任何过失的,它没有过失,但是它现出了病相,它现出了生灭相,这种生死的流转相。这个地方就说出它的病源,就是因为第七意识是对它产生执取的,而使令第八识变成染污了。

这个在《成唯识》论上说,第七意识的这个恒审思量的我爱执,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而成有漏。这个第七意识的力量很大,说是内扰第八,它向内去干扰第八识,使令第八识本来是一个无覆无记的,全部变成阿赖耶的一个生死大海,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它向外去染污前六转识,外扰前六而成有漏,使令前六识所造的业都变成有漏的业力。以自我意识所带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襌定,都是一个生死的业缘,不能解脱三界的力量。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七意识的所缘境是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所缘门。

再看第四段的所谓的“思量为性相”,这个地方是二门,是体性门跟行相门,体性跟行相二门。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它一个内在的体性,它表现出来的外面,也是以恒审思量为外在的一个了别行相,所以安立作末那。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在整个八识当中,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最单纯的,可以这样讲。你看这个第八识,第八识是功能受称,在《成唯识论》讲到,第八识有七个名称,有七个主要的功能。它是阿赖耶,当然阿赖耶是一个藏的功能,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它也能够摄持一期的果报,叫藏,它有异熟的功能,成熟业力的功能,它有一切种识的功能,它有心,即起明心的功能,它有一切种识,它有这阿陀那识的功能,执持识,它有七个名称,七大功能。

那前六识的功能也很复杂,你看这个前六识,它广泛的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第六意识更是复杂,第六意识还不但是攀缘现前的境界,还能够去回忆过去,去忆想未来,在三世的这个境界里面,广泛的了别,广泛的活动,广泛的造业。但是第七意识的功能,不管是它能缘的心,完全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它没有其他的功能。它的那个活动就是恒审思量,而不管是它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第七意识它从来不向外攀缘,它只是向内去执取第八识为自我,所以这个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非常单纯的,不管是它能缘的心,不管它是所缘的境,都是非常的单纯的一个行相,所以思量为性相。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九,因为它这个第七意识的二能变,牵涉到我们整个凡夫的一切染污的根源,我们无量的烦恼的活动都是跟这个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看:

附表九——“我执”、“法执”行相

这以下我们分成四段。第一个先释名:

(一)释名

我——主宰,法——轨持

这个“我”跟“法”的定义,“我”在唯识学的定义就是主宰义,主宰,法是轨持。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主宰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它不为一切法所主宰,它有自在力。说是我们造的罪业,不能影响它,我们造的善业,也不能影响它,它本身不为一切法所主宰,一切法对它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这叫做“我”。其次,它也能够去主宰一切法,它能够去决定一切法的性质,它能够主宰一切法。我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我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我能够自己主宰我的身心世界,这叫作我。这个主宰义,这个只是我,还没有产生执,我跟我执有什么差别呢?如果这个主宰,前面加一个常一,就是我执了,就是这个主宰性,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常一的主宰,就是我执了。

这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在释放善业力的时候,如果是善业力量起现行,一个有大福报的人,他在某一个时空当中,对某一种人事他的确有一点主宰力的,有一点自在力。但是他不是在无量的生命经常是这样,他不可能,这个生命是会变化的。所以他如果说认为在生命当中,不管过去、现在、未来,他一直能够主宰他的身心世界,他一定能够主宰这个人事的因缘,那就是我执了,这是常一的主宰。事实上我们福报现前的时候,有些事情我们能够主宰,某一个事情也是可以有主宰。所以我执就是常一主宰,这一点是容易理解。

这个法执这个地方就不容易理解了,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这个法是一个轨持,一个轨范,色法有色法的轨范,地水火风有地水火风的轨范。地的轨范是坚性,水的轨范是湿性,火的轨范是热性,风的轨范是动性等等。那心法有心法的轨范,心法的一个总相的轨范是了别。这个“持”就是说,它对于这样的一个轨范能够保持下来,它能够去保持不失,这就是“持”。这个法当然是一个轨持,它有一个相貌,它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它能够保存不失,这个就是“法”。当然这样子这个范围就很广,一切的色心诸法都是法。

这个我执的一个解释,不管是小乘的学者,不是中观的学者,不管唯识的学者,说法是一致的。这个无我义在大小乘是共学的。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因缘所生法的,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一点是共学的,这一点要不同意的话就不是佛弟子了。

这个法执这个地方的看法就很多的差异了。我们先讲小乘的学派,说是阿毗达摩的论师是认为法是有真实性的。说这个世间的轨范是有真实性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我空法有。这件事情你这样子做,你一定会怎么样,他那样做,他一定会怎么样。这个法是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当然这样子讲的话,生死跟涅槃都是真实有的啦!生死也是真实的,涅槃也是真实的,当然这两个法是对立的。

中观的学者就看得更深刻了,说是生死跟涅槃都是因缘所生法。这样子讲,这两个本性都是毕竟空。就把这个我空法有的思想,就把它提升到我空法空的真理了。但是唯识学讲的就更深刻,说什么是法空呢?唯识学认为说,就是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叫法空。这样子讲就更微细了,唯识学认为说,你认为心外有法,就是法执,就是这个法是离开了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识,有一个独立的体性的,这个就是法执了,不管你说它是有是空,就是法执。

我举个例子:说这个墙壁是一个地大的坚性,你走不过去,我也走不过去。但是有禅定的人,在这个禅定的心中,有禅定的人那个心有堪能性,他就修观,观察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的,他不断用如梦如幻的这个名言来串习自己的阿赖耶识,说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墙壁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有禅定的人不得了,他那种串习力很强的,他从禅定出来以后,就从墙壁走过去了。墙壁这个坚固的法,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坚固了,不再坚密了,对这个人来说,这个墙壁的体性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体性。他就在那边走过来走过去,就像在云雾中走来走去是一致的。

同样一个法,它跟不同的心识的和合,它表现在不同的心识,它有不同的相貌。比如说布施也是这样,甲跟乙两个人同时地去布施三宝一佰块钱,这是一个同样的法嘛,你看它这个布施的整个操作过程是一个施捨的行为,它的对象都是三宝的境界,但是因为这个法的操作者那一念心不同,他们两个当初的发心不同,这个法,这同样布施的法,表现在他们当中,他们的因果就不一样了。当然善法如此,恶法也是这样。同样的杀生,说我们一般人起瞋心把对方给杀死了,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看到众生要造罪,他也是方便力把他结束了生命,那当然也是断有情命,但这两个法就不一样了,这两个的因果也不一样。

所以唯识学**空是说,什么是法空呢?就是法不离开心识有独立的体性,叫作法空。这样子这个法空就讲的那甚深甚深,那无量无边的法,那无量无边的心识,那这个是一个后得智所攀缘,所能够理解的境界,那唯佛与佛才能够证得法空,所以它唯识学的法空真正的完全消灭是佛,才能够完全对治法空,因为它这个是个所知障。所以这个地方,法空,这个唯识的学者就讲得比中观更加深刻。它就不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单纯。它说什么是法空呢?就是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有各式各样的心识,变现各式各样的法,这叫法空。这个就是我们把我执跟法执的相貌简略的说明。

看第二个:

(二)种类

有关我法二执的行相在唯识学是分两类。第一个是分别取,一个是俱生。分别取就是说,它依止的是邪教跟邪分别。我们接受了这种不正确的教育,从小就说“我”,什么是我呢?我思故我在。因为我们生命体当中,有一个能够思想的一个功能,那个能够思想的就是我。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个邪教,自己再去分别,就变成一个分别我执。这个俱生的就是任运的,它不必经过分别就能够任运生起。那这个就微细了,很微细的一个相貌。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是:能执的是第六识,所执的是五取蕴相。这个分别取当然主要是发生在第六意识,它所产生的执取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相的执取,在《成唯识论》主要是讲到了两点:第一点就是即蕴计我,第二点是离蕴计我。

我们简单的说明:这个即蕴计我就是说,它认为这个五蕴的当体就是自我,或者是色受想行识的每一个自体是我。我们刚开始如果没有完全学习佛法,一般人会认为色就是我。说这个生命体是以色身为主的,说你这个人很聪明,怎么回事呢?哦!你的大脑的结构很复杂,所以你这个色法所创造的了别性特别的聪明。那么这个执着色法是我,这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法是由色法创造出来的,以色法为中心的,生命是以色法为主。这个执着色法是“我”的人,多数是持断灭见的,他不相信有来生。说是这个人死如灯灭。因为我们的了别性是由色法创造的,这个色法老病死了以后,这个心识就消失了,所以生命就只有一生,生命只是一个偶然。

说是人,一个补特伽罗有情,他只能够活一次,所以怎么办呢?只好即时行乐。所以这个执着色法是我的人,他也可能会一时起慈悲心造善业,但是他很难避免造罪业,很难避免。因为这个断灭见的人,他很难去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因为生命只有今生没有来生,我们所造的业力不能相续下去,我们未来也不能受用我们自己的业力,那皈依三宝、断恶修善,完全没有意义了。生命就只有今生,你能够掌控就只有今生,那这种思想是最危险的。所以执着色法是我的,是非常的严重。

第二个就比较好一点了,执着受是我。说怎么知道我的生命有一个主宰呢?因为我有感受,我这个了别性跟我外在的境界接触,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这没有我,谁去感受呢?谁去得果报呢?我受故我在,就是由这个感受的自体就是自我。当然这个是相当的粗啦!我们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也会知道我们感受是有变化性的。我们前一念很快乐,后念很痛苦,就知道这个不是我,那也是因缘所生法。

色受“想”,进一步的,有些人执着这个想蕴就是我。我能够取相分别,我的第六意识能够做种种的观想,我能够把这种外在的境界转成我心中受用的影像。这是谁把它转变过来呢?就是我嘛!我能够把外在所看的境界,转成我心中的影像,这就是一个我的功能,我有主宰性,想蕴是我。或者是行蕴是我,千造作千有,或者是识是我。这个识是八识的心王,前面的受想行那是一个心所有法,那是比较粗的情绪。这个八识的心王执着八识的异熟是我,思量是我,了境是我,那有各式各样的执着了。这个是讲到即蕴计我,就着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个五蕴的自体,认为这个五蕴的自体是我。

另外一个外道的思想是认为离蕴计我,说这个五蕴是一个老病死的生灭法,但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像这个胜论派,殊胜的胜,胜论派的论师,认为这个生命体是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变化性,它有独立自主体性的。它是住在五蕴当中,这五蕴是老病死的,自性是不能老病死的。他也讲出一个譬喻:说是一个人,他住在一个房子里面,这个房子破旧了,我就不要了,但是我又能够去得一个新的房子,这个房子是有变化的,但是房子里面的人是不生不灭的。

当然这个地方这样的一个理论是有过失的,佛弟子就质问他,那你这个自性是什么相貌呢?他讲不出来,因为他讲出任何一个相貌都是属于五蕴所收摄的。因为佛陀说生命只有五种元素:色受想行识,佛陀并没有说色受想行识我,佛陀没有说六个元素。所以他讲出的任何一个东西,一定是不是执爱性的,就是领纳性、就是取相、造作、了别,离不开这五个功能。

在《中观论》有一个偈颂,它说是:“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这个是破这个即蕴计我。说“我”是五蕴的自体,那这个五蕴是老病死的,你这个自我就是有生灭相,不合理的。“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说离开了五蕴有一个我,那这个我就不是五蕴相了。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请你说出这个“我”的相貌,外道就说不出来。所以表示这个我相是捏造出来的。所以它这个无我观,我们看《成唯识论》讲得很微细,它的意思就是说,这无我观怎么修呢?就是你先把这个我的定义弄清楚,什么是我,然后你用这个相貌去找你的身心世界,看看你的色受想行识有没这个东西存在。说是你要找一个人,你把这个人的相片先认清楚,然后你去菜市场,去看看有没有这个人,这个相貌存在,你找不到以后,你就能够悟入无我的真理了。这个是讲到这个分别取的,那这个行相粗显是有间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再看俱生的,它这个俱生就是你不必假藉分别,这个我爱执跟法执就会生起的。它表现的相貌有两个:一个是在第六意识,一个是在第七意识。

能执的是第六意识,所执是五取蕴相,这种情况是行相粗显,是有间断的。第二个是能执的是第七意识,所执的是第八意识的见分,这个行相微细的,是没有间断。这个俱生的就是说,乃至在我们的睡觉当中,我们睡觉的时候假设不做梦,我们的心识非常微细,但是我们也会执着在那个心识的当中,有一个自我存在。说这个外道的无想定,他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内心寂静,心静犹如大海,但是他认为那个寂静的心中有一个我,我很寂静,这个就是俱生的,那这个非常微细的。行相微细,无有间断。因为第七意识没有间断,所以他的功能就没有间断。

这个是讲到这个我执、法执的种类,有两种,分别跟俱生。再看它的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我执的过患是引生烦恼障,障碍大涅槃;法执是引生所知障,障碍大菩提。

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就会引生一种对立的一个相貌,就创造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它就发动了烦恼障。当然这个障,从出世间来说是障碍涅槃。事实上也障碍世间的功德。这个障是障碍很多,障碍所有的善法,都是跟我执有关系。这个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一点消息:这个秦朝,你看这个秦王朝,秦朝是第一个中国统一的一个国家。但是秦始皇他统一了天下以后,没有好好地把国家治理好,让大家休息,因为中国经过了春秋战国长时间的战乱,大家的心情是想要休息。但秦始皇他筑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老百姓是受不了了,所以各路的英雄就逐鹿中原,开始去作乱。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刘邦跟项羽这两个,楚汉相争。

这个项羽他是出生贵族,刘邦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平民。秦始皇他出巡的时候,项羽他看过秦始皇,刘邦也在出巡的时候,亲眼看到秦始皇。他们两个就讲了一句话,项羽说,项羽在秦始皇出巡的时候看到以后他说,彼可取而代也,说这个秦始皇我可以取代你,彼可取而代也。刘邦他也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大丈夫就应该要像你这样子,这样子的一个有所作为。当然我们讲万法唯识,我们从一个人的讲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一个有抱负,在世间法说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希望今生有所作为,但是这两个人的地方的思想不太一样,

你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是有一种我相、人相的对立,我取代你。这个人的我执是非常重的,看的出来。但是你看刘邦的个性就调柔多了,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句话,他对皇帝这个法的赞叹,但是他没有一个对立的心情。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像这样子,但是不是说我取代你,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事实上这两句话,如果这个人,他们两个都没有修观调整,他们两个的成败事实上已经决定了。果然,你看这个历史上,刘邦每次跟项羽打仗,每次打败仗,但是刘邦这个人他能屈能忍,能够忍,他能够忍辱负重。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他很多的人才都不能够去用,他很多人才都跑到刘邦地方去了。像韩信也是项羽跑过来的,张良、萧何、樊哙等等。刘邦这个人胸量大,他包容各路的英雄好汉,后来果然项羽就在这个甘夏之战,就被韩信用这个四面楚歌打败了,就在乌江自杀了。

自杀了以后他讲出了一个偈颂,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说他自己,当然他对自己是有自信,赞叹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我是一代的英雄好汉,我的气势能够把一个山给移开的,但是我为什么失败呢?时不利兮骓不死,这时节因缘对我不利了。其实时节因缘是你的心识所变现的,你刚愎自用的个性使然。你看刘邦他成功以后,他也作了一个大风歌。他做了皇帝,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作了一个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把自己形容成大风,当然第一句话是一个譬喻,说是我现在的境界是大风,我一动的时候,整个世间上就像云一样,统领整个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合法。

当然楚汉的相争给我们一些启示,说:一个人的成功、失败跟我执是有很决定的影响。当然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可以做一个检讨,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说是从初能变的角度来看,从阿赖耶缘起来说,初能变,其实初能变这个项羽是超过刘邦的。你看,从初能变的角度,项羽是一个贵族出身,古时候的封建制度,贵族出身那还得了,而且他的果报体身心也特别的康健,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这个项羽的第二能变就输给刘邦太多,他那个思量能变,那个我爱执就差了。就是从初能变的角度、从业感的角度,那项羽是超过了刘邦,他先天的条件好。但是从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刘邦就超过了项羽。

在西方有一个哲学家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要为你的相貌负责。这怎么说呢?西方人说: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是你父母给你的,四十岁以后是你今生的造作。佛法的解释是这样的,全部都是跟你有关系,父母是增上缘。就是说:四十岁之前是初能变,那完全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我们一个人刚开始的出生,今生的造作有限,我们是传承过去的业力,所以四十岁之前,不能完全怪你,那是你过去你的业感,初能变。但是四十岁以后,那跟你今生有密切的关系。你就怪不了你过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我们的寂静。

这个事情是这样,如果我们是想要行菩萨道,想要在这个世间这个杂染的有漏的世间建立佛法,广度众生,开人智慧,这个忍力很重要。我曾经亲近忏公师父很多次,老人家对我的开示很多,但是我最受用的一句话就是,他老人家一再的叮咛我要忍辱以积大德,这句话对我是终生的受益。就是你一个人要成就大功德,你不能够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可以。你要忍,要调伏,当然这个忍不是强忍,强忍也不能持久。就是这个我们一个人会冲动,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这当中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个地方推动,背后有一个自我意识。你能够经常修无我观,可以发现你的个性调柔、善顺,对一切的善法能够接受。你要有一点烦恼,有一点障碍,你也容易进步,所以这个我执是非常厉害的,它对烦恼的加持力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力量。就是说,你“我执重”,你所有烦恼都很重,很难改变,这我执引生烦恼障。

法执引生所知障,障大菩提。这个法执是一个不染污的无知了,我们对无量无边的法门是怎么回事,这件事不知道,障碍所知的境界,这是属于智慧,那这个是不障碍三界生死的。这个是讲到过患。再看伏断:

(四)伏断

分别的我法二执,它的现行的伏断是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地前渐伏,在这个初地之前的资粮加行位,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慢慢地调伏。到了初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这个初心的时候,他那个初地菩萨的那一念的清净心现前,他的分别的我法二执的现行就全部断了。他的种子在初地的时候也断了。所以初地的一个功德,是把分别的我法二执的现行跟种子都断了。因为它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捏造出来的,就比较容易断。

再看俱生的,俱生的我执,它的现行是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初地以上的菩萨,俱生犹自现缠眠,他有俱生的烦恼,有时候是缠,缠当然是指烦恼的活动,烦恼的现行,眠是烦恼的种子。到八地的时候,它就永断了。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无功用是八地菩萨的一个我空观现前,就把俱生的我执给消灭掉了。俱生的我执是八地才断的,它的种子是不能断,到金刚无间道的时候才顿断,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这个种子全部消灭掉。

法执的现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永断。这个法执是非常难断的,因为这个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这个法就没有自性,说是有一个女居士供养佛陀一朵花,你说说看,她这个因缘会得什么果报?弥勒菩萨在座讲不出来。我们只能够大叹:哦!这是一个善业,会成就可乐果报。这个只有佛陀能够说,她供养这个花以后,升到天上去,受了几劫的快乐,来到人间遇到什么佛陀,出家以后又怎么样,经过几劫以后,她成佛了,她的佛的名字是什么名号,她的国土是什么名号,她的眷属是什么境界。这个广大的缘起只有佛陀知道。因为这个佛陀在这个经典上说,他对众生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众生无量无边的起心动念佛陀知道,所以他能够通达缘起,所以佛陀能够制戒。说是经通五人律为佛制,因为佛陀通达缘起,当然通达缘起,就是他明白众生的各式各样的心行的活动,所以这个法执的断,只有到佛才断。这个种子位是金刚无间道永断。

我们可以把它做一个整理,就是初地,初地是一个这个第七意识的一个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初地,断了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初地。八地断了俱生的我执的现行,八地又是一个转变,到成佛,俱生的法执也断了,那全部都干净了。这个是讲到我法二执的相貌。好,我们看讲义,这个是讲到“思量为性相”。思量,恒审思量,它在有漏位,它是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变成了我爱执,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讲到体性门跟行相门。

看第六科,这一科是讲心所相应门。这一科事实上开出来是两段,心所相应门:一个是染俱门,一个是相应门。染俱门,染是染污的染,俱是这个俱生的俱,染俱门就是讲“四烦恼常俱”这一段;相应门是讲“及馀触等俱”,下面这个“及馀触等俱”。就是染俱门是讲“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这个地,方染俱门。那相应门就是“及馀触等俱”,其他的相应心所。这两科都是在讲心所,合起来叫心所相应门。好,我们看讲义:

六、云“四烦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这个第七意识它的恒审思量如果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是去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产生我爱执,而带动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就是这个贪痴见慢。但是这个贪痴见慢,因为它的所缘境都是以我为中心,所以加一个我。看第一个我痴:

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这个我爱执的生起的第一个是我痴。就是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迷阇当然就是没有智慧光明看到生命的真相,它去接触第八识的明了性,在自识的心中变现一个我的相貌,所以迷于无我的真理。这个自识的心中所变的我相,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说我们这个晚上光线不好,看到地上有一个绳子盘在地上,它是一个绳子,它本来的面目是一个绳子。但是我们这个了别性去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出来,那这个蛇的影像是不真实的,因为它是个绳子。第七意识亦復如是,它的恒审思量去了别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它在自己的心中生起一个我的影相出来,这个我的影相是它自己捏造出来,这个就是我痴。它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相,迷于我空的真理了,叫我痴。第二点我见:

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这个我痴还是容易对治的,痴跟见是有差别的。这个见,就是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痴只是对事理的不明白,这个见,它对于真理已经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邪恶的染污的智慧。这个就不容易改变了。就是我们要断我爱执,要花一大阿僧祇劫。从资粮位、加行位,加行有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要经一大阿僧祇劫。问题出在那里呢?就是这个我见,我们如果跟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也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讲真理,他容易接受,他对真理不会排斥。但是他已经相信了外道以后,他心中有一个“见”,就是他这个道理,在他的心中长期的颠倒推求,他产生一种胜解,你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排斥了。所以我痴它不排斥真理的,但是我见他排斥真理,这是一个问题。这个见比痴还更厉害。

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第七意识的这个心王,它是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把这个我捏造出来以后,它对我的态度,是把它高举,它不是把这个我压低的。说我们人跟人相处,其实我自己没什么功德,但是我们就愿意把自己的地位抬高。我们认为这个世间的荣耀都是要归于我的,乃至于这个地球都是以绕着我在旋转。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重要性把它加强。把自我在所有的法界当中,把自我的地位提高了,把它高举了。我们不认为我们的这个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我们不这样认为。这就是一个问题,当然这样是一个错觉。

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这个第七意识对于我的态度是爱着,它不瞋恨的,所以我们去外面照个团体照,我们第一个找出自己出来,我在那里?第一个看自己。为什么呢?爱着自我。乃至于我们平常在思考事情,人与人的相处,我们第一个念头假如没有对治之前,很自然会考虑这件事情这样子做,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利害关系。这都是任运的,因为第七意识把这个我捏造出来以后,它对于这个自我的态度是爱着、保护的,它有一个爱,保护自我的一种潜意识,我爱。这个是讲到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这个我执——爱、见、痴、慢,在整个行菩萨道当中,我们是一个非常障碍的利量,障碍的力量非常大。所有菩萨道的功德是依止菩提心生起的,可以说你不发菩提心,所有的善法都是有漏的业力了。而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这个寂天菩萨说:这个大悲心要修自他交换,什么叫交换呢?就是取捨。你要取众生的罪业,来让你成道,来把你的功德布施出去,捨出去,让众生受用。我们在一取一捨当中,如果不调伏我爱执,你做不到的。这个自他交换你修不来的,你如果不调伏我爱执,你修自他交换,你内心当中会对这个法排斥。会认为我吃亏了,我取众生的罪业来承担,把自我的功德布施出去。所以说:你修菩提心一定要跟空正见这两个法要同时运转。说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两个缺一不可。因为空正见加强了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也充实了空正见。所以我们在修大乘的菩提心,这个我空观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是讲到这个恒审思量,它带动了四种的根本烦恼。再看第七,“及馀触等俱”,这个地方是讲相应门。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中。

这个地方是把这个二能变的其它的相应心所也说出来,及馀触等俱,这个触等俱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五徧行心所当然是徧一切心,所以它跟第七意识也相应,它的作意、触、受、思。八大随烦恼,八大随烦恼我们讲一下。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心王活动,它带动了八个随烦恼。

第一个不信,他不相信我空的真理,他不相信,你跟他讲,他也不相信。第二个懈怠,他没有求进步的心,他不想改造自己。第三个放逸,他对他自己没有对治力,他就放纵自己的心,在自己的这个欢喜的境界流荡。失念,这个失念很重要,念就是明记不忘。《成唯识论》讲失念,它倒是有一点发挥,《成唯识论》是说:这个第七意识它一直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为我,它也不攀缘其他的境界,它非常专一的。第八识的明了性是有变化的。说你前一生是一个转轮圣王的心识,高慢的阿赖耶,今生是一个人的阿赖耶,你应该感到第八识有变化。你怎么会说是一直认为第八识是恒常不的呢?因为第八识没有记忆力,这是个问题。它如果能够有记忆力,它把过去所攀缘的第八识跟现在的第八识一对比,它就知道这当中有差异了。问题是它不能够去明记不忘,这是一个问题。

昏沈,它有这个昏沈的情况。掉举、散乱。所以这个第七意识它本身没有修止观的力量,它本身是染污的根本,但是它自己不能调整自己。它昏沈、掉举、散乱。第四个不正知,它对所缘境不能如实了知。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沈、掉举、散乱、不正知,八大随烦恼。别境中有一个慧心所,这个慧心所对所观境的一个拣择,当然这个慧心所是颠倒的智慧,是邪慧,它不是正见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自作聪明。共有十八个心所,这十八个心所就是五徧行,加前面的四根本烦恼就九个,再加八大随烦恼十七个,加这个慧心所十八个烦恼。就是恒审思量的一个了别性,带动了这十八个心所一起去了别第八识的见分,它是这样子的活动。看这个第八,第八是讲三信门,说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在造业的时候是造什么业: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第七意识的心王是跟四根本烦恼相应。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所以它隐蔽了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叫有覆。这个覆有两层意思。有覆无记这个覆,当然第一个覆是当隐蔽的意思,隐蔽了真理,使令真理没有显现。这个是讲我痴。这个覆有这个我见的意思,就是障碍圣道,这更厉害,它不但隐蔽真如,它还障碍圣道。就是说第六意识修我空观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功能排斥我空观,说你这样子下去是违背我过去的思考。那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呢?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你修学圣道的时候,它障碍你,所以它是有覆。但是它不是罪业,它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

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一下,这个业性在唯识学是先分成染污业跟清净业。染污当然是有漏的,在染污当中又分成善业跟恶业。但是这个清净业都是善业。说他执着有一个我,他也可能起善心,有一个我,我去造善心,还是有这个我去得可乐果报。所以执着有一个我,他也可能会相信因果,当然也可能不相信因果。

所以我爱执它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它只是染污,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它是有覆无记摄,就是前六识造善造恶,第七意识是不参与的。你第六意识造了广大的善业,第七意识不参与。第六意识造广大的恶业,它也不参与。它只是在你造业的时候,它产生一个自我的意识而已。它不参与造业的,它只是在恒审思量捏造一个自我出来而已。那这样子就把前六识所造的业全部染污了,它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所以讲它就是有覆无记摄。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一件事,说是第七意识它自己没有能力修观来改正自己,因为它不能起善心,它无记性。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这科叫界系门,三界的界,系属的系。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属于那一界呢?随所生所系,就是随其第八识在三界九地的受生,它就系属于此界此地。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要从粗分的角度,说是第八识如果变现一个转轮圣王,当然是一个高慢的心识,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以转轮圣王的心识为我。那么如果变现是一个蚂蚁,一个卑贱的心识,就以卑贱的蚂蚁为我,叫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识所现的一期的身心世界,它就以这一期的身心世界为自我。它是这个意思。那是约粗分的,约一期的生命。

如果约细分来说,约剎那,就是每一个剎那。说是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就是你约着你现前的这一个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那个阿赖耶识为自我。因为第七意识它只能够攀缘现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第七意识它只攀缘现在的阿赖耶,它不能回忆过去,也不能去忆想未来。所以它对阿赖耶识永远只攀缘到当下的阿赖耶,所以它不能产生一个对比,所以它就不能够理解这个无我的真理了,这个地方讲它的一个随所生所系。

这个地方我们连带说明一下,这个地方没有提到这个它的受,它的一个我受相应门,在《成唯识论》它也说了,说第七意识它攀缘第八识的见分,它是什么感受呢?就是“相应唯捨受”,它的感受也是捨受。说第七意识它去攀缘转轮圣王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尊贵的阿赖耶识,它也没有快乐的感受,它只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它去攀缘一个卑贱的心识,它也没有痛苦的感受,它的感受永远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是这个意思。

这个恒审思量,它的意思就是,它的功能是在心中一直相续下去,除非我们的第六意识的观行现前,它才能够有所调伏,如果我们不调伏它,它就是一直的相续地运转下去了。这个地方跟外道又不太一样,外道的无想定,它没有把这个恒审思量的问题找出来,它一直认为这个问题的烦恼在第六意识,就把第六意识给停下来。说是用着禅定,把第六意识这个想心所停下来,如石压草。但是这个心中里面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完全原封不动,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他禅定出来的时候,他的烦恼就跟他之前完全一样,对烦恼没有对治力,这个禅定把烦恼压住了,但是烦恼没有对治力。

佛弟子在禅定、在寂静的心中,他修我空观、法空观,他这个时候是在对治自己的这个十二因缘——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它对生死的业力有对治力了,这个地方缘起不同,这佛弟子他的生命有增上的功德,有乘的功德,外道为什么一直修行,他原地打转呢?他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办法看出来,这个恒审思量这个功能他没有看出来。这个我爱执,这个只有佛法才讲的出这样的真理出来。这个是讲到这个染污末那。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清净末那的部份,我们内容比较多一点,我们下次再说明。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