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请放掌!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地学习《唯识三十颂》。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了一个偈颂,说是: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佛在《大宝积经》当中,他把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跟出世间无漏的功德,做了一个比较,说假设我们今天是用满设恒沙界,这个恒河沙世界的这个珍宝,来供养这个佛陀,这样子所累积的善业,它本身是一个有漏的福报,换句话说,这样的善业,对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罪业,没有对治的力量,它不能具解脱这个生死的业力,所以说,它比不上我们能够在一天当中放下世间的尘劳,来修习这个涅槃寂静的功德。因为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当中听闻正法,经过这样法义的思惟,使令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光明的智慧,这种光明的智慧对我们心中的烦恼跟罪业,它有对治的力量,它能够对治我们无始的烦恼跟罪业,它有一种解脱的功德。所以佛陀对我们弟子们,是赞叹我们能够经常地听闻正法,经常地思惟正法,这个是我们在讲《三十颂》之前,跟大家互相地勉励。

这个《三十颂》它是一个唯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教法,是印度的天亲菩萨所做的,在讲这个《三十颂》的课程之前,我想先把这个唯识学这个教派,它在印度一个生起的因缘,先做一个大纲的说明。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的弘传的因缘,是普门示现,就是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弘传的因缘,他是以一个音声,这个一个音声,就是佛陀以他的平等的大悲心,流露出种种的教法,但是众生的根性的差别,众生随类各得解,有情的众生,他过去所栽培的善根不同,所以听闻到的法义就有所差别,这种情况在《法华经》,佛陀做了一个比喻说,说是一雨普润,三草二木各得生长。说佛陀的教法,就像这个雨水一样,这个雨水打在大地上,不管是东边的雨水,也不管是西边的雨水,它的雨水的味道是一致的,是无差别的,但是生长在大地的这些草木,有大的草木,有小的草木,它吸收的水份就有所的差别。

从这个譬喻我们能够明白,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一切的大小乘的教法是平等的流通的,就是说,你是一个小乘的根性的学者,你听到佛陀一切时讲小乘法,你是一个大乘的学者,你一切时听到佛陀讲大乘法,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如此地流通的。佛陀灭度以后,因为弟子们宿世栽培的善根不同,他对于法的执取也有所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教法生起的因缘,唯识的教派,根据《解深密经》,它做了三时的判教,这是唯识的判教。

《唯识学》认为说,在这个佛陀灭度乃至于六百年,这个六百年的时间,叫作有教的时期,有无的有。这个有教的时期,就是弟子们根据《阿含经》所说的这个三法印的思想,安立了我空法有的一个道理,我空法有就是说这个补特伽罗里面,这个内心当中的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存在法界的这些法,不管是杂染的生死法,不管是清净的涅槃法,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真理,很明确地把生死的法跟涅槃的法是对立出来的,一个是苦恼的生死,一个是安乐的涅槃。所以这样的教法很容易引导一个人厌恶生死,趣向涅槃,成就了自利的功德。但是因为对于生死法的这种强烈的厌恶,所以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圣者,他不敢来到这个三界火宅度化众生,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有所不足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有教的一个思想。

有这样的一个缺失,就有些菩萨的出世,来挽救这个不足的地方,就有所谓的六百年到九百年,所谓的空教的思想就出现,空教的思想就是根据《般若经》,在《般若经》当中所说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说一切法是假藉因缘而生的,不管是生死的这些杂染法,是由烦恼的业力的因缘而生的,这个涅槃法也是假藉因缘,假藉戒定慧的因缘而生起的,所以说,缘起性空,从本性上来看,生死跟涅槃,都是如梦如幻,都是毕竟空,空教的思想,就把这个生死跟涅槃的对立给消灭掉了,就鼓励这些成就圣道的这些菩萨们、阿罗汉们,他能够来到如梦如幻的生死的境界,去广度众生,去积功累德。

但是空教的思想到了末流,它就有一些偏空的过失出现,所以在最后就有所谓的非空非有的中道的教法,就是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所抉择出的“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学》对诸法实相的抉择是以万法唯识,就是一切的万法的生起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换句话说,这个心识它具足两个功能:第一个,心识它有一个恒常相续的功能,就是它有受薰的功能,我们所造的业力,会被这个心识所保存下来,这样子建立了所谓的业果的相续,所谓的非空的思想。另外,这个心识它有变化的功能,它有剎那剎那变化的功能,这样子它也能够破除我们对于法的执取,所谓的非有的思想,就从这个心识的非空非有的这两个相貌,就能够引导我们看到生命的真相,这个就是所谓唯识所说的,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那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唯识三十颂》,就是去发明这样的一个道理。这个是简单地把唯识的教派在印度弘传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好,接下来我们正式看我们的讲义。

《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看这个下面的小字:天亲菩萨造。

这个造颂者是天亲菩萨。天亲菩萨诸位应该是很熟悉啦,我不详细地说明,我简略地再提一下。这个天亲菩萨在唯识的教派他是三祖,我们讲这个初祖是弥勒菩萨,二祖的话是无着菩萨,三祖是天亲菩萨。天亲菩萨他一开始是在小乘的有部的部派出家,学习有部的思想,后来觉得有部不太圆满,就改学小乘的经部,这当中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他作了《俱舍论》,《俱舍论》可以说是把整个小乘部派的思想集大成,一个最有代表作的一个着作。后来他作了《俱舍论》以后,他的哥哥无着菩萨就以善巧方便度化他,就回小向大,就学习大乘唯识的思想,他作了很多的唯识的论典,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唯识三十颂》。

我想我们如果去看一下印度的整个唯识的传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心得,就是说,说这天亲菩萨在唯识的地位,就像是天台智者大师在天台宗的地位一样,虽然天台宗的教观是来自于慧文禅师跟慧思禅师的口授,但是那个时候的天台的教观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要,一种一心三观的概要,真正把一心三观,落实到真实的一种明确的次第的教派跟修行的方法,那智者大师功不可没,他把一个很粗显的概念,落实到一个明确的修学次第,天亲菩萨亦復如是,弥勒菩萨所传承的《瑜伽师地论》传给了无着菩萨,但是那个时候唯识的教派并不是非常地兴盛,经过天亲菩萨的弘传,他作了大乘五百部论。这天亲菩萨说是后人尊他为千部论师,他学小乘的时候,作了五百部的小乘的论典,回小向大以后,作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典。

那这当中在他晚年,就是他灭度前一年,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完整性的,就是《三十颂》,因为他早期的这个唯识的论典大部份都是跟外道的辨论,就着某一个观念的发明,但是《三十颂》他是一个全面性地介绍唯识的理论、方法跟次第,所以这个天亲菩萨是在临灭度前一年应弟子的要求,把唯识的一个主要的一个理论、方法做一个完整介绍,所以是“天亲菩萨造”,天亲菩萨是印度的论师。

玄奘三藏译。

就是唐朝的玄奘大师到印度以后,他带回了很多的经典,这个当中,这个唯识学的这一部份就是《瑜伽师地论》跟《唯识三十颂》,还有《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解释《三十颂》。在印度本来论师都是先造颂,像这个《俱舍论》,天亲菩萨也是先造颂然后再造论,天亲菩萨造完《三十颂》以后,本来也是太扼要,弟子们的祈请,希望他继续造论来解释《三十颂》,他也答应。但是后来他隔年就灭度了,所以这个《三十颂》就有后来的护**师、安慧论师等十大论师,来解释这个《三十颂》。玄奘大师就把十大论师的这个注解,把他集成一个《成唯识论》,成立唯识正义的一个论典。我们在后面的注解当中,很多地方都是引用到《成唯识论》来补充说明,这个是说明“玄奘三藏译”。

澫益大师解

我们这一次的注解根据明末澫益大师,采用澫益大师注解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基本上《唯识学》的教派的思想,在一些微细的地方是有一些差异的,但是澫益大师的注解他一个特色,就是他能够善巧的性相圆融,就是说他所抉择出来的唯识的教义,使令我们在学天台的思想的时候,这两个思想能够通得过去,它不会有障碍,所以我们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点上的一个着眼点,我们就采取澫益大师的注解,他是比较一种圆融的看法。

这个是把这个《三十颂》的造颂者、翻译者跟注解者,简单地把它带过去。好,我们看这次的讲义。

将释此颂,大科分三:我们解释《三十颂》,我们分成三大科:

甲一、解释题目。我们首先解释《唯识三十颂》这五个字:

甲二、随文释义。第二大科等于是一个正宗分,随顺颂文来解释这其中的义理。澫益大师的科判是分成三科:

乙一、明唯识相

乙二、明唯识性

乙三、明唯识行位

这个《唯识学》在解释诸法实相,它是分两部份,先解释这个相,“唯识相”。这个唯识相是讲这个世俗谛,这个世俗谛的唯识相,这当中的偈颂讲到随顺于杂染的缘起的生死的法,这个是唯识相,它也说明了随顺于清净因缘的这个涅槃的功德,这个都属于唯识相。因为不管是杂染的生死,不管是清净的涅槃,都不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所以加一个唯识,唯识相,这个是讲世俗谛。

“唯识性”,就是这一切法,不管是杂染,不管是清净,它的体性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换句话说,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这个杂染的法不可得,清净的法也不可得,这个是唯识性。这两科就是讲一些理论,就是发明生命的真相,它有一个相跟性。

“乙三、明唯识行位”,这个是讲它这个修行的位次,就是我们如何的从一个杂染的生死法,趣向于清净的涅槃的法。这当中有五个阶位,讲到它有五个阶位,它有一个相应的一个内涵,这个是说明它的修行位次。

澫益大师就是根据这三科来解释《三十颂》。

甲三、结示劝修。那这科学人把这个《三十颂》的内涵讲完以后,我用一个偈颂来跟诸位互相勉励,这个是我们研究《三十颂》的这个大科的情况。好,我们看第一大科:

甲一、解释题目——《唯识三十颂》。这个题目是《唯识三十颂》,我们分两部份解释。

先看:乙一、释“唯识”,这以下根据《成唯识论》解释: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成唯识论》唯识学安立这个“唯”,这个“唯”就是唯独。唯独的意思就是强调这一切的法,不管是生死的杂染法,也不管是涅槃的清净法,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生起的,它是有一定的因缘,而这个因缘是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出来。这样子就遮止了这个境界是离心而有,这样子就否定了部派佛教认为这个离开我们一念的心,有法的存在。法是由心所变现,你的心有变化,这外境的法就有变化。所以这个“唯”字是遮止境界离心而有,这样子是一种否定的口气。

“‘识‘拣心空”,安立这个心识,就认为说,虽然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但是我们心识的造作,它有一定的功能。假如我们起了善念,当我们起了善念的时候,我们的果报体会因为这个善念的累积,而成就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的心识累积了很多的恶念,那么这样的恶念会使令我们的来生,变现出一种痛苦的果报,而这样的一种善恶功能,是不容许我们去忽略的。所以“‘识‘拣心空”,就是遮止我们落入了空网,这句话有点在提醒中观的学派,就是非空的意思。

“离有无边,正处中道”。唯识一方面安立唯,又安立这个识,使令我们离开小乘部派的执着有,也离开中观学派有时候落入空的这一边,引导我们悟入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这个题目是这样子安立的。有关这个题目的安立,这万法唯识的思想,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一,我们来做一个补充的说明:

附表一——“唯识观心法要”

附表第一,是“唯识观心法要”,是澫益大师在讲《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的一段的序文,我先把它念一遍,诸位请合掌: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这段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夫‘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是整个唯识学所安立的一个宗旨。这个万法是所变现,这个唯识是说明能变现,这个万法是指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在唯识学一般来说,它是把十法界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属于六凡法界的这些杂染的法,第二个部份属于四圣法界的清净的法。所以我们讲万法,基本上在观察的时候就是两个法门,一个是杂染的,一个是清净的,分成这两部份来观察,这两个法它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唯识,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的念念的造作,所显现出来的。这样的宗旨,“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万法唯识的思想虽然表面上,七岁的沙弥他也能够做一些文字的理解,在我们一般人也可以说:“哎呀!这件事情就是你心中的分别嘛!这都是你的心理作用。”我们也可以讲出类似这样的概念,但是当我们要去深究其旨归,说是万法唯识,到底心识是如何的变现万法,这个真实的内涵,则耆宿尚多贸贸!就算是出家很久的老和尚,尚且是贸贸,就是眼目昏暗,也很难去了解这当中的一些深妙的道理。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这个理由主要就是我们一般就是把这个文字上的理解,没有做深入的观察。我们凡夫的思想,一般来说,我们要没有经过这个止观的训练,我们内心跟这个法一接触,我们一直认为这个法是有独立体性。说我们看到水,我们就认为这个水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这个水跟我的心没有关系,这个水它离开我们一念的心,它自己有它的一个主宰的体性,就是心外有法,但是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内心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善业的因缘,看到是水,但是恶鬼道的心,他有烦恼跟罪业的力量,他看到的水是看到火,可怕的火,这个天人的内心,他的善业比我们更强,他看到的水是一个琉璃地,放大光明的琉璃地,菩萨看到水是一个七宝庄严的地。

换句话,水的自性它自己是不能决定的,它是由补特伽罗的内心的善业、恶业的强弱来安立它的体性。所以说这个是万法唯识的思想,就是我们一般很难去做出这样的理解,就是我们很难去训练内心往这个方向去观照,“有教无观”。

应该怎么观照呢?这以下第二点是重点,我们怎么去随顺万法唯识的思想:“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这个观心的法门,这个当然佛法是讲传承,这个观心,你一定是要先学习这个圣教量,不是说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观心了,就是要一些依教起观。

“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在整个《成唯识论》的十卷论文当中,处处的发明心外无法,它把一切法都汇归到现前一念的心识,所以即心所现的法,是我们的所观境,而能够决了万法是心所变现,这个就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的观照,下一段是一个重点。

“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我们凡夫的这个无明的心情,我们向内执取我们一念的明了信心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说是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虽然我的相貌改变了,但是我那个内心当中的那个常一的我是不能变化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向内执取有一个我;向外执着这个心外的法都是真实,就是这个我执跟法执,使令我们不能去看到了万法唯识的这个真理。所以这个唯识学它在修观,它是从破执,修这个我空观、法空观,向内破除我执,向外破除法执,使令这个真如理能够显现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这个观心,这个唯识学它是把我们一念的心识,一个是属于妄想的心,一个是真如的心,这两部份。两部份它是要引导我们从妄想的心趣向于真如的心,这中间的关键点,就是你一开始是先修我空观,所以窥基大师的五重唯识观。他从最外面的遣虚存实观,乃至于到最后的遣相证性观,它是一个次第的,它是这个五个层次,一路是破执,一路修空观破进来,破到最后的时候,你看这一切的法就是完全都是心的作用,那种对立的心情就消灭掉了。

你看那个禅宗的公案,说是六祖大师,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他要找一个这个传法的弟子,要弟子们把自己的修学心得呈上来,这个神秀大师说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看得出来神秀大师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说,我们的身是菩提树,菩提的功德要假藉色身来修行,我的心就像明镜台,但是我这个心,他经常有这个尘埃,所以我怎么办呢?经常用这个戒定慧的法门,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看得出这个神秀大师一个非常用功的、非常务实的一个修行人。

慧能大师的观心,就观得更彻底,他说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神秀大师讲这个时时勤拂拭,就看得出来他心中那个有所得的心是在的,他还没有突破那个有所得的境界,慧能大师他提出的这样的一个观心的心得,他能够观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可以看得出来,慧能大师的观心的这个功夫,是更加的深入了,当然五祖大师是明眼人,他一听就知道了,就把这个祖位就传给了这个六祖大师。所以说它这个观心的法门,它一定是观到二执空而真性现,它这个唯识的一个修行方法是这样的一个内涵。

“所以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第三段是一个结劝。所以我们一念的心识,开展出来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若境,就是我们一念心识随顺于无明,随顺于不觉,我们一念心识假设随顺的是一个无明的情况,那就是创造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三种的障碍,障碍着我们的生命。这个若境,在《瑜伽师地论》上它讲这个本地分,它把我们凡夫的法界,按照内心的寻伺,分成三部份。

第一个是“有寻有伺地”,就是说不管你的善业多强,就你一念的心识对于这个五欲的境界,还有寻伺,内心对这个寻伺还有所需求,这样都是属于欲界所收摄,这一类众生都是欲界,不管是善业成就的可乐果报,或者是罪业到三恶道受苦恼,总之你对于世间的五欲还有寻伺,那你这个补特伽罗就属于欲界所收摄。

第二个是‘无寻唯伺地‘,就是你能够善调你心中的烦恼,把这个粗的寻消灭了,对五欲的需求是一个很淡泊的只有一个伺察,这样子安立作无寻唯伺地,就是从初禅到二禅的一个中间定。

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地”,他内心当中有这个殊胜的禅定的三昧乐的摄持,他对这个五欲的境界没有任何的需求,这样的情况是无寻无伺地。所以《瑜伽师地论》它完全是约着内心当中,我们对于**追求的粗重或者是淡泊,来对于这个法界划出一个界限,这当然这个都是属于若境,还都是生死的法界,只是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三障的厚薄不同,有这样的差别。

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是随顺于这个觉悟的真理,那么我们内心当中所带动的生命的现象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种的功德,就是若教若理若行若果,刚开始我们应该是学习教法,从教法当中明白道理,然后若行,就应该内心当中生起观照的智慧,来对治我们的烦恼,那慢慢、慢慢趣向于圣果,这个是属于还灭门。不管是杂染的流转法,不管是清净的功德,皆名唯识。所以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就是我们一念的无明妄想在流转,圣人的内心安住在涅槃,是谁在安住,也是一念的清净心,不管是生死、不管是涅槃,都是唯独是一念心性的差别作用,皆名唯识。

澫益大师做出这样的一个总结,“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所以唯识学的不管是它的因地的五重唯识观,或者是它果证上的五个差别,我们可以一以贯之,就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个补特伽罗,到底修行到什么样的层次,我们只要看他内心的相貌,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个人的生命,他的指标达到什么程度,这样子,就能够把唯识学的不管是教理,不管是它的果证,能够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虽然唯识学安立很多的教法,也安立很多次第,但是我们能够一以贯之,就不杂乱,“赜”,这个“赜”就是条理分明而不混乱。

这段的开示的确很重要,就是我们马上进入这个颂文以后,《唯识学》它解释内心有佷多很多差别的相貌,澫益大师就是在预先,先告诉我们唯识学的一个概念,就是你要掌控现前一念心识,依教观心,把这个教法来观照我们的心识,这样子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在整个成佛之道,我们目前是走在什么样的阶位,我内心的相貌是出现什么相貌,在整个广大的成佛之道当中,我自己在什么样的一个定位,我还有那些必须我努力的空间,这样子我们能够把广大的教法,作出一个明确的汇归处,是这个意思。

这个禅宗有一个野狐禅,我过去在佛学院,听了海公讲过很多遍,这个公案很有意思。

说是百丈禅师有一次在百丈山讲《金刚经》,讲《金刚经》很多人来听。百丈禅师那个时候是一个禅宗的大德,听完以后,有一个老居士白发苍苍的,非常感动跟老和尚顶礼,他说我过去生是迦叶佛时代的一个比丘,我那个时候是上座,虽然精进的持戒修行,但是因为没有听闻正法,没有闻慧的这个摄持,我后来起邪见。

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一个大修行人,内心当中经常观察空性了以后,跟空性有少分的相应以后,这个人还落因果吗?这个有相的因果还能够障碍他吗?我回答一句说:“不落因果”,结果因为这一个邪见,就是我把这个空跟有把它分开来了,结果我堕入五百世的狐狸。今生蒙老和尚的慈悲开示,我现在明白道理了,不过我希望能够你给我再印证一下。

这个老居士就再一次地问这个百丈禅师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讲:“不昧因果”,就是说你在观一切法空的同时,你应该清楚法性本来空寂的同时,因果丝毫不爽。虽然从唯识性的角度,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你念头一动,就是一个业果,你动了善念,就累积一个可乐的一种力量,假设你动了是一个恶念,你就为自己累积了一种痛苦的力量。大修行人他可贵的是明白因果,是不昧因果,他能够善调内心,使令自己避免攫取恶念,加强自己的善念。所以你观一切法空,你应该更加地注重因果,而不是不落因果。这个时候,这个老居士听了以后起大欢喜心,把他心中的结解开了,他就说:“我现在解脱狐狸的身了”,就欢喜地离开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也不容易,迦叶佛时代的一个比丘,迦叶佛是人寿两万岁,也是一个大福报的境界,但是他一念的迷惑,使令他堕落到五百世的狐狸,这五百世的狐狸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他一念的邪见的障碍,万法唯识,一念的邪见,出现了五百世狐狸的相续。因为他遇到了百丈禅师为他开解真理,也是一念的觉悟的光明的心,他解脱了狐狸的身,所以说,整个生命的变化是由我们的心识的迷悟来决定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佛法讲这个觉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内心是从长时间地听闻正法,经过你如理思惟以后,你产生一种对于烦恼的对治力量,这个对治力量很重要。比如说世间人他一天当中,他有时候也不起烦恼,他有时候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心平气和,但是他暂时不起烦恼,这个是不算的。因为他不是真实的觉悟,他只是缘缺不生。因为没有境界的刺激,没有染污的因缘的诱惑,使令他不起烦恼。这个佛法不认为这是一种增上的功德。

增上的功德来自于他本身有对治的力量,这个对治的力量来自他真实的觉悟,他能明白道理,这个地方是一个返妄归真的关键,发自内心的觉悟,发自内心的一种主动对烦恼的一种抗拒跟调伏,这个对生命是一个大方向的转变。这个是我们讲到这个唯识学的一个可以说是一个大纲,它的理论跟它的一个的修持方法大纲。好,我们再回到讲义来。

前面我们是解释了《唯识三十颂》,事实上也连带地把这个《三十颂》的一个修学的要义,跟大家做了一个说明。我们看乙二的三十颂:

乙二、释“三十颂”

《三十颂》澫益大师是分成三科:

一、唯识相——初二十四行颂。

二、唯识性——第二十五行颂。

三、唯识行位——最后五行颂。

第一个是“唯识相”,讲到这个世间的缘起法,就讲到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这当中“初二十四行颂”,这当中有二十四个偈颂,天亲菩萨在唯识相有很详细的发明。

这个“唯识性”讲这个胜义谛,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第二十五行偈颂,就只有一个偈颂,这一部份讲得比较扼要。唯识相讲二十四个偈颂,唯识性是一个偈颂,第二十五个偈颂。

第三个是“唯识行位”,有五个偈颂,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每一个阶位他对于内心无明的对治,他的浅深,天亲菩萨都有一个偈颂,来形容它的一个层次,你到了什么阶位,你是什么阶位,你自己可以明确地看出来,那这个是最后五个偈颂,讲唯识的行位。

这个标题“唯识三十颂”,它是一个单法立题,他没有人,也没有譬喻。这个单法立题当中,唯识这个法是一个所诠的义理,就是颂主他所要表诠的是万法唯识的真理,所以这个唯识是所诠的义理。他用什么方式表达呢?这个“三十颂”是能诠的教法,“三十颂”是能诠,这个“唯识”是所诠。换句话说,天亲菩萨就是以万法唯识的宗旨,而开展出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行位,这个标题是这样子安立的。能所双举,“唯识”是所诠的义理,“三十颂”是能诠的教法,能所双举,安立做“唯识三十颂”,这个是一个单法立题。

好,我们现在来看:

甲二、随文释义。这以下就是一个正式解释“三十颂”的颂文。

分三:初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行位。初中分二:

这唯识相当中分两科:一、略辩唯识相。二、广辩唯识相。今初。

丙一、略辩唯识相

这个印度的论师他这个说法的次第,都是先略说再广说,先大纲的说明,再详细的说明。天亲菩萨也是这样子的一个方式,先略辩再广辩。这以下有一个问答,先看问:

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唯识的论师安立万法唯识以后,这个外道就问难,说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为什么在世间,乃至于种种的诸圣教,包括大乘、小乘的圣教,都明确的说明有我相、法相的存在呢?如果说一切法都心识,我们应该说只有心而已,这个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就以这个我相、法相的存在性,来问难唯识的真理。那么看这个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一个所变相,“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这个是一个识所变现的相貌。第二段是能变相,“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这个是发明能变相,这个偈颂我们就分这两段,看蕅祖的注解,先解释这个所变相:

世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

先解释这个我相好了。首先我们对这个我,这个我相这个“我”字做一个定义。这个我就是主宰义,就是他自己能够决定他的性质,他对他的性质能够有主宰,这叫“我”。

我们一般的补特伽罗有情,也会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们有情众生的我相是依着有情一期的生命所安立的,有情命。就是我们今生是个女人,我们内心的当中就以女人的思想为我;这个人死了以后,假设我们今生积集了善业,做了一个转轮圣王,我们就以转轮圣王的那一念心识为我,转轮圣王把这个七宝千子的大福报境界,当然这个福报是有为法,福报享尽的时候,罪业起现形,就变了一只蚂蚁,我就是一个卑劣的蚂蚁,我的工作就是从这个山洞搬东西到另外一个山洞,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以卑劣的蚂蚁的心识为我,这样子不能成立主宰义。

因为我们以今生来说,我们的一期的生命有老病死的障碍,但是我们面临老病死的时候我自己不能够抗拒的,说我现在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不可以!因为你的生命的这个果报相貌的出现,是由你内心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当你内心的善业起现形的时候,这善业所释放出来的是一个安乐的身心的世界,当我们内心当中的罪业释放出来的时候,使令我们的身心是苦恼的。而我们面临痛苦跟快乐,我们自己事实上是不能做主的,所以我们世间的我相的安立是颠倒的。

所以这个窥基大师说,世间的我相的安立是一个无体随情假。无体,就是实质上我们的一念明了的心性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根本找不到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的自体。找不到,这个我是怎么出来的呢?是随情假,是我们凡夫的情执捏造出来的,这个世间我相是这样子捏造出来的,是无体随情假。

再看这个圣教的我相,“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佛陀在大小乘的经典也说:“如是我闻”,这个我又怎么安立的呢?是初果乃至二果,佛陀在经典上说,这个人是个初果,这个人是二果,这个是初地、二地,乃至这个是阿弥陀佛,它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圣教的我相是一个有体施设假,它从依他起的角度的确是有它的功能自体。

比如说初果,初果内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破除了一部份的我执,他内心当中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初果的生命,就算是他不马上证得阿罗汉果,他永远不到三恶道去,虽然他内心当中也摄持了很多的罪业,但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他没有对三界的爱取烦恼滋润,他不到三恶道去了。换句话说,他对这个三恶道有自在力,他可以不到三恶道去,这第一个。第二个,初果的圣人,即使他再怎么懈怠,他已经是最晚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他十四世,他自然地成就阿罗果。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说这个我们凡夫的生死是大海,无穷尽的大海,前际茫茫,后际漠漠。初果的圣人就在大海当中,他远远已经看到了岸,就算他不往前划,这个地心引力的关系,自然地推动他到岸边。所以他对生死也有一部份的自在力,所以佛陀安立这个初果的我相,是他内心当中的确有这两种功德:

第一个,他不到三恶道去,第二个,他内心已经能够自然地解脱生死。

所以这种情况窥基大师说,圣教的我相是有体施设假,它的确是有真实的功德安立。比如说我们讲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这是药师佛,那每一尊佛也是一种我相的安立啊,而每一尊佛的安立都是真实的功德,阿弥陀佛那一念大悲心,它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圣教的我相,是有体施设假,它也没有离开一念心识,就着这一念心识有这种功德,所以我们安立这样的名相,来加以拣别。

这个是说明这个世间的我相跟圣教的我相的安立是有差异的,因为这个世间的我相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那就不要去提了,那么圣教的我相是就着内心的差异功德,我们必须把它做一个拣别,所以安立了这样的一个假名,所以它也没有离开心识,所以说安立圣教的我相,不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是这个的意思。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