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毕业破大案,问鼎警界巅峰! > 第六十八章 血舞之痕(04)

毕业破大案,问鼎警界巅峰! 第六十八章 血舞之痕(04)

簡繁轉換
作者:榕树下的秋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4 14:42:10 来源:源1

第六十八章血舞之痕(04)(第1/2页)

重启“1995.7.13”苏晚晴被杀案的首次案情分析会,在市刑侦支队会议室举行。

支队长宋文远站在会议室前端,脊背挺得笔直,像一尊承载了太多重量的雕像。

他身后巨大的白板上,是他亲笔写下的“1995年7月13日苏晚晴案”几个大字,白板上的字体每一笔都感觉出深深的压力,仿佛每一个笔画都浸染着十年未干的泪与血。

市局局长韩启国、省厅物证中心首席专家乔宝生教授,以及省刑侦总队的数位资深专家悉数在座。

无人交头接耳,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和压抑的呼吸声。

宋文远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头的滞涩,声音低沉而沙哑,如同砂纸摩擦:“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下面,由我向大家梳理7.13案的基本脉络、关键线索,以及…我们当年倾尽全力却未能突破的困境。”

他的目光并未落在眼前的案卷上,那些文字早已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十年沉默的背负,此刻化作异常流畅的叙述,连这几天埋头苦读卷宗的林涵宇都暗自心惊。

“当年,基于现场勘查和法医初步结论,方向非常明确:这是一起性质极其恶劣的暴力强奸杀人案。凶手初步判定为男性,且从施暴和杀人手段的复杂性分析,作案者至少两人。”

“案发次日,我们立刻围绕死者苏晚晴的社会关系网展开地毯式排查。所有与她有过交集的男性——同校同学、授课老师、舞蹈培训班的男学员、已知的追求者,乃至锦绣艺术园施工方的工人、材料供应商……无一遗漏,全部纳入调查视野。”

宋文远的话语,将众人拉回了十年前那个令人窒息的夏天。

当年排查工作动用警力之多,可以说是锦忠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海量的信息,无数条线索交织、断裂。

一个个嫌疑人的名字被郑重地写上名单,又在反复核实后,被沉重地、不甘地划去。

有作案时间的,没有作案动机;有动机的,没有作案时间;

时间动机都沾边的,却偏偏拥有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

苏晚晴的社会关系并不复杂,生活轨迹也规律。

然而,正是这种“简单”,让专案组如同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方向难辨的浓雾。

所有看似可能的路径,最终都指向冰冷的死胡同。

巨大的挫败感,甚至导致两位参与审讯的警员因被投诉行为不当而黯然离开了警队。

十年过去,宋文远竟能将每一个排查的环节、每一次碰壁的细节都记得如此清晰,纤毫毕现。

他平静的叙述下,是压抑了十年的痛苦与不甘,让会议室的气氛愈发沉重,仿佛白板上那沉重的案名正化作实质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投影仪的光束亮起,惨白的光打在幕布上,映出当年案发现场那几张令人心悸的照片:扭曲的躯体、撕裂的练功服、空洞绝望的眼神……宋文远站在光影边缘,脸色在明暗交错中显得更加晦暗。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宋文远的声音再次变得沙哑,带着沉重的疲惫,“十年了…我们…愧对死者,愧对家属……”

韩启国局长适时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提醒的意味:“文远,今天主要是介绍案情,梳理线索,让大家充分了解情况,畅所欲言。过去的…我们正视它,但更要向前看。”

乔老正低声与身旁几位省厅和总队的专家交流着,没有人急于打破这沉重的沉默。

他们理解宋文远此刻的状态——十年积压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强行打断反而可能影响后续的理性分析。

然而,乔老看似平静的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过坐在他侧后方的林涵宇。

林涵宇原本应该坐在会议桌前,但因为担任乔老的助手,他只能退居“二线”,在今天的案情介绍会之前,他就已经把所有的卷宗都翻看了一遍,这是乔老对他的要求。

时间在沉默中似乎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其实也不过一分钟左右。

宋文远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恢复了刑警特有的锐利与克制。

他沉声道:“案情介绍完毕。请各位领导、专家,就本案的侦查方向、现有物证、人证链条等各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疑问。”

这时,乔老才缓缓抬手,示意宋文远坐下。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带着洞穿迷雾的力量:“案子尘封十年,有些疑问是正常的。而且,必须承认,十年前的刑侦技术手段,与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手段相比,存在代际差距。”

他环视一周,目光最终落在宋文远身上,“从卷宗记录和宋支队的回顾来看,当年专案组的工作,我认为,已经做到了九成九的努力,穷尽了当时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可能性。”

韩启国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乔老的判断肯定有所发现。您对这剩下的‘一分’努力,不知具体指向什么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八章血舞之痕(04)(第2/2页)

乔宝生咳嗽了一声,端起桌面的茶杯,揭开盖子,轻轻吹了一吹并不存在的茶叶沫子,可却并没有喝茶,又将茶杯稳稳放下。

这个细微的动作,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刑事案件,”乔老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如同在敲击一块顽石,“首要原则之一,就是报案人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可靠性验证。这份卷宗里,”他点了点桌上厚厚的文件,“关于报案人陈浩的部分,除了最初的询问笔录和后续的嫌疑排除记录,似乎…略显单薄。”

韩启国立刻将目光投向宋文远。

作为当年专案组核心成员程伟的徒弟,宋文远是全程亲历者。

宋文远立刻回应,条理清晰:“乔老,陈浩与死者苏晚晴确实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会关系交集。当时,锦绣艺术园项目是市里重点工程,投资方允许潜在入驻机构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局部改建方案,以避免重复施工。因此,那段时间确实有不少培训机构派人去现场勘察。陈浩的身份是‘临江艺苑’的道具组成员。他当天出现在仓库,是临时接受了该舞蹈团一位学员的邀请,前去查看场地环境,为舞台剧的布景设计做准备。”

“我关注的并非他出现的合理性背景,”乔老轻轻摇头,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洞悉的专注,“而是他出现的‘具体情境’疑点。据案卷中仓库值班人员明确陈述:案发当天,因天气极其恶劣(闷热欲雨),他们印象中‘并无任何外来参观人员进入’。那么,陈浩,他究竟是接受了‘谁’的具体邀请,在那样一个反常的天气里,前往那个偏僻的、并非正常开放参观时段的仓库?”

“是封芷薇。”宋文远回答得很快,“‘临江艺苑’当时正在排练的舞台剧中,封芷薇是二号主演。剧中有一段重要的‘单灯环境’下的双人舞,对光影和布景要求很高。陈浩作为道具师,受邀去现场评估如何在舞台上模拟类似仓库的特定光影效果。这,在逻辑上可以解释他的动机。”

宋文远顿了顿,继续补充关键排除点:“而且,从技术角度,陈浩的嫌疑在当时就被重点审视过,但被排除了。”

“第一,现场提取到的所有指向后门的鞋印痕迹,经比对,无一与陈浩的鞋型尺码相符。第二,时间线上:陈浩离开‘临江艺苑’的时间,与法医推断的案发时间非常接近。除非他一抵达仓库,就立刻、并且在有同行者封芷薇在场的情况下,对苏晚晴实施了犯罪,否则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更重要的是,”宋文远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复杂情绪,“第一个抵达现场的片警老周同志,凭借多年经验,一开始就对陈浩的报案状态存疑——他表现出的慌乱有余,但缺乏面对凶案现场应有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老周甚至因此对陈浩进行了非常规的、带有压力的盘问,试图找出破绽。这也直接导致了老周在临近退休时背了个处分,差点脱了警服!”

宋文远的解释掷地有声,清晰地传达出:当年并非疏忽了报案人,而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核查陈浩,最终却因缺乏直接证据和存在合理的不在场解释(时间、无痕迹、同行者),才不得不将其排除。

老周的遭遇,正是当年侦办此案时高压氛围下,警方在巨大挫败感中尝试突破却碰壁的苦涩缩影。

然而,没有证据,终究无法将任何人强行定罪。

事实,冰冷而残酷。

报案人是怎么发现有人躺在里面的,据陈浩自己交代,他是在听到惨叫声之后猜想的。

人在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猜想也合情合理。

更何况,他没有必要把自己陷入到这很难自圆其说的解释当中。

宋文远的话音刚落,坐在乔老侧后方的林涵宇,迅速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了几个字,轻轻推到乔老面前。

乔老目光扫过纸条,并未多言,只是微微侧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林涵宇耳中:“想到什么?直接说。重启会议,就是要大胆质疑。”

林涵宇深吸一口气,顶着韩启国局长瞬间投来的、带着明显不悦的目光,以及宋文远略显复杂的注视,站起身来。

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指向卷宗中的一个关键点:“宋支队,各位领导、专家。卷宗中关于另一位关键人物——邀请陈浩前往现场并与其同行的封芷薇——的询问记录,似乎…过于简略了。询问次数少,且对她在现场及案发前后的具体状态、情绪变化的细节描述…比较笼统。这,算不算一个信息缺口?”

宋文远眉头微蹙,但很快舒展开,用一种前辈对后辈、带着解释意味的语气回应道:“小林,你的观察很细。”

“关于封芷薇,当时的情况是:在陈浩发现异常到五道口派出所来报警的同时,她就在陈浩开来的车上一直没有离开过。”

“直到派出所所长赶到,发现她缩在车里的驾驶室里,因为受到惊吓有些情绪崩溃。询问之中言词和语言混乱,毫无任何价值,还是所长安排人先把她送回家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