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金钱玩家 > 第五十九章、玩聊斋

金钱玩家 第五十九章、玩聊斋

簡繁轉換
作者:鬼谷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7 02:45:48 来源:源1

来时车队排成一条直线,回去时也是如此,进入深水埗地界,车队没有再走李屋村这条线,只有冼耀文的出租车还有陈威廉的车子往这边走。

在士多店门口停车后,冼耀文来到陈威廉的车旁。

“准备在我这里吃饭?”

“不,去九龙城士丹利街吃铁皮大牌档。”陈威廉随意地说道。

冼耀文笑骂道:“威廉,鬼佬就要有鬼佬的样子,不要搞得这么接地气,吃好一点,去侯王道打边炉啦。”

“还约了别人。”

冼耀文收起笑容,正色道:“城寨那位?”

“是。”

“我上去洗个澡换身衣服,上去喝杯茶?”

陈威廉指了指士多店,“你的?”

“嗯哼。”

“喝荷兰水。”

“行,你自便。”

冼耀文和看店的顾嫂打了声招呼,随后上楼。

半个小时后,他坐进了陈威廉的车里,甫一上车,陈威廉就递给他一根雪茄,“冼,其实我那位客户和你来自一个地方。”

冼耀文接过雪茄,淡淡地说道:“宝安人?”

“你知道王启俊是谁吧?”

“原来的宝安县长。”被牵着鼻子走的谈话让冼耀文有点不太舒服。

陈威廉从兜里掏出打火机帮冼耀文点上火,“1948年1月,王启俊来过九龙城寨,慰问受害群众,宣示主权,又在城寨成立了宝安县九龙城居民福利会,用来管理、帮助城寨的普通居民,居民福利会的成员大多是城寨的居民,只有一个人是委派的,他就是我的客户王书宁。”

“王书宁?”冼耀文故作思考,“没听说王启俊有这么个亲戚。”

其实他知道个屁,对前冼耀文来说,县长大人哪里是他一个巡防队员够得着的,对现在的冼耀文来说,王启俊太小了,要聊起民国史,起步保定、黄埔前三期,荤段子不离蒋宋孔陈,芝麻绿豆的县长当个路人甲都嫌不够格。

“有没有血缘关系我不清楚,王书宁之前有官方身份这一点是肯定的。”

“威廉,王书宁之前什么身份不重要,摩星岭的中将都混社团了,中校沦落到码头扛包,人生皆已重启,还是说说现在吧。”

冼耀文估计陈威廉已经把他的身份查清楚了,对方的话语之间,不乏敲打他的意味。

陈威廉摊了摊手,“现在比较简单,发现了城寨房地产的潜力,想要挖这块金矿。”

“居民福利会的实力怎么样,能摆平城寨里的社团吗?”

陈威廉笑道:“冼,你该去城寨里走一走,里面的事情只靠打听了解不到最真实的情况。城寨表面上有东西之分,三合会聚集在城东,居民集中在城西,居民福利会就是城西的自治会。”

“井水不犯河水?”

“表面上。”

冼耀文点点头,“王书宁是想在城西盖楼?”

“先从城西开始,等看到利益,城东自然会有人主动寻求合作。”陈威廉成竹在胸般说道。

冼耀文故作思考,“在城寨里盖楼,港府不会管?”

“城寨处在航空进出场枢纽,港府要求城寨的楼高不能超过13层。”

“这样。”冼耀文吸了一口雪茄,说道:“其实关于城寨,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如果可以实现,我们能获得的利益比房地产更有前景。”

“什么想法?”陈威廉被勾起了兴趣。

冼耀文轻笑,“都说了不成熟的想法,让我再考虑考虑,下次再找你讨论。”

陈威廉耸耸肩,“不要让我等的太久。”

“应该不会太久。”冼耀文顿了顿,接着说道:“威廉,下次有安排提前告诉我,不要再打埋伏,OK?”

“OK。”

士丹利街,街尾。

中上环之外,士丹利街是大牌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香港真正有烟火气的大牌档发源地。

以前的香港不允许在街上摆占地比较大的吃食摊,对摊档车大小和座位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大约在30年代,由于当时公务员的褔利制度未完善,加上未有足够的福利机构援助,因此政府准许因工受伤、退休或殉职公务员的家属经营大牌档,维持生计。

然而,大牌档在当时仅是一种公务员褔利,并未向外开放。

直到二战结束,因为有很多公务员因公牺牲,港府为照顾他们家属的生计,便再次发出牌照,准许他们在路边经营食店为生。

其后,面对人口增加,民生困窘的局面,港府又放宽了对申请大牌档的限制,让非公务员的家属也可以申请,尤其是子女多的穷困家庭,容许他们申请牌照做小本生意。

由于大牌档的牌照是一张大纸,比其他小贩牌照要大,且需装裱起来,挂在显眼位置随时接受有关人员的检查,也就有了“大牌档”这一称呼。

说起来,这个名字的出现就是这一两年的事,后来以讹传讹,等传到内地就变成“大排档”了。

[后文再出现,还是写大排档,大牌档只在这一章。]

占地设摊缴纳一点摊位费用来维持增加的治安和环卫人员薪资,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港府也是这么做的,只是收钱这个工作被交到警察手里,又被警察里的聪明人发散思维,自己也趁机收一笔,这就是“摊档陀地费”的起源。

下车之后,冼耀文扫了一眼连成排的大牌档,又扫了一眼边上的其他摊档,看见一个军装巡警从摊档收回他的帽子,把帽子往上一抖动,一个一元面额的硬币就从帽子里弹起,另一只手一抄,硬币到了手心里。

这应该就是在收陀地费了,边上的摊贩和食客对此仿佛习以为常,根本无一人关心,只是做着自己的事。

冼耀文也没有大惊小怪,开门做生意,供四方财神,喂十八张嘴,这是数千年的传承,一代传一代,说法不断在变,本质从未失传。

他只是有点鄙视陀地费这种虎狼之词,改成“订报纸”这种文雅的词汇多好,要不然以慈善的名义,改成“自愿捐款”,一听就显得高尚。

吐槽中,冼耀文心有所感,或许好运来可以制定一条慈善营销策略,比如每卖出一件好运来衬衣,会有一毫钱用于木屋区的慈善事业,发米面、改善用水,什么都行,只要是做点实事。

这边掏出一毫,衬衣怎么着也要卖贵五元,五元可能太多,不利于和其他品牌竞争,最少两元,再少没多大意思。

算了,空想无益,具体的数字还是等产品上市后仔细研究研究,不能犯拍脑袋主义的错误。

“冼,在想什么?”陈威廉见冼耀文站住不再往前,便出声招呼。

冼耀文抽了抽鼻子,“我不是在想事情,是在闻镬气,大牌档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够镬气。”

“我以前就听过镬气的说法,一直不明白镬气究竟是什么,冼,你帮我解释一下。”

“镬气是一种烹饪的火候,有点晦涩,不好说清楚。用一种你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来说,镬气就是经过高温加热,氨基酸、糖通过与脂肪接触在食物中发生反应,为烤制食物提供棕色、美味的表面。

这是法国化学家美拉德的说法,你要是喜欢,可以把镬气理解为美拉德反应或美拉德公式、发现,随意。”

冼耀文说着,摊了摊手。

“冼,比起化学的解释,我更乐意听听晦涩的说法。”

“威廉,你是剑桥大学毕业的?”

陈威廉跳脚,“冼,我再重复一遍,牛津,我的大学生涯在牛津度过。”

冼耀文坏笑,“那索迪先生一定是剑桥的,不然他拿不到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你就能知道牛津的化学水平很糟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