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倒斗 > 第401章 口气不小

倒斗 第401章 口气不小

簡繁轉換
作者:平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4 05:00:48 来源:源1

路程蛮远,全段下来将近八百公里,我们早起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太阳落山了才到。

关键路况太差了。

我感觉七成以上都是砂石路,柏油马路简直少的可怜,尤其从克旗到锡盟,需要穿越浑善达克沙地边缘,车子动不动就得来段儿越野。

这得亏大家都在外蒙混过,不然搞不好我们就得陷到沙窝子里。

那时候,乌兰察布还不叫市,而是叫盟,首府驻地在集宁(县级市),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三年之后才改成的地级市。

怎么说呢?

就挺朴素的吧。

尤其到了这个时候,草也不绿了,天也不蓝了,放眼看去,哪哪都特么光秃秃黄了吧唧的,如果不是进到集宁城区后,大街小巷的牌子上都有汉字,我会以为自己回到了温都……

晚上下榻在市宾馆。

这地方倒还不错,用他们当地人的话讲,“牌(pǎi)儿气的很”!

这里多说一嘴,就是内蒙的普通话口音很有意思,由于东西跨度太大,完全是一个地区一个样儿。

蒙东紧靠东北,说话偏东北口音;中部以包头为中心,整体上是大同包头张家口味儿;等到了蒙西,银兰官话和“馕言味儿”就又上来了。

八点钟。

照例开了间套房,把头在里间,我们在外头,而后经瘦头陀的引领,我们见到了卖点人。

铁罗汉,李春泉。

这人六十多岁,个头儿和我相仿,干巴精瘦,很有老派把头气质。

而且由于把头没露面,他一见到我们这群小年轻,顿时就皱起了眉。

“黎老板,咋回事啊?”

瘦头陀笑呵呵散着烟说:“李爷,别看小沈兄弟年轻,却是名师出高徒,英雄出少年,你放心就好了。”

“哦?”

李春泉挑了挑眉,上下打量我一圈,而后微微一笑,三指轻轻搭在袖口,抱拳缓声说道:

“那老夫,倒要请教请教。”

三指拢袖是老礼数,问的是我的辈分。

我右手拇指叩住食指指端(平辈礼),略微高抱拳说:“不怕李爷笑话,我码头朝东可见西山月亮,但今年头回挂鞭走马,灶头没火不敢开席,这趟是黎老板送了葫芦,老家人给搭了个梯子,还望李爷赏个金面。”

(我把头很是牛逼,但我刚入行,没啥名声,不敢说出来给他丢脸,这趟活是黎老板做出资人,把头有意让我历练,希望你给个面子。)

留意到我的动作,李春泉又说:“分金定盘观星斗,闻土辩色看龙楼,翻膛破壁开阴|门,点灯摸黑洗铜柜,还请小元良赐教一二,在何方分过山甲,又拆得几道丘门?”

(看风水找墓、实地探墓、土工打洞、下墓扫货,你都干过什么活儿,在哪些地方盗过墓,能破解什么样的墓葬?)

我淡淡一笑,认真说道:

“星斗指路,远远看过几道阎王帐;招子昏亮,多少闻得出五花夯;杆子虽新,也破过一二琉璃顶;胆子不大,少翻过几回老肉粽,淮河以北掏过腥,长江沿岸未划船,老元良心明眼亮,若信不过晚辈的摸金搬山术,咱随时愿给您唱一出夜探枉死城!

(你说这些我都会点儿,北派地界干过,南派没有,你也是有经验的,不信的话可以试试!)

“呵!”

李春泉露出一丝轻蔑:“年纪不大,口气是真不小,那好……”

话一顿,他从包里掏出个黑塑料袋递过来,并说:“小伙子你就给说道说道,这是个什么物件儿?”

靠!

我一惊,心里顿时有点打鼓。

没想到这老小子居然还带了东西,这要是看不出来,那可丢大人了!

深吸口气,我接过塑料袋打开,就见里边是一大捧土。

我捏起一撮仔细查看,发现土质很细很均匀,颜色偏浅黄,中间夹杂着少量褐色的纤维状碳化物。

伸出舌头舔了舔。

被唾液润湿后,能感觉出来比较黏,有股子淡淡的臭味儿。

“这是……”

唰——

脑海中闪过一个东西,我呸的一下将土吐出,说道:“李爷,我要没看错,您这一捧是地仗,从灰池子里抠出来的,对么?”

“窝操?!”

李春泉脸色骤变,重新打量起我来:“行啊小兄弟,还真是有几分眼力!”

什么是地仗?

通俗解释的话,就相当于古墓的“墙面”。

如果在北方地区,也就是李春泉带来的这种,核心原料一般是细黄土、舂过的麦草,以及猪皮胶或牛皮胶这三种;中原地区差距不大,只是偶尔会加细沙和红黏土;南方地区黄土相对少见,不从北方购买的话,会以高岭土为主,填充纤维多用稻草和稻壳,粘合剂是糯米汁和树胶。

至于灰池,这个很好理解。

就是墓葬建造的过程中,会在工地外围挖一个池子,在池子中制作地仗泥,做好后挑进墓室,给墓室抹墙面。

不过要注意,这一步做完了,还不一定就是我们说的“地仗层”。

碰上等级高的墓葬,工匠们会在这层表面,再刷上一层白灰,简单理解的话就相当于“刮大白”、“做墙漆”,然后才是完整的地仗层,并且会在上头绘制壁画什么的。

而如果是皇室、封疆大吏一类的超高等级,白灰层和底层之间,还会有一层优质黏土,形成三层地仗,尽管材料一般,但细致程度,绝对超过现在大多数人的家庭装修。

等到地仗层做完了,灰池大多就地掩埋。

南方地区湿润,时间一长,随着地下水渗漏,植物根系的破坏等因素,这东西通常留不下来,而北方地区干燥,相对就多见一些。

此外像深宅大院、佛塔古寺的周围,也常常出现类似的灰池,只不过原料上相对更精细一些。

我听京津地区的同行说过,八十年代八大处施工,就刨出来过不止一处的白灰池,池子里的灰质极其细密,是纯白灰加蛋清加糯米汁做成的,拌上水甚至还能用。

他们告诉我,这是古人填埋的时候做了措施,故意保存下来的,毕竟宅院、寺庙什么的属于阳间建筑,存在修缮需求,原装的东西用起来,往往要比后做的好。

将塑料袋放到茶几上,我略微点了点头,心中隐隐升起一丝期待。

因为甭管砖室墓还是石室墓,等级高的墓葬才会用地仗,平民和一些小规模家族是没有的。

当时了解的还是不够多,不太清楚这个界线具体卡到哪里。

后来专门研究了一下,我认为,如果是魏晋隋唐时期的墓葬,基本县官以上的级别,大概率就会出现单层地仗了。

抬手示意李春泉坐下,我客气的给他上了颗烟,然后问:“李爷,什么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