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徐吉标传 > 第三十三章:使命在肩 奔赴皖中抗日前线

徐吉标传 第三十三章:使命在肩 奔赴皖中抗日前线

簡繁轉換
作者:友源丛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3 15:02:09 来源:源1

第三十三章:使命在肩奔赴皖中抗日前线(第1/2页)

1940年阴历,也就是农历三月二十,程明远到定远藕塘。张业应等人早两天就到达。在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副军长热情的握着程明远的手道:“终于将老安徽活地图盼来了。江北指挥部研究了很久,决定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同时向皖中发展,即开辟巢芜地区。于是我说,明远同志不来不行。”接着,程明远把去蟠龙墩圩子,动员唐晓光策反一事向军长做了详细汇报,张表示非常满意,便指示,关于唐晓光何时回到组织,你见机行事。唐的到来对外界影响很大,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1940年4月20日,藕塘的晨曦才刚刚照亮大地,程明远在这儿仅仅停留了一天。战事频仍,他的行程总是这般匆忙,心中装着的是抗日大业,是万千受苦的百姓。

谁也没想到,肥西的刘家余,程明远的大妹婿竟寻了过来。他家住肥西五十里小庙马厂郢住家,一大家子人都已穷困潦倒。这一路,他不顾危险,跋山涉水,就盼着能找到程明远寻个法子。

见到程明远,大妹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边哭边诉:“家里的田都当掉了,小牛也卖掉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啊……”那模样,仿佛将这许久以来的苦难都凝聚在了这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之中。

程明远看着眼前可怜的妹婿,心中满是不忍,赶忙将他扶起。无奈地说道:“我看你讲共★★的官和国民党不一样,我一个月就只有3块钱,剃头洗澡的零用钱。”说着,他缓缓从上衣兜里掏出两块洋钱递过去。这些钱,对他而言也同样珍贵,但此刻妹婿的困境让他无法坐视不管。

递过钱后,程明远接着说道:“你拿这钱去合肥北三十头把你嫂子方毓芬接来,再想法子解决家里的难处。”程明远明白,自己虽投身革命,一心抗日,但家人的艰难处境也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然而,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能做的,也唯有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家人一丝微薄的帮助,然后继续踏上那充满艰辛的抗日征程,期望能早日为国家和家人换来真正的安宁。

等到方毓芬来到藕塘,程明远已出发。方毓芬被张志一,江北纵队十五团二营的政委安排在窝子李李童新臣,陆守鹏家亲戚家,刚睡下不久,有人敲门,原来是张志一。他带来一位女新四军战士,他小声告诉方毓芬,她丈夫桂蓬舟是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在无为赵明山战斗牺牲。这是他的妻子小张,今晚跟你挤一下。你安慰安慰她,明天我派人送她到司令部。

1940年3月,阴霾笼罩着皖东大地。日军的狂轰滥炸,无情地摧毁了**合肥驻地,紧接着,定远县城乡——**定远县委的所在地也宣告失守,整个皖东大部分地区落入**手中。局势急转直下,抗日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有力地打退国民党掀起的反攻**,坚定地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建立共★★领导下的自己的政权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5月,**皖东津浦路西省委迅速做出重要决策,抽调**定远县委民运部长严佑民。严佑民来自山西,是一位有着坚定革命信念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他肩负重任,带领一众干部来到合肥广兴集一带,在这里,他们要开辟出一片抗日的新天地。

很快,**合肥县委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也宣告诞生。周佐臣,这位深孚众望的民主人士出任区长,程明远则担任副区大队长,同样身为民主人士的王在宏任区大队长。然而,实际情况中,来自合六区的严佑民深知程明远的能力与担当,决定让程明远全面主持工作。

程明远临危受命,面对这片百废待兴且危机四伏的区域,他深感责任重大。但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深知,在这艰难的逆境中,自己必须带领大家迅速建立起有效的抗日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日军和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展开顽强斗争,为皖东地区的百姓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为抗日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1940年6月9日,滁县窝子李的一户人家中,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程明远的长子程广济,小龙,呱呱坠地。这本该是阖家欢庆的时刻,然而,程明远却在藕塘,与周佐臣、王在宏一同为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连抽时间去看望妻儿都成了奢望。

此时,方毓芬独自在屋子里坐月子。当地土匪泛滥,局势动荡不安,方家小姥忧心忡忡,生怕方毓芬和孩子遭遇不测。无奈之下,他们托邻居习有余——这位与童新臣家沾亲带故的人,给藕塘的程明远带信,希望他能尽快回来。

习有余历经辗转,终于找到了程明远,将方家的担忧和期盼传达给他。程明远听后,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他思索片刻,让西雨带话回去:“初七不回,初八定回来。”可实际上,当时新四军和**在古城集正处于剑拔弩张的态势,双方都在积极准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三章:使命在肩奔赴皖中抗日前线(第2/2页)

程明远深知合六区抗日民主政府此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各项事务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容不得丝毫懈怠。但他也明白,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正急切地盼望着他。在国家大义与家庭责任之间,程明远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然而,战争的风云变幻莫测,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兑现承诺,只能怀着满心的牵挂,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同时焦急地等待着局势的变化

1940年6月12日,农历初七,肥东古城集硝烟弥漫,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此爆发。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主力与程明远所在的合六区武装,共同迎击桂皖李本一部。战场上枪炮轰鸣,喊杀声震天,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一战异常惨烈,双方伤亡人数均在400~500人。新四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略部署险胜。战斗结束后,伤员由程明远所在的合六区负责,将伤员疏散安置在藕塘和窝子李的老百姓家中。当地百姓纷纷腾出房屋,主动提供生活物资,全力协助照顾伤员,军民鱼水情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役重创了国民党军队,迫使其不得不回撤,并最终同意停战。双方达成了以淮南铁路为界的停战协议,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

战后,新四军敏锐地察觉到开辟皖中地区的时机已然成熟。为了进一步拓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军部毅然决定抽调程明远、桂俊亭、桂林栖、蒋天然四位同志,迅速挺进皖中地区。他们肩负着重大使命,需尽快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以巢县、和县、无为县、庐江县为战略支点,继而建立起稳固的皖中抗日根据地。

程明远等人深知任务艰巨,但他们眼神坚定,毫无畏惧。告别了还在伤痛中的战友和热情支持的百姓,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他们心中,为了抗击日寇,为了给更多百姓带来和平与希望,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必须勇往直前,在皖中大地上燃起抗日的烽火,为民族解放事业开辟新的篇章。

1940年8月下旬,藕塘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气氛。**津浦路西省委书记刘顺元神情庄重,向众人宣读华中局给津浦路西省委的重要决定。根据部署,程明远部将驻守巢湖高林,桂俊亭部前往巢湖槐林嘴,桂林栖部进驻白湖,蒋天然部则开赴无为。

这每一个地点,都是在皖中地区编织抗日大网的关键节点。各部接到任务后,深知时间紧迫,必须抢在第二次摩擦爆发之前,与巢南地下党取得联系,从而在皖中站稳脚跟,建立起有效的抗日防线。

程明远、桂俊亭、桂林栖、蒋天然四人面色凝重,他们清楚这一路必将充满艰难险阻,但抗日的信念如同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各部迅速有条不紊地交接手续,整理装备。战士们检查着枪支弹药,将干粮和衣物收拾妥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四路人马整齐地排列在藕塘,仿佛即将出征的勇士。一声令下,他们告别了藕塘这片熟悉的土地,各自取道,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赴抗日前线。

程明远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步伐坚定地朝着巢湖高林进发。一路上,他们穿越山林,趟过溪流,时刻警惕着周边的动静。桂俊亭部也在行军途中,他们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沿途的地形和敌情。桂林栖部和蒋天然部同样在各自的道路上疾行,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与巢南地下党会合,完成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的使命。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他们如同四颗火种,即将在皖中的土地上燃起抗日的燎原之火,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谱写壮丽的篇章。

1940年8月下旬,程明远率领队伍来到了巢湖高林桥、班家巷以及鬼沫汪村,就此安营扎寨。这些地方地势复杂,有山林可作掩护,又与周边村落相连,便于开展抗日活动,发动群众。程明远深知,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必须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他一到驻地,便和战士们积极帮助村民劳作,修桥补路,宣传抗日思想,很快就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

与此同时,桂俊亭带领他的部队进驻了槐林嘴。槐林嘴的梵音寺,也就是如今槐光小学的旧址,成为了他们的重要据点。梵音寺周边视野开阔,利于观察周边动静,且位置适中,便于与各方联络。桂俊亭以梵音寺为中心,组织战士们在周边巡逻放哨,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他还利用寺庙的场地,对战士们进行军事训练,提高队伍的战斗能力。同时,他也积极与当地的乡绅、百姓沟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抗日事业努力。

在这动荡的岁月里,程明远和桂俊亭分别在各自的驻地,如同两颗坚实的钉子,牢牢地扎在皖中的土地上。他们以驻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抗日工作,等待着与巢南地下党取得联系,为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抗击日寇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山河,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