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徐吉标传 > 第四章:徐吉标三河学艺 程明远逍

徐吉标传 第四章:徐吉标三河学艺 程明远逍

簡繁轉換
作者:友源丛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3 15:02:09 来源:源1

第四章:徐吉标三河学艺程明远逍遥津游玩(第1/2页)

在三河古镇那间弥漫着竹子清香的竹木工坊里,闲暇时分,徐吉标从不懈怠。他总是主动承担起各项杂务,将已制作好的竹木家居一一仔细擦拭。他手中的抹布轻轻滑过竹椅、竹凳的表面,仿佛在与这些精心雕琢的器物对话,拭去它们身上的微尘,让其纹理愈发清晰,光泽自然流转。擦拭完毕后,他又将它们摆放得井井有条,每件家居的位置都经过他的精心考量,使得整个工坊看起来整齐有序。

除了整理器物,徐吉标还主动帮舅舅整理账目。他坐在工坊角落的小桌前,手持毛笔,认真地记录着材料的进出。每一笔数据他都反复核对,生怕出现一丝差错。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处理世间最重要的事务。在记录的过程中,他对竹木材料的成本、用量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也为他日后深入学习手艺打下了坚实基础。

徐吉标心里明白,唯有展现出自己的勤奋好学,才能赢得舅舅更多的倾囊相授。而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舅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舅舅对他愈发喜爱,传授技艺时也更加尽心尽力。

舅舅从竹子的特性讲起,详细地向徐吉标介绍不同种类竹子的特点。比如毛竹粗壮结实,适合制作大型家具的框架;水竹柔韧性好,是编织精细竹器的首选。选材的诀窍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舅舅带着徐吉标到竹林,手把手教他如何挑选色泽均匀、竹节规整、质地坚韧的竹子。

编织与雕刻技法的传授,更是让徐吉标如获至宝。舅舅示范着如何将竹篾编织成精美的图案,手指灵活地穿梭于竹篾之间,竹篮等在他手中逐渐成型。雕刻时,舅舅拿着刻刀,在竹片上轻轻游走,花鸟鱼虫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徐吉彪看得如痴如醉,迫不及待地拿起工具尝试。一开始,他的手法生疏,作品也略显粗糙,但在舅舅耐心地指导下,他不断改进,手艺日益精进,渐渐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竹木家具制作,如小巧的竹盒、简易的竹凳等,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努力。

不仅如此,舅舅还教他写字。在工坊劳作之余,舅舅会铺开宣纸,磨好墨汁,教徐吉标握笔、运笔。从横竖撇捺开始,一笔一划地教导。徐吉标深知这是舅舅给予他的另一份珍贵礼物,学习起来格外用心。他在书法练习中体会到了与竹艺相通的专注与耐心,一撇一捺如同编织竹篾般,需要恰到好处的力道与节奏。

徐吉标在舅舅的悉心教导下,不仅掌握了精湛的竹木手艺,更传承了那份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在三河古镇的这片小天地里,他正沿着先辈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1910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合肥逍遥津迎来了四个朝气蓬勃的少年,程明远便是其中之一。彼时的逍遥津,犹如一颗镶嵌在城市边缘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游玩,而这四个少年也不例外。

一踏入逍遥津的大门,清新的空气便裹挟着泥土与花草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景象,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程明远和伙伴们如同脱缰的野马,迫不及待地朝着逍遥津内的各个角落奔去。

他们首先来到了湖边。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像撒上了一层细碎的金箔。湖面上,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则在这些圆盘之间冒出头来,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含苞待放;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在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美丽的仙子在翩翩起舞。少年们被这美景吸引,纷纷捡起小石子,比赛谁能让石子在湖面上打出更多的水漂。陈明远眯着眼睛,专注地将石子斜着扔向湖面,石子在水面上跳跃了好几下,引得伙伴们一阵欢呼。

沿着湖边的小径漫步,他们来到了一座古朴的石桥前。石桥横跨在湖水之上,桥身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四个少年在桥上蹦蹦跳跳,感受着石桥的坚实与厚重。他们趴在桥栏上,望着桥下的湖水,讨论着水底是否藏着神秘的宝藏。程明远笑着说:“伙家,说不定这里面有三国时期留下来的宝剑呢!”伙伴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想象着真能找到宝剑后的威风模样。

离开石桥,他们又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草地上,绿草如茵,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少年们兴奋地在草地上奔跑、打滚,尽情释放着他们的活力。他们还玩起了捉迷藏,程明远找了个茂密的草丛躲了起来,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听着伙伴们寻找的脚步声,忍不住偷笑。当伙伴们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又像个调皮的猴子一样,一下子窜了出去,继续新一轮的追逐。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逍遥津被余晖笼罩,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愈发显得如梦如幻。陈明远和伙伴们虽然玩得满头大汗,却意犹未尽。他们相约下次还要再来,继续探索逍遥津的更多乐趣。在这个美好的下午,逍遥津见证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成为了他们童年记忆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章:徐吉标三河学艺程明远逍遥津游玩(第2/2页)

肥西雷麻店的几个家庭,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前往合肥的路途。雷麻店离合肥逍遥津有着不短的距离,但大人们想着,顺便去坝上街卖点农产品,也让孩子们去逍遥津开开眼界。

大人们挑着扁担,箩筐里装满了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手工编制的竹篮等农产品。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鸟,围绕在大人身边叽叽喳喳。一路上,他们看着沿途的风景,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田野里麦浪翻滚,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野兔在草丛中一闪而过。

抵达合肥坝上街后,这里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摊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大人们找好位置,摆开摊位,开始叫卖起来。孩子们则被送到附近一家小医院。大人们叮嘱孩子们在小医院附近玩耍,别乱跑,便匆匆赶去照看生意。

这可让陈明远他们几个孩子乐开了花。他们在小医院周围好奇地探索着。医院的院子里种着几棵大树,枝叶繁茂,投下一片片阴凉。他们在树下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用粉笔画好格子,单脚跳跃着依次通过每个格子,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玩累了,他们便商量着去逍遥津。虽然知道大人们交代不能乱跑,但逍遥津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几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沿着街道前行,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合肥城的街道比雷麻店热闹许多,店铺林立,有卖各种新奇玩意儿的杂货店,还有飘出阵阵香味的小吃摊。

终于,他们来到了逍遥津。一进入逍遥津,眼前的美景让他们惊叹不已。如镜的湖水,随风摇曳的荷花,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都让他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他们在湖边捡起石子打水漂,看着石子在水面上跳跃,泛起一圈圈涟漪。又跑到假山上,在怪石嶙峋间穿梭,假装自己是行侠仗义的英雄。

不知不觉太阳西斜,孩子们这才想起大人们的叮嘱,匆忙赶回小医院。虽然有些疲惫,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天,从雷麻店到坝上街,再到逍遥津,对他们来说,是充满新奇与欢乐的难忘之旅。

在逍遥津尽情玩耍过后,程明远与他的三个伙伴意犹未尽,一边往回走,一边热烈地讨论着。

“今天在逍遥津玩得太痛快啦,可合肥肯定还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其中一个伙伴兴奋地说道。

程明远眼睛一亮,接话道:“对呀,我早就听说明教寺特别有灵气,香火很旺,里面的建筑也特别气派,咱们下次一定要去看看。”

另一个伙伴连忙点头:“没错没错,而且李鸿章当铺也在这附近吧,听说那当铺可大了,建筑风格很独特,说不定还能听到不少有趣的故事呢。”

“好呀好呀,下一次再来合肥,咱们就去明教寺和李鸿章当铺!”最后一个伙伴拍手叫好,大家纷纷响应,兴致勃勃地规划起下一次的行程。

他们想象着走进明教寺,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袅袅香烟升腾,古老的建筑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李鸿章当铺,或许能看到各式各样稀奇的典当物品,听当铺里的老人讲讲那些关于李鸿章家族和当铺的传奇往事。

几个少年满心期待着下一次合肥之行,他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踏上归途。这小小的约定,如同种子,在他们心中种下对合肥更多探索的渴望,等待着下次旅程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在那个交通不算便捷的年代,肥西雷麻店的程家和南埂的徐家,却凭借着深厚的情谊,频繁往来于雷麻店与合肥义城大张圩的南徐之间。

对于两家人而言,这条往来之路,沿途的风景都无比熟悉。从雷麻店出发,一路之上,先是大片金黄的稻田随着微风泛起层层波浪,偶尔能看到田埂间劳作的农人,汗水滴落在土地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为行人讲述着乡村的故事。

每次前往大张圩的南徐,徐家和程家的人们总是带着自家的心意。有时是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果,水灵灵的透着生机;有时是家中老人亲手制作的特色点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家长里短,也分享着最近听到的奇闻轶事。

到了大张圩的南徐,两家人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在院子里嬉笑奔跑,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和新发现。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聊聊农事,探讨今年的收成和来年的计划,也会交流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女人们会凑到一起,讨论着针线活的技巧,或是新学的烹饪方法。

这种频繁的往来,不仅加深了徐程两家的感情,也让肥西雷麻店与合肥义城大张圩的南徐之间,仿佛有了一条无形的纽带。这条纽带连接着两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让彼此的文化、习俗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温情与活力的乡村生活画卷。每一次的相聚,都成为大家心中美好的回忆,期待着下一次重逢的喜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