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86章 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86章 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86章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第1/2页)

次日。

朝会过后。

长孙无忌跟房玄龄密报。

甘露殿暖阁的炭盆烧得通红,却驱不散李世民眼底的寒霜。

“六万神武军!”

“他是真的要造反吶!”

李世民的声音很冷,比外面呼啸的寒风还要冷。

原以为太子这些时候没有太大的动作,哪怕是晋王跟魏王那边,也不过是简单博弈。

却没想到太子早就已经在谋划,或者说从入长安城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做准备了。

从辽东不断调动兵力,潜入长安,这等行为,还要如何解释。

房玄龄见陛下震怒,略微等待后,先行开口道:““陛下,如今之计,唯有效仿当年,先下手为强。”

“城内太子伏兵,潜伏在金吾卫麾下,可行突袭之事。”

“太子有火炮之能,大明宫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也不必强行攻之,可令大军围困,断绝粮草。”

李世民略微沉默,而后语气有些感慨。

“先下手为强?”

这句话,他曾经在武德九年听过一次,此后多年,再没人敢在他面前提及这句话。

“你是让朕再演一次玄武门之变?”

“上一次是朕弑兄杀弟,这一次要朕杀子?”

他想起武德九年的玄武门,自己提着建成的头颅登上城楼时,曾发誓永远不让子孙重蹈覆辙。如今看来,历史的残酷正在于它的押韵:他终究成了自己最恐惧的“隋文帝“,而李承乾,则成了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曾在李承乾的《贞观政要》批注中写下:“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如今这些朱砂字迹被鲜血晕开,成了最辛辣的讽刺。

他想起自己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太傅们,想起每月初一的经筵讲席,想起每次批奏疏时特意留下的帝王心术手记。

可所有的心血,终究抵不过权力漩涡中滋生的猜忌与野心。

“太子天性聪慧,却误入歧途。”

房玄龄的宽慰之词,在李世民听来却像耳光。

作为父亲,他早该察觉李承乾在辽东肃清贵族时的狠戾,早该警惕太子野心。

他想起长孙皇后临终前的叮嘱:‘承乾心性敏感,需多以温情化之。’

可他却用帝王的严苛代替了父亲的柔软,最终让儿子在权力的荒野里长成了吞噬亲情的恶狼。

‘若不杀承乾,何以谢天下?’

这句话他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却始终无法说服心底那个颤抖的父亲。

他想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握着他的手痛哭:‘此儿竟欲杀吾!’

那时的他不懂父亲的悲痛,直到今日才明白,当帝王的身份与父亲的身份激烈碰撞时,前者总会毫不留情地碾轧后者。

他可以容忍李承乾第一次起兵,却无法容忍第二次、第三次,因为整个天下都在看着,看着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如何处置自己的‘叛子’。

眼底的亲情逐渐淡去。

李世民明白,杀不杀太子另说,首先要做的,便是打掉太子的神武军。

“太子火炮凶猛,请陛下暂退太极宫。”

长孙无忌作揖说道。

大明宫对太极宫优势太大了,长孙无忌很清楚,战事但起,以太子秉性,必然不会坐以待毙。

而站在太子的角度来说,肯定会第一时间起兵走玄武门,冲击太极宫。

玄武门能挡住太子吗。

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房玄龄,亦或是李世民都很清楚,挡不住。

太子的火炮,潼关都没能挡住,何况是玄武门。

倘若太子强攻玄武门,进犯太极宫,届时陛下被擒,那什么都完了。

李世民脸上过分平静,面对长孙无忌的请求,淡淡点头:“好。”

作为千古一帝,李世民自然有自己的气魄。

成大事者,能屈能伸。

当年他能蛰伏,以待时机。

如今不过是暂避逆子锋芒,又有何不可。

“陛下,或可使晋王助力,毕竟太子城内神武军,主要为金吾卫将军陆仝所隐,晋王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在这其中,也许能起到不小作用。”

长孙无忌提出一个新的看法。

房玄龄闻言,目光微动,却没有多说什么。

此战一起,太子必废。

大唐自然不可能没有继承人,这后面的太子人选,大概是要从魏王跟晋王之间挑选。

长孙无忌当然不可能支持魏王,一旦魏王成为太子,日后登基,那关陇门阀如何自处,让五姓七望再起朝堂?

压制了这么多年,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长孙无忌支持的人,只能是晋王李治。

在房玄龄目光注视时,长孙无忌也感受到了,只是让长孙无忌有些奇怪的是,房玄龄却没有开口的意思,好像是默认了此事。

其实房玄龄也知晓,别看魏王得陛下偏爱,实际上很难上位。

以前或许很有可能,但现在不行。

勾结突厥这等事情,虽说是清河崔氏崔文心已经承担下来,但明眼人都清楚,魏王必定是勾结其中。

连自己的国家子民都能出卖,这样的人,如何等承担社稷之重。

把大唐交给魏王,对于天下臣民来说,是灾难,亦是大唐的悲哀。

反观晋王,至少还算仁义孝顺。

且房玄龄虽跟五姓七望有所来往,但毕竟房家人口凋零,跟五姓七望这样的世家大族比之,相差深远,没必要牵扯这么深。

是以晋王为太子,对于房玄龄乃至房家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李世民闻言,短暂思索一番后道:“行,也让稚奴见一番世面。”

这句话,几乎就奠定了李治继承太子的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治参与进去,就是大功。

这样的功劳,在往后评选太子上,必然是大助力。

定下基调后,李世民跟长孙无忌,房玄龄商议细节。

说来也不复杂,主要是怎么避开李承乾的火炮。

六万神武军不算什么,关键在于火炮。

但只要李世民退出太极宫,太子火炮的用处就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6章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第2/2页)

即便是攻破了玄武门,抓不到李世民,没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能如何。

火炮的利弊,现在都已经清楚,太子手中的火炮不可能轰平整个长安。

说得再过分一些,哪怕是长安的二十万禁军不够,李世民也可以暂离长安。

起大唐之兵,尽攻太子。

难不成太子还能把整个大唐都给打下来不成。

这就是李世民的底气。

只要下定决心,便可以调动天下之兵,围剿太子。

火炮再厉害,也不可能打下数十万兵马。

若是太子占据辽东还很麻烦,但如今太子在长安,便是孤军深入。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一直没有对太子忌惮,却没有动手的原因所在。

说起来,李世民还是希望,太子现在有自保之力了,可以安安稳稳的等候继承。

但现在,显然已经是不可能了。

朝会散去了。

长孙无忌回府,叫来长子长孙冲。

“冲儿,”长孙无忌神色严肃,目光如炬地盯着长孙冲。

“如今长安局势,已到千钧一发之际。太子李承乾拥六万神武军,更有火炮利器,意图谋反,陛下与我等正谋划应对之策。”

长孙冲心中一惊,虽早听闻一些风声,但此刻从父亲口中得到证实,仍不免感到震惊。

“父亲,那我们该如何是好?太子势力如此庞大,还有火炮,怕是不好对付。”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道:“陛下已决定暂退太极宫,避开太子火炮锋芒。而我等商议后,认为晋王可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此次让你去交好晋王,便是为大局考虑。”

“交好晋王?”长孙冲有些疑惑,“父亲,为何偏偏是晋王?魏王在陛下心中也颇为受宠,而且”

“住口!”长孙无忌打断长孙冲的话,语气严厉:“魏王勾结突厥之事,看似崔文心承担罪责,但陛下心中岂会不明白?此等出卖国家子民之人,如何能承社稷之重?且若魏王上位,五姓七望势必再起,关陇门阀多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这不是我等愿意看到的。”

长孙冲这才恍然大悟,连忙低头道:“父亲教训得是,孩儿明白了。那晋王仁义孝顺,若能交好于他,日后”

“不错。”长孙无忌神色稍缓:“如今太子谋反,一旦事败,太子之位必然空缺。晋王若能在此事中建功,继承太子之位便大有希望。你去交好晋王,不仅是为家族考虑,更是为了大唐的未来。”

“孩儿定不负父亲所托!”长孙冲坚定地说道。

“你且听好,”长孙无忌凑近长孙冲,压低声音:“如今陛下已同意让晋王参与此事,这是大功一件。你去见晋王,告知他如今大变在即,让他做好准备。同时,向他表明我们长孙家愿全力支持他的态度。但记住,言语要谨慎,不可太过张扬,以免引起他人注意。”

长孙冲认真地点头,将父亲的话牢记于心。“父亲,那我何时去见晋王?”

“明日一早便去,此事刻不容缓。”

长孙无忌目光深邃,望向窗外漆黑的夜色:“局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抢占先机。见到晋王之后,要随机应变,若他有任何需求,只要不违背原则,都可尽力相助。”

长孙无忌心里感叹,当初让儿子交好晋王,其实他还真没想过,晋王会有夺嫡成功的一天。

毕竟太子实在是太耀眼了,以至于哪怕太子起兵造反,陛下都没有生出一定要废太子的想法。

而后潼关之事,看似是陛下无奈妥协,其实长孙无忌心里明白,陛下只是借此事恢复太子位。

其后病重垂危之际,还是想着要把大唐交给太子。

如果不是如今龙体康复,太子又咄咄逼人,陛下何至于要跟太子兵戎相见。

“是,父亲。”长孙冲应道。

“还有。”长孙无忌顿了顿,继续说道。

“交好晋王,不是让你一味地阿谀奉承。要以真心相待,让晋王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同时,也要多与晋王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计划,及时向我汇报。”

长孙无忌也不想自己给别人做嫁衣,到了这个时候,自然要为未来谋划。

“孩儿明白。父亲,倘若太子谋反成功,我们该”长孙冲心中还是有些担忧,忍不住问道。

太子的威势太大了,哪怕是长孙冲都觉得,太子谋反的成功几率不小。

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太子实实在在的战绩。

平定辽东,听起来简单。

要知道当年隋朝百万大军都被阻高丽辽东城,而太子不仅轻易拿下辽东城,破灭高丽,更是一举拿下新罗百济。

哪怕是长安咽喉的潼关,现如今都被掌控在太子手中。

长孙冲最为担心的是,如果太子在长安城内谋反不成,反而是逃出长安,再回洛阳,届时又该如何。

长孙无忌眼神一凛,沉声道:“太子谋反,天理难容,绝无成功之理!陛下英明神武,又有我等相助,定能平定叛乱。你不必有此顾虑,只需一心办好交好晋王之事。”

长孙无忌何尝不知其中风险,但他不可能去跟太子同谋。

先前在太极宫,已经商议过此事。

太子不可出长安。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太子造反的事情,都要在长安解决。

而陛下那边,已经下达了密诏,要李靖调动三十万兵马,围堵长安,为的就是不让太子兵败后出逃潼关,返回洛阳。

“是,父亲。孩儿定会全力以赴,为家族和大唐尽一份力。”长孙冲握紧拳头,语气坚定。

长孙冲清楚,担忧归于担忧,这个时候唯有一往无前。

“好,我长孙家世代忠良,此次更是要为维护大唐江山稳定出力。你此去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长孙无忌拍了拍长孙冲的肩膀,眼中满是期许。

长孙冲望着父亲,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

他知道,自己此去不仅关乎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大唐的命运。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他必须谨慎行事,为父亲分忧,为家族谋出路,为大唐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父亲放心,孩儿定当不辱使命!”长孙冲再次郑重承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