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89章:只能委屈委屈陛下了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89章:只能委屈委屈陛下了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89章:只能委屈委屈陛下了(第1/2页)

优势在我。

李承乾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少年。

在李世民面前,亦是不需要唯唯诺诺。

以如今神武军,神威军六万精锐的强度,不说彻底压制李世民,但要破个玄武门,还是不在话下。

既然潜兵之事已经败露,索性就明牌打。

太子发了话,几人也不再讨论了。

其实就这件事来说,李承乾早就已经有所决断,可当领导者,不能是什么事情都直接定下,总是要走个流程,让麾下提出自己的想法跟意见。

于此同时也能明白他人是怎样的想法,更好把控。

偌大天下,不可能说什么事情都让李承乾自己去管,那跟牛马有什么区别,最终会累死在皇位上。

反正是不可能向大明朱元璋那样,连偷鸡摸狗的事情都能放到朝堂上。

另一边。

长安城外,军营中。

李世民的密诏抵达。

李靖看了后,心中感慨。

陛下跟太子父子间,终究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李靖自然不会违背陛下诏敕,当即开始安排调动兵马。

不过李靖也清楚,数十万兵马的调动,不可能说瞒过太子,只能尽量争取时间。

好在是长安城,而非是远征,暂且不需要调动太多民夫。

因此李靖先行调动军营的兵马,军营不在城内,营内戒备森严,消息难以传播。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长安城已经成了个筛子,太子布下了大量眼线,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快速知晓。

面对太子强势的辽东精锐跟火炮,李靖明白陛下用意,这是要把太子围困在长安城内。

若事不可为,则调天下之兵。

太子的火炮再是强势,也不可能说几百尊火炮就能跟整个大唐对抗。

如今对于火炮,虽说还没彻底弄明白,然个中优劣已是清楚。

即便是太子手中的火炮,也不过十数发,好些也就数十发便哑火了。

没了火炮,太子就跟没了牙的老虎,不足为惧。

六万辽东精锐确实很厉害,可这些并不足以撼动长安。

若是换做王朝其他时代是够了,可现在是大唐初,当年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老卒,可还是能打的。

李靖在行动。

长安城内风云变幻。

太极宫里。

李世民正在君臣议事。

昨日定下了突袭太子的基调,今日自然就要开始行事。

今日已经是腊月二九,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

其实李世民想过完这个年再说,可也明白时机不等人。

从目前的情报上来看,太子在近段时间,冒着被发现的危险,突然潜入大量兵卒,很明显是准备要在年关动手。

李世民其实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太子会突然有所变化。

对于太子的想法跟情况,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

按照目前的局势来说,太子是要缓缓囤积实力,如人才班底,收买朝官武将等等。

譬如先前费劲心思的科举改革,网罗人才,这些都需要时间。

这个进度,至少是需要两年左右,太子才能羽翼丰满。

可现在春闱还没开始呢,太子就想动手了?

这其中,或许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地方。

然局势摆在眼前,所谓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即便有些疑惑,也只能暂且按在心中。

便是此刻,有宦官急忙来报。

“陛下,长安城中有大量不明兵将,围了左右金吾卫军营。”

李世民一惊,跟长孙无忌,房玄龄目光对视。

这必然是消息泄露,以至于太子先行动手了。

李世民平静下来,对张阿难吩咐道:“速去打探长安城内情况。”

顿了顿又道:“还有大明宫动静。”

张阿难领命:“是,陛下。”

张阿难退去,然长孙无忌跟房玄龄脸色不是很好。

要知道昨日密谈,所知之人,不过四人。

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内侍张阿难。

昨天在太极殿谈的事情,今天就被太子知晓了?

不,或许昨日散会后,太子就知晓了。

那这太极宫对于太子,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房玄龄看了眼长孙无忌,而后转头道:“陛下,臣昨日回去后,早早便入睡了。”

这是表明自己,没有跟任何人说过此事,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心腹,都未曾透露半分。

李世民的目光,转到了长孙无忌身上。

内侍张阿难自不用说,绝对不可能是他透露给太子的,若是连内侍都信不过,他这个皇帝还谈什么掌控朝堂。

长孙无忌面露苦色,只能如实道:“昨日臣让小儿,去寻了晋王,告知了太子之事,以便让金吾卫协助暗查。”

李世民相信两个老臣,这都是跟他南征北战,走玄武门过来的,如果他们都不能信任,那还能信任谁了。

房玄龄那边没有遗漏,那么事情只可能出现在晋王身上了。

“稚奴终究是太过年幼了些。”

李世民很快就定下了基调,年轻人心思漂浮,不知事以密成,言以泄败的道理。

想想也是,昨日稚奴还去见了武才人,大概是把此事也进行了告知。

李世民倒没有怀疑武才人,他清楚武才人是想通过稚奴,走出这如同牢笼的后宫。

当初武才人入宫,不也是为了保全自身不受家族欺辱。

李世民虽有自己的密探,但终究跟后边大明锦衣卫不同,不能完全掌控,因此推断是晋王出了事,却也不知从谁那里漏了。

现在太子有了动作,暂且也没时间去仔细查探。

不多时,内侍张阿难就让人带回了消息。

“大明宫未有动静,长安城内太子潜兵,正义太子教令,要强行接替右金吾卫。”

李世民听完消息后,略微沉吟。

因为他不知道太子到底要怎么做,是彻底撕破脸皮?

如果是这样,那大明宫必然有所动作。

大明宫看似占据高低,实则也是李世民最为关注的地方,虽说有神武军镇守,但因为修建的关系,引入了大量工匠。

李世民自然顺手安排了许多细作潜入其中,随时监察大明宫的动静。

现在太子只是让潜兵浮动,而大明宫不动,显然没有要大动干戈的打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9章:只能委屈委屈陛下了(第2/2页)

没错,对于李世民来说,让他忌惮的,只有藏在大明宫的火炮。

长安城里的潜兵算不得什么,没有火炮对于他来说什么都不是,连皇城都攻不进,又何谈大内宫廷。

长安最坚固的城墙不在外城,而在内城。

三万兵将,没有攻城器械,只需要皇城大门一关,便没了作用,可随意围剿。

“陛下,想来是太子明白潜兵已被发现,因而干脆浮出水面。”

房玄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得到了长孙无忌的认可:“这或是太子示威,陛下让晋王以右金吾卫查探,则太子便将潜兵由暗转明,强行接替右金吾卫。”

“亦或是对晋王的震慑,显然晋王之事,已被太子所知晓。”

李世民微微颔首,他也是这么想的。

根据传来的消息,太子动手是右金吾卫,而左金吾卫大将军是李勣。

掌长安县治安的左金吾卫李勣那边,尚且没有任何动静。

只是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太子把右金吾卫给夺了?

这让李世民有些不甘心,或者说感觉自己丢了脸面。

房玄龄是个贴心人,察觉到了陛下的想法,他自然不想是在这个时候陛下跟太子翻脸。

太子那边没法沟通,那就只能委屈委屈陛下了。

便道:“陛下,这右金吾卫将军陆仝,本就是听命于太子,且晋王于右金吾卫掌控极少,如今又逢太子大量潜兵。”

“现晋王事露,定然使得太子心中生有怨气,如今局势不易,西突厥刚灭,损耗颇大,正是我大唐盛世最好时机,当先以稳定为主,增强国力。”

“且太子重视法度,即便是掌万年县,也不会胡作非为,不若默许此事,也好维持平稳。”

稳定大于一切,这是房玄龄的看法。

他年岁大了,是真不想太过折腾了,尤其是前段时间偶然风寒,都感觉差点没扛过来。

身体越来越差,犹如风中烛火,哪还经得住大风大浪。

思来想去,只要太子那边不翻脸,优势总会往陛下这边增长,等到时机一长,陛下年迈,局势逆反,太子能顺利登基,大唐亦可避免一场内乱。

房玄龄这说法,给了李世民台阶下,只是也不那么满意。

长孙无忌适时道:“陛下,太子夺了右金吾卫倒不算多大事,只是这原本的右金吾卫将士们,难道就此还乡?”

“依臣所见,不若是让这些原本的金吾卫,依旧在职,而太子之兵,也入金吾卫,如此左右参杂,一是反以之监察太子之兵,二可让太子难以顺心应手。”

“届时太子也需忌惮金吾卫将士,便无法完全掌控万年县。”

长孙无忌几乎明确表态支持晋王,这一点,恐怕太子已经知晓了,因此长孙无忌自然要多想办法,压制太子。

现在看机会不大,但以后呢。

太子现有六万兵马,三万大明宫,三万长安城万年县。

看似是太子吞并右金吾卫,可右金吾卫这么多人,好歹加上备军也有两万余,太子哪能全部掌控到,这就反而把太子三万兵马给牵制住了。

这么一看,对于李世民来说,反而是好事。

如同棋盘兑子,更何况李世民原本也没打算指望金吾卫能有什么作为。

“不错,便就如此吧。”

“不过此事,便由房公去太子沟通。”

李世民当然不可能给太子名分,封太子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什么的。

名义上来说,这右金吾卫大将军还是晋王。

当然就眼下这情况,李世民也只能先委屈委屈稚奴了。

按理说跟太子去沟通的事情,也就是李世民默许这事,应该是长孙无忌去,不过李世民也清楚,长孙无忌站位晋王的事,估计太子那边有了察觉,这个时候去沟通难免尴尬,还容易把事情弄砸。

安排房玄龄去较为合理,其实最好的人选是魏征,但李世民现在不想搭理魏征。

上次被放出来后,李世民就很少召见魏征跟褚遂良了。

两人的站位感太强,一个是支持魏王,一个支持太子,没有半点掩饰,这把他这个陛下放置何处?

朕还没驾崩呢,两人就这么急匆匆的谋划朕的身后事了。

怎么想都会不爽。

看来看去,还是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一直跟随自己的老臣靠谱。

褚遂良也算,就是品性差了些。

至于魏征,真说起来,还是当年隐太子的心腹。

以前不计较,那是李世民掌控大局,现在看不爽,自然是太子有了威胁。

事情有了计较,李世民也没忘记再发一道密诏给李靖。

让其暂且不要调动太多兵马,影响民生不说,还容易跟太子产生误会。

不过也需要做好筹谋准备,以备随时应对变数。

另一边。

李承乾的太子教令传达,三万辽东兵卒,直接就围了右金吾卫各个兵营。

带头的是陆仝,手持太子教令,让右金吾卫众将士听从。

各中郎将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太子有监国之权,理论上来说,自然可以听从教令的,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突然冒出来的兵卒,显然是进行夺营。

他们自然不敢去跟太子对着干,谁都知道太子如今威势很大,连大明宫都给占了,可要他们束手就擒,也不情愿。

陆仝统辖的部分,倒是没多大问题,毕竟中郎将都是自己人,当然是要听令,可隶属于另一位右金吾卫将军,也就是跟着晋王的这一批,就不愿意了。

当初他们可还是跟着晋王在朱雀大街伏击过太子的,现在归属于太子,岂非是羊入虎口,往后肯定要被穿小鞋。

尤其是军中武官,更是直接下令闭了大门,坚决不出。

好在这对峙也没多久,房玄龄这边听到消息后,便亲自来了一趟。

面对房相,中郎将自然不敢抵抗了,小心思也没了,原本还指望朝廷这边有所动作呢,现在这情况,只能乖乖打开大门。

毕竟他们也不敢跟太子对抗后,还跟朝廷掰扯,真要这么做,那可就是谋反了。

至于晋王李治,自然是直接跑路了。

万年县这边是不敢呆了,干脆跑到朱雀大街西边长安县,李勣所在普宁坊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