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96章:以长孙皇后之名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96章:以长孙皇后之名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96章:以长孙皇后之名(第1/2页)

西域的战争打响,短时间内自然不可能传到长安。

不过即便是传到长安也没有人会太过在意。

毕竟对于大唐来说,民风彪悍,盛世本来就是打出来的。

拳头不硬,哪来的万国来朝。

或许唯一比较上心的就是罗马公主狄奥多西了。

因为大唐跟阿拉伯帝国发生战争,那么阿拉伯帝国自然就顾不上拜占庭了。

说起来,拜占庭这个时期完全是靠运气活着,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敌人都已经干到君士坦丁堡了。

这就跟大军兵临长安城下一个道理。

本来拜占庭都准备要投降了,谁知道敌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退兵,也算是让东罗马帝国多活了一段时间。

李承乾现在的心思,自然不可能在边关上。

况且现在的大唐安西都护府真的很强,至少说在安史之乱前,那就是西域的霸主。

不是说阿拉伯帝国随便派点军队过来,就能其他地方征战那样顺利。

大唐的军备跟兵将个人素质,都不是阿拉伯帝国能够比拟的。

恒罗斯之战就是证据,唐军以少胜多还能全身而退,如果不是内部出了问题,怕就是要集结兵力碾压过去了。

倒是天竺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李承乾这里。

虽说李承乾自己不怎么在意,但王玄策很在意,戒日王身陨这个事情,让整个天竺都要发生大变,所以当然要快马加鞭的告诉太子。

王玄策还是很想得到太子认可的。

别看在大唐这边王玄策地位不怎么样,可出了大唐,作为唐使,自然就完全不同。

对此李承乾也给了批复,准许王玄策便宜行事。

距离太远,也没什么好交代的。

就是这条批复,送到王玄策手里估计都是几个月后的事情了,这就是长远距离的麻烦,中枢的指令不能即时传达,更多是让麾下自由发挥。

好在王玄策也是个人才。

“殿下,听说陛下那边,好像已经研制出了火炮,还造了不少。”

杜荷及时的传来了消息,当初他就在宫廷任职,关系网还是有的。

不过最为主要的是,现在太子在长安城的情况。

不然别人也不会愿意给他卖好。

很多人还是愿意偷偷给太子下注的,自古以来的皇权争斗,谁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因此杜荷曾经的那些狐朋狗友也会卖好。

火药司需要大量的铜,其实也不算太大的秘密,稍微探查一下就知道,这些铜都是用来干嘛了。

“这也不算什么坏事,火炮在于火,而非是炮。”

“没有好火的炮,也就是个摆设罢了。”

李承乾看得透彻,也非常清楚火炮的关键在于火药。

就现在来说,不可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火药司那边就能把火药配方研制出来。

李承乾手中的火药,可是后世科技手段研究出来的最佳配比。

且对于火药的制作,是宁可慢一些,也绝不外泄。

制作火药的匠人,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步骤,他们本身都是被严格看管的,在军队包围之中。

细作莫说探查了,哪怕是靠近都要被直接格杀。

这也是李世民耗费了这么久时间,想要得到配发而不能的缘由。

且李承乾下达过教令,一旦发现有人进攻制作火药的军营。

第一步就是杀死火药匠人,而后完全捣毁火药工坊。

听起来这些火药匠人有些无辜,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因为李承乾很清楚,一旦火药配方泄露,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凡只要有泄露的可能,李承乾都会毫不迟疑直接起兵,强攻玄武门。

就算是名声差了,局势动荡,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这是他最大的优势,又可以说是唯一的优势。

皇帝这个位子,势在必得。

太极宫内。

李世民召来长孙无忌商讨对付太子的策略。

眼看三熟稻已经要开始播种,李世民也清楚,这很有可能是太子的契机。

太子很大可能要趁着这个机会,做出一些大的动作。

至于是什么动作,李世民心里大概也有些明白。

烛火在鎏金兽首烛台上明明灭灭,将李世民案头的《贞观政要》抄本映出半卷阴影。

他指尖叩着青玉镇纸,目光落在窗外沉沉夜色里,檐角铜铃在晚风中轻响,却惊不散殿内凝结的沉郁。

长孙无忌垂手立在御座侧畔,玄色朝服上的织金獬豸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能看见陛下鬓角新生的白发,那是自太子李承乾掌控右金吾卫以来,日渐深重的痕迹。

“……潼关二十门火炮,洛阳三万辽兵,辽东还有二十万部曲。”

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低哑如磨过玉石。

“承乾把刀架在长安脖颈上了。可朕若动兵,关中糜烂,稻种之事若真,百姓岂会信朕是为江山?”

这就是让李世民感觉到最为麻烦的地方。

近些年大唐各地也并非是完全的你风调雨顺,只能说整体还算不错,但是灾情年年还是有的。

而且因为先前东征辽东的缘由,对于许多地方而言,负担还是挺大的。

在这样的节点上,太子搞出的三熟稻,影响就很大了。i

长孙无忌喉头微动,躬身道:“陛下忧心臣尽知。自玄武门之变后,陛下仁政播于四海,然太子羽翼已成,硬碰硬必伤国本。昔年楚霸王设鸿门宴,不过欲擒刘邦一人,便可定天下大势。如今之计,或许……”

其实长孙无忌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要是有的话,早就用了。

然而他看得透彻,对于如今的太子来说,势力虽然庞大,但有些单薄,如空中楼阁。

只要太子一倒,以陛下的威严,自然就能轻易掌控局面。

“鸿门宴?”

李世民抬眸,烛火映得他眼瞳里翻涌着复杂的光。

“你是说,擒贼先擒王?”

长孙无忌略微有些迟疑,但还是肯定道:“正是。”

上前一步,袍角扫过地砖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太子虽握兵权,然根基仍在长安。若能在京中制住他,潼关、洛阳之兵群龙无首,不过瓮中之鳖。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6章:以长孙皇后之名(第2/2页)

他顿了顿,眉间蹙起深纹,“当年项羽设宴,刘邦尚有项伯通风报信。如今陛下与太子嫌隙已深,他岂会轻易赴险?”

殿内一时寂静,唯有漏壶滴水声清晰可闻。

李世民起身,走到绘有《万国来朝图》的壁画前,指尖划过画中颉利可汗跪拜的身影,忽而冷笑:“朕当年在渭水之畔,单骑退突厥二十万兵。如今对付亲生儿子,却要学项羽设局?”

这让李世民感觉到有些荒唐。

只是也不得不承认,承乾这个孩子,确实跟自己很像。

手段,权谋,城府,谋划,都不曾缺少。

可就是因为类己,所以才让李世民感觉麻烦。

他自己是怎样的,自己最为清楚。

自古以来,皇帝都希望太子类己,却又不希望。

这类己,真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

长孙无忌语气恳切。

“非是学项羽之蛮勇,而是学其‘名正言顺’。当年刘邦赴宴,是因项羽以‘怀王之约’相召,师出有名,刘邦不得不往。如今要让太子卸防,必先寻一个他无法推辞的由头。”

长孙无忌还是很有想法的,只是即便有些思绪,也不敢直接说出来。

这是皇帝跟太子的斗争,参合太深,可不是什么好事。

但陛下有疑,却又不得不答。

就只能是慢慢诉说了,看陛下自己这边怎么安排。

终归后边有什么事,也能稍微摆脱一些干系。

“由头……”

李世民转身,目光落在案头新到的邸报上。

这是前些日子发布的邸报,关于三熟稻的事情。

不管在民间还是朝堂,都引起了很大风波,不过在宫廷内,就显得有些风平浪静了。

毕竟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说恭贺太子的话,这不是往陛下的心窝子上捅吗。

民间反馈很大,已经有不少读书人写文章歌颂太子,‘太子活我’这样的话,自然不是百姓能想出来的,但却有文人代笔。

终归来说大唐皇室的信誉很高,这三熟稻还没开始播种呢,所有人都觉得必然成功,这也是大多数百姓的希望。

真要是成功了,自家良田一家三熟,一年所得粮食,岂非是要翻三倍,那还愁什么吃喝。

也是因为三熟稻种的事情,让如今原本开始上涨的米价,又继续下跌了。

斗米三四钱,虽说是贞观写照,但其实只是一段时间的事情,米价也不可能一直这么便宜。

现在的米价,已经涨到了十几钱。

而这次随着邸报传三熟稻的关系,米价又快速下跌。

粮商不敢囤积太多粮食,自然就要进行抛售,这一抛售,价格就下来了。

整体来说,是利好大唐国库的。

粮价下跌,对于灾区的百姓,就是好事。

朝廷各地的官员,也能轻易施粥救灾,毕竟花费不大了。

这些事情,让李世民的心情很复杂。

“就为这稻种,百姓快把他捧成神农氏了!若此时拿他,岂不是坐实‘君德有亏’?”

太子声名鹊起,李世民哪怕动手,也有些束手束脚的感受。

“陛下,稻种之事,恰是破局之关键。”

长孙无忌拾起邸报,目光灼灼。

“太子欲借稻种收揽民心,陛下何不反其道而行?可下旨召太子入宫,言及‘三熟稻种乃国之重宝,当于先农坛祭祀告天,以祈丰年’。祭祀乃国之大典,太子身为储君,断无推辞之理。”

长孙无忌是有想法的,终归现在已经在支持晋王的路上,这些消息也瞒不过太子。

废太子也同样是长孙无忌的政治诉求,只是不能太过分了。

毕竟政治斗争归斗争,但名声这块对于世家来说也很重要。

他代表着关陇门阀,求的不是一代昌盛,而是传承有序,长久繁荣。

看不得五姓七望,却也想成为五姓七望。

“祭祀告天?”

李世民沉吟道:“先农坛在长安城南,地势开阔,若设伏……”

这个理由还是不错,但设伏兵的事情,就有些麻烦。

太子肯定不会单身过来,带着兵马是难以避免的。

况且对于李世民来说,要的不是杀死太子,而是废太子。

再怎么说,承乾也是自己跟观音婢的长子啊。

“不可!”

长孙无忌立刻打断。

“先农坛乃皇家祭祀圣地,若动刀兵,必损陛下圣德。”

“臣之意,是借‘告天’之名,引太子入瓮,当场揭露其结党营私之罪,使其兵权名不正言不顺。”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当年陛下玄武门之变,亦是‘清君侧’为名。如今太子若有不臣之心,陛下以父、以君之尊处置,天经地义。”

李世民踱步至窗边,望着太极宫巍峨的宫墙,想起武德九年那个血腥的清晨。

他不想让承乾重蹈建成的覆辙,却又不得不防。

“承乾多疑,仅凭祭祀之名,他必带护卫。右金吾卫在他手中,辽东精锐……”

长孙无忌立刻接话:“可以‘护驾祭祀’为名,调禁军进驻先农坛周遭,名为护卫,实为监视。至于太子的护卫……可令其在坛外候着,以‘祭祀庄重,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为由,只许太子带少数亲随入坛。”

李世民冷笑:“少数亲随,太子哪会愿意,朕看他届时恨不得把数万大军都给调来。”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就需要另外的由头了。”

“陛下可同时下旨,令朝堂百官同往,名为‘共商稻种推广之策’。太子若见重臣皆在,或会以为陛下无意兵戎,放松警惕。再者……”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的面色有些挣扎起来。

他其实不怎么想用这个最后借口,可是若不用这个借口,又怎么能去说服太子。

关键是若说出来,还要得罪陛下。

计策是好计策,就是陛下愿不愿意接受了。

李世民眉头一皱:“说。”

长孙无忌心中叹息,犹豫几分,还是说道:“陛下可以长孙皇后之名,令太子.”

话还没说完,李世民厉喝一声:“放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