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97章:这鸿门宴我李承乾吃定了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97章:这鸿门宴我李承乾吃定了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8 02:59:48 来源:源1

第397章:这鸿门宴我李承乾吃定了(第1/2页)

长孙无忌的想法其实很不错。

以祭奠长孙皇后的名义,让太子前往祭祀。

不管是从任何角度来说,李承乾都没有拒绝的可能,甚至是不能拒绝。

可唯一的难点在于,这让李世民怎么可能同意。

当长孙无忌的话语触及“长孙皇后之名”时,李世民指尖的青玉镇纸骤然迸出脆响。

鎏金兽首烛台上的火苗猛地颤了颤,将他骤然绷紧的下颌线映得棱角分明,鬓角那缕新白在烛火下如同霜雪凝结。

“放肆!”

这声厉喝穿透殿宇沉郁,惊得檐角铜铃在夜风里乱颤。

李世民转身时,玄色龙袍扫过地砖的声响,竟比漏壶滴水更显刺骨。他盯着长孙无忌袍角上织金獬豸纹泛出的冷光,忽然想起武德九年的渭水之畔,那时他单骑退突厥,腰间悬的正是长孙皇后亲手绣的护身符。

“观音婢……”他喉头滚动,这个名字像含在口中的冰棱,化不开,也咽不下。贞观十年的昭陵下葬日,他扶着棺椁看她鬓边那支旧玉簪,簪头雕的并蒂莲已被岁月磨去棱角,恰如他们从少年结发至帝王帝后的半生。

她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此刻若用她的名义设局算计亲生儿子,岂不是将她毕生所求的“仁君”二字碾碎在祭台?

案头《贞观政要》抄本被夜风吹开,书页停在“纳谏”篇。长孙皇后当年谏止他罢黜魏征的场景忽然浮现:她着常服拜贺,说“主明则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

如今他若以爱妻之名行诡诈,九泉之下,如何面对那双始终清澈的眼眸?

李世民走到《万国来朝图》前,指尖重重按在画中。

那道凹痕是他前些酒后捶出来的,那时李承乾刚从高丽带回捷报,朝堂上有人喊出“太子类陛下”,他笑着举杯,指甲却掐进了掌心。

类己,这两个字像毒蛇盘踞在他心底。

他太清楚“类己”意味着什么。

当年他在玄武门引箭时,弓弦震颤的余音至今仍在午夜梦回时惊碎他的枕席。

李承乾眼中的狠厉、权谋,甚至连握兵符的姿势,都像极了镜中的自己。可他当年面对的是李建成的步步紧逼,如今李承乾不过是野心渐显,他就要用父亲的身份举起屠刀?

长孙无忌的话如同一把钝刀,割开他刻意尘封的伤疤。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他带着尉迟恭冲进玄武门,看见李建成倒在血泊里时,脑中闪过的竟是母亲窦氏临终前抚摸他头顶的温软。

如今若在先农坛对李承乾动手,当他下令拿下太子的瞬间,是否也会看见观音婢抱着襁褓中承乾对他笑的模样?

漏壶滴到丑时三刻,铜水滴落的声响忽然与记忆中刀剑相击的声音重迭。

他想起李承乾十岁时在弘文馆摔碎砚台,哭着说“我要像阿耶一样打突厥”。

想起十四岁监国时,这孩子认真思索的摸样。

那些被权力碾压的温情碎片,此刻在烛火下泛着刺目的光。

他可以容忍太子结党,可以忌惮太子握兵,却唯独不能用“母亲”这个最柔软的武器,将儿子逼上绝路。

长孙无忌拾起邸报时,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太子活我”四字上。

民间文人代笔的颂文此刻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颤。三熟稻种确实是李承乾的利刃,可这把刀切开的不仅是民生困境,更是他作为君主的权威边界。

“若用观音婢之名,百姓会如何看朕?”他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自嘲的沙哑,“他们刚把承乾捧成神农氏,朕就用他母亲的名义设局,这岂不是坐实了‘君德有亏’?”

窗外夜色如墨,太极宫的宫墙在月光下显出冷硬的轮廓,恰如他此刻必须坚硬的帝王心。

当年渭水之盟,他单骑退敌靠的是民心所向。

贞观之治,他开创盛世凭的是“水能载舟”的敬畏。

如今若为了皇权之争,不惜消费亡妻的贤名,毁掉百姓心中“父慈子孝”的幻象,那三熟稻种带来的民心归向,只会瞬间化作燎原的民怨。

他可以不在乎史书如何书写“玄武门之变”,却不能不在乎“贞观”二字是否会在他手中蒙尘。

“陛下息怒!”长孙无忌扑通跪地时,额头磕在金砖上的声响惊飞了梁间栖着的夜枭。他盯着地砖缝隙里渗着的蜡油,想起妹妹生前最厌恶铺张,连皇后袆衣都只许用半幅织金。

如今他却要用她的清名设下鸿门宴,恰如用她亲手绣的平安符去盛装毒酒。

死去的记忆逐渐袭来,看着陛下的摸样,长孙无忌突然想起曾经的一些往事。

咸亨殿的梨花还未落尽时,妹妹总爱坐在廊下教他读《女诫》。她指着“妇德”篇轻笑:“哥哥日后做了宰相,可不能学那些苛待百姓的权臣。”

那时他还是个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少年郎,腰间佩着妹妹绣的平安符,总以为权谋与亲情能像她发间的并蒂莲般相生相伴。

直到贞观六年,他力谏陛下罢黜自己的相位,妹妹在屏风后轻叹:“无忌哥哥,你终究是把君臣之礼看得比兄妹情重了。”

关陇门阀的存亡、魏王,晋王的储位之争、陛下日渐衰微的掌控力。

这些念头像走马灯般在他脑中飞转。

可当李世民厉喝“放肆”时,所有的政治算计都碎成了齑粉。他忽然想起在昭陵守灵的那个雨夜,他对着妹妹的牌位痛哭。

如今同样的愧疚感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臣臣失言了.”他伏在地上,声音抖得像秋风中的残叶。

袍角上的獬豸纹被烛火映得扭曲,仿佛神兽正在挣脱织金的束缚,啄食他心口的良知。他想起妹妹曾指着《贞观政要》里“亲贤臣,远小人”的批注对他说:“哥哥,权臣之险,险在忘了初心。”

此刻他才惊觉,自己早已在权力的迷宫里,弄丢了那个在军帐里为他缝箭囊的妹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妹妹的记忆就在逐渐淡去。

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身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7章:这鸿门宴我李承乾吃定了(第2/2页)

可明明,当年他跟妹妹的感情,是那么要好。

那一声‘放肆’。

让长孙无忌突然醒来。

那是自己的妹妹啊,自己怎么能用妹妹的名义,去害她的孩子。

长孙无忌偷偷抬起头,看见陛下背影里的萧索,忽然想起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妹妹抱着刚出生的李承乾跪在他面前:“无忌哥哥,求你护承乾周全,他是陛下的长子,也是我的心头肉。”

那时他拍着胸脯应承,如今却要亲手将这颗心头肉送上祭坛。

“传旨。”

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倦意却异常坚定。

“三熟稻种祭祀先农坛之事,准了。令太子携百官同往,右金吾卫与羽林军各出三千,分驻坛外两侧,无朕旨意,不得妄动。”

长孙无忌愕然抬头,却见李世民已走到窗边,望着昭陵方向的夜空。

那里没有星辰,只有厚重的云层笼罩着山峦。他想起陛下曾在长孙皇后忌日独自登上凌烟阁,对着她的画像枯坐到天明,手中攥着的是她生前抄录的《女诫》残页。

“无忌啊。”

李世民的声音忽然轻得像夜风:“承乾是朕的儿子,也是大唐的太子。就算要摘这枚带刺的果子,也不该用他母亲的名义。”

他转身时,眼角的泪光被光影模糊:“观音婢这辈子没求过朕什么,朕不能让她在地下,还看着咱们父子相残。”

殿内重归寂静,唯有漏壶滴水声应和着远处更夫的梆子响。李世民拾起案头的狼毫,笔尖悬在空白的圣旨上,久久未落。

墨汁滴在“先农坛”三字上,晕开一团深色的涟漪,如同他此刻翻涌却无法言说的帝王心。

权谋可以算计天下,却算不清血脉里流淌的温情。

刀刃可以斩断叛逆,却斩不断枕边人留下的那缕檀香。

李世民不想,也不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赢。

哪怕是赢了又如何,以后去了地下,要如何面对观音婢。

这样的事情,他做不来。

——

次日,李世民的诏敕抵达大明宫。

李承乾微微皱眉,召集众人进行商议。

“殿下,诏敕上写得明白,‘三熟稻种乃国之重宝,当于先农坛祭祀告天,太子亲往主祭,百官同陪’。”

杜荷的声音压得很低:“可臣探得,羽林军今日已将先农坛周遭的永乐坊、靖安坊封锁,说是‘清理闲杂人等,以备大典’。”

赵节冷哼一声:“封锁坊市?陛下这是把坛城变成了瓮!当年隋文帝设‘鸿门宴’擒突厥使者,也是先清场再动手!”

“殿下,去不得!一旦踏入先农坛,右金吾卫被挡在坛外,陛下若要动手,咱们连拔刀的机会都没有!”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就是陛下的计策。

或者说是针对太子的一次祭祀。

还是以太子三熟稻的方式。

若是能拿下太子,把太子软禁乃至于掌控在手,那有再多的兵力又有什么用。

李元昌也是点头赞同:“赵节说得不差。还记得武德七年杨文干之乱吗?高祖也是召建成太子至仁智宫‘问对’,实则伏兵已备。如今陛下故技重施,先农坛的祭台怕是比仁智宫的石阶更险。”

李承乾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殿宇里荡开。

他起身走到殿中,玄色蟒袍拖过金砖地面。

“潼关有二十门火炮,洛阳驻着三万辽兵,长安城内六万精锐,辽东二十万部曲已枕戈待旦。我右金吾卫控着长安八门,火药司工坊有五千死士日夜值守。父皇若真要动手,会选在先农坛这等地方?”

杜荷趋前一步,低声道:“殿下,兵不厌诈。当年陛下玄武门之变,不也选在宫城之内?如今羽林军三万,加上金吾卫中忠于陛下的旧部,若在祭台设伏……”

李元昌皱眉:“殿下,帝王心术岂可用亲情度量?当年汉武帝为卫太子兴巫蛊之祸,何曾念及骨肉?”

“汉武帝?”

李承乾冷笑一声,拾起案头的邸报,指尖点在“太子活我”四字上,

“那是因为卫太子没有三熟稻种。如今长安米价斗米四钱,百姓把我当神农氏供着。陛下若在祭天之时拿我,岂不是坐实‘君德有亏’?山东士族本就不满关陇门阀,届时必借题发挥,江南漕运一旦停运,关中百万军民吃什么?”

赵节还是不解:“可陛下若以强行动武,软禁殿下.”

李承乾呵呵一笑。

“诏敕上不是说了,右金吾卫与羽林军各出三千,分驻坛外两侧吗。”

“三千将士足以,先农坛这么个地方,难道三千将士还不能护我周全?”

“况且,若陛下真的动手,对于我等来说,更是好事。”

李承乾有着足够的自信,这源于他对自身武力的信任。

或许是太子当得太久,一直坐镇指挥,很多人都忘记了,当瘸腿的太子坐在马上的时候,那便是战场上的无敌猛将。

尉迟敬德也好,程咬金也罢。

他们是大唐一等一的猛将,可李承乾却不怎么放在眼里。

当然,如果二凤真动手了,李承乾也并不是要跟其拼杀为主。

只要他想退,在没有火炮的情况下,谁能拦住他?

反之,一旦二凤真糊涂了,在告天祭祀上去动手,那‘大义’便会来到李承乾这边。

彼时若走玄武门,那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顺‘清君侧’。

“属下明白了。”

杜荷忽然躬身:“陛下要的不是杀殿下,是逼殿下‘失德’。若殿下拒赴祭祀,便是‘无视国典,目无君父’。若带重兵前往,便是‘谋逆之心,路人皆知’。唯有……”

李承乾接过话头:“唯有从容应对便是。”

“这是赌,赌陛下不敢在祭天之时担上杀子恶名,赌三熟稻种的民心分量够重。”

赵节见此,急道:“可是殿下,万一陛下真动了杀心……”

李承乾微微摇头:“动了,才是更好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