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状元郎 > 第六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状元郎 第六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簡繁轉換
作者:三戒大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0:57 来源:源1

第六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1/2页)

趁着把高粱装袋的功夫,苏录又担心问道:“那会不会让考生作诗呢?”

这也是他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的难题。什么平仄押韵对仗只是最基本的,还得用典准确、文辞优美、言志抒情……这哪是一时能学会的?甚至很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好诗。

毕竟作诗最重要的是才华……

至于抄诗更不现实,唐宋以后的古诗他压根不记得几首,怎么可能还正好符合考试要求?

“唉,放心,不会让你作诗的。诗词乃士大夫自娱之杂学,举业未成时学作诗,会被人笑话不务正业、附庸风雅的。”却听苏有才很是受伤道:

“为父之所以考场不利,就是因为当年喜好乐府、古诗,县试时请老父母以诗试之,却被怒斥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还说当童生的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学它做甚?”

“啊?然后呢?”苏录惊得合不拢嘴。说实话,他也不是没幻想过,恰逢其会抄首诗,就能一举成名,脱颖而出呢。

“结果我就被扣上了‘务名而不务实’的大帽子,成了坎坷不利之人,至今还被赤水河畔的读书人引以为戒呢。”苏有才叹息一声,语重心长道:

“吾儿若真有心向学,一定也要以我为戒。”

“儿子记住了。”苏录赶忙点头。同情老爹之余,心里也暗暗高兴。好哎,要学的东西又少了一样……

他又整理了一下思路——看来要通过太平书院的入学考,得以背诵考试书目为主。但因为帖经墨义都是笔试,所以自己也得练一手可堪入目的毛笔字,而且还需是繁体字。

那接下来三个多月的任务就很明确了,一背书、二练字、三完成简体字到繁体字的转化。

“最后一个问题,”他又问苏有才道:“我一共得背过多少字?”

“那多了去了。”苏有才便搁下高粱束,屈指数算道:“‘三百千’加起来大概五千字;《小学》两万六千字;《孝经》两千字;‘小四书’共计一万八千字;《时古对类》和《声律发蒙》,加起来一万字。”

苏录默默算出答案道:“加起来是六万一。”

“这还没完,真正的大头是《四书章句集注》,足足有二十五万字呢。”苏有才苦笑道。他背了好几年,才吃下了这套大部头……

“那‘四书’呢?”苏录又问。

“……”苏有才看了儿子一眼,发现他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四书章句集注》就是用来解释四书的,自然包含了原文。”

“合并同类项,好得很!”苏录高兴拊掌道:“那就是三十一万一千字,备考时间一百多天,一天背过三千字就够了!”

“什么叫‘就够了’?!”苏有才作势拿高粱杆子抽他道:“你娃儿‘癞蛤蟆呲闪电——张嘴就捅破天’!”

“不信走着瞧。”苏录闪身躲开。

一百天背过三十一万字,听上去确实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爹以为他在说大话也正常。

但在苏录看来,这任务虽然很困难,却并非毫无希望。因为他这一世固然没进过几天学堂,可前世却念了十几年的书,考了十几年的试。毕业后又在某考试培训机构,年纪轻轻就干到了金牌讲师。

他平生最拿手的,就是学习和考试!

以他的经验来看,十三岁正处于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只要能保持专注、坚持不懈,每天背诵两千字左右不在话下。

再辅以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手段,完全有可能把每日背诵量,提高到三千字!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能不能做到还得看实践……

~~

傍晚收工回家,吃过了万年不变的高粱饭,苏录便央老爹开始给自己上课。

爷仨所居的东厢房外间,苏泰点起了松明灯。

一般的灯盏需要装进灯油,插上灯芯儿才能点亮,而松明灯只需将松明剖成小片,放入土瓷碗中点燃即可。

松明不用花钱,取之不尽,而且光亮不逊于油灯,不怕风还能驱蚊虫,简直好处多多。

只有一样不好——烟大呛人,将屋顶都熏得黢黑。这时节可以敞窗还好,冬天关门闭户直接没法用。

所以有钱人家里,没有用这玩意儿的……

这会儿刮的是南风,苏有才便坐在桌子南侧。要是风向变了,他还得及时转移位置,以避黑烟。

他神情肃穆,对苏录道:“你且正座听讲。”

“哎。”苏录在他右手边坐定,苏泰也搬了个凳子在左手边旁听。

“你立志读书,为父很欣慰。”苏有才便沉声对苏录道:

“但读书是世间第一神圣事业,你向来野惯了,须先有个读书人的样子,方可入门求学,所以为父要先教你为学的规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2/2页)

“是。”苏录点点头,深表理解。哪一行入门都得先学规矩,后学做事。

“学者立身,行检为重。一戒说谎;二戒口馋,三戒村语淫言,四戒爱人财物,五戒讲人长短,六戒看人妇女,七戒交结邪人,八戒衣服华美,九戒捏写是非,十戒性暴气高。”便听苏有才肃然道:

“此十戒之外,还有九要——行步要安详稳重,不许跳跃奔趋。说话要从容高朗,不要含糊促迫。作揖要舒徐深圆,不可浅遽。侍立要庄严静定,不可跛欹。起拜要身手相随,不可失节。衣履要留心爱惜,不可邋遢。瞻视要静正安闲,不可流乱。抄手要着衣齐心,不可怠惰。在坐要端严持重,不可箕岸。”

说完他问苏录:“都听明白了吗?”

“大概明白了,就是有一点。”苏录老实答道。

“讲。”苏有才点点头。

“那三戒是啥意思?”苏录问。

“三戒村语淫言。”苏有才解释道:“就是不要说土话和过分的话,比如说‘老汉儿’就是村语,‘龟儿子’就是淫言。”

说着他有些不好意思道:“为父有时候一激动,还是会犯此戒,你莫学我,要尽量说官话。”

“明白了。”苏录点点头,这跟后世学校里推广普通话,不许说方言一个意思。

“这‘十戒九要’你要日诵之、牢记之、笃行之!”苏有才又嘱咐道。

“是。”苏录应一声,刚要说‘孩儿记下了’,却听身旁响起了婉转悠扬、由弱渐强的呼噜声。

苏泰已经在老汉儿的絮叨声中,安然入睡了……

“唉。”苏有才搁下笔,摇头叹气。“这孩子睡性真好。”

“二哥白天干活太累了。”苏录替苏泰分辩道。

~~

父子俩一起把软绵绵的大苏泰架到床上,帮他脱了鞋,又往他怀里塞了个‘竹夫人’……就是个腹中空空,全身网眼儿的长条状竹篓子。夏日怀抱入睡,可以消暑降温。

这玩意儿唐朝就有,当时叫‘竹夹膝’,是北宋的文人骚客,给起了‘竹夫人’这么个香艳的名儿。苏东坡有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说的就是它。

不过黄庭坚认为竹夫人用于憩臂休膝,助人消夏解暑,似非夫人之职,因而把它叫做‘青奴’。也作诗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这玩意父子三人人手一个,都是苏泰劈了竹篾,打磨光滑,亲手编成的。

安顿好苏泰,苏有才和苏录又转回桌边,继续教学。

桌上堆着厚厚一摞习字册,那是苏有才带回家批改的。他略一番找,便抽出一本摊开——

同样是粗糙泛黄的土纸,用土棉线穿过侧边,装成一册。

苏录见纸上是一行行虽显幼稚,但远胜于他的毛笔字,好多字边上还有圈圈点点,那是苏有才批阅的痕迹。

苏有才解释道:“圈是代表优秀,点是代表良好,总之都是好评。”

苏录点点头,明白了何所谓‘可圈可点’。

但老爹不是向他展示优秀作业的,而是那学生习字的内容,正是一篇《三字经》。

“你既然学过《三字经》,为父就不从头教你了。”苏有才道:“且诵读一遍,有不会的地方,为父为你训诂反切。”

“是。”苏录便捧起那本习字册,自然免不了又要被教导两句:

“书须离身三寸,休令拳揉。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苏录赶紧按要求调整好姿势,这才小声捧读起来。还好,会简体字者,繁体字也能认个**不离十,不至于沦为睁眼瞎。

至于《三字经》的内容,相较他记忆中的那版,自然有些出入。主要是述史部分,以‘廿一史,全在兹’结尾,而不是‘古今史,全在兹’。

其行文乃‘……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比他上辈子学的那版还少了一大截,背诵难度反而小了一些。

盏茶功夫,苏录抬起头对父亲道:“《三字经》没问题了,可以教我《百家姓》了。”

“……”苏有才愣了一下,方卷起本习字册,朝他脑袋敲去,骂骂咧咧道:“瓜娃子飞扬浮躁,脑壳欠捶!”

“三戒村语淫言。”苏录忙提醒他道:“父亲要为人师表啊。”

“我……你……”苏有才一时语塞,不禁失笑道:“老子这不叫为人师表,这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