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表字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男子二十岁的时候正式成年。从此要束发加冠,同时由长者赐字,以后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大体遵循着古礼。但时代变迁,也不会完全拘泥。比方苏录他们一进书院,就被要求束发戴巾,把头发梳成大人样,以示郑重。
同样的,书院也会在他们毕业时,由先生为他们赐字的。当然这是自愿的,学生们如果坚持古礼不肯提前,先生们也不会多事。
只是谁会拒绝提前得到表字呢?这是他们从小就盼的事儿。
比方春哥儿去年就得表字『盈之』。
而且请先生赐字,也表示对先生的敬重。因为这意味着,你此生不管走到哪里,做多大的官,都不会忘记先生了。
张先生自然十分高兴,却又摇头谢绝道:「还是等你去鹤山书院,请那里的先生赐字吧,让他们赐字用处更大。」
名字名字,赐字跟起名同等重要,自然会成为两者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拉关系的机会既体面又牢靠,所以有可能当然要请一位举人甚至进士赐字,而且机会仅一次……
「不,我想请先生赐字。」苏录却坚定道。他虽然是一个功利的人,却还不至于连自己的名字,都要蝇营狗苟地算计。
「唉,不好不好……」张先生推辞再三,最终敌不过苏录的坚持,从桌子里抽出一张洒金笺,递给他道:
「你看这个如何?」
「弘之?」苏录念出那墨迹早乾的两个字。
「没错!」张先生重重点头,满脸兴奋道:
「字当由名而生,两者不可脱节,恰似题目与破题,自然也有很多种起法,主要有三——」
张先生好为人师的瘾又犯了,恨不得从开天辟地给他讲起。苏录耐心地听着,就当是先生的最后一课了。
「最常见的是『同义呼应』,字与名含义相近,强化名之意涵,如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周瑜,字公瑾,都是这种类型。」
「再就是『反义互补』,字与名含义相反,中和『名』里略显极端的意涵,比如韩愈,『愈』为越过丶胜出,便字退之;赵孟俯,『俯』通『俯』,所以字子昂。」
「三是『引申拔高』,字从名的本义出发,引申为更高的意涵。比如陆游,字务观。所谓『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是在提醒他,既要察外物之变,更要重内省之修。」
说着张先生看一眼苏录道:「还有你那位老祖宗东坡先生,名『轼』,意为马车前供人手扶的横木。字『子瞻』,由『轼』的功能乃让人扶着远望,引申出了高瞻远瞩的寓意。」
「所谓敬天法祖,我便也用同样的方式,给你起了这个字——『录』者记也,然而记的目地不只是为了存之,更是为了『弘之』!」张先生这才摇头晃脑地为苏录释字道:
「你现在在求学阶段,正是录而记之的时候,我愿你将来学有所成,不要将学问束之高阁,此后只为稻粱谋。而是能将所学发扬光大,哪怕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要『为生民立命』,弘人间正道!」
「是,弟子弘之谨记先生教诲!」苏录深深作揖,恭声受教。
「好好,弘之,往后苏录苏弘之,就是你的名字了!」张先生一脸『还不快夸夸我』的小表情,问苏录道:「你可满意?」
「满意,当然满意。」苏录忙点头不迭,却又忍不住小声问道:「不过这个字不犯忌讳吗?」
「啥忌讳?」张先生不解道。
「当今的年号啊。」苏录轻声道:「弘治,弘之,是不是有点那个了……」
「哈哈哈,你小子细过头了吧?」张先生大笑道:「年号不就是用来叫的吗,又不是帝讳,为什麽要避?再说就是帝讳,本朝也只是在书写时略作讲究而已。比如你要拜的那位经师,山长的三哥,你猜猜他叫什麽?」
提示已经很明确了,苏录便寻思道:「肯定是两个字,王字旁,又跟帝讳有关……莫非是个璋字?」
「没错,弘之果然聪明!」张先生大笑道:「他叫朱璋,不一样考了秀才拔了贡?也没见谁把他拖出去砍了!」
苏录讪讪一笑道:「弟子不是没学过避讳吗。」
「放心吧,本朝的避讳十分宽松,公讳字少之又少。你只需要记住两条原则就没问题,一是历代皇上御名的第二个字要避,且『二名不偏讳』,即御名两字不连用时,无需避讳。」
「所以『元璋』在一起时,璋要缺笔,单用元或璋都不需要避讳。」张先生顺手又教给他一个考试的知识点。
苏录恍然道:「怪不得敢叫朱璋,那我这『弘之』就更没事了。」
「当然了,为师还能坑你不成?!」张先生大笑道:「放心吧,三杨之一的杨溥字弘济,三元状元商辂字弘载;成化朝最后一位状元叫费宏,南京有位佥都御史叫王弘!等人家大人物改名,你再改字也不迟。」
「是。」苏录这才彻底放心。
~~
拜别了张先生,苏录便前往鸿运楼,与同窗吃散夥饭,自是一番难舍难分的少年友情,无需赘述。
单说午餐后,众先生便齐聚道南堂,准备本年度最后一次阅卷。
待到所有人到齐,钱山长才步履沉稳地从屏风后走出。
「山长……」众先生一起抱拳。
「好好,又要辛苦诸位了。」钱怀仁的声线都变得更低沉了。在正位上稳稳坐定后,他呷一口小厮奉上的香茗,缓缓道:「开始吧。」
「是。」先生们应一声后,便坐定开始阅卷。
只是一帮酸子难免暗暗腹诽,个鸟毛代理山长摆什麽谱?
祝先生为诸位阅卷的先生分发了试卷,每人分不到几张就没了。
「这麽点卷子?」牛先生看到分到自己手里的五张,感觉很不过瘾。
「正常,一年就被朱山长淘汰了一半。」一旁的先生没好气道。很自然地,就把对朱琉的称呼,换成了朱山长。
先生们本来就看不惯朱琉,现在他又中途跑路去考进士,言谈间对他就更不尊敬了。
不过,也难怪先生们会恼火,层层筛选招进来六十个学生,一年下来只剩三十一人了,其中省身斋十六个,明志斋和笃行斋合斋之后只剩下十五个!
明年的学费直接减半不说,好些先生都要直接没活干……
「妈的,只剩三十一个孩子了,要是让他再祸祸一年,先生都要比学生多了!」教《礼记》的郑先生明年只有马千里一个学生,郁闷地都爆粗口了。
「什麽三十一个,是二十九个!」比他还惨的牛先生也愤愤道:「本院最好的两个学生,也被他弄走了!太能祸祸了……」
「好了,你们两个少说几句怪话。」钱山长由着他们骂了几句出出气,这才喝止道:「一文钱束修不短你们的,激动啥子?」
「那是钱的事吗?我们是要教书育人的!」两位先生加起来只有一个学生,怨气可想而知。
「谁愿意不教学生吃白食?」牛先生道。
「也是,那你束修减半?」钱山长点点头道。
「俺看就木有这个必要了吧。」牛先生讪讪笑道:「还得给闺女攒嫁妆呢。」
「不过山长,明年咱就别搞这一套了吧。」众先生也难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纷纷对钱怀仁进言,希望他能拨乱反正。
「不行,学规岂是儿戏,不能朝令夕改!」好在钱怀仁是衙门历练过的,拎得清轻重。可以由着他们背后骂山长几句,但是绝对不会被他们带到沟里去的。
一帮搞不清状况的书呆子。也不想想,山长进京赶考,要麽考不中回来,发现自己把政策全改了,自己还怎麽混?
要麽考中进士,自己捧他的臭脚还来不及,还改他的规矩?脑子被门夹了吗?
所以钱山长早就跟朱山长反覆保证过,一定坚持他的政策不动摇。当然要安抚一下众先生的情绪,便又道:「最多往后出题阅卷时,稍稍宽松一点就是了。」
「唉,也只能如此了……」众先生对他的办法还算满意,这才不再烦言,安心阅卷。
「诸位,听一听咱们的神童,在本院最后一篇文章如何?」祝先生故意把苏录的卷子留在了自己手里,待众人都没找着,这才高声道。
「原来被你留下了,快念快念。」先生们纷纷催促道:「阅卷最大的乐趣,往后就没有了。」
「是啊,下回再听到他的文章,怕是要等他考秀才了。」牛先生叹了口气:「哎,多好的孩子啊,可惜当不了他岳父。」
「听好了!」祝先生咳嗽一声,道南堂便针落可闻,所有人都安静地听他诵读道:
「万物承本,内外咸重;百事执序,首尾并要!」
「物恃本而固,无本则散;事循序而顺,无序则乱。内外无轩轾,始终无等差,此道也!」
「夫此道者,天地常轨丶圣贤要旨。天地常轨者,物生有本,本固待外显;事行有序,序顺赖终成。圣贤要旨者,明德新民兼重;治国理政,初谋成效俱察。执本轻外,如舍条叶致根槁;守序忽终,若忘归处迷远途。是以明此道者,知内外一体丶首尾相承,循之方合天理!」
ps.下一章还没检查完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