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状元郎 > 第五十章 第一课

状元郎 第五十章 第一课

簡繁轉換
作者:三戒大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6 15:20:25 来源:源1

第五十章第一课(第1/2页)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反正苏录听下来,觉得朱山长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科场上也不存在突然开窍一说,都是日积月累,硬桥硬马的功夫。所以要是被证明真不是那块料,还是早点放过自己,找个班儿上吧。

就像山长最后所言,若想不被淘汰,就力争上游,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生死关口吧!

山长训完话,负责三个斋日常教学的斋师,还有各位教专项的先生,也都跟学生见了面。

然后三位斋师便将学生带回各自斋堂。

省身斋的斋师,正是苏录考帖经时,那位神情严肃的监考老师。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襕衫,须发也有些花白,名叫张砚秋。

张先生简单的自我介绍完,就每人发了一张尺二长的白竹纸,让学生们默写学规。

苏录赶紧打开文具盒,取出砚台和白云笔摆好。来不及磨墨,又从书箱底部抽屉中,直接拿出墨盒,蘸着现成的墨汁写起来。

前几天他就发现,明明过年忙得十多天没空写字,重新拿起笔来之后,字反而进步了一截,有一种突然开窍的感觉。

之前他总是纠结于某一笔的长短,或某一字的偏旁位置,却忽略了整体的气韵、结构的平衡。比如楷书的‘横平竖直’并非绝对平直,而是靠细微的倾斜形成视觉平衡,这一点在埋头苦练时,他就一直把握不好。

谁知抽离了一段时间再回归时,他居然跳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一下就明白如何从整体出发调整书写了,终于有了一点书法的意思。

将学规默写完之后,苏录吹干白竹纸上的墨迹,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作品。

忽然他发现,张先生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忙起身轻声道:“先生。”

张先生按住他的肩膀,示意他不要起身,低声道:“默写的都对,只是这笔字,还得好好练。”

“是。”苏录不禁老脸一红,哪还好意思跟先生说,这还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回呢。

张先生又背着手,在讲堂中来回走动,看学生们的默写情况。

确定都没什么问题,他便命他们将此学规,贴在各自的床头,每日自省,千万不要违规。

“书院里规矩大过天,一旦违反,轻则鞭笞,重则开革,谁也救不了你们。”他语重心长地嘱咐自己的学生。

“是,我等谨记先生教诲。”学生们忙齐声应道。

接下来,张先生又讲明了本年的课业安排。

“今年一年,你们都将学习四书和八股。如无意外,每日上午讲书四节,下午教授作文。课后会留作业,同样要认真对待。”张砚秋叹了口气道:

“山长也说了,学规上也写了,两个月后的三月十五,将进行第一次月课。如果拿不到分数,你们后面就很难了。所以一天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进入全身心的苦读。”

“是,学生谨记教诲。”学生忙齐声应道。

“下面,需要从你们中间选一名斋长。”张砚秋又道:“按说该由尔等推选,但你们初来乍到互不相识,就由我来暂时指定一位——”

说着他看向一个浓眉大眼国字脸,满面正气的少年道:“马千里同学,你愿意暂代本斋的斋长吗?”

那少年站起身来,沉声道:“回先生,学生十分荣幸,愿为本斋效绵薄之力!”

“那就这样吧。”张先生便吩咐道:“你带两个同窗跟我去领书。”

“是。”那少年转过头来,扫一眼讲堂,叫上两个看着壮实一些的同窗,跟着先生去了。

苏录看着这位马斋长,总觉得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却又想不起来。

“他是马千户的长孙。”坐在他前排的李奇宇声如蚊蚋道:“以后咱们最好别跟他唱反调。”

“是吗?!”苏录这下想起来了,那马班长可不是个活脱脱的小马千户吗?“你咋知道的?”

“因为我爹是土城百户所的百户啊。”李奇宇道:“过年刚带我去他家拜过年。这小子人倒是不错,还请我喝金桔蜜露来着。”

“原来都是官家子,失敬失敬。”更前排的苏淡回头笑道。

“我算狗屁官家子,但他已经算得上了,至少在太平镇上是这样。”李奇宇撇撇嘴道。

不一会儿,马千里和两个同窗抱着大摞的书盒,跟张先生从外头进来,分发下去。

苏录拿到手一看,是套蜀藩华阳版的《四书章句集注》,显然大哥那套也是一样的来路。

“这套书是书院发给你们的,接下来三年只有这一套。损毁遗失的话,只能自己花钱再去藏书阁买了。”张先生嘱咐一句,便不再废话:

“打开《大学章句》,上午还有点时间,可以给你们讲两段。”

苏录赶忙从书盒中拿出那本崭新的《大学章句》,掀开第一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张砚秋讲得飞快,短短一个时辰功夫,就讲了蒙学中几天的量。

这当然是学生们已经熟练背诵了,四书全文和章句集注的缘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章第一课(第2/2页)

先生之所以还要逐句讲解经义,一来是担心各处蒙学塾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得五花八门,所以得统一一下版本,以书院教授的为准。

二来,侧重点有所不同。蒙学要求学生‘字字能解、句句能通’,注重的是基础。

书院则站位更高,张先生通过分析经书的‘圣人之言’,让学生掌握孔子训诫的口吻,和孟子辩论的语气。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时,学会把自己当成孔孟,避免以自身视角阐发议论。

因为八股文自‘起讲’部分开始,就须‘入口气’了……即以孔孟程朱等先贤的口吻说话,便是所谓‘代圣人立言’。

就拿这《大学》的第一句为例,便听张先生缓缓讲解道:“此句阐明我儒家‘三纲领’,非但提纲全文,更挈领《四书》。”

“因此,这里‘入口气’的核心,就是抓住‘纲领、教化、庄重’三点,以‘圣贤立言’的高度,揭明‘大学之道’的本质,显儒家圣贤教诲,而非个人见解。使人明晓‘为何学’、‘学什么’——如此,方能贴合《大学》的圣贤口吻,做到‘口气即义理,义理即口气’。”

只上了上午短短一节课,苏录就明白了,为什么大哥说,不读太平书院就考不中秀才了……

此中的门门道道实在太多太深,没有明师指点,你一辈子也想不明白,更学不会。

~~

上午时间所剩不多,张先生浅讲了两千字,院中便响起了下课的云板声。

书院的规矩大于天,对老师也不例外,所以张先生须臾都没拖堂,马上把书一合,沉声道:“下课吧。”

学生们便在马斋长的带领下,起身恭送先生:“有劳先生教诲!”

“吃饭去吧。步履要从容,不得奔跑逾越。饮食勿争抢,用餐不得言语。”张先生却没有离开,而是吩咐道:“午休共六刻,不得昼寝,听到云板就要回讲堂坐好。”

“是。”学生们只好按捺住飞奔抢饭的心情,一步一个脚印走向餐堂。

半大小子们一上午都饿得饥肠辘辘,却还得像半身不遂一样徐徐而行,着实煎熬。

苏录和苏淡就不用遭这份罪,因为食堂没他俩的饭……

不过书院有规定,不能在学斋内饮食,所以两人拎着水壶干粮袋,准备在校园里找个地方用餐。

却见张先生黑着一张脸,拎着戒尺走了过来……

“先生。”两人心里发毛,赶忙行礼。

张先生先对苏淡淡淡道:“你先去吃饭吧。”

“是……”苏淡不知道苏录犯了什么事,他也不敢多问,只好先出去了。

“请问先生,有何指教?”苏录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咋惹得先生饭都顾不上吃,也要先收拾自己。

“我看你饭都不去餐堂吃,家里应该不宽裕吧?”张先生冷声问道。

“是。我和我哥都读书,家里负担很重。”苏录点点头,老实答道。

“那你上课还不好好听讲?!”张先生强压的怒气勃然而发,戒尺啪的一声拍在苏录的书桌上。

“今天才开学第一天,你就敢这样?往后还能干出什么来,我都不敢想!明明已经是最后一名了,还这样荒唐懈怠。不如赶紧退学,给你家里减轻点负担是正办!”

“学生没有走神啊。”苏录听得一头雾水,忙解释道:“我基础本来就差,先生讲的课,我是一个字都不敢漏啊。”

“你还狡辩?我都亲眼看见了!”张先生拿起他桌上自制的土纸本,展开抵到苏录面前,质问道:“这都是些什么鬼画符?认真听讲你会画这些吗?!”

只见苏录的本子上,非但字迹凌乱,又画了好些箭头、方框,以及树枝状的线,还有好多谁也不认识的鬼画符。

也难怪张先生会生气,谁看了都不会认为,他是在好好听讲的。

“先生误会了。”苏录赶忙解释道:“这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啊。”

“还敢狡辩,什么笔记记成这样?”张砚秋自然是不信的。

“学生不敢有半句虚言。”苏录苦笑道:“刚才学生就说了,我基础薄弱,先生的课对我来说有些难,好些地方似懂非懂,只能先囫囵吞枣记下来,课后再细细揣摩。”

“胡说,老夫讲课的内容,你怎么可能记得下来?”张砚秋显然也知道自己讲课偏快,但他得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是,所以学生一方面要提高书写速度,于是字就写得潦草了些。另一方面也必须要简化记录,用最少的字符来记录内容。”苏录认真解释道:

“课堂笔记是给学生自己看的,中午我会重新整理出来,到时候再请先生过目。”

“休想耍花招。”张先生哼一声道:“真要如你所言,现在就对着你这所谓的笔记,给我讲一遍。讲出来说明你没有走神,老夫给你赔不是。讲不出来……”

他用戒尺敲了敲桌面道:“就等着吃板子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