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 第33章 踏青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33章 踏青

簡繁轉換
作者:江河大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0:58 来源:源1

第33章踏青(第1/2页)

没过几日,周举人就赴京赶考了。

会试三年一场,上一次周举人自觉文章火候不到,并未赴考。

今年去牢狱走了一遭,心中颇多感悟,文章已经炉火纯青,向高氏族学请辞后,要趁着下雪前赶往京城,否则就要错过明年的春闱。

陈砚将周荣分给他的银子又给周荣当盘缠,周荣本不好意思再将银子收回,听到陈砚说“你要是心中有愧,后半生多赚钱,也好让我过上大少爷的日子”后,毫无心理负担地把银子收下了。

还要反驳一句:“我还盼望你能当上大官,让我过上好日子。”

从来都是望子成龙,哪有望父成龙的?

周举人对上周既白时,就见自己的亲儿子正期盼地看着他。

看到孩子眼底的乌青,周举人心中便多了些难言的酸楚。

周既白天资本不错,奈何遇上了天资更好的陈砚,始终被压着。

这孩子又是不服输,过得就很艰难。

他轻拍着周既白的肩膀,眼底是拳拳爱子之心:“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以你的资质,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切莫因意气之争摧残了自己。”

周既白心头巨震,赶忙垂眸,掩饰发热的眼圈,哑着嗓子道:“儿子知道了。”

周举人又对着陈砚爽朗一笑,道:“等我中会试回来,银子双倍还你。”

周举人踩着秋天的落叶,带着满腔斗志前往京城。

这一年的冬天极冷,大雪下了一个冬,陈砚坐一会儿就要起身跳一跳,等浑身热乎起来再坐下写字。

他从小被养得身体底子好,倒是扛得住。

周既白一入冬就病倒,整个冬都在咳嗽,学业渐渐落了下来,不过他性格开朗不少,自顾着自己苦读,不再跟陈砚攀比。

不过陈砚完全没发觉,因为陈砚学《春秋》达到忘我的境地。

每学一篇,就要将相关人物、历史事件全都通读,再将能找到的各种注疏都看一遍,经过杨夫子讲解后,还要以此写两篇文章交给杨夫子。

杨夫子的脑门越来越大,终于在洗头发现一大盘头发时,他决心带着两个学生去踏青。

学生也不能天天埋首圣贤书,该多出去走动,锻炼身体。

陈砚不愿意:“夫子,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此大好春光该来发奋图强,而不是出去踏青游玩。”

周既白还是少年心性,听杨夫子说能出去游玩,他雀跃不已,再听陈砚所言,羞愧得低下了头。

难怪陈砚的文章能一日千里,他真是自愧不如。

他正反思,就听杨夫子幽怨地指着自己的脑门:“你们看到什么了?”

周既白试探地问:“脑子里装满了学问?”

杨夫子却气愤道:“是寸草不生的脑门!你们再不给为师好生放个假,为师就要秃了!”

周既白被杨夫子的暴躁吓了一跳。

平时的杨夫子端肃,心绪平和,原来还有如此暴躁的一面。

陈砚却道:“不过三千烦恼丝,掉了也就掉了,夫子孤身一人,何须介怀?”

杨夫子气得额头青筋突突地跳,更显脑门锃亮,也没了好语气:“你还在长个子,日日费心血读书,小心以后长不高。”

这个威胁实在太可怕,陈砚当即就丢了笔,他要去晒太阳长个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章踏青(第2/2页)

杨夫子领着他们去的是附近一个小文山。

陈砚估算此山海拔只有二百多米,半山腰有一凉亭,本县许多文人喜爱来此凉亭相聚作诗,小文山也因此得名。

他们到时,恰好凉亭里正在举办诗会。

陈砚转身就想跑,却被杨夫子给喊住:“既来之则安之。”

瞧见杨夫子脸上淡淡的喜意,陈砚怀疑杨夫子是故意折磨他。

而好巧不巧,那位鼻孔朝天的高七公子在。

高七公子名高修远,做了首春日诗,亭子里的书生们纷纷叫好,还有人感慨:“如此好诗,该被诗集收录,广为流传才是。”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高修远下巴仰得更高,颇为自得。

如此光辉时刻,自是要奚落对敌一番。

他指向陈砚:“你们可知此人名讳?”

等众人纷纷摇头,高修远才笑道:“他姓陈名砚,虽未考中族学,却自认才华横溢,明年要下场参加县试,放下豪言会赢了我。”

高修远身边立刻有人讥讽道:“谁不知修远兄的才学是一等一的好,他怕是要踩着修远兄为自己扬名。”

另一人嗤笑一声:“若真有才学,早就扬名了,哪里还需要使这等手段?”

被这么多人奚落嘲讽,陈砚还未动怒,周既白已被气得双目圆瞪:“陈砚文采斐然,将来必定扬名天下,何须踩他人?”

高修远双手抱胸,道:“那就作诗一首,让我们评判一番,看看究竟有没有文采。”

陈砚:“……”

他是来游山玩水的,不是来作诗的。

眼角瞥见周既白的衣袖浮动,他伸手去拦,终究还是没来得及。

就见周既白已经走到石桌前,提笔蘸墨,朗声道:“何须他出手,我这个才学远远逊色于他的人作一首足矣。”

周既白虽在制艺上比他差,诗词一途却是远胜他。

陈砚就安心坐到杨夫子身旁,从怀里掏出一捧花生递到杨夫子面前。

柳氏不知从何处听说花生补脑,过年时炒了一大盆花生,每月陈砚回家时,她就要给装一些带去杨夫子家,供杨夫子、陈砚和周既白吃,吃完下个月再回家拿。

在别的农户家连肚子都喂不饱时,陈砚能有花生这等零嘴,生活实在奢靡。

杨夫子瞥了眼他的闲散,道:“回去后每日背十首诗,自己写一首。”

陈砚想反驳科举不考诗词,可瞧见杨夫子那板着的脸,他终归还是将话咽了回去。

往后总有参加文会时,总不能一直让周既白帮他出头。

周既白的诗写完,亭子里就有人酸溜溜道:“不过如此。”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比修远兄的诗意境差远了。”

周既白气红了脸。

明明他的诗做得比高修远更好,可这些人昧着良心贬低,他如何能赢?

陈砚的声音适时响起:“才名远播的高七公子竟只敢跟八岁孩童比诗词?”

亭子里的批判之声瞬间消失,这才意识到写出此诗的人只有八岁。

他们和这么小年纪的人相争,无论对方诗词写得如何,他们都已经输了。

眼角余光偷偷瞥向高修远,在瞧见高七公子铁青的脸色后,一个个更是讷讷不敢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