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 第72章 夫子该努力了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72章 夫子该努力了

簡繁轉換
作者:江河大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30 15:10:58 来源:源1

第72章夫子该努力了(第1/2页)

流水席结束,陈砚和周既白收拾好去了府学。

在两家人不舍时,杨夫子却是满面春风。

等两人一走,杨夫子就过起自己的悠闲生活。

天不亮,他就带上一整天的干粮和水,将鱼竿、木桶、凳子等,在河边一坐就是一整天。

傍晚顶着晚霞归家,颇为自得。

或许是身心舒畅了,他的头发也不怎么掉了,这让他越发欢喜。

这样的好日子在一个月后戛然而止。

看着眼前坐着的满脸严肃的陈砚,杨夫子有些恍惚:“你说什么?”

“请夫子与我们一同去府城。”

陈砚端肃道。

杨夫子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想装死。

他仿佛看到一条条鱼长了翅膀,从他眼前飞过,冲进河里,摆动着大尾巴越游越远。

杨夫子扶着额头,沉声道:“你们在府学读书,为师去了有何用?”

“我二人入了府学才知,府学并非整日授课,多数时间都是生员们自学或做文章,只需隔些时日将文章呈上去给教谕看后指点。即便上课,教谕们也并不费心教导,只拿着书念罢了。”

陈砚已是生员,穿的是青色襕衫,也是俗称的青衿。

此时端坐在杨夫子面前,多了几分书生气,只是面容颇为严肃:“各生员都在府学之外有名师答疑,学生又岂能虚度光阴?”

杨夫子干笑两声:“若有不懂,也可问教谕。”

何必折磨他一个糟老头子。

陈砚更严肃了几分:“夫子该知,教谕们不过混日子养家糊口,并不真正在意我等学得如何。”

原本陈砚对府学充满期待,以为能遇见许多名家大儒,可多多请教。

去了才发觉整个府学的学生极散漫。

教谕们只讲四书五经,还是用的各种陈砚早看过的注释本照着念,到点后将书一收,转头就走。

连学生喊都不停。

他连着拦了教谕好几次,都被教谕不耐烦地打发了。

甚至连陈砚写的文章也不愿多看一眼。

“你不用费劲了,府学的教谕无法参加科考,待在府学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不会受累教导学生。”

说话的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身穿青衫,长得极为周正,只是脸有些黑,手上也有常年劳作的厚茧子。

一番交谈后,陈砚方知那人叫李景明,与他同一批参加院试。

“你可还记得我?”

李景明双眼满是斗志。

陈砚当然不知道,放榜时他根本没去看过,怎么可能知道第二名是谁。

他毫无负担地笑道:“当然记得。”

李景明盯着他的笑脸:“我是多少名?”

陈砚:“打破砂锅问到底可不是明智之举。”

寒暄时的记得是给彼此留脸面,再细问就不礼貌了。

李景明:“我是第二名,输给了你。”

陈砚:“哦,我记得你就在我名字下边,你很厉害。”

李景明一向自傲。

哪怕以前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穿着露脚趾的破鞋子,他的头也是高高扬起。

而此刻,他不得不低下头看陈砚。

李景明沉默了许久,方才道:“乡试时我必不输给你。”

陈砚:“那你要努力了,想要赢我的人挺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2章夫子该努力了(第2/2页)

你算老几。

李景明:“……”

头一次见比他还狂的人。

不过他并不认为陈砚无礼。

有才学的人总是自视甚高,陈砚有傲的底气。

李景明并不想胜之不武,当即道:“我已拜了吴衍老先生为师,你若只靠府学的教谕,必会输给我。”

听到吴衍这个名字,就连陈砚也讶然了。

这位老先生可是当代有名的大儒,若单论才学,不在何若水之下。

不过老先生并未入仕,常年在各地讲学,受到无数士子的追捧。

凡是他讲学,必是座无虚席。

心生危机的陈砚一到休沐日,就急匆匆赶来找杨夫子。

“他李景明拜了师,我也拜了师,只要咱们够努力,根本不可能输给他们。”

杨夫子按住跳个不停地眼角,反手指着自己,错愕问道:“你让我跟吴老先生比?”

人家可是当代名师,他不过一乡野先生,如何比?

陈砚毫不犹豫点头,郑重道:“夫子莫要自谦,您虽没那吴衍名气大,才学却是不输他的。何况您还教出了我这个院案首,还有两名进士弟子,可见您才学不凡。”

杨夫子脸颊也跟着跳:“上任状元是吴老先生的学生。”

“夫子有许多地方比他强。”

杨夫子追问:“哪些地方?”

“夫子比他年轻,还有机会教出更多状元。”

陈砚坚定道。

杨夫子:“状元岂是那般好教的?”

陈砚坚定道:“夫子你更该努力才行。”

一旁的周既白跟着点头:“陈砚说得对,夫子您不可再懈怠了。”

杨夫子只觉得头又痒起来了。

杨夫子到底还是打包了自己的行李,坐上了周家的牛车,跟着两名学生去了府城,在府学附近租了套一进的小宅子,过上了抄书、修改两人文章,替两人答疑解惑的日子。

府学里的教谕们虽懈怠,学风也散漫,可府学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藏书多。

府学有一栋三层高的藏书阁,府学的学生多是在此地自学读书。

陈砚在里面待了两日,将书大致翻了一遍后,深知此地的价值,往常就在此地看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砚的记性更好了,很多书只用读一遍就能记住。

只要没课,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背书。

背得多了,便越发感叹此地藏书的丰富。

尤其是关于《春秋》的各种解读,简直让他大开眼界,仿佛突然顿悟了。

作为府学的学生,每次可从藏书阁借一本书出去,待读完再还回来。

陈砚便利用这个规矩,时常借各种关于《春秋》的书出来让杨夫子抄写。

一来是为了让杨夫子也能跟着读这些书,二来也是他们的藏书实在太少,抄一本就多一本。

等他们离开府学后,想看这些书都看不到,不如让闲得无事的杨夫子抄写。

杨夫子每日虽是精疲力尽,却也发觉自己多了不少感悟,而陈砚的文章进步更是神速。

如此下去,下一届乡试陈砚也该榜上有名。

不过乡试的意外也是极多,不到真正放榜,谁也不知具体情况如何。

就在杨夫子整个人日渐憔悴时,他的救星——周荣游学归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