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 第392章 廷推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392章 廷推

簡繁轉換
作者:江河大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1 04:42:09 来源:源1

第392章廷推(第1/2页)

徐鸿渐退下后,永安帝便没了耐心再等徐门相斗,亲自挑选了一波口供出来,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将涉及谋逆的徐门大半官员抄家流放。

如此大范围清扫过后,朝中空出了大多位子,焦志行与刘守仁的争斗也正式拉开序幕。

焦志行本以为凭着他的势力,能吃到大多数利益,可真正交手了才发觉自己竟只胜刘守仁一筹。

空出来的六部关键位置,竟被刘守仁抢走了近半。

进入十二月,焦志行正式接任徐鸿渐的首辅之位。

本以为登上高位,自己终于胜过刘守仁一筹,可刘守仁立刻给天子提议增添内阁成员,且提议的几个人里,除了其门生故吏外,还有胡益。

大梁朝内阁满员为六人,只是从未有满员的时候,如今内阁只两人,必定是忙不过来的,永安帝便答应再添一人。

此时的大梁内阁选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皇帝任命,另一种就是文官集团推荐,即廷推。

皇帝任命的官员,多被打上奉承天子的名头,纵使入阁了也被人瞧不起,与之相比,通过文官们集体推举进入内阁才是名正言顺。

虽是刘守仁提议增添内阁成员,身为首辅的焦志行自是也会提名自己人。

此消息在京中一传开,各个官员们便纷纷往焦志行和刘守仁府上跑,以期能抓住机会。

在一片热闹中,剩余只三成左右的徐门官员却没有任何动作,仿佛一群苟延残喘的鹌鹑,丝毫未引得他人的注意。

廷推当日,凡京中三品大员皆到场,需从三人中选出一入阁人员。

首辅焦志行提议的,乃是户部左侍郎袁书勋。

袁书勋学识渊博,又在官员中极有威望,又有首辅焦志行举荐,是此次主推人物。

刘守仁举荐的工部尚书何方祈,因有整个刘门的支持,也是颇有希望。

此次主要是焦门与刘门势力的正式对决,至于已被打残了的徐门人选胡益,不过是个陪跑罢了。

大殿内,气氛剑拔弩张。

暖阁内。

永安帝看着奏章上焦志行的批复意见,道:“焦志行最近颇为辛苦啊。”

旁边伺候的汪如海笑着应道:“自焦阁老升任首辅后,便一直在值房留宿,好些日子没归家了。”

永安帝看了眼堆积在桌案上的奏疏,仿若随意闲聊般道:“廷推开始了吧?”

“这会儿应该要出结果了。”

汪如海见永安帝歇下了,边应着话,边让内侍重新泡碗热茶端到天子手边。

永安帝将奏疏放下:“依你看,此次谁能入阁?”

“奴婢斗胆猜测户部左侍郎袁书勋。”

汪如海极小心道。

永安帝“哦?”一声:“为何?”

汪如海笑道:“袁书勋乃是焦阁老举荐,自是有大大的便利。”

焦志行是新任首辅,势力又力压刘守仁,两派相争,定然是焦志行胜。

永安帝轻笑一声:“若朝中事真如此简单,朕也就不必头疼了。”

“奴婢愚钝,难不成刘阁老举荐的何方祈会入阁?”

汪如海颇为惊诧。

永安帝轻轻摇摇头:“以刘守仁一人之力,定然赢不了焦志行,他想要以次辅抗衡首辅,唯有联合胡益所率领的徐门残余势力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2章廷推(第2/2页)

“这……刘阁老就不怕毁了名声?”

汪如海声音虽不大,却难掩吃惊。

“刘守仁这叫外举不避仇,是值得士林称赞的,怎会败坏名声?”

永安帝敛了神情,汪如海便无法从其脸上看出喜怒。

他便不敢随意应话。

二人话音落下没多久,焦志行与刘守仁一同前来禀告廷推结果。

两位阁老进入暖阁时,永安帝往二人身上一扫,就见焦志行虽极力保持镇静,神情依旧有些恍惚。

刘守仁则气势昂扬,仿若打了一场大胜仗。

至此,永安帝心中已有数。

焦志行开口时,声音有些颤抖:“在京众多三品及以上官员,推举礼部尚书胡益入阁。”

永安帝道:“既是廷推的结果,就由胡益入阁吧。”

此事便算定下了。

待到二人告退,汪如海立刻朝着永安帝拱手,恭敬道:“主子圣明!”

永安帝拿起一份奏疏,随口道:“焦志行这个首辅不好当了。”

汪如海叹息道:“焦阁老是个好人。”

永安帝并未接话,反倒问了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徐鸿渐何时出发?”

“听闻徐家正在收拾,只是东西繁多,一时怕是收拾不完。”

“北边等不及,年前需出发。”

汪如海应了声,犹豫着道:“主子,徐阁老好似病了,托人来求情,想要辞官归乡。”

永安帝瞥了他一眼,把汪如海吓得“噗通”跪下来,哆哆嗦嗦道:“奴婢多嘴,望主子恕罪……”

“若让徐鸿渐回宁淮,陈砚这海便开不成。”

永安帝只淡淡一句,汪如海连连应是。

“陈砚既闲在家中,就让他替朕给徐鸿渐送支千年人参。焦志行和刘守仁都拜访了,怎能不拜访徐鸿渐?”

汪如海恭敬道:“陈三元会懂主子的心思。”

最近朝堂忙碌,陈砚也没闲着。

自他将白糖往宫里和各家一送,“松奉白糖”就渐渐打出了名声。

就在十一月底,陈知行带着陈族的一些小辈亲自来了京城,住进了陈砚的宅院里。

自陈砚说要陈族做白糖生意,陈知行立刻给族里写了信,族长立刻挑选了十来个识字又机灵,但于仕途无望的子弟与陈知行在半路汇合,带着白糖就来了京城。

陈知行是个做惯了生意的人,开铺子于他而言实在称不上什么难事。

他在京中的闹市,花了大笔租金租了个铺子。

陈砚将永安帝题的字做成牌匾往铺子门口一挂,沿途墙上挂满了焦志行、刘守仁等权臣对此糖的夸赞之语。

鞭炮一放,糖铺子就开张了。

如此大阵仗,足以让整个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

最疯狂的人群,是京城的士子。

天子的题字如此醒目还不够,朝中众位大人也对此糖赞叹有加,这糖就成了风雅之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附一番风雅。

能在京中读书者,多是家底厚实,买一斤糖还是轻而易举。

只是他们想买还不一定能买到,因为糖从松奉运来极不容易,又要悠闲供给天子与各位大人,能拿出来卖的,一天也不过五十来斤,买的人又多,一哄抢就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