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刺杀秦始皇,扶苏求我做大秦国师 > 第32章 大秦不能永远仰仗勋贵和军功

第32章大秦不能永远仰仗勋贵和军功(第1/2页)

“不对啊,姜先生!”

扶苏这才回过味儿来,又急忙说道:

“那要是这么说,既不能又要将藩王灭绝,又要施行郡国并行制,那这不是死棋了吗?”

“藩国一定要有,不然郡国并行制就白实施了,可若是和平削藩,那就会让大秦国库被掏空,这......总不能武力削藩吧?”

“我是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了。”

姜承奕摇了摇头:

“藩国的确需要存续,但不能这么存续......而大秦也肯定不能用自己的支出去供养藩国,这二者之间也并不矛盾。”

“这......”

扶苏觉得姜承奕在说谜语。

但是毕竟姜承奕说谜语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看姜承奕又开始享受起美食来,他也只能先自己思索姜承奕话语中的意思。

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问题所在。

藩国需要存续,这理应是基于大秦的角度想到的问题。

说到底,他们应该只是为了大秦而服务。

而大秦供养藩国,其实也不该是藩国思考的问题,而同样也应当是站在大秦的视角上所要去思考的问题!

他之前找不到解决方法,其实是因为他下意识把藩国当成了主导,站在了藩国的角度去思考。

他总是认为,这些拥有军功的人,或是那些勋贵的后代,就是理所应当要被大秦养着的。

可他们本就应当为大秦效力!

这份以劳动换来的荣誉和权力,让他们享受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却不应该让他们毫无建树的后代也一并享受!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重点,问道:

“所以先生的意思是,要让大秦取消封地的世袭罔替的做法,将分封变成更适合大秦的分封?”

姜承奕现在已经对扶苏的灵光一现见怪不怪了。

他擦了擦嘴,说道:

“不错,世袭制是最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的。这其实和现在大秦的朝堂制度一个道理,任贤选能总比世袭罔替、任人唯亲来得要好。”

“你得知道,大秦不能永远仰仗开国和军功!”

扶苏不动声色将自己的手伸进了袖口当中。

他的手此时已经开始止不住地颤抖了。

大秦不能永远仰仗开国和军功!

这句话几乎瞬间让他的头脑彻底清醒了起来。

整个大秦以武起家,老秦人更是全员尚武,所以对于军功和武勋这些东西格外看重。

但是大秦现在已经是个大一统帝国了,不再需要那么多武人去打江山了。

而是需要更多的文人去守成!

不过想到这儿,扶苏又蔫吧了下来:

“可是先生,七国征战数百年,除了勋贵之外,百姓多数都是目不识丁的,又怎么能为大秦做事?”

“先生的想法是极好的,不过却是并无施行的可能......”

扶苏心中生出一种挫败之感。

他在想,或许大秦从一开始的路走的就是错的。

以至于到了现在已经是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哪怕姜承奕给出了跳出国运周期律的法子,但还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安排,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试错的。

并不是一拍脑门就能想到万全之策的。

大秦如今青黄不接,若是不继续重用勋贵士官,却也无人可用啊!

这大秦恐怕是注定要在某一日,因为某些他们心中清楚,却没法解决的问题而瞬间土崩瓦解了。

扶苏如今的心中百味杂陈。

他在想,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遇到姜承奕。

那样或许还能解救大秦!

可他没想到。

姜承奕只是给了他一个白眼。

姜承奕被气得血气上涌:

“怎么就并无施行的可能了?你听我上课,不能听一节课忘一节课啊!我前面说的造纸术、藏书阁、学堂、夫子什么的,你全忘了?”

姜承奕气的话都要说不利索了,开始把自己之前讲过的内容翻出来,报菜名一般全都说了出来。

而扶苏则是先是一愣,随后大喜过望。

姜承奕这一句,似乎又将他和大秦拉出了黑暗,让他看到了光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章大秦不能永远仰仗勋贵和军功(第2/2页)

他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赶忙问道:

“莫非先生是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在之前告诉我这些能教导百姓读书的事情,从而让更好掌握的文人逐步取代和替换掉那些不安分的武人?”

更好掌握?

那倒也未必......

姜承奕想到后期强盛如汉明,都无法处理掉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和文官集团的场面,心想扶苏还是有些太天真了。

但他却也没反驳。

毕竟如果只是从大秦的时代背景下去说的话,扶苏说的的确没什么问题。

目前来看,大秦的大多数的文官的确是要比武将要更好掌控也更好调教的。

所以他点头道:

“不错。制度的改善,是必须要有合适的社会条件为基础的。”

“若是我在之前没有给你讲造纸术、外儒内法这类基础技术和文化,而是直接让你将大秦的基本政治制度做出更改,那么大秦会立马分崩离析。”

“不需要等到二世,可能明天就要亡了。”

“但同样的。”

“在我给你讲了那些东西之后,如果大秦的制度还不做出改变,那么有了学识的百姓也会慢慢意识到这个制度配不上当今社会,也会揭竿而起推翻大秦的统治。”

他喋喋不休说了许多。

但这次扶苏听得明明白白。

制度、文化、思想、技术都是相辅相成的。

一旦其中的一项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剩下的方面也要随之进步和发展。

否则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局就只有一项。

毁灭。

而扶苏也同样很清楚,这是道家的理论。

此刻,姜承奕之前说过的理论形成了闭环。

姜承奕之前做的所有铺垫都在这一刻将它们的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之前。

他和嬴政在得到姜承奕传授的技术和政策后,都为它们的超前和完美而感到震惊,一定是对大秦有益的。

可现在他才知道,那只不过是姜承奕传授的东西中最为普通的一个优点。

在所有政策有条不紊推行下去后,甚至彼此之间相互串联,做到环环相扣,将整个大秦从内到外变得焕然一新!

姜承奕只是在诏狱中说了几句话,便带来一个崭新的大秦!

虽然说到底,现在的大秦只是搭起了一个外骨骼框架。

但无论怎么说。

仅仅是在这不到一周的时间的。

大秦便从那个被百姓和百家诸子、六国贵族,乃至大秦的本朝官员都无比憎恶的苛政王朝,变成了现在这般生机勃勃的模样!

百姓在被教化,甚至有不少百姓开始接触到了之前只有贵族能接触到的知识。

百家诸子选择归顺大秦朝堂,有的醉心学问,有的则是选择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百姓和一些勋贵之子。

六国贵族该低调的都低调下去了,至少在干陵县叛乱被抬手镇压后,短时间内肯定是不敢再闹出什么动静了。

而且等到之前派遣下去安抚百姓、赈灾济民的团队完成任务后,他们恐怕也没这么好组建叛军队伍了。

而朝堂官员也是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做,都对大秦重燃起了希望。

这一切都要仰仗姜承奕在诏狱内的指点江山。

......

脑海中迅速闪过这些想法。

扶苏的眼神瞬间变得坚毅,行了个郑重的礼节:

“感谢老师为我解惑!”

“顺手的事。”

姜承奕顺嘴回了一句,摆了摆手,示意他无需多礼。

却不料扶苏并没有像是以往一般神神叨叨地急着离开。

他的眼睛里还闪烁着探询的光芒。

姜承奕其实想让他赶紧走,自己好欣赏一下只剩一天的死期。

但他还是叹了口气: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就赶快问了吧。”

扶苏一听这话,显得尤为兴奋。

“姜先生,现在大秦是有人才了,可大秦并没有合适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但我知道,先生一定有办法。”

“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