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绍宋 > 第五十四章 条子

绍宋 第五十四章 条子

簡繁轉換
作者:榴弹怕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1 15:06:15 来源:源1

中秋大祭期后,吕好问吕相公请辞公相与秘阁首席的事情被顺势公布了出来,但并未在朝野引起太多的震动。

原因有三。

一则,朝廷实际重启《青苗法》,外加国家大祭,以及邸报上的反守为攻的堂皇大言,此事多少被遮蔽了许多。

二则,公相这个职务,也就是所谓平章军国重事,本身脱离都省,不干涉庶务,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态的位置,专以安置高德老臣的,能否用事全靠官家本身心意……换言之,吕好问之前担任这个职务,本身就有班子过渡与安抚老臣的政治姿态在里面,而如今他在这个过渡职务上眼瞅着过渡了一整年还多了,都要继往开来转守为攻了,却也该离职了。

三则,吕好问本人的的确确快七十了,何况他本人素来也不是个喜欢争权夺利的,有此举动,不算出乎意料……何况如果真有了解吕好问家族情态的,恐怕会更加明白,哪怕是从追逐政治声望的私心角度来说,吕好问都该追求一个干干净净的退休,而不是继续弄什么权。

为什么?

原因说来让人叹服,大宋从开国到现在,拢共六个平章军国重事,依次分别是吕夷简、文彦博、吕公著、蔡京、李纲、吕好问……其中,三个姓吕的根本是一家,吕公著是吕好问亲爷爷,吕夷简是吕好问亲爷爷的亲爹。

且不说蔡京的可耻下场,也不说李纲与今上的微妙关系,就说吕家从吕夷简叔叔吕蒙正进位宰执开始,前后百余年,等到了吕好问这辈,眼瞅着是真要‘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实际上吕好问经历靖康之变确实心灰意冷,当日已经让儿子吕本中去广西买宅子,准备拒绝朝廷所有官爵,往那边一死了之的。

可谁能想到明道宫中一次落井,愣是逼出了五世三公外加三代公相呢?

比照着韩肖胄被骂的狗血喷头,吕好问哪怕只是为了刷个家族成就,也该早早抽身的。

不过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可能外人看来,赵玖正是因为这个吕氏家传的缘故,才给的吕好问平章军国重事的职务,但实际上,赵官家并没有那么学识渊博……他是因为蔡京的平章军国重事,才给了李纲平章军国重事,又因为李纲的平章军国重事,才给了吕好问这个平章军国重事。

本质上,是为了朝局平稳过渡,哪里能想到什么这里面会牵扯吕好问的家族成就点数?

当然了,这么长时间了,赵玖也不可能一直这么糊涂,尽管一开始不清楚,现在也该一点就透了……祭典结束后,他回到东京,原本是想给自己这位正经相公一个好封号的,但一查典籍就醒悟了过来,敢情吕好问的封号爵位啥的,全都准备好了,根本都没法变,因为人家祖祖辈辈都是一样的封号和爵位。

举例而言,之前赵官家一直疑惑为啥吕本中那个浪荡样子居然在学术界也有什么小东莱先生的称号,此时对着书本一看才知道,原来吕家是祖传的东莱郡侯!

只要吕家的当家人穿了紫袍子,那就是预定了一个东莱郡侯的结果;而一旦做到了宰执,预定了退休的公爵,那就是申国公,祖传的申国公;甚至连半退休状态,那也有祖传的平章军国重事。

当然了,以吕好问的功劳和眼下这个特殊时期的状态,那肯定是要加码的。

于是乎,很快便有旨意下来,以吕好问扶鼎之功高,特封申王,加太师衔,领公阁首席如故。

这个活着封王的待遇,比许景衡的丹阳郡王要明显高一筹……当然了,毕竟是退休待遇,却未必就比韩世忠的延安郡王加少保加三镇节度使要强些。

但无论如何,看到这个结果以后,上下都只能说,眼下这位官家在人事上确系大方,在职的给权给实,离职的给名给位,最起码不会被人嘲讽像项王那般,握着官印不舍得给人。

转回眼前。

且说,八月十五连祭三日之后,再隔两日便是八月廿一大朝,而从这日清晨起便开始秋雨淋漓,寒气稍起了。

这一日,赵官家自然没有再去武学靶场练箭,大朝会却也是波澜不惊,有宰执们背书,有秘阁大员们提前的认可,国债-交子-新青苗法的一揽子财政方案正式通过。

不过,朝会之后,赵官家却也没有转回后宫搂着小闺女去逗猫遛狗,而是依旧回无名石亭中稍坐,进行了例行的‘桑渔活动’。

这倒不是这位官家在刻意装什么勤苦姿态,而是说所谓‘桑渔活动’在鱼塘桑林成型后早已经演变成了一些别的事务的指代。

比如说,杨沂中会在这里进行每日一次的例行情报报告;刘晏会在这里集中送上昨日到来却无加急标志的军中密折;而内侍省大押班蓝珪会与执勤的玉堂学士们整理出来一些都省、朝政简报;最后,如果第二日是正经的邸报日子,赵官家还会在这里阅读第二日的邸报大样。

朝政大局,军国大事,京城物价,海内舆论,军中人事与流言,基本上都要听一听的,只不过今日大朝会,不免稍作耽搁,所以晚了一些而已。

换言之,尽管赵玖没有刻意学习后世什么伟大美利坚总统的日常工作形式,却在客观上达成了与后世美国总统类似的日常工作流程……这倒也无妨,毕竟嘛,坐在白宫办公室里听情报汇,还有罗斯福对不对?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伟大的人总有共通之处,赵玖虽然没法发推特,却染上了那位身上另一个毛病——喜欢在人家做情报汇总的时候乱插嘴问问题,然后无端吐槽,并用极为低端的方式干预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这西夏使者是这么理解的?”

淅沥的雨声之中,换上了厚实衣服的赵玖忽然打断了杨沂中的回报,并蹙额以对。“他把什么都当成了大战先兆?吕相公请辞是朕想摆脱老臣开战?封王是朕想厚爵以封其口?重开青苗贷、发交子、卖国债是不顾民生,拼命捞钱准备一搏?刚刚过去的中秋大祭以及邸报上的祭文与点评也是在临战鼓动人心了?”

“是!

”杨沂中干脆以对。

“那朕今日没去射箭是不是也在养精蓄锐,准备与完颜兀术隔着黄河对射?”

“……”

“皇城司是怎么直接弄到这个高守义给李乾顺的奏疏的?”赵玖按下了吐槽的**,复又问起了另外一事。“居然这般精确?”

“回禀官家,此人奏疏只是自己誊写,还专门有个为他物色文采的代笔文书,却是个靖康之乱中逃到西夏避祸的关西儒生,被我们轻易收买了过来。”杨沂中对答清楚。

“这等机密汇报,为何不自己写?”赵玖追问不及。

“好让官家知道,李乾顺喜欢附庸风雅,除部分武将外,臣子上疏多是要讲文采的,而高守义所出高氏正是西夏儒臣中的名门,他堂兄高守忠是总领西夏国学养贤务的大臣,堪称西夏汉学宗师,他岳父薛元礼更是位列宰执,为李乾顺树立汉学为国学的推手……故此,高守义虽然是个衙内出身,文学上基本无能,却不敢没有文采的。”

“朕明白了。”赵玖连连颔首,继而感慨起来。“如此说来,也不怪这个高守义露了破绽……蓝大官,把这事抄录个条子,给几位宰执还有吕公相家里各自递一份,告诉他们,连西夏人都这么讲究,大宋也不能落后的,宰执家的子弟便是无能,也不能不懂原学的。”

旁边随侍的蓝珪怔了一怔,许久方才绕过弯来,然后赶紧应声去做,却是打起伞来去一侧公房内寻当值内制去写条子了。

“还有呢?”蓝珪走后,赵玖继续追问。

“还有就是,高守义在信中一再言及大宋御营兵马之强盛,延安郡王与岳都统等帅臣能征善战,官家战意不减,然后又以西夏之前在阴山被完颜娄室覆灭了三万精锐为由,说如今西夏实在是无力掺和两大国之事,而两大国又仇恨难消,劝夏主李乾顺妥善处置边界事宜,勿要引来两国大军窥视……”

赵玖心中微动,继而正色相询:“朕怎么觉得这高守义是在吓唬李乾顺呢?”

杨沂中微微一怔。

而赵玖却越想越对头:“你想想,这高守义也是年纪不小了,再怎么衙内做派与儒臣出身,可身为西夏大臣又怎么可能没有军事常识?朕要真出兵,兵马粮草调度须是瞒不过人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朕没有即刻开战的念头?”

“这倒也是。”杨沂中也微微颔首认可。

“所以,若朕所料不差,这厮本质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宋金都夸大到一定份上,不让李乾顺重新恢复野战军。”赵玖坐在亭中,拢手嗤笑不及。“之前不是说,眼下西夏两大派,汉派尚文,蕃派从武吗?高守义这身份,怎么看怎么是汉派中坚吧?天下乌鸦一般黑,李乾顺既然从了儒臣,行了汉学,就活该受此辈反噬……”

杨沂中沉默不语。

“西夏使节此番重来,当然是因为粘罕身死,一时疑虑北方。”赵玖继续分析道。“但本质上,还是尧山之战咱们证明了自己能与金军相匹敌……而西夏也不可能因为金国内部生乱就与金人真的反目,只怕李乾顺以后又会跟以往应付契丹与大宋一般,首鼠两端、左右逢源。”

杨沂中还是不说话……因为他心里知道,这种言语,本质上是赵官家在自言自语多一些。

“这样好了,朕帮一下这个西夏使者。”赵玖想了一下,正色以对。“若是真能吓到李乾顺,不说别的,能重新开了横山兜岭,补一补蕃骑也是好的。”

“敢问官家,要怎么吓?”杨沂中这才出言。

“朕要写个条子给李乾顺。”赵玖想了想,一面望向雨中,一面认真以对。“去催一催蓝大官,让咱们的三照学士来此处写字。”

杨沂中自然不敢怠慢,即刻去公房内寻蓝珪与当值的翰林学士,而片刻后,他便带着蓝珪与范宗尹匆匆折返……后者在吕好问正式退休后正式进位内制,成为了俗称内制的翰林学士,正式从三照舍人进化成了三照学士,今日乃是第一次以学士身份当值。

而既然第一次当了学士,又是第一日执勤,所以虽然天寒雨漓,范宗尹却还是志得意满,一心要写些正经文书的,只是未成想上来第一件工作居然是要给宰执们写那种莫名其妙的私人条子,自然又有些气馁。

而此时,闻得是官家要写信给西夏国主,这位新上任的玉堂学士自然又有些且惊且喜起来,却是连自己的‘玉面’被雨水打湿都不顾了,直接到亭内上前拱手,诚恳以对:“官家是要借私信夸耀兵威吗?却不知要何等格式,多少字数?如何称呼夏主?臣即刻当面写来。”

“不,不是信,只是个条子,不用称呼,随便写两句就行。”赵玖端坐在亭中,揣着手正色以对。“条子里只说两件事,其一,当日尧山战前,宇文相公遣使者去见他,他居然装聋作哑,朕很不开心……”

范宗尹心下无语且无奈,但到底是忍了下去,只是颔首应声。

“其二,朕听说他仰慕汉学,还写过歌赋,就去专门看了他那篇什么《灵芝歌赋》,却只是个稀巴烂的文采,须知,朕做首《青玉案》都不敢刻碑的,他竟然把自己的《灵芝歌》刻到了石头上,简直是有辱斯文……让他接到条子后即刻将石刻毁掉,否则朕就要在邸报上公开嘲讽他的文学水平了,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李乾顺是个沐猴而冠之辈。”

“……”

“听懂了没有?”揣着手的赵玖抬头催促。

“是。”范宗尹无奈,只能再度颔首。“臣这就写。”

“就这般写,写完了朕来画押即可……”赵玖想了一想,到底是又加了一点东西。“再送他一本《史记》,就说朕怕他找不到沐猴而冠的出处。”

范宗尹欲言又止,到底是拱手听谕。

ps:我的天,零狐九中出现了,安总第七萌,我去把火车站搬来第三萌……我就说昨天没更新咋还历史销售榜第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