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 第87章:战术交流团:输出“李云龙经验”

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第87章:战术交流团:输出“李云龙经验”

簡繁轉換
作者:后留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5 15:19:02 来源:源1

第87章:战术交流团:输出“李云龙经验”(第1/2页)

延安抗大的生活,对李云龙而言,最初的感觉就像被塞进了一个格格不入的模子。

然而,李云龙毕竟是李云龙。

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让他没有真的当个学渣。

赵刚成了他最好的“翻译”和“拐杖”。

下课后,赵刚总会把课堂上的核心要点,结合晋西北的实战例子,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

渐渐地,那些拗口的理论词汇,在李云龙脑子里开始和具体的战斗场对应起来。

他也能在课堂上,结合某个理论观点,蹦出几句让教员都眼前一亮的实战心得。

李云龙的名字,连同他那次在沙盘推演中干净利落击败苏联教官的战例,在抗大甚至整个延安的军事圈子里都传开了。

这天课后,抗大教育长亲自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

教育长是个儒雅的老革命。

“李云龙同志,赵刚同志,坐。”

教育长笑着示意,“你们在抗大的表现,特别是李云龙同志在战术推演中的突出表现,校领导和首长都很关注。”

“你们带来的那些来自最前线的、鲜活的实战经验,非常宝贵!”

“现在啊,各个根据地的部队都在大发展,新部队多,新干部多,大家都渴望学习打仗的本事。”

“但我们的教员,很多是理论功底扎实,实战经验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

“上面的意思是,希望你们二位,特别是李云龙同志,能牵头组织一个‘战术经验交流团’!”

“战术经验交流团?”李云龙和赵刚都愣了一下。

“对!”

教育长肯定地点点头,“这个交流团,不讲课本,就讲你们怎么打鬼子!”

“讲你们的特战连是怎么摸哨、怎么抓‘舌头’、怎么搞情报的!”

“讲你们怎么组织火力,怎么利用地形,怎么打伏击、拔据点!”

“还有你们搞根据地建设、搞后勤保障那些办法!”

教育长越说越兴奋:“这些经验,都是从残酷的战斗中总结出来的,带着血、带着汗、带着战士们的智慧!”

“对很多新部队、新干部来说,比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管用,更能救命,更能打胜仗!”

“你们要把经验,变成我们全军的财富!”

李云龙听得眼睛发亮!

这活儿他爱干啊!

不用憋在窑洞里啃书本,还能把他那些得意战法拿出来显摆显摆(虽然他嘴上肯定不会承认是显摆)。

更重要的是,能帮到其他部队打鬼子!这可比坐在这里看理论痛快多了!

“没问题!教育长!这活儿我李云龙接了!”

“保证把咱那点压箱底的东西都倒出来!让兄弟部队少走弯路,多宰鬼子!”

赵刚也微笑着点头:“教育长放心,我们会认真准备,确保交流的内容既有实战价值,也符合我军的建军原则和纪律要求。”

“好!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教育长满意地笑了,“交流团面向抗大各分校学员、延安周边驻军干部,甚至其他根据地来学习的同志。”

“你们是主讲,也可以邀请一些有类似实战经验的同志参与讨论。”

“形式要灵活,可以讲战例,可以搞沙盘推演,要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战术经验交流团”的牌子一挂出去,立刻在延安的军事干部圈子里引起了轰动。

李云龙的大名和他那些传奇战例,早就传遍了各个部队。

现在能亲耳听到这个“活阎王”讲怎么打仗,还能当面请教?

报名的人几乎挤破了抗大教务处临时设的报名点。

第一次交流活动,选在了抗大一个较大的打谷场上。

没有主席台,就几张桌子拼在一起。

台下黑压压坐满了人,有年轻的抗大学员,有从晋察冀、冀中、山东等根据地来的团营级干部,甚至还有几位总部机关下来“取经”的参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7章:战术交流团:输出“李云龙经验”(第2/2页)

大家都带着笔记本,眼神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同志们!”

李云龙的开场白一点不客气,“教育长让咱老李来讲讲怎么打鬼子,说实话,咱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就会点土坷垃里刨食的本事!”

“今天,咱不扯那些理论,就捞干的!”

“捞那些能让你们在战场上少死人、多杀鬼子的干货!”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起来:“先说说打伏击!伏击伏击,关键在哪儿?……”

………

李云龙讲得唾沫横飞,手舞足蹈。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在纸上快速划动的沙沙声。

那些来自各部队的干部们,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一个字。

李云龙讲的东西,很多是他们闻所未闻,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那些看似“土”的办法,背后是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有限资源的极致运用。

他详细介绍了独立旅如何建立严密的情报网,依靠地下交通站和可靠的乡亲传递消息;

如何在敌情不明时果断分兵转移,保存有生力量;

如何依靠坚实的群众基础,在鬼子眼皮底下“消失”,让鬼子扑空,然后反过来咬鬼子一口…

“没有老百姓支持,你就是无根浮萍!”

“鬼子一来,两眼一抹黑!所以啊,”

李云龙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当官的要时刻想着老百姓!帮他们种地、挑水、打土匪!别把自己当大爷!”

“你把心掏给老百姓,老百姓就能把命豁出来护着你!这就是咱八路军的根!”

这番话朴实无华,却振聋发聩。

台下许多来自新开辟根据地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连连点头。

“战术经验交流团”在延安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旋风。

李云龙的名字在延安的军事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能打仗的猛将,更成为了一个能将丰富实战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有效传授的“教官”型指挥员。

后来那些听过他课、参与过他推演和演练的干部们。

回到各自的部队后,将学到的战术方法、群众工作方法等迅速传播应用,在不少地区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长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提到:“李云龙同志这个交流团办得好!”

“把一线指战员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变成了全军的财富!这个模式值得推广!”

这种认可,是无形的勋章,比任何嘉奖都更让李云龙感到踏实和满足。

时间在紧张的学习、热烈的交流和忙碌的“教学”中飞快流逝。

转眼间,抗大高级指挥班的学习已近尾声。

这天,李云龙和赵刚刚结束一场关于“敌后游击战争发展趋势”的交流座谈,回到宿舍。

“老赵,你说要是把咱们特战连那本事,再结合点爆破,专门搞鬼子的物资仓库和交通节点…”

话音未落,机要员小跑着送来了两份电报。

第一份是抗大校部的正式通知:“李云龙、赵刚同志:你二人于抗大高级指挥科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准予结业。特此通知。”

第二份电报则来自八路军总部,落款是副总参谋长:

“李、赵:

欣闻抗大学业已成,甚慰!

晋中敌情有变,日军似有大规模扫荡之征兆。

独立旅乃我晋中中坚,不可一日无主将。

着你二人接电后,即刻结束在延事务,火速返回独立旅驻地,主持军务,准备应对敌之扫荡!

总部对你们在延安的学习与交流成果,深表嘉许。

望将所学所思,运用于新的战斗实践,再立新功!

盼归!”

两份电报,一纸结业证书,一道归建命令。

“老赵!”

“收拾东西!咱们…该回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