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 第260章:新一代军人

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第260章:新一代军人

簡繁轉換
作者:后留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03:52:36 来源:源1

第260章:新一代军人(第1/2页)

故居纪念馆的落成和“亮剑精神”的广泛传播,如同一座桥梁,跨越了时间的鸿沟,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脉动紧密相连。

在这座桥梁上行走最频繁、感受最深刻的群体之一,便是人民军队的新一代军人。

他们生长于和平年代,驾驭着现代化的装备,却依然需要从老一辈的精神矿藏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力量。

在老虎团营区,这种传承显得尤为具体和生动。

团队的历史荣誉室里,李云龙生前最后一次来团视察时拍摄的那张巨幅照片——老将军身着礼服,向训练场敬礼——被悬挂在最醒目的位置。

照片下方,镌刻着他的那句名言:

“军人,就是准备打仗的!能打仗,打胜仗,才是最大的负责!”

每年新兵入伍,第一课不是队列条令,而是来到这里,聆听团长亲自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述老团长李云龙传奇的一生,以及他与这支团队血脉相连的历史。

新兵们仰望着照片上那位不怒自威、眼神锐利的老人,听着那些堪称军事奇迹的战例,眼神中充满了好奇、震撼与难以置信的崇敬。

“首长,那个时候没有精确制导,你们是怎么做到一炮端掉鬼子指挥部的?”

一次参观后,一名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年轻排长,忍不住向陪同的团参谋长(一位资深中校)提问。

他的问题里带着新时代军人特有的技术思维。

参谋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如果你当时在场,只有一门老旧的迫击炮和两发炮弹,你敢不敢接受那个命令?

你有没有把握在敌人火力压制下,把炮推到前沿?”

年轻排长愣住了,沉思片刻,老实回答:“我…我需要计算弹道,需要侦察,需要火力掩护…光靠人冲,太难了。”

参谋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深沉:

“是啊,很难。

他们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这里——”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和这里!”他又用力敲了敲自己的头。

“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是豁出性命的血性,还有在极限压力下迸发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技术很重要,我们现在拼命学习高科技,就是为了让你们将来亮剑时,剑更锋利!

但剑的灵魂,永远是持剑的人!

这股子气,不能丢!”

这番话,在许多类似场合,被不同层级的军官,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地向年轻军人们灌输着。

他们开始明白,“亮剑精神”并非鼓励蛮干,而是强调在拥有过硬本领的基础上,培养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克敌制胜的决心。

在战术研讨和实战化训练中,这种精神的体现更为具体。

红蓝对抗演习,蓝军往往拥有技术装备优势。

一次丛林渗透任务,红军一支特战小队被蓝军无人机和传感器层层封锁,陷入绝境。

队长,一名绰号“钉子”的上尉,看着队员们有些沮丧的神情,突然低声说:

“想想老团长当年被坂田联队包围在苍云岭,装备比咱们现在差远了吧?他怎么做的?”

队员们眼神一动。“正面突围!打他的指挥部!”

“对!”钉子队长眼睛发亮,

“蓝军以为我们用特种作战思维,我们就偏给他来个‘蛮不讲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60章:新一代军人(第2/2页)

他们的指挥所肯定依托技术节点,找出来,端掉它!

技术不如人,就用土办法 狠劲弥补!”

他们放弃了原定渗透路线,利用暴雨天气和复杂地形,用最原始却最隐蔽的方式迂回穿插,甚至故意制造小规模混乱吸引注意力。

最终,他们奇迹般地摸到了蓝军野战指挥所附近,用炸药包和密集突击,

“同归于尽”式地打掉了对方的指挥中枢,为红军主力反击创造了决定性战机。

复盘总结时,蓝军指挥官感叹:

“你们这打法…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有点…有点当年李云龙将军的味道了。”

这话,让红军特战小队的所有队员,感到无比的骄傲。

除了战斗精神的传承,新一代军人对老一辈的敬仰,更体现在对他们战略眼光和治军理念的重新发现上。

军事学院的兵棋推演课上,学员们分析李云龙在平安县城之战中“围点打援”的战术,以及其引发的巨大连锁反应。

有学员惊叹:“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是一次战役级别的主动造势!

在当时通讯条件下,能有效调动那么多兄弟部队,形成默契配合,并对整个晋西北局势产生重大影响,这需要极高的战场阅读能力和…一种非凡的号召力!”

还有学员深入研究了他当年开办“随营军校”、重视后勤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做法,感慨道:

“这完全符合现代军事管理中人本管理、后勤先行、体系作战的理念雏形!

老一辈革命家的实践智慧,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

这些发现,让年轻军官们对历史的敬畏更深了一层。

他们意识到,他们继承的不仅仅是“不怕死”的口号,更是一笔丰富的、充满辩证法的军事思想遗产。

当然,两代人之间并非没有“代沟”。

年轻的军人们也会在私下讨论:

“老团长那脾气,搁现在估计天天得挨处分。”

“那种带兵方式,有些可能不符合现在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但这些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更加辩证的认识:

他们理解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学习的是其精神内核,而非简单模仿所有具体行为。

他们钦佩的是其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和在战术上的灵活。

这种敬仰,最终化为了强大的练兵动力。

“像老团长那样能打仗”

“当好亮剑精神的传人”成为许多部队的口号。

训练场上,士兵们喊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进行着残酷的极限训练;学习室里,军官们研读战例、学习高科技知识,努力磨砺新时代的“剑锋”。

一支军队的脊梁,不仅需要钢铁铸就的装备,更需要由历史和英雄精神锻打的灵魂。

新一代军人,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着未来的战场。

他们手中的武器早已更新换代,但血脉中流淌的勇气与忠诚,却与半个多世纪前那些前辈们,一脉相承。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后辈的敬仰,绝非简单的怀旧与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

而支撑他们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正是那支在党领导下,历经战火洗礼,如今正向着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

现代化的钢铁洪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