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 第257章:追思与纪念:人民不会忘记

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第257章:追思与纪念:人民不会忘记

簡繁轉換
作者:后留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8 03:52:36 来源:源1

第257章:追思与纪念:人民不会忘记(第1/2页)

李云龙的骨灰安然落葬于苍云岭,与他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但一位真正融入人民血脉的英雄,他的离去,并非故事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开始。

对他的追思与纪念,如同春雨后漫山遍野萌发的嫩芽,迅速而自然地在全国各地。

尤其是在他曾战斗过的土地上蔓延开来,汇成一股绵长而深沉的暖流。

在他安葬后的最初几天,苍云岭烈士纪念碑和李云龙墓前,成为了悼念的中心。

尽管葬礼已经结束,但自发前来祭奠的人群依旧络绎不绝。

鲜花从未间断,很快就堆满了碑座和墓台,形成一片片洁白、金黄的花海。

除了鲜花,人们还放上了带来的各种祭品:

平安县城带来的小米和红枣,寓意着他打下平安、造福一方的功绩;

老家带来的地瓜干,承载着对那个爱吃地瓜干的人的深深怀念,同时也象征着最为质朴的军民鱼水情。

这些地瓜干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记录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不仅如此,墓前还摆放着几瓶已经开启的茅台酒和地瓜烧。

酒的香气与山间的花香交织在一起,在山风中缓缓飘散,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故事。

许多年迈的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来到墓前。

他们颤抖的手点燃了几张纸钱,嘴里念叨着:

“李团长啊,地下冷不冷啊?要是缺啥东西,就给我们托个梦吧……”尽管这种方式显得有些传统,但其中蕴含的却是最真挚的情感和无尽的思念。

而学生们则整齐地站成一排,右手高高举起,庄重地行着队礼,齐声宣誓:

“我们一定会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新人!”

这庄严的誓言,在山间回荡,仿佛是对李云龙的一种承诺,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的纪念浪潮也如潮水般涌动。

各大社交平台和军事论坛上,关于李云龙生平事迹的讨论热度依旧不减,人们纷纷分享着他的经典战例,分析他的军事策略,甚至还翻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老照片。

这些讨论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位英雄的伟大,也让他的精神在网络世界中得以延续。

有人发起了“亮剑精神今日谈”的话题,无数网友分享着自己如何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勇于“亮剑”的故事。

他的形象,从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传奇将军,逐渐升华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符号。

在他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追思活动更具象、更充满人情味。

首都。

他曾经居住的军委大院。

老人们常在院子里下棋、散步的地方,有人默默地摆上了一束花。

孩子们似乎也懂事了许多,玩耍时经过那栋熟悉的楼,会不自觉地放轻声音。

军事学院。

他曾学习、执教过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7章:追思与纪念:人民不会忘记(第2/2页)

学员们自发组织了一场题为“继承前辈精神,矢志强军打赢”的研讨会,重新研读他的战役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论文。

平安县城的变化最为显著。

县委会通过决议,将县城中心广场正式命名为“云龙广场”,广场中心的纪念碑也成为永久性的地标。

县里最好的中学更名为“李云龙中学”,校史馆里专门开辟了展厅,讲述他与这座城市的渊源。学校里,“亮剑班”、“独立团中队”等名称成为优秀集体的荣誉象征。

更多的纪念,体现在民间自发的、富有创意的行动中。

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背起行囊,沿着李云龙当年战斗过的足迹,重走晋西北、淮海旧战场、朝鲜半岛,开始撰写一本更为详实、生动的传记,决心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将军。

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被李云龙的事迹深深打动,主动联系当地政府,表示愿意无偿为英雄设计一尊雕像,希望安放在苍云岭或平安县城,让后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将军的风采。

军队系统的纪念则更为庄重和制度化。

总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队结合学习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入开展向李云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的活动。

他的“论战斗精神的培养”、“劣势装备下的战术创新”等文章和讲话精神,被重新整理印发,供各级指战员学习研讨。

“学习李云龙同志,争当打赢先锋”的标语,出现在许多部队的训练场上。

老虎团更是将他的纪念融入了日常。

他们将李云龙最后一次视察时敬礼的照片放大,悬挂在团史馆最显眼的位置,并将他当时站立的那片训练场高地,命名为“将军岭”。

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都要在那里举行仪式,讲述老团长的故事,重温那最后的军礼,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所有这些追思与纪念,形式各异,规模不同,但内核是相通的:

那就是人民发自内心的、对英雄的怀念、敬仰和感激。

它们无声地证明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活了多久,而在于他为何而活,为何而战;

一个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荣誉,而在于他赢得了多少民心。

李云龙走了,但他又无处不在。

他活在苍松翠柏间,活在历史书页里,活在网络记忆中,活在课堂故事中,更活在每一个被他的精神所触动、所激励的普通人心中。

人民,没有忘记。

也永远不会忘记。

这种广泛的、自发的、持续性的纪念活动,自然而然地呼唤着一个更为具体、更为恒久的精神载体。

人们需要一個地方,可以系统地回顾他的一生,可以集中地感受他的精神,可以庄严地表达他们的敬意。

于是,建立一座专门的故居纪念馆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逐渐从民间的愿望,上升为正式议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