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 第109章 祠堂不是战场,是镜子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109章 祠堂不是战场,是镜子

簡繁轉換
作者:高山望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6 15:12:52 来源:源1

第109章祠堂不是战场,是镜子(第1/2页)

雨停后的清晨,祠堂的青石板还泛着潮意,脚底踩上去微凉,沁出一层湿漉漉的寒气。

晨雾像薄纱缠在屋檐下,几缕残云挂在后山的松梢上,天光灰白,尚未彻底亮开。

肖锋蹲在门槛前,指尖捏着竹片,轻轻压了压昨夜被雨水打湿卷边的红纸。

纸面吸饱了水汽,颜色沉了些,像凝住的血痕。

他膝盖的旧伤因潮湿隐隐作痛,像有根锈铁钉在骨缝里来回刮擦。

他抬手揉了揉,掌心蹭过粗布裤管,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就在这时,抬眼撞见周先生拄着枣木拐杖立在巷口。

老人灰布衫的前襟沾着晨露,湿成一片深色斑痕,下巴上的白须被风掀起几缕,颤巍巍地飘着。

他眼神冷,像淬了冰的刀锋,声音低而硬:“肖书记好手段,不喊喇叭不敲钟,倒会拿张红纸勾人。”

肖锋缓缓直起腰,手撑在门框上借力,木头沁着凉意,指节微微发白。

他脸上挂着三分笑意,嗓音温和却沉:“周老师教了四十年书,最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他侧身让老人进门,余光扫过祠堂内——

几个阿婆抱着竹编的菜篮,篮底垫着旧报纸,隐约透出蔫黄的菜叶;

几个壮劳力蹲在墙根抽烟,烟头明灭,焦油味混着青石板的土腥气在空气里浮荡;

镇文化站的小林缩在香案旁,怀里抱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戳出个小坑,那是他紧张时的老毛病,像要把心事凿进木头里。

周先生的拐杖在青石板上敲出“笃笃”声,每一步都像敲在人心上。

走到最前排的八仙桌旁,他才坐下,粗布裤管蹭过木凳,发出窸窣的响。

他扫了眼肖锋胸前的党徽,金属在微光里闪了一下,他冷笑:“要讲老故事?我倒要看看,你能翻出什么陈芝麻。”

肖锋没接话,转身从香案下取出个粗陶茶罐。

罐身粗糙,指腹划过能感受到陶土未打磨的颗粒感。

“李婶今早送来的野山茶,说您当年带学生采茶,总夸后山的茶最香。”他往粗瓷碗里筛茶末,水汽腾起,白雾缭绕,带着山野的清苦与焦香。

那一瞬,周先生的喉结动了动——那是他教课时总揣在兜里的茉莉香片味,混着山雾的清苦,像从记忆深处飘来的旧信。

“周老师,”肖锋在他对面坐下,声音轻得像片落叶拂过瓦檐,“您当民办教师那会儿,有没有件事,哪怕过了三十年,想起来还会心跳?”

周先生的手指突然扣住桌沿,木头硌进掌纹,发出轻微的“咯”声。

他盯着茶碗里浮沉的茶叶,像看一段沉在水底的往事。

眼尾的皱纹慢慢洇开,声音发哑,像旧风箱拉起来的破响:“七九年春,我在公社中学当教导主任。校长把教育局拨的助学金扣了,给儿子办婚礼。我带着学生堵在礼堂门口,说‘不还钱,就去县上告状’。”

他猛地抬头,眼里烧着团火,“他们说我疯了,说‘正义值几个钱’?我就站在操场中央喊——‘值学生眼里的光!’后来我被下放到村小,整整二十年……”

祠堂里静得能听见梁上麻雀啄瓦的“笃笃”声,还有香案上供烛未燃尽的蜡油滴落,啪地一声,溅在木台上。

肖锋注意到几个老头的背直了,像被无形的线拉起;李婶用袖口抹眼睛,粗布擦过眼角,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小林的笔在本子上飞,墨点溅在“正义”两个字旁边,像一滴未干的泪。

“后来您弟弟当上了供销社主任。”角落里突然飘来句沙哑的方言,像从地底渗出的风。

所有人头都转了过去。

阿公缩在最后排的长条凳上,像截老树根,脊背佝偻,手攥着个黑布包,指节上的老年斑比月光还白。

他没看周先生,只盯着香案上褪色的“德厚流光”匾,木漆剥落,字迹模糊。

“七九年冬天,您弟弟周庆国,是不是在公社开了批条?”他声音低,却像铁钉敲进木头,“我那会儿在供销社当搬运工,亲眼见他批了二十袋化肥,说是给您平反的‘补偿’。”

周先生的拐杖“当啷”砸在地上,木头撞出清脆的响,震得香案上的茶碗轻颤。

他的脸先红后白,白须跟着嘴唇一起抖:“你……你记错了!”

“没记错。”小陈突然站起来。

她手里捏着个蓝皮笔记本,封皮边角被手指抠得发毛,纸页边缘卷起,像被焦虑啃噬过。

这个总埋在账册里的报账员,此刻眼尾还带着熬夜的青黑,声音却清亮得像山涧:“我翻了七九年到八三年的村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9章祠堂不是战场,是镜子(第2/2页)

她翻开本子,纸页发出脆响,像枯叶断裂,“周老师垫付学生学费的收据,一共三十七张,合计一百二十八块五。”

她又抽出一张复印件,指尖微微发颤,“去年九月,金达地产的王总让人送了两箱酒、十条烟到您家,签收人是您孙子周小阳。”

祠堂里炸开一片抽气声,像风吹过枯竹林。

周先生的手死死掐住大腿,指节泛白,仿佛要掐断什么不堪的念头。

他喉咙滚动,声音发紧:“那是……那是我孙子同学他爸!”

“周老师,”小陈往前走了两步,鞋跟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响,像心跳的节拍,“您当年教我们‘人要守得住心’。”

她的声音软下来,像揉碎的月光,落在每个人耳畔,“现在有人拿您当旗子,要拆了村里的老茶园建度假村。您说,这旗子,还举得稳吗?”

周先生突然捂住脸。

他的肩膀抖得厉害,粗布衫下的脊梁骨一节节塌下去,像一座年久失修的屋梁。

肖锋看见他手背暴起的青筋,像爬满裂痕的老树根——那是当年在村小写板书时落下的风湿,也是岁月刻下的无声控诉。

散会时已近正午。

日头穿过祠堂的破瓦,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像碎金铺地。

周先生走得很慢,拐杖尖在青石板上拖出条浅痕,像一道未愈的伤。

他经过肖锋身边时,突然停住:“那两箱酒……我让小阳退了。”说完便佝偻着背走了,背影比来时矮了半截。

肖锋刚要转身,衣角被扯了扯。

阿公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黑布包已经打开,露出张泛黄的地契。

纸页脆黄,边缘卷曲,像被岁月烤焦的叶子。

“我家菜园子,三亩二分。”老人用指甲在“周正山”的签名上划了划,墨迹微微凹陷,“五八年我捐给村小盖教室,现在……”他咳嗽两声,痰音沉在喉底,“现在你们拿去种大棚。”

肖锋接过地契,纸角还带着浆糊的硬边,指尖划过,像碰到了一段凝固的时间。

他触到阿公的手,糙得像砂纸,裂口纵横,像干涸的河床。

“阿公,这……”

“我不是信你。”阿公打断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像枯井里映出星光,“五三年土改,我在大会上举过手。那时候的干部蹲在田埂上,跟我讲‘地是活的,人是活的,理也是活的’。”他拍了拍地契,声音沉稳,“我信的是当年那个理。”

肖锋喉咙发紧。

他想起昨夜母亲在电话里咳得喘不上气,想起王会计哭花的脸,想起苏绾说“你变了”时的眼神。

此刻阳光晒得后颈发烫,地契上的墨迹却凉丝丝的,像块压在心头的秤砣。

“我会把您名字刻在第一批大棚墙上。”他说,声音哑得像生锈的门轴。

阿公没接话,转身往门外走。

走到门槛时,他突然回头:“那小丫头(指小陈),比你会说话。”

深夜,肖锋趴在村委会的破桌上写纪要。

台灯罩子裂了道缝,光漏出来,在“周正山地契”几个字上跳,像一只不安分的眼睛。

他删去“周先生情绪激动”的描述,改成“周庆国同志提及历史细节时,周老师陷入沉思”;划掉“阿公仗义执言”,换成“周正山老人主动出示土地权属证明”。

最后在页脚批注:“群众要的不是对错,是心里那杆秤平不平。”

手机震动时,他正把文件往苏绾的邮箱里发。

尾号7371的消息跳出来:“你开始懂中国农村了。”他揉了揉发涨的膝盖,盯着屏幕笑了。

窗外传来一声鸡鸣,带着潮湿的晨雾飘进来。

祠堂方向,老灯笼还亮着,把“家风评议会”的红纸照得暖融融的。

小陈抱着一摞笔记本从隔壁屋探出头,发梢还沾着碎纸片:“肖书记,我想把五个村民小组的老会计都喊来……”她顿了顿,耳尖有点红,“不是对账,就聊聊当年分田到户那些事。”

肖锋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想起八年前在北大,自己第一次站上辩论赛场时,导师说过的话:“真正的破局,从听懂对方的心跳开始。”

他合上电脑,把地契小心收进抽屉最底层:“你定时间,我给你搬凳子。”

晨雾漫进窗户时,小陈的笔记本上多了行新字:“情感账,比数字账难算,但更金贵。”而在更远的山坳里,金达地产的王总正把周小阳退回的酒摔在地上,玻璃碎渣混着酒液,在青石板上淌成暗红的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