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 第110章 谁家祖宗不疼子孙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110章 谁家祖宗不疼子孙

簡繁轉換
作者:高山望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6 15:12:52 来源:源1

第110章谁家祖宗不疼子孙(第1/2页)

晨雾还没散透,柳河村祠堂的木门就被拍得咚咚响,木屑簌簌落在门槛上,像被风惊起的旧年尘事。

小陈抱着一摞蓝皮笔记本站在门槛上,发梢沾着的碎纸片在风里晃,像落在青布衫上的星子。

她指尖微凉,袖口蹭着供桌边缘时,触到一层薄灰,是昨夜未扫尽的香灰,带着微苦的檀味。

“叔伯婶子们,今个咱不聊地亩数,不掰扯补偿款。”她把笔记本摊在供桌上,封皮印着“我家祖辈最看重啥”八个字,是肖锋用毛笔写的,墨迹还带着新晒的麦香,纸面粗糙,指尖划过时,能感受到笔锋顿挫的凹痕,“就唠唠,咱爷爷辈、太爷爷辈,走的时候攥着咱手,最放不下的那句话。”

最先开口的是东头的张二婶。

她摸出裤兜里的花手帕擦眼睛,布面窸窣作响,声音带着颤:

“我奶奶临终前,攥着我手腕子说‘莫贪便宜损阴德’。那年队里分红薯,她非让我把多抓的俩塞回筐里,说‘手干净了,心才睡得着’。”

她说话时,掌心还残留着红薯皮的微黏,仿佛那一年的秋阳仍晒在手背上。

祠堂里静得能听见梁上麻雀啄瓦的声音,细碎如针尖点石。

西头的李瘸子突然咳嗽一声,瘸腿在青石板上敲出轻响,木拐与石面相撞,发出沉闷的“笃”声:“我爷爷……”

他喉结动了动,嗓音像被砂纸磨过,“不让占祠堂地建猪圈。三十年前我爹想在祠堂后墙搭个棚子,他拿拐棍敲我爹脚背,说‘这是老祖宗说话的地儿,脏了地气,子孙要折福’。”

话音落,他脚尖轻点地面,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一记痛楚的提醒。

小陈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纸页沙沙作响,发梢的碎纸片簌簌落在“莫贪”“守正”这些词旁边,像无声的见证。

她抬头时,眼尾还沾着水光,声音却稳得像山涧的泉,清冽而坚定:“咱祖辈守的不是死规矩,是心里那杆秤。就像肖书记说的,守住秤砣,秤杆才能称得出新分量。”

后窗的阳光斜斜切进来,照得供桌上的笔记本泛着暖光,墨字边缘微微晕开,像被时光浸润过。

不知谁轻轻应了声“对”,接着是此起彼伏的“中”“在理”,声音低却齐整,像风吹过稻田的穗浪。

墙角的周阿婆抹着眼泪笑,指节粗粝,擦过眼角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我孙女儿在城里当老师,昨儿还说现在年轻人没个准星。合着咱老祖宗的话,搁哪朝哪代都金贵。”

“叩叩叩”。

敲门声惊得梁上麻雀扑棱棱飞起来,羽翼拍打瓦片,簌簌如雨。

王会计缩着脖子探进头,手里攥着个牛皮纸袋,汗津津的指印把袋口洇出个月牙印,纸面微潮,泛着油渍的光泽:“肖书记,我、我昨儿翻旧账册……”

他瞥了眼满屋子村民,喉结滚动两下,声音压得极低,“有点要紧东西,您到后屋瞅瞅?”

肖锋跟着王会计钻进堆满玉米种的偏房。

谷粒在麻袋里窸窣作响,空气里浮动着干燥的甜香。

牛皮纸一摊开,是周先生弟弟周庆国的工商注册信息,下面附着村道边沟整治工程的预决算单——同样的水泥、砂石,报价比镇里招标价高出整整四成。

纸角卷曲,像是被反复摩挲过。

“我、我也是前儿听您说‘人心账比数字账金贵’,”王会计搓着手指头,指甲缝里还沾着没洗干净的蓝墨水,指尖蹭过纸面时留下淡淡的灰痕,“就翻了翻这两年村级工程的底。周老师家那小子……”

他突然压低声音,气息微颤,“上个月金达地产的王总来镇里,我瞅见他往周老师家提了两箱酒。”

肖锋的拇指摩挲着预决算单边缘,纸面粗糙,像他此刻的心绪。

窗外传来村民们的笑声,混着张二婶拔高的嗓门:“咱村东头那片坡地,我爷爷说‘向阳地长良心’,要真能建大棚,我第一个在合同上按手印!”

他突然笑了,把材料递给王会计:“小林在西屋整理纪要,你把这些附进去,标题就叫《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真相》。”

“不、不揭发?”王会计瞪圆了眼,声音发紧。

“揭发了又怎样?”肖锋望着偏房墙上斑驳的标语——“实事求是”四个红漆字掉了半块,裂痕像一道陈年旧伤,“周老师要面子,可更看重他教了四十年的‘公道’。他要是自己想明白……”他敲了敲材料,纸页轻颤,“比咱拍桌子管用。”

王会计走的时候,牛皮纸袋角还翘着半张纸,隐约能看见“空壳公司”几个字,像一句未说完的警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0章谁家祖宗不疼子孙(第2/2页)

肖锋站在门槛上,看他佝偻着背往祠堂外走,突然想起刚到柳河村那天,这老油条还把他的茶杯搁在最角落,说“新来的书记,总得晾两天”。

那时的风也是凉的,茶香淡得几乎闻不到。

暮色漫进祠堂时,周先生来了。

他攥着个布包,指节因用力泛着青白,布包角还沾着草屑,指尖微微发抖。

肖锋正蹲在供桌前整理村民们写的“祖训”,纸页窸窣,墨香与旧木气息交织。

抬头时正撞进他泛红的眼:“两、两万块。”周先生把布包往桌上一墩,声音像砂纸磨石头,“王总上个月送的,说‘周老师德高望重,帮着说两句’。”

布包散开,露出一沓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还带着银行捆钞纸的油墨香,纸面冰凉,像刚从保险柜里取出。

周先生的手悬在钞票上方,像是想收回去,又像是想再按按,最后猛地缩进口袋:“钱你收着,别说是我还的。”

肖锋没动。

他看见周先生鬓角的白发被穿堂风掀起,露出耳后一道淡粉色的疤——这是上周家访时,周先生孙子说的,“爷爷小时候救落水的同学,被石头划的”。

那道疤在暮光里若隐若现,像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勇气。

“我知道您不是为了我。”肖锋说。

周先生的背猛地一僵。

他转身往门外走,走到门槛时又停住,背对着肖锋说:“明儿……我去大棚选址现场。”声音轻得像落在供桌上的灰,“我得看看,这新秤杆,到底称不称得出分量。”

月亮爬上祠堂飞檐时,肖锋站在晒谷场上,手里攥着连夜印好的“三不原则”实施方案。

纸页被风掀起一角,露出下面的全村建设用地分布图,红色标记的“产业区”和绿色标记的“保护地”像两片交叠的云。

夜风卷着新翻的泥土香扑过来,湿润而温热,像大地的呼吸。

“不动祖坟,不毁风水,不弃发展!”他提高声音,晒谷场的灯突然全亮了,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声音在空旷场地上回荡,像钟声撞进人心。

人群里炸开一片议论。

周阿婆踮着脚往前挤:“我签!我孙女儿说这叫‘参与感’,我得给她露一手!”李瘸子摸着分布图上的绿色标记笑:“祠堂后边那片竹林,我爷爷说‘竹有节,人有骨’,标成保护地,对味儿!”

小林抱着笔记本从人群里钻出来,眼镜片上蒙着层雾气,呼出的白气在冷夜里凝成细珠:“肖书记,我把今天的会记整理成‘祠堂故事集’了!”他翻开手机,屏幕上是张老照片配一行字——“张二婶奶奶的红薯筐:手干净了,心才睡得着”,“李瘸子爷爷的拐棍:老祖宗的地儿,脏不得”。

镇政务群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像远处溪流的轻响。

肖锋扫了眼手机,有人留言:“这哪是政策,是给咱心里砌墙根儿。”他没转发,摸出随身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人心可借,不可骗。”墨迹缓缓晕开,像一句沉入心底的誓言。

手机震动时,尾号7371的消息跳出来:“你建的不是大棚,是信任基建。”

肖锋望着晒谷场尽头的祠堂,老灯笼在风里晃,把“家风评议会”的红纸照得暖融融的,红光映在脸上,像被祖辈的目光轻抚。

他回:“对,这次我不装孙子了,我是真累了。”

夜风卷着新翻的泥土香扑过来。

祠堂前的空地上,不知谁搬来了条长凳,几个老人凑在一起研究分布图,影子叠着影子,像株盘根错节的老树。

远处山坳里传来汽车鸣笛,车灯划破夜色,照亮路边新立的木牌——“柳河村现代农业试点区”。

而在祠堂正门前,不知谁悄悄系了串红绸子。

风过时,红绸子晃啊晃,扫过“清白传家”的老匾,扫过墙根新贴的“三不原则”,最后轻轻搭在周先生方才放钱的位置。

晨雾再次漫上来时,祠堂外的老槐树下聚了堆人。

有人搬来小马扎,有人提着保温桶,还有个小娃娃举着根芦苇秆,指着祠堂门楣喊:“奶奶,红绸子在跳舞!”声音清脆,像露珠滚落草叶。

没人注意到,肖锋站在二楼窗口,望着那堆越来越密的人影,嘴角慢慢翘起来。

而见证之后,该是新的故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