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 第111章 跪下的不是人,是执念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111章 跪下的不是人,是执念

簡繁轉換
作者:高山望月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6 15:12:52 来源:源1

第111章跪下的不是人,是执念(第1/2页)

晨雾未散时,祠堂前的老槐树下已聚了小半圈人。

乳白色的雾气像湿棉絮般缠在槐树枝杈间,露珠顺着叶尖滴落,砸在青石板上发出细微的“嗒”声。

张二婶的保温桶腾着白烟,热气裹着红薯粥的甜香钻进鼻腔;李瘸子的拐棍在石板上敲出断续的“笃、笃”声,像是老座钟走慢了拍子;小娃娃举着芦苇秆追蝴蝶,脚步啪嗒啪嗒踩过湿漉漉的地面,把晨雾撞得东倒西歪,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飞上屋檐。

肖锋站在二楼窗口,玻璃上还凝着夜里的水汽,他指尖轻轻抹开一片视野,看着人影越聚越密。

他昨夜在笔记本上写的“人心可借,不可骗”还墨迹未干,字迹在晨光里泛着幽蓝的光泽。

此刻他后颈发紧——不是紧张,是某种钝重的期待,像春汛前的河床,知道有股热流正从地底下涌过来,震得脚底板隐隐发麻。

“让让,让让。”

一道苍老的声音劈开人声,沙哑得如同枯枝摩擦。

肖锋顺着声音望过去,就见周先生拄着枣木拐杖,正从人群侧边挤进来。

老人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布面泛着毛边,领口扣得严严实实,袖口磨出了细线头。

平时梳得整整齐齐的白发此刻有些乱,被晨雾沾成一绺绺的,贴在额角,像被雨水打湿的芦花。

“周老师?”有人喊了一嗓子。

周先生没应,直到走到祠堂正门前的青石板上才停住。

他抬眼望了望门楣上“清白传家”的老匾,漆面斑驳,木纹裂出细缝,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他又低头看了看脚边——那里还留着他前天拍在地上的装钱布包的压痕,泥土凹陷处还沾着一点灰布纤维。

肖锋的手在窗台握得发紧,指甲掐进木纹里,掌心沁出薄汗,凉意顺着脊背爬上来。

他记得三天前周先生堵在村委会门口骂他“拆祖宗台”时,背挺得比祠堂的柱子还直;记得周先生把装着开发商好处费的布包摔在他脚边时,眼里烧着团火,嘴唇哆嗦着,像要咬碎什么。

此刻那团火熄了,只余灰烬里的火星子,在老人浑浊的眼底忽明忽暗,像风中残烛。

“周老师您这是……”李瘸子刚要开口,就被周先生抬手止住了。

老人突然松开拐杖。

枣木拐杖“当啷”一声砸在青石板上,金属包脚撞出火星,惊得小娃娃“哇”地哭出来,声音尖利地划破寂静。

周先生的膝盖重重磕在地上,震得青石板都颤了颤,尘土从砖缝里簌簌扬起。

他佝偻着背,双手撑地,手背上青筋暴起如老树根,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石板上,洇开一小片深色印记。

他的声音哑得像砂纸擦过陶片,每一个字都带着颤:“我错了!

不是为你肖书记,是为我自己——我差点用一辈子攒下的清名,去换几个臭钱!”

全场寂静。

风拂过祠堂前的幡旗,布帛“哗啦”一声响,惊飞了檐角歇脚的斑鸠。

张二婶的保温桶盖“咔嗒”掉在地上,滚出半圈弧线;李瘸子的拐棍“骨碌”滚出两步,撞上石墩才停下;小娃娃的哭声被惊得噎在喉咙里,只剩抽抽搭搭的气音,像漏风的风箱。

肖锋快步下楼,木楼梯在他脚下发出吱呀的**。

他没伸手扶,只是蹲下来,把刚才在灶房温的那杯热水递过去。

瓷杯烫手,杯口蒸腾着白雾,带着柴火灶特有的烟火气。

周先生接过杯子时,手抖得厉害,指头像风中的枯叶。

水泼在青石板上,发出“滋”的一声轻响,洇湿了老人裤脚的补丁,深色水痕慢慢爬开,像一朵不规则的墨花。

“我教了四十年书,”周先生捧着杯子,热气模糊了他的脸,镜片上蒙了一层白雾,声音低哑,“总跟娃娃们说‘人活一张脸’,可自己呢?

开发商说给十万修村小,我就信了?

我就不想想,他们占了祠堂后的地,能赚多少?”他突然抬头,目光扫过周围的村民,眼眶通红,“我周明远今天把脸搁这儿,求大家看在我教过你们娃的份上,给我个改的机会!”

肖锋站起身,转身面向人群。

他看见李瘸子弯腰捡起拐棍,指节在木柄上摩挲了一下才握紧;张二婶蹲下拾保温桶盖,指尖沾了灰也不在意;小娃娃被奶奶抱在怀里,抽噎着用袖口擦眼泪,鼻涕混着泪痕挂在脸上。

晨雾不知何时散了,阳光斜斜照过来,带着初秋的暖意,把祠堂的影子拉得老长,正好罩住周先生佝偻的背,像一件无声的披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1章跪下的不是人,是执念(第2/2页)

“我不是来改你们的规矩,”肖锋提高声音,喉咙有点发紧,像被什么堵了一下,“我是来帮你们守住规矩。”

“咔嚓”一声,是小林举着手机的快门声。

肖锋这才注意到,镇文化站的小伙子不知何时挤到了最前边,眼镜片上还蒙着层雾气,手机屏幕亮得刺眼,反光映出他激动的脸。

“肖书记您再说一遍!”小林举着手机喊,“我录短视频!”

肖锋笑了。

他又说了一遍:“我不是来改你们的规矩,我是来帮你们守住规矩。”

这一次,他看见人群里有老人抹眼睛,手背蹭过眼角;有妇女低头擦泪,肩膀微微抖动;李瘸子用拐棍敲了敲地面,闷声说:“中!”

三个小时后,肖锋在村委会办公室刷到那条短视频时,播放量已经破了十万。

评论区像炸了锅:“这才是真基层干部!”“农村不是落后代名词,是文明活化石!”甚至有个ID叫“乡村观察者”的用户留言:“这不是宣传,是共振。”

“肖书记!”小陈抱着笔记本撞开门,脸蛋红得像刚摘的柿子,呼吸带着急促的节奏,“县乡村振兴办内网能传案例了,我把今天的事儿整理成《柳河村‘家风评议’治理案例》,您看看?”

肖锋接过笔记本。

扉页上工工整整写着:“群众不怕改变,怕的是被改变。”后面附着会议记录、村民签字表、小林拍的老照片——张二婶的红薯筐、李瘸子的拐棍,连周先生下跪的照片都放了,配文是“清名易毁,自省难能”。

“写得好。”肖锋翻到最后一页,“上传吧。”

小陈刚点下发送键,桌上的座机就响了。

肖锋接起来,听筒里传来镇领导的大嗓门:“小肖啊!

你们村这案例比专家讲座管用!

我让秘书转发给所有包村干部了,明天开例会重点学!”

傍晚时分,祠堂外的老槐树下围了堆人。

90岁的阿公颤巍巍摸出长烟杆,铜烟锅子敲了敲青石板,发出沉闷的“咚”声,火星溅落,引燃烟丝,一缕辛辣的烟味在晚风中弥漫开来。

“把今儿这事儿刻碑上吧,立在祠堂外。”

“中!”李瘸子第一个应,声音洪亮,“让后世子孙知道,咱柳河村的规矩,是老少爷们儿一块儿守的!”

“写碑文得请肖书记执笔!”张二婶说。

肖锋摇了摇头,目光落在蹲在墙角捡拐杖的周先生身上:“字要请周先生写,文由大家定。”

周先生抬起头,眼里有水光在闪,像月光照在井口。

他弯腰捡起枣木拐杖,木柄还沾着尘土,他用袖口慢慢擦了擦,才慢慢站起身,声音还有些发颤:“我写。”

深夜,肖锋坐在祠堂台阶上,石头沁着夜露的凉意,透过裤料渗进皮肤。

他看着膝头的碑文草稿。

月光把“柳河村家风评议记”几个字照得发白,周先生的毛笔字苍劲有力,末尾还落了款:“退教周明远书”。

手机震动。尾号7371的消息跳出来:“下一局,你想困住谁?”

肖锋盯着屏幕看了很久。

他想起八年前被周梅羞辱时的不甘,指甲陷进掌心;想起刚到柳河村时村民的冷眼,像针扎在背上;想起今天周先生膝盖砸在青石板上的闷响,那一声“咚”,仿佛敲在心上。

原来最狠的招不是孙子兵法里的“围魏救赵”,是让人心自己醒过来。

他回:“困不住谁没关系,只要网越织越大。”

合上手机时,他忽然笑了。

祠堂檐角的铜铃轻响,叮——叮——,像是应和他心里那声释然——原来最难破的局,从来不是敌人设的,是自己心里那道坎。

晨雾再次漫上来时,肖锋的手机在裤兜里震动。

他摸出来,是县乡村振兴办的通知:“柳河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他盯着屏幕看了片刻,把手机揣回兜里,动作平静。

远处山坳里传来汽车鸣笛,车灯划破晨雾,照亮路边新立的木牌——“柳河村现代农业试点区”。

木牌旁边,几个村民正搭着梯子,往祠堂外的墙上钉新刻的碑,锤子敲打铁钉的“当当”声,在清晨里格外清脆。

肖锋站起身,拍了拍裤腿的露水。他知道,新的故事,才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