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七十二章萧书生醉吟青云志(六)

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七十二章萧书生醉吟青云志(六)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01 03:50:09 来源:源1

第七十二章萧书生醉吟青云志(六)(第1/2页)

韩林儿盯着地图,沉默良久。一旁的红巾军副将忍不住说道:“首领,萧参军所言有理!若再单打独斗,我们迟早会被元军逐个消灭。不如与‘忠义军’联手,或许真能推翻朝廷!”

萧琰见状,从怀中取出酒坛,倒了两碗酒,将其中一碗递给韩林儿:“韩首领,我知道你心中仍有疑虑。但我萧琰以青云之志起誓,若‘忠义军’日后有吞并红巾军之举,必遭天谴!今日我愿与你共饮此酒,若你同意联手,便干了这碗酒;若不同意,我立刻离开,绝不纠缠。”

韩林儿看着萧琰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帐中将领们期待的目光,终于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好!我信你一次!明日我便召集将领,商议出兵事宜,待你从浙东归来,我们再签订盟约!”

萧琰大喜,也将碗中酒饮尽,随即吟道:

“巢湖之畔会英雄,共议天下抗元功。

不求权柄不求利,只为百姓展笑容。

合纵之势今日定,敢教元军尽丧踪!”

诗句传遍大帐,红巾军将领们纷纷喝彩,帐内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

次日,萧琰告别韩林儿,继续向浙东进发。浙东义军首领方国珍是个商人出身,为人谨慎多疑,听说萧琰前来,竟紧闭城门,不愿相见。萧琰在城外连续等候三日,始终不见方国珍露面。

第四日清晨,萧琰在城门外摆下酒坛,独自饮酒吟诗:

“浙东城外风萧萧,英雄闭门不相见。

元军压境百姓苦,难道将军心不怜?

合纵抗元功在己,莫待国破悔万千!”

诗句传入城中,百姓们纷纷驻足倾听,不少人甚至跪在城门下,请求方国珍接见萧琰。方国珍在城楼上听到诗句,又看到百姓们的请愿,心中终于动摇,下令打开城门,邀请萧琰入城。

大殿之上,方国珍直言不讳:“萧参军,我浙东义军虽有三万兵力,但元军在浙东部署了五万大军,若与你们联手,一旦战败,我浙东之地便会化为焦土。你如何保证,联手之后,我浙东义军能安然无恙?”

萧琰从容答道:“方首领,若不联手,浙东义军迟早会被元军消灭,这是其一;其二,‘忠义军’与红巾军已约定联手,待三路大军同时出兵,元军必首尾难顾,浙东的压力自然会减轻;其三,我愿以‘忠义军’的名义立下文书,若浙东义军因联手而遭受损失,‘忠义军’愿出兵相助,且供给粮草三年。”

方国珍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同意:“好!我相信你!待韩林儿的红巾军准备就绪,我浙东义军便出兵配合!”

萧琰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再次吟出诗句:

“浙东城内定盟约,三路义军气吞霄。

待到大军齐出征,定叫元廷尽飘摇!”

方国珍闻言,也不禁抚掌赞叹,当即命人备好酒宴,与萧琰共庆盟约达成。

萧琰离开浙东,快马加鞭返回柳林城。一路上,他心情愉悦,心中早已规划好三路大军的进攻路线。然而,当他回到柳林城时,却发现营中气氛异常凝重——李乘风正与苏墨在大帐内争吵,赵虎则在一旁怒目圆睁。

“你们这是怎么了?”萧琰连忙上前问道。

李乘风叹了口气:“萧参军,你可算回来了!朝廷派了使者前来,说愿意封我为‘平北王’,只要我解散‘忠义军’,归顺朝廷。还说……还说你与红巾军、浙东义军勾结,是想借义军之力,自立为王!”

萧琰闻言,脸色骤变:“这是朝廷的离间计!他们见我们联合义军,便想挑拨我们内部的关系!”

苏墨补充道:“不仅如此,朝廷还派人在城中散布谣言,说你此次前往江淮、浙东,是为了与义军达成协议,待推翻朝廷后,由你登基称帝,李将军和赵兄只能做个诸侯。如今城中士兵人心惶惶,不少将领也对你产生了疑虑。”

赵虎怒道:“这些谣言简直是胡说八道!萧兄是什么人,我们还不清楚吗?若不是萧兄,我们‘忠义军’早就在一线天峡谷全军覆没了!”

萧琰沉默片刻,走到帐外,召集了营中所有将领和士兵。他站在高台上,手持酒坛,高声说道:“诸位兄弟,朝廷散布谣言,说我萧琰想自立为王,这是对我的污蔑,更是对‘忠义军’的挑衅!我萧琰自幼饱读诗书,深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我之所以联合义军,之所以投身抗元事业,只为解救天下百姓,不为权柄,不为帝位!”

说罢,萧琰将酒坛中的酒一饮而尽,随后摔碎酒坛,朗声道:

“谣言惑众不足惧,忠义之心照天地。

不为帝位不为权,只为百姓谋福祉。

若有二心遭天谴,甘洒热血染旌旗!”

士兵们闻言,纷纷跪倒在地,高声喊道:“我等相信萧参军!愿随萧参军、李将军共抗朝廷,至死不渝!”

将领们也纷纷表示信任萧琰,朝廷的离间计彻底破产。李乘风走上前,拍了拍萧琰的肩膀:“萧参军,是我错信了谣言,险些坏了大事。”

萧琰笑道:“将军不必自责,朝廷的阴谋本就阴险,我们只需同心同德,便能化解一切危机。如今红巾军和浙东义军已同意联手,我们需尽快制定出兵计划,以免夜长梦多。”

随后,萧琰、李乘风、苏墨、赵虎等人在大帐内商议出兵事宜。最终决定:三个月后,“忠义军”从北方出兵,夺取太原、大同,牵制元军主力;红巾军从江淮南下,夺取扬州、建康,切断朝廷的江南补给线;浙东义军则从东部出兵,夺取杭州、宁波,扰乱元军后方。三路大军约定,待夺取这些重镇后,在开封会师,共同向元大都进发。

计划制定完毕,萧琰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三个月后的战斗,将是决定天下命运的关键一战。他再次拿出酒坛,为众人倒上酒,举杯道:

“三路大军齐出征,定叫元廷不安宁。

待到开封会师日,再与诸君醉月明!”

众人纷纷举杯,一饮而尽。帐内的气氛再次变得热烈起来,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对青云之志的坚定。

三个月后,“忠义军”五万大军在柳林城集结完毕。李乘风任主帅,赵虎任先锋,萧琰任军师,率领大军向太原进发。太原是北方重镇,元军在此部署了三万兵力,守将石抹宜孙是元廷名将,武艺高强,擅长守城。

大军抵达太原城下,赵虎率先发起进攻。他率领一万先锋军,手持长刀,向城门冲去。然而,太原城城墙高大坚固,元军在城墙上架设了大量的弓箭和投石机,“忠义军”士兵们伤亡惨重,几次进攻都被击退。

连续进攻三日,“忠义军”损失了数千士兵,却始终未能攻破太原城。赵虎心中焦急,对萧琰说道:“萧兄,这样硬攻不是办法,再打下去,我们的士兵就要损失殆尽了!”

萧琰站在阵前,仔细观察着太原城的防守布局,说道:“赵兄,石抹宜孙虽然擅长守城,但他有一个弱点——多疑。我们可以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派一支军队佯攻东门,吸引元军的注意力,然后派精锐士兵从西门偷袭,一举攻破城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二章萧书生醉吟青云志(六)(第2/2页)

李乘风点头同意:“好计!赵虎,你率领三万士兵佯攻东门,务必制造出全力进攻的假象;萧琰,你与苏墨率领一万精锐士兵,从西门偷袭;我则率领一万士兵,在城外接应,防止元军突围。”

当晚,赵虎率领三万士兵,向太原城东门发起猛攻。士兵们点燃火把,呐喊着冲向城门,元军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调往东门防守。萧琰与苏墨则率领一万精锐士兵,趁着夜色,悄悄来到西门。

西门的元军防守薄弱,只有数千士兵。萧琰一声令下,“忠义军”士兵们发起突袭,元军毫无防备,很快便被击溃。萧琰率领士兵们冲入城中,与元军展开巷战。

石抹宜孙在东门得知西门被攻破,大惊失色,连忙率领大军回援。然而,赵虎早已率领士兵们突破东门,与萧琰的军队在城中汇合,对元军形成夹击之势。

石抹宜孙见大势已去,想要拔剑自刎,却被赵虎一把抓住。赵虎厉声说道:“你这元军走狗,欺压百姓,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萧琰连忙阻止:“赵兄,暂且留他一命。石抹宜孙是元廷名将,若能劝他归降,对我们日后进攻元大都大有裨益。”

石抹宜孙冷笑道:“我乃大元臣子,岂会归降你们这些逆贼?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萧琰叹了口气:“石抹将军,元廷**,百姓困苦,你难道看不见吗?你若归降,我们可以饶你不死,还让你继续统领士兵,为解救天下百姓出力。若你执迷不悟,不仅自己会丧命,还会连累城中百姓。”

石抹宜孙沉默良久,最终放下佩剑,跪倒在地:“我愿归降!只求萧参军能善待城中百姓。”

萧琰大喜,连忙扶起石抹宜孙:“将军放心,‘忠义军’素来军纪严明,绝不会伤害百姓。”

拿下太原城后,“忠义军”士兵们在城中休整。萧琰打开粮仓,发放粮食给百姓,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不少年轻百姓主动报名参军,“忠义军”兵力再次扩充。

当晚,李乘风在太原城内设宴,庆祝胜利。宴会上,萧琰举起酒碗,吟出一首诗:

“太原城下破元军,忠义将士勇无伦。

劝降名将添助力,再向大同踏征尘。

青云之志终可遂,定叫天下尽归心!”

诗句传遍宴会,将领们纷纷喝彩。众人都知道,拿下太原城,只是抗元事业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夺取大同,与红巾军、浙东义军汇合,共同向元大都进发。而萧琰的青云之志,也在这一场场战斗中,逐渐变得清晰而坚定。

暮春的金陵城总裹着层化不开的软雾,秦淮河的水汽漫过乌衣巷的青石板,将萧景渊那柄磨得发亮的旧折扇都润出了几分潮气。他倚在“晚晴楼”二楼的窗边,面前摊着半张未写完的策论,砚台里的墨汁却早已凝了薄霜——方才楼下传来的一阵喧哗,搅得他连“民生”二字都写不真切。

“萧相公,您就别管这闲事了。”店小二端着一碟刚热好的桂花糕,脚步放得极轻,“方才被抓走的是周明通周相公,听说……是偷了府衙的官银哩!”

萧景渊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狼毫笔尖在宣纸上戳出个墨点。周明通他是认得的,上月在贡院旁的书肆里,两人还曾为《孟子滕文公》里“制民之产”的说法辩了半宿。那是个穿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连买本旧书都要攒半月铜钱的寒门书生,别说偷官银,便是见了二两银子都要双手攥紧,生怕污了自己的清白。

“谁说他偷了官银?”萧景渊推开椅子,青布长衫扫过桌角,带倒了半盏凉茶。

店小二苦着脸往后缩了缩:“是赵捕头亲自带人抓的,府衙的人都来了,还搜出了……搜出了五十两雪花银,就藏在周相公的书箱里。”

萧景渊没再问话,抓起折扇便往楼下走。晚晴楼外的长街上,几个穿皂衣的捕快正押着个戴镣铐的书生往前走,那人脊背挺得笔直,侧脸冻得发白,正是周明通。他怀里还抱着本卷了边的《礼记》,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像是在替他喊冤。

“周兄!”萧景渊拨开围观的人群,快步追上去。

周明通闻声转头,看见萧景渊时,原本紧绷的嘴角突然垮了,眼里瞬间蓄满了泪:“萧兄……我没有偷官银,是他们陷害我!”

“住手!”一个粗哑的嗓音响起,赵捕头转过身来。这人满脸络腮胡,腰间别着柄锈迹斑斑的腰刀,看着凶神恶煞,却偏生有双极亮的眼睛。他上下打量了萧景渊一番,皱眉道:“你是何人?敢拦官府办案?”

“在下萧景渊,是本届应天府乡试的举子。”萧景渊拱手行礼,语气却不含半分怯意,“赵捕头,周兄为人耿直,断不会做偷盗之事。那官银既是在他书箱里搜出的,不知可否容在下问一句——何时搜出的?谁搜的?当时可有旁人在场?”

赵捕头愣了愣,大概是没料到这个文弱书生会问得如此细致。他沉默片刻,沉声道:“今早卯时,在周明通租住的客栈里搜的,是我亲自带人去的,还有两个衙役作见证。那银子用红布包着,上面还盖着府衙的印戳,错不了。”

“红布包着?印戳是府衙的哪处印?”萧景渊追问,“是户房的‘收银印’,还是库房的‘封存印’?再者,周兄昨日与我在书肆见面,直到戌时才离开,之后便回了客栈,如何能在一夜之间偷到官银?”

赵捕头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你这书生,莫不是想替他翻案?官差办案,岂容你这般胡搅蛮缠!”说罢,他朝手下使了个眼色,“走,别跟他废话!”

捕快们押着周明通正要走,周明通却突然挣开,朝着萧景渊喊道:“萧兄!我昨日回客栈时,看见张万霖的人在我房外徘徊!是张万霖害我!”

“张万霖?”萧景渊心里咯噔一下。这名字他早有耳闻——金陵城里的盐商之首,据说富可敌国,还与应天府知府王怀安来往甚密。上月他路过秦淮河畔的盐市,亲眼看见张万霖的手下欺压卖盐的小商贩,把人家的盐筐都掀翻在地上,当时周明通还上前理论,替那商贩说了几句话。

赵捕头听到“张万霖”三个字,脸色微变,厉声喝道:“休得胡言!张老爷是本地的乡绅,怎会害你?再敢污蔑好人,我先治你个诽谤之罪!”

萧景渊看着赵捕头紧绷的侧脸,心里已然有了数。他没再阻拦,只是对着周明通的背影朗声道:“周兄放心,在下定会查明真相,还你清白!”

周明通脚步一顿,没回头,却有一滴泪落在了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等捕快们走远,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萧景渊才转身回了晚晴楼。他刚坐下,就见一个穿月白襦裙的女子从楼梯口走来,手里提着个描金漆盒,步履轻盈,像是踏在云端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