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八十三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一)

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八十三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一)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01 03:50:09 来源:源1

第八十三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一)(第1/2页)

暮春时节,京城的风还带着几分料峭的凉意,却已裹着满城的花香,悄悄钻进了寻常巷陌。萧琰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腰间系着一块成色普通的墨玉,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篮,篮中放着两本他精心批注的古籍,缓步走向安德王府。

安德王府坐落于京城繁华地段,朱红的大门高达丈余,门上镶嵌着铜制的门钉,排列整齐,透着一股威严之气。门前两侧的石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眼神锐利,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前来的人。萧琰站在府门前,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些许紧张。他虽饱读诗书,却从未与王公贵族有过交集,此次应德王李致之邀前来,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守门的侍卫见萧琰衣着朴素,眼神中闪过一丝轻视,但还是按照规矩上前询问:“来者何人?可有通传?”

萧琰拱手作揖,语气恭敬却不卑微:“在下萧琰,字子玉,应德王殿下之邀前来拜见。”

侍卫上下打量了萧琰一番,转身进府通报。不多时,一名身着青色绸缎长衫的管家快步走了出来,对着萧琰行了一礼:“萧公子,我家王爷已在府中等候,请随我来。”

萧琰点头致谢,跟着管家走进了王府。府内的景象与外面的繁华截然不同,别有一番清幽雅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栽种着各色花卉,牡丹开得正艳,芍药也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路的尽头是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几条锦鲤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走过小桥,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庭院中央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张石凳,石桌旁坐着一位身着明黄色锦袍的男子。他约莫三十岁左右,面容俊朗,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不用说,这便是德王李致了。

萧琰连忙走上前,躬身行礼:“草民萧琰,拜见王爷。”

李致抬手示意:“萧公子不必多礼,快请坐。”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萧琰道谢后,在石凳上坐下,将手中的竹篮放在桌案旁。李致的目光落在竹篮上,笑着问道:“萧公子这篮中,可是有什么宝贝?”

萧琰闻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王爷说笑了,不过是草民平日里批注的两本古籍,想着或许能入王爷的眼,便带来给王爷看看。”

李致饶有兴致地说道:“哦?那倒要好好瞧瞧。”说着,他示意管家将竹篮打开,取出里面的古籍。

管家小心翼翼地将古籍递给李致,李致接过,仔细翻阅起来。他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目光专注,时而眉头微皱,时而点头称赞。萧琰坐在一旁,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的批注能否得到德王的认可。

过了许久,李致才合上古籍,抬头看向萧琰,眼中满是赞赏:“萧公子的批注见解独到,深入浅出,可见公子学识渊博,实在难得。”

萧琰听到这话,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起身道谢:“王爷过奖了,草民不过是略懂皮毛,能得到王爷的认可,已是草民的荣幸。”

李致摆了摆手,示意萧琰坐下,然后说道:“萧公子不必过谦。本王早就听闻京城有一位萧书生,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顿了顿,又问道:“不知萧公子平日里除了研读古籍,还有何爱好?”

萧琰回答道:“回王爷,草民平日里除了读书,还喜欢游历四方,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李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萧公子此言有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本王也时常喜欢外出游历,只可惜身为王爷,身不由己,很多时候都被事务缠身,难以如愿。”

萧琰说道:“王爷心系天下,为百姓操劳,草民深感敬佩。草民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也希望能为国家和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致看着萧琰,眼神变得更加深邃:“萧公子有这份心,实在难得。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像萧公子这样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本王很希望能为朝廷引荐。不知萧公子是否愿意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萧琰听到这话,心中一动。他寒窗苦读多年,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吗?可是,他也知道官场险恶,人心复杂,自己能否在官场上立足,还是一个未知数。他犹豫了片刻,说道:“王爷的好意,草民心领了。只是草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而且对官场之事也不甚了解,怕难以胜任官职,辜负王爷的期望。”

李致理解地点了点头:“萧公子有这样的顾虑,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本王相信以萧公子的才华和能力,只要稍加历练,必定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本王不会强迫你,你可以回去好好考虑一下,若是想通了,随时可以来找本王。”

萧琰起身道谢:“多谢王爷体谅。草民回去之后,一定会认真考虑王爷的提议。”

两人又聊了许久,从诗词歌赋谈到天下大事,从民生疾苦谈到朝政弊端。萧琰发现,德王李致并非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只知享乐,而是一位心怀天下、有远见卓识的王爷。他对国家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百姓的疾苦也深感同情,并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萧琰心中对德王的敬佩之情更甚。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萧琰起身告辞:“王爷,天色已晚,草民也该回去了,多谢王爷今日的款待。”

李致也起身相送:“萧公子不必客气。今日与萧公子交谈,本王受益匪浅。希望萧公子早日给本王答复。”他示意管家送萧琰出府。

萧琰再次向李致道谢,然后跟着管家走出了安德王府。站在王府门外,萧琰回头望了一眼那朱红的大门,心中思绪万千。德王的邀请,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他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选择,但他知道,这次与德王的会面,将会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萧琰整理了一下衣衫,提着空了的竹篮,转身融入了京城的暮色之中。他的身影虽然单薄,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他知道,无论自己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会辜负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也不会辜负德王的赏识与期望。

接下来的几天,萧琰一直沉浸在思考之中。他回想起与德王的谈话,德王的话语时常在他耳边响起。他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想到了天下百姓的疾苦,也想到了官场的险恶。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踏入官场,去面对那些未知的挑战。

这天清晨,萧琰像往常一样来到城外的一座小山丘上。站在山丘上,俯瞰着京城的全貌,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害怕挑战而放弃实现理想的机会。虽然官场险恶,但只要自己坚守本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权势所屈,就一定能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实事。

想通了这一点,萧琰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一扫而空。他转身下山,快步走向安德王府。他要告诉德王,他愿意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三章萧琰见德王李致(一)(第2/2页)

当萧琰再次来到安德王府门前时,守门的侍卫已经认识他了,连忙热情地上前迎接,并迅速进去通报。不多时,管家便快步走了出来,笑着对萧琰说道:“萧公子,王爷正在府中等着你呢,请随我来。”

萧琰跟着管家走进府中,来到了之前与德王会面的庭院。德王李致正坐在石桌旁品茶,见萧琰来了,连忙起身迎接:“萧公子,你来了。快请坐。”

萧琰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王爷,草民已经想通了,愿意接受王爷的引荐,入朝为官,为国家和百姓效力。”

李致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好了,萧公子。本王就知道你不会让本王失望的。你放心,本王一定会为你引荐,让你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萧琰起身道谢:“多谢王爷。草民定当不负王爷所托,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

李致点了点头:“好。本王会尽快安排此事。你先回去准备一下,等本王的消息。”

萧琰再次道谢后,起身告辞。走出安德王府,萧琰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等待他的将会是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艰巨的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琰一直在等待德王的消息。他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更加努力地研读诗书,了解朝廷的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官场生涯做着充分的准备。

终于,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管家来到了萧琰的住处,带来了德王的消息。德王已经将萧琰引荐给了皇上,皇上对萧琰的才华也十分赏识,决定任命萧琰为翰林院编修,让他在翰林院任职,熟悉朝廷的事务。

萧琰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激动不已。他连忙跟着管家来到安德王府,向德王道谢。德王笑着说道:“萧公子,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你在那里要好好表现,多学习,多积累经验,将来必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萧琰恭敬地说道:“草民谨记王爷的教诲,定当努力学习,不辜负王爷和皇上的期望。”

从安德王府出来,萧琰的心情无比愉悦。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明媚,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庆祝。他知道,自己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去走好每一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萧琰回到住处,收拾好行李,便前往翰林院报到。翰林院的官员们对萧琰都十分热情,毕竟他是德王引荐的人,而且才华也早已传遍京城。萧琰很快便融入了翰林院的氛围之中,他虚心向老官员们请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很快便熟悉了翰林院的工作。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萧琰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无论是起草文书,还是整理典籍,他都做得一丝不苟。他的才华和努力也得到了翰林院上下的认可,很快便崭露头角。

德王也时常关注着萧琰的情况,每当得知萧琰在翰林院表现出色时,心中都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萧琰将来必定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萧琰在翰林院已经任职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萧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皇上对他也越来越赏识。

这天,皇上召集大臣们商议朝政,讨论如何解决地方上的灾荒问题。大臣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皇上听后,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萧琰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启禀皇上,臣有一计,或许能解决地方上的灾荒问题。”

皇上闻言,眼前一亮,连忙说道:“哦?萧爱卿有何妙计,快说来听听。”

萧琰说道:“回皇上,臣认为,解决灾荒问题,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可以从国库中调拨一部分粮食,运往灾区,救济百姓。同时,还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另外,还可以鼓励商人前往灾区经商,促进灾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百姓的收入。”

皇上听了萧琰的建议,心中十分满意,点头说道:“萧爱卿的建议很好,既考虑到了眼前的问题,又考虑到了长远的发展。就按照萧爱卿的建议去办,由萧爱卿负责此事,务必尽快解决灾区的灾荒问题。”

萧琰连忙躬身领命:“臣遵旨。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随后,萧琰便带着皇上的旨意,前往灾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到达灾区后,他首先深入灾区,了解百姓的实际情况,然后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他先是组织人员从国库中调拨粮食,及时发放到百姓手中,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然后,他又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百姓们看到萧琰如此尽心尽力,都十分感动,干活也更加卖力。

同时,萧琰还积极鼓励商人前往灾区经商,为商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了灾区的经济发展。在萧琰的努力下,灾区的情况很快便得到了改善,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当皇上得知灾区的情况得到改善后,心中十分高兴,对萧琰更加赏识。他下旨嘉奖萧琰,将萧琰升为吏部侍郎,让他协助吏部尚书处理吏部的事务。

萧琰接到圣旨后,心中激动不已。他知道,这是皇上对他的认可和信任,也是他努力付出的结果。他连忙前往皇宫,向皇上谢恩。

从皇宫出来,萧琰直接来到了安德王府,向德王道谢。德王见萧琰如今取得了如此成就,心中十分欣慰,笑着说道:“萧公子,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本王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你要记住,无论将来你官居何位,都要坚守本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不要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

萧琰恭敬地说道:“王爷的教诲,草民永世不忘。草民定当坚守本心,尽心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绝不辜负王爷和皇上的期望。”

德王点了点头:“好。本王相信你。你去吧,好好干,将来必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萧琰再次向德王道谢后,便离开了安德王府。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他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德王的赏识和引荐。他会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德王,回报国家,回报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