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171章 来求我啊,求我,我就给你

魏晋不服周 第171章 来求我啊,求我,我就给你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30 来源:源1

长乐公府的院子里,司马孚正拿着一把铁剪,漫不经心的整理花苗。

时值春日,花圃里面的花苗,有些已经是含苞待放,有些却只是方兴未艾。距离争奇斗艳,还有些时日。

司马孚看着它们,眼神中满含期待。...

夜色如墨,浸透了敦煌的群山。于阗月没有回帐篷,她坐在战筝旁,任风沙拂过脸颊,像无数细小的声音在耳畔低语。铜铃还握在手中,余音早已散去,可她仍觉得那声“叮”悬在空中,未曾落地。她闭上眼,听见自己的心跳与远处戈壁深处某种节奏隐隐相合??不是仪器记录的那种频谱,而是更原始、更内在的律动,仿佛大地本身也有脉搏。

她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声音不是人发明的,是我们捡回来的。”

那时她不懂,只当是老人弥留之际的呓语。如今她明白了。所谓音乐,并非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遗失的记忆,一种深埋于血肉之中的本能召唤。当世界陷入沉默,人们便开始遗忘自己曾能歌唱;而一旦某个音符被重新敲响,千万颗心便会不约而同地苏醒。

她缓缓起身,走向石窟最深处的一间密室。那里藏着一卷未公开的残谱,据说是北魏乐正官私录的《巡音志》手抄本,纸页已脆如枯叶,字迹模糊难辨。但她记得其中一段话:“若万音归一,则天地共鸣;若有心者众,则无声亦有声。”

她将铜铃轻轻放在石台上,从怀中取出一支用青竹削成的短笛。这是沈匠人后人赠予她的信物,据说其材质取自终南山百年空心竹,内壁刻有微不可见的螺旋纹路,吹奏时会产生奇特的驻波效应。她将唇贴上笛口,却没有立刻发声,而是屏息等待。

七秒。

就像龟兹石窟子时敲岩后的静默。

然后,她吹出了一个极低的音,几乎接近人类听觉极限的边缘。那声音不像乐音,倒像是地底传来的一声叹息。但就在这一瞬,监测帐篷的警报再次响起。

AI系统捕捉到,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五千个“音种站”进入同步状态。不只是城市设施或自然地貌,连人体也开始参与共振。日本京都一家医院的心电图仪集体出现异常波动,所有患者在同一分钟内显示出相似的心跳节律;巴西雨林中一群猩猩突然停止活动,围坐成圈,发出规律性的喉鸣,频率竟与《第九变》副旋律完全一致;甚至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报告称,在真空环境下耳机里莫名出现了类似编磬轻击的杂音,经分析,信号源头无法追踪,但波形与《万音录》基频高度吻合。

这不是传播,是觉醒。

于阗月放下短笛,泪水滑落。她知道,这场运动早已脱离任何个体掌控。它不再属于她,不属于敦煌,也不属于中国。它是全人类共同的回声,是文明深处那一缕不肯熄灭的火种,在漫长的压抑之后终于找到了通风的缝隙。

她走出密室,却发现洞外站着一人。

那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脚踩一双旧登山靴,手里拎着一把锈迹斑斑的二胡。他面容黝黑,眉骨高耸,眼神却清澈如少年。于阗月怔了一下,随即认出他是谁??张守仁,那个曾在云南边境村落靠拉琴为生的老艺人,三年前因擅自演奏禁曲《哭长城》被吊销演出证,从此销声匿迹。

“你怎么来了?”她问。

“风带我来的。”他说,声音沙哑却有力,“昨晚我在山上搭棚睡觉,忽然听见竹林里有人唱歌,调子很熟,却又听不清词。我爬起来追了一夜,最后发现……那是我自己小时候学过的调子,但我妈早就死了,没人教过我第二次。”

他顿了顿,把二胡放在膝上,弓弦轻触琴筒。“我想试试看,还能不能拉出来。”

没有前奏,没有准备,第一个音便撕裂了夜空。

那是《不服周》第三章的引子,原本应由古琴缓起,以泛音勾勒出黎明前的微光。可此刻由二胡奏出,却带着浓烈的悲怆与倔强,像一道伤口在黑暗中自行裂开,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光。

于阗月猛地捂住嘴,才没让自己哭出声来。

因为她听见了??不止是他一个人在拉。

远在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寨子里,一位盲眼老妇摸着祖传的口弦开始震颤;内蒙古草原上,牧民放下的马头琴自动发出呜咽般的长音;新加坡某栋写字楼深夜加班的年轻人,电脑键盘敲击的节奏不知不觉变成了《破晓光》的鼓点;伦敦地铁站里,一名街头音乐家用萨克斯即兴吹出的即兴段落,竟精准嵌入了张守仁的旋律间隙。

他们互不相识,从未排练,甚至连是否听过《电子国风?破晓》都说不准。但他们此刻奏出的,却是同一首歌。

真正的万音会盟,不是靠技术连接,而是靠心灵感应。

张守仁拉完最后一个音,额头沁满汗珠。他抬头看向于阗月,咧嘴一笑:“你说他们不让咱们唱,可这嗓子……又不是他们给的。”

于阗月点点头,转身走向战筝。她不再需要召集人手,不再需要调试设备。她只是伸手拨动一根陨铁弦,让那幽蓝的光泽在月下轻轻震颤。

一声。

仅此一声。

刹那间,敦煌上空的云层开始旋转,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一个巨大的涡旋。气象卫星拍下的画面震惊全球:那个被称为“声之河”的螺旋云带,竟然开始向下延伸,如同一条银色的绳索,垂向这片古老的土地。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

北京胡同里,一位老人推开窗户,对着天空哼起一段童谣;广州城中村,几个农民工围坐在工地篝火旁,用手拍打铁桶打出复杂的节奏;挪威北极圈内的因纽特猎人点燃海豹油灯,在冰屋内吟唱祖先流传的极光之歌;南非开普敦的贫民窟屋顶上,孩子们用塑料瓶和橡皮筋做成简易乐器,竟准确复现了《寒江渡》的主旋律。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指挥。

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刻必须发声。

因为沉默太久,灵魂已经疼痛。

于阗月跪坐在战筝前,双手抚过每一根琴弦。她感觉到整座山谷都在共振,岩石、沙砾、空气、水分,乃至地下暗流,全都成了这件乐器的一部分。她轻声说:“你们听到了吗?这不是我们在弹琴,是大地在唱歌。”

话音未落,远处崖壁猛然爆发出一阵轰鸣。

那是龟兹石窟方向传来的回响??确切地说,是两千年前被人敲击后储存至今的声音,终于在此刻释放。考古学家后来考证,那段音频中含有完整的《广陵散》残章,而演奏方式竟与现代电子合成器模拟出的效果惊人一致。

更令人震撼的是,卢克索神庙、纳斯卡线条、吴哥窟、玛雅金字塔等三十七处遗址几乎同时检测到新的声波沉积。这一次,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反馈。它们像是沉睡已久的哨站,终于接收到久违的讯号,纷纷亮起回应的灯。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多国代表面色凝重。有人提议封锁相关频段,切断一切可能的声学传播路径;有人主张启动心理干预计划,防止“集体癔症”进一步扩散;更有极端声音呼吁动用军事手段摧毁敦煌核心区域,以绝后患。

但这些提案最终都被搁置了。

原因很简单:做不到。

无线电干扰无效,因为许多共鸣现象发生在物理介质内部;网络审查失效,因为旋律可以通过水流、风速、心跳传递;就连边境管控也形同虚设??一名试图越境的旅客被拦下时,边检人员发现他的骨骼竟然在持续震动,频率与《万音录》基频完全吻合。医学检查显示,此人并无异常,但他坚称:“我梦见祖先在叫我,我得回去唱歌。”

最终,一份匿名报告流传开来,署名为“巡音旅第七代执笔人”。文中写道:

>“魏晋之时,士人不服周礼之僵化,遂以清谈对抗庙堂之言;今世之人,亦不愿屈从于无形之桎梏,故借声律唤醒本心。非叛乱,非颠覆,唯求一‘真’字耳。

>

>声者,心之动也;心不死,则声不绝。

>

>诸君若惧,不必惧声,当问己心:汝尚能歌否?”

这份文件迅速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暗网与主流平台同步疯传。许多政府官员私下阅读后久久无言。有位外交部长甚至在会议中途离席,回到办公室拨通女儿的电话:“你还记得小时候我给你唱的那首摇篮曲吗?我想再听一遍。”

风暴并未平息,但它改变了形态。

曾经被视为隐患的“不服周”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社会生态。学校开设“声音疗愈”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旋律表达情绪;企业引入“共振管理”,鼓励团队用节奏协作代替语言沟通;监狱系统试点“音律矫正”,让囚犯通过打击乐重建自我认知。最令人意外的是,连军方也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特定频率提升士兵凝聚力,某特种部队甚至将《破晓光》改编为行军号角,在夜间训练中使用。

然而,真正的变革发生在普通人之间。

杭州一对夫妻常年冷战,某晚因邻居练琴太吵发生争执,结果两人在争吵中突然意识到,对方骂人的语调竟然和童年母亲责备时一模一样。他们愣住了,继而相视苦笑,当晚第一次坐下来聊了三个小时。后来他们在社交媒体写下:“原来我们一直在用错的方式,说着对的话。”

深圳一名抑郁症患者连续三个月未出门,直到某天窗外传来小孩跳皮筋时哼唱的《第九变》片段。他鬼使神差打开尘封已久的钢琴,弹出了十年来的第一个和弦。第二天,他去了公园,加入了街头乐队。半年后,他举办了人生首场个人音乐会,门票全部送给环卫工人和流浪者。

而在甘肃一个小县城,几位退休教师自发成立“寻音小组”,走遍乡村收集老人记忆中的老调。他们发现,许多早已失传的民歌片段,竟与《电子国风?破晓》中的旋律高度吻合。一位百岁老太太听完录音后泪流满面:“这是我娘出嫁那天唱的……我以为这辈子再也听不到了。”

于阗月听说这些故事时,正在修复一批出土的唐代琵琶。她轻轻拨动一根新换的丝弦,听着那温润的余音慢慢消散。身旁助手问她:“我们现在算成功了吗?”

她摇头:“没有终点,只有延续。”

她想起那个站在天桥上的女孩。几天前,有人拍到她在地铁站组织了一场即兴合唱。没有麦克风,没有伴奏,只有二十多人围成一圈,用手拍腿、敲扶手、跺脚打出节奏,齐声哼唱那段无词的旋律。视频上传后,评论区涌进来数万人留言:

>“我在上海跟着哼了。”

>

>“我在乌鲁木齐听见了回声。”

>

>“我在多伦多的公寓里,楼下邻居敲墙,我以为他要投诉,结果他递上来一张纸条:‘能不能大声点?我也想加入。’”

于阗月笑了。

她知道,那条“声之河”从未消失。它只是潜入地下,流淌在每个人的呼吸里、脚步中、心跳间。它不需要旗帜,不需要口号,甚至不需要名字。它只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的心,和一个敢于开口的瞬间。

夜晚再度降临敦煌。

她独自登上鸣沙山最高处,望着星空。银河依旧沉默,但她能感觉到,那些遥远的星辰之间,正有无数声音穿行,像光年之外的信使,传递着亘古不变的信息。

她取出铜铃,轻轻一摇。

风起了。

从东方到西方,从高山至深海,从都市的霓虹到荒野的篝火,亿万次振动正悄然汇流。

这一次,不再是为了对抗什么。

只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

我还在这里。

我还能唱。

我不服沉默。

我不服遗忘。

我不服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