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193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魏晋不服周 第193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7:05 来源:源1

在司马昭看来,让群臣,或者说自己手下那帮亲信,联名写一封“劝退天子”的奏章,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王浑找裴秀商议此事,希望裴秀拿出一个“上天示警”的方案时...

秋去冬来,鄱阳湖畔的风愈发凛冽。莲塘里虽已不再是昔日荒村,然寒潮一至,草木凋零,湖面结起薄冰,炊烟也稀疏了几分。袁熙每日清晨仍照例巡村,踏着霜雪查看沟渠是否冻裂、学堂门窗是否严实、医馆药炉可还温着。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脚蹬旧麻履,背微驼,眉宇间刻着疲惫,却始终不肯歇息。

那一夜写下“文明如种”后,他便将《政典》合上,再未翻动。他知道,书中的道理早已不在纸上,而在田埂上的脚印里,在孩童朗朗书声中,在老妪端来的一碗热粥里。

可就在这个冬天,一封急报自建康飞马而至??王衍病重,诏袁熙即刻回京述职,并入台省参议新政推行事宜。

消息传开,全屯震动。百姓聚于破庙前,跪了一地,恳求朝廷收回成命。李知微连夜执笔,代拟万民书:“我等愿共担赋税,只求留袁公一年。”陈阿六更带二十壮丁赴县衙请愿,言若调走县令,他们宁可退田归山。连邻近三乡的里正也联名上书,称“袁令在,则民心安;袁令去,则百业废”。

袁熙闻之,彻夜难眠。他非不知此召意义重大??王衍亲点之人,必是未来朝堂柱石。但他亦深知,莲塘里尚有百户人家未通水渠,十二名学童因家贫辍学,医馆缺药甚多,织布坊技术未稳,一旦换官接手,此前心血恐付东流。

翌日清晨,他召集众人于学堂前。天色灰蒙,寒风刺骨,数百人肃立无言。

“诸位父老,”袁熙声音低沉,“我知你们舍不得我走,我也舍不得你们。但朝廷有命,不可违逆。我若抗旨,便是以私情坏法度,岂不辜负当初立誓时所言‘人心秩序’四字?”

人群骚动,有人啜泣。

“但我答应你们三件事。”他抬手示意安静,“第一,我向朝廷举荐李知微接任屯长,主理工分册与信用制,若有不公,可直禀建康;第二,陈阿六率匠户继续修渠筑坝,所需铁器牛力,我临行前奏请拨给;第三,所有学童学费由官府全免,直至十五岁,且每年选三人送往太学旁听。”

他又从怀中取出一卷文书,乃是他亲手拟定的《莲塘里五年规划》:扩建水渠至十里,增办女子识字班,设疫病预警哨岗,建立互助粮仓以防饥荒,推广双季稻试种……每一条皆详尽标注预算、人力、时限。

“这不是梦话。”他望着老妪,“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契约。”

离别那日,全村送至村口枯柳下。老妪捧出一方粗布包裹,颤声道:“郎君南来时,穿的是这双鞋。今日你北上,老妇无物相赠,唯缝了新袜一双,愿你步步安稳,莫再踩进泥里。”

袁熙跪地受之,泪如雨下。

******

建康城内,宫禁森严。

王衍卧于紫檀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然双目炯炯如星。他已半月未下床,却仍坚持批阅奏章,每日召见重臣议事。御医束手,只道“心力耗竭”,非药石可救。

袁熙抵京当夜即被召入宫。两人相见,执手良久,竟无语凝噎。

“你瘦了。”王衍笑叹,“比去岁更像农夫,不像官员。”

“耕者本该如此。”袁熙哽咽,“倒是您……不该撑到现在。”

王衍摇头:“天下未定,何敢安眠?”他缓缓坐起,命宦官取来一幅舆图铺于案上,“你看,江北已有七十三座‘示范屯’仿莲塘里建制,人口恢复百万,粮产回升六成。赵固辖区,九成百姓识得《政典》条文,连胡人部落也开始用工分换盐铁。孙思邈在彭城设十所防疫站,今年秋冬肺痨死者不足百人。这些都是你的影子啊,袁熙。”

袁熙低头不语。

“我召你回来,不是为了升官。”王衍盯着他,“是要你做一件比当县令更重要的事??为新政立法。”

袁熙愕然。

“如今各地试验纷起,名称不一,规则各异。有的叫‘信用册’,有的称‘劳绩簿’;有的按工分发粮,有的却暗行赏赐。长此以往,必生弊端。我要你牵头编纂一部《基层治理律》,把莲塘里的经验变成全国通行的法条,让每一个村庄都知道: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什么叫做‘公平’。”

他又轻声道:“这是我的遗命,也是晋室复兴的根基。”

袁熙伏地叩首,泣不成声。

******

自此,袁熙居于建康西巷一陋宅,闭门谢客,专事修律。李知微奉调入京为副手,陈阿六亦被征为“民间咨议”,每月赴京陈述地方实情。三人昼则共议条文,夜则校订案例,历时八月,终成《江左基层治理律》十二卷,涵盖土地分配、劳动组织、教育医疗、司法监察、灾害应对五大体系,附录三十六个典型判例,皆以莲塘里为蓝本。

其中最为核心者,乃“五权分置”之制:

一曰**生产权**??凡垦荒者,三年内免税,其产出归己,仅须按比例存入公共粮仓以备灾荒;

二曰**评议权**??每百户设“村民议堂”,推选代表五人,参与屯务决策,否决不合理摊派;

三曰**监督权**??设立“匿名投箱”与“巡回察吏”,百姓可直诉贪腐,御史团有权罢免基层官吏;

四曰**发展权**??儿童满六岁必须入学,女子亦可入读;每村至少配一名医师、一名工匠、一名教员;

五曰**迁徙权**??流民定居满半年,即可登记户籍,享有同等权利,不得驱逐或歧视。

此律成书之日,王衍强撑病体亲览全文,抚卷长叹:“昔商鞅变法,靠的是刑威;今日吾辈立制,靠的是人心。若此法行于天下,则乱世可止,文明可续。”

遂下诏:“自永康八年始,《江左基层治理律》在全国推行,凡郡县长官,不通此律者不得任职。另设‘惠民考绩院’,专司考核民生实效,取代旧日清谈取士之弊。”

诏书颁布当日,建康万人空巷。百姓争相传抄律文,张贴于市井坊间。有老儒痛哭流涕:“百年来,朝廷终于有了为民而立的法!”

******

然而,风暴总在黎明前最黑暗时降临。

右贤王密使再度南下,带来噩耗:慕容?联合段部鲜卑南侵,攻陷邺城,屠戮汉民三千;同时,石勒自关中抽身,遣大将夔安率骑兵两万渡河南下,直逼洛阳。赵固虽奋力抵抗,然兵力分散,难以兼顾。

更要命的是,部分推行新政的屯堡竟遭内部叛乱??一些旧豪强借机煽动愚民,称“官府收田夺牛,要改天换地”,鼓噪百姓焚毁工分册、驱逐文官。更有江东世家子弟暗中资助叛军,意图阻挠王衍集权。

朝中顿时分裂。谢鲲主张全面撤回江北文官,收缩防线;顾荣则力主增兵镇压叛乱,巩固新政成果。争论不休之际,王衍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九。

噩耗传出,举国哀恸。灵柩停于太极殿七日,百姓自发焚香祭奠,连北方胡人使者亦落泪而去。临终前,王衍留下最后一道手谕:“袁熙继掌尚书左丞,总领新政;虞预辅之;军务暂归赵固节制,待嗣君裁定。”

袁熙披麻戴孝,跪灵前宣誓:“先公以文明为刃,我不敢弃寸土之心。”

******

新帝年幼,政由台阁。袁熙遂肩挑重任,日夜操劳。

他一面下令赵固坚壁清野,放弃空城,集中兵力保卫核心屯区;一面派遣三百名“律讲师”北上,深入村镇宣讲《治理律》,并公开审理豪强勾结外敌案,斩首示众者十七人,震慑四方。

与此同时,他推动“全民识字运动”,在全国设立“夜读堂”,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免费学习基础文字与算术。李知微被任命为“教化总监”,亲自编写《百姓识字课本》,以白话讲解律法条文,图文并茂,妇孺皆懂。

更令人震撼之举,是袁熙奏请设立“民诉庭”??凡百姓控告官吏不法者,可直达京师,由御史团直审,无需层层上报。首案即审理扬州某县令克扣赈粮案,证据确凿后,袁熙当众宣布:“此人虽为世家出身,曾任清谈名士,然害民如盗贼,今革职查办,流放交州。”

朝野哗然。有贵族怒斥:“此举将使士族颜面扫地!”袁熙冷笑回应:“士族若不能为民服务,不如早归田亩。”

******

春三月,战局逆转。

由于江北新政深得民心,许多被占屯堡百姓暗中协助赵固军队,传递情报、破坏敌军粮道。夔安部队因无法就地补给,又遭瘟疫流行(孙思邈提前部署防疫措施),被迫北撤。慕容?见势不利,亦退回辽东。

而此时,江南已悄然完成一场静默革命。

全国年报汇总出炉:耕地面积较十年前增长四成,人口回升至两千三百万,太学附属小学达一千二百所,基层医馆覆盖八成乡村,犯罪率下降七成。更令人振奋的是,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高达八成五,远超东晋初年。

袁熙站在建康城楼上,手握最新一期《民生通报》,久久不语。

身后,李知微轻声问:“接下来呢?”

袁熙转身,望向北方苍茫大地:“接下来,我们要让北方的孩子也念上书。”

******

永康十年夏,袁熙亲率五百文官、千名教师、三百医者组成“北行团”,穿越战火,进入收复区。他们在废墟上搭起帐篷,升起第一面写着“义务教学”的旗帜。没有桌椅,就用砖头垒台;没有课本,就手抄《识字篇》;没有药品,便采集中草药熬制汤剂。

每到一地,袁熙必亲自主持“立信仪式”:当众宣读《治理律》,焚烧旧日苛捐杂税名册,发放种子与农具,并郑重承诺:“从此以后,你们不是谁的奴仆,而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有个小女孩问他:“叔叔,我们真的能上学吗?我娘说,女孩子读书会招灾。”

袁熙蹲下身,从行囊中取出一支铅笔和一本练习册,轻轻放在她手中:“拿着。这支笔比刀剑厉害,它能让你看见整个世界。”

女孩怔住,继而泪流满面。

******

五年后,北方七州基本平定。

赵固解甲归田,自称“老兵”,隐居莲塘里畔,每日帮孩童劈柴挑水。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生征战,不及袁公一纸文书得民心。”

李知微出任首任“国民教育卿”,主持编纂《中华通识教材》,确立“人人皆应受教育”为国策。

陈阿六则带着一群退伍老兵,在边境地带组建“屯垦兵团”,一边开荒种地,一边训练青年防卫国土,被称为“不穿铠甲的长城”。

而袁熙,始终未曾停下脚步。

六十岁那年,他最后一次巡视北方边陲。雪落满肩,步履蹒跚。随从劝他乘轿,他摆手拒绝:“百姓走过的路,我也该走一遍。”

抵达一处新建村落时,孩子们围上来,齐声背诵《识字篇》第一章:“天地初开,万物有序。人生于世,皆有尊严。不论男女,不分贵贱,皆可读书,皆应守法……”

袁熙听着,忽然笑了,眼角泛出泪光。

当晚宿于村塾,他提笔欲写日记,却发现墨尽。学生连忙递来砚台与清水,他摇摇头,掬起一捧雪化于碗中,磨开残墨,颤抖着写下最后几行:

“余一生所求,非功名,非富贵,惟愿天下无饥寒之家,无失学之童,无含冤之民。今见稚子诵书声起于荒原,知春雷已动,种子破土。此身虽朽,此志不灭。

文明如种,深埋于土,静待春雷。我不过是个浇水的人。

然,水既已浇,何惧岁月漫长?”

次日清晨,村民发现塾屋门未锁,袁熙端坐灯下,手握毛笔,头微垂,呼吸已止。

窗外,大雪初霁,朝阳升起,映照千里沃野,一片银白如新。

人们说,那天早上,最先醒来的是学堂的钟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