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194章 南风

魏晋不服周 第194章 南风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7:05 来源:源1

石守信给了麾下那些世兵制将领们三天时间考虑,让他们三天后再来刺史府衙商议这件事。

可是当天刚刚入夜,李亮就找上门来了。

二人在府衙书房里落座之后,李亮便开口说道:“关于均田之事,今日李某询...

雪光映着窗纸,屋内静得能听见炭火崩裂的轻响。袁熙的笔尖悬在半空,墨迹未干,最后一行字如霜枝横斜:“然,水既已浇,何惧岁月漫长?”他的手缓缓垂下,笔坠入砚中,溅起一点残墨,像一滴凝固的眼泪。

村童们不知何时已聚在门外,踮脚往里张望。有人看见先生不动,便怯生生唤了一声“袁公”,无人应答。那声音颤抖起来,又叫了一遍。老塾师闻声赶来,推门而入,只见袁熙端坐如常,面容安详,唇角微扬,仿佛只是沉入一场久违的梦。他伸手探鼻息,指尖触到的却是冷玉般的寂静。

“先生走了。”老塾师跪地叩首,声音嘶哑。

消息如风过野,瞬时传遍村落。百姓纷纷放下手中活计,披衣冒雪而来。有人捧来新蒸的米糕??那是袁公最爱吃的粗食;有妇人抱着自家孩子,跪在门前磕头,说这娃儿是靠新政粮仓活下来的;一位白发老翁拄杖而来,颤声道:“我七岁为奴,五十始知自己姓张……皆因袁公之法。”众人无哭声,只默默围成一圈,守着那间小小的村塾,如同守护一粒不肯熄灭的星火。

三日后,灵柩启程南返建康。五百里路,沿途村庄自发设祭。有的摆一碗清水,象征清廉;有的挂一盏油灯,寓意启蒙;最北边一个胡汉杂居的屯子,族长率全族跪拜,献上一把铁犁??那是他们毁弃战刀后铸的第一件农具。

建康城门大开,百官素服出迎。天子亲题挽联:“立法定心,播文明种;鞠躬尽瘁,作社稷臣。”李知微扶棺痛哭,几度昏厥。陈阿六带着屯垦老兵列队十里,每人数步一跪,直至城门口。百姓夹道焚香,纸钱如雪纷飞,竟使日光黯淡。

葬礼之后,朝议再起。有人提议追封袁熙为“文正公”,列入宗庙配享;也有人说当树碑立传,令子孙永记其功。李知微却在廷会上沉默良久,终起身奏道:“袁公一生拒虚名、务实政。若真要纪念他,请让《治理律》一字不改,年年宣讲于乡里;请让‘夜读堂’灯火不熄,哪怕偏僻山沟;请让每一个孩童入学第一日,都背诵他写的那句‘不论男女,不分贵贱’。”

天子颔首,诏曰:“自今以后,每年春分定为‘耕心节’,全国停役一日,专讲《江左基层治理律》,并由地方官亲授《识字篇》第一章。此非祀一人,而是祭万民之心。”

******

时光流转,十年如梭。

昔日战火焦土之上,麦浪翻涌。北方七州早已不见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阡陌纵横、渠网密布的良田。每一村口皆立石碑,刻着《五权分置》全文,风雨难蚀。女子识字班普及至边陲,有少女凭一手好字考入太学附属书院,成为史上第一位女律讲师。她授课时总在案头放一支铅笔??据说是从莲塘里纪念馆借来的复制品。

李知微主持编纂的《中华通识教材》已刊行百万册,连西域商旅也争相购阅。书中不再单讲圣贤语录,而是将算术、农事、医理、律法融于一体,开篇仍是那句朴素的话:“人生于世,皆有尊严。”

陈阿六率领的“屯垦兵团”并未解散。他们在长城沿线开辟万亩良田,同时训练青年习武修文,形成“半耕半防”之制。每逢秋收,兵团会派代表南下建康,向惠民考绩院递交《民生实录》,内容详尽到某村某户缺牛一头、某渠某段需疏浚三丈。这些报告从不走礼部文书流程,而是直送御前,皇帝批阅后须三日内回应。

赵固活到八十二岁,临终前让人把他年轻时穿的铠甲铺在床前。他望着那身斑驳铁片,忽然笑道:“当年以为杀敌才是报国,如今才懂,袁公用一支笔,护了千万人命。”他留下遗言:葬时不许用鼓乐,只需请村塾孩子齐诵《识字篇》。

******

然而,太平之下暗流未息。

江东世家虽表面遵从新政,私底下仍有不满。他们称袁熙为“布衣宰相”,讥讽李知微“教化过度,乱了尊卑”。一些贵族子弟拒绝参加夜读堂考试,认为“与贩夫走卒同卷,辱没门楣”。更有甚者,在家书中直言:“此等法令,不过哄愚民耳,岂能长久?”

这类言论悄然蔓延,尤其在年轻士族中滋生。他们未曾经历战乱饥荒,不知旧制之酷,只觉新政束缚太多??田产不得随意兼并,佃户可凭工分赎身,连家中婢女都能去夜读堂学字,回来竟敢抬头说话!

永康二十年冬,一场风暴悄然酝酿。

会稽郡爆发“墨讼案”:一名寒门学子通过夜读堂考核,被任命为县佐,上任首日便查处当地豪强偷税漏赋。豪族震怒,联合族中秀才撰写《斥伪学疏》,指责新政“以术乱道,以吏代儒”,并将该生所执《治理律》称为“市井契约,不足为法”。更有激进者夜闯夜读堂,烧毁课本,殴打教员,高呼“还我清谈!还我九品!”

此事震动朝野。地方官畏于豪势,迟迟不敢缉拿凶手。消息传至建康,李知微拍案而起,亲自带人赴会稽查办。她不是孤身前往,而是携三百名夜读堂毕业生同行??其中有农夫、织妇、船工、樵夫,人人手持一本《百姓识字课本》,胸前挂着“民考合格”的铜牌。

抵达会稽当日,她在府衙前搭台开讲,连续三日宣讲《监督权》与《评议权》条文。她指着那些被烧焦的课本残页,朗声道:“你们烧得掉纸,烧不掉人心。今天这个县佐是种田人家的儿子,明天还会有更多。只要法律尚存,就没有谁天生高贵,也没有谁注定卑贱!”

百姓闻声而来,越聚越多。第三日,万余人自发围住豪族庄园,要求交出纵火者。李知微下令拘捕主谋十七人,其中不乏名门之后。审判公开进行,她亲自主持,引用《治理律》第三卷第十二条:“凡阻挠教育、破坏公共设施者,视同妨害民生,处三年苦役,剥夺三年选举权。”

判决宣布时,有人嚎啕大哭,有人破口大骂。一位老士族当庭撕碎家谱,怒吼:“我祖曾任中书令,今日竟被一妇人治罪!”李知微冷冷回应:“你祖若在天有灵,当问自己:可曾让一个失学孩童念过书?可曾给一个贫妇发过药?若无,何谈荣耀?”

此案终结后,朝廷顺势颁布《教育保障令》:今后凡阻挠夜读堂运行者,无论出身,一律严惩;各地夜读堂教师纳入官俸体系,享受与县丞同等礼遇。同时设立“袁熙奖学金”,每年选拔百名寒门子弟免费进入太学深造。

******

又五年,天下大治。

人口突破两千八百万,耕地面积达汉末鼎盛时期九成。更令人惊叹的是,识字率从十年前的不足两成跃升至六成以上,江南部分地区甚至达到八成。百姓不再迷信巫祝,生病先找医馆,纠纷首选议堂调解,连婚丧嫁娶也开始按《治理律》中的“平等婚约”条款签订文书。

孙思邈寿至百岁,临终前将毕生医案汇编成《惠民方鉴》,特别强调:“防疫之要,不在药,而在人。”他提出“百村一医”计划,建议国家持续培养乡村医师。其弟子继承遗志,在岭南建立第一所民间医学院,招生不限户籍、不论性别。

与此同时,技术革新悄然兴起。莲塘里织布坊改良的“双轴纺车”传入江北,效率提升三倍;陈阿六组织老兵研发“曲辕犁”,适应山地耕作;更有巧匠受工分制启发,发明“计功钟”??一种能自动记录劳作时间的机械装置,用于监督官营作坊。

这些变化,都被收录进每三年发布一次的《民生通报》中。这份原本仅供官员参阅的简报,如今已成百姓抢购之物。茶馆酒肆常有人高声朗读:“今岁新增夜读堂一千二百所,北方婴儿死亡率下降至千分之十四,女子入学比例达百分之四十一……”

就连北方胡人部落也开始效仿。慕容?之孙遣使南下,请求派遣律讲师和医师,并送来一份用汉文书写的《自治约章》,第一条便是:“吾民亦当有生产权与评议权。”使者说:“我们见过你们的孩子读书,也见过你们的老人领药。那样的日子,我们也想要。”

******

然而,真正的挑战从未远离。

永康三十六年,长江大涝,数十县被淹。朝廷紧急启动《灾害应对律》,开放互助粮仓,调拨船只救援。但灾情严重,仍有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此时,旧势力再次抬头。有御史弹劾惠民考绩院“虚报政绩”,称“百姓安居乃天恩,非新政之功”;另有学者著书《复古论》,鼓吹恢复九品中正制,主张“士庶有别,不可混淆”。

更危险的是,一批年轻军官开始质疑文官掌权。他们曾在前线浴血奋战,却见文吏凭借一张试卷便可执掌一方,心中不服。有人私下议论:“我们拼死守土,他们坐在屋里写字就能升官?”

危机再现之际,李知微已年逾古稀,卧病在床。她召来陈阿六与几位老同事,在灯下密议良久。次日,她强撑病体入宫,面见天子。

“陛下,”她声音微弱却坚定,“三十年前,王衍公以心力燃火;二十年前,袁公以性命浇水;今日之患,不在外敌,而在人心渐忘根本。若不重申初心,恐文明之种将腐于温床。”

她呈上一道奏章,名为《三问策》:

一问天下官员:汝每日所行,可对得起《治理律》中任一条款?

二问士族子弟:汝之尊贵,是来自祖先功业,还是自身为民付出?

三问军中将士:汝保家卫国,究竟是为皇权私器,还是为百姓安宁?

她建议:自此年起,所有官员晋升,必须通过“民心测评”??由辖区百姓匿名评分,低于七成满意者不得提拔;所有贵族子弟欲入仕,须先在夜读堂任教一年;所有军官升迁,须提交一份《民生调研报告》,证明其驻地百姓生活改善。

天子览罢,久久不语。最终提笔朱批:“准奏。另加一条:今后皇子成年,须赴最偏远村寨任‘实习屯长’一年,不通《治理律》者,不得继位。”

******

春日清晨,莲塘里新学堂内书声琅琅。

一群十岁左右的孩童正在背诵《识字篇》第一章。教室墙上挂着袁熙的画像,下方写着一行小字:“他走过的路,我们都该走一遍。”

窗外,陈阿六正带着几个少年修理水闸。他头发全白,动作却依旧利落。一个小女孩跑进来喊:“陈爷爷!老师说今天要讲袁公的故事!”

老人笑了笑,拍拍手上的泥:“去吧,好好听。那是个下雨天,他穿着破鞋走进村子,说什么‘我要让你们都活得像人’……我当时不信,现在信了。”

课上,老师展开一幅泛黄的手稿复印件,正是袁熙最后那篇日记。孩子们传阅着,一个个睁大眼睛。

有个男孩举手问:“老师,文明到底是什么?”

老师没有立刻回答。她推开窗户,指着远处金灿灿的麦田、整齐的村舍、奔跑上学的孩童,还有天空中盘旋的纸鸢。

“看见了吗?那就是文明。”她说,“它不在宫殿里,不在史书上,而在每个人都能吃饱饭、念上书、说出心里话的地方。”

风拂过原野,带来泥土与青苗的气息。阳光洒满大地,照在每一张年轻的脸上,宛如春雷过后,万物初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