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 第35章 丞相墓前柏森森

魏晋不服周 第35章 丞相墓前柏森森

簡繁轉換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8 03:14:30 来源:源1

第35章丞相墓前柏森森(第1/2页)

就在去年,蜀汉皇帝刘禅顺从民意,下诏在汉中勉县为诸葛亮修建了第一座祠庙,并在墓前植柏树五十四株。所以诸葛亮墓,包括祠庙,看起来都非常的新,而且经常有人来扫墓。

此前,还有专人日常管理。不过魏军来了以后,那些人就躲起来不知道去哪里了。

躲避战乱嘛,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值得好奇的。

傍晚的时候,石守信带着麦粥、面饼、时令果蔬来到武侯墓的祠庙内。那座诸葛武侯的雕塑,看上去栩栩如生。毕竟是刚刚建成没有多久,上面的漆都没有脱落。

石守信命孟观等人摆上那些朴素的祭品,随即命他们在外面等候。

“丞相,您曾说过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石某便献上朴素祭品聊表敬意。”

他跪在雕像前的软垫上,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雕像当然不可能说话,整个祠庙大堂内寂静无声,带着一股难言的神秘感。

石守信看着栩栩如生的诸葛武侯雕像轻声问道:

“丞相,蜀国这次要亡了。人心思变,险固的山河,还是挡不住水滴石穿的岁月侵蚀。

蜀地的百姓们累了,他们不想送自家的子弟去北伐,去完成那个虚无缥缈,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的复兴汉室。

人老了会死,国家老了会衰,世上既没有不死之人,也没有不亡之国。大汉已经亡了,这是天命,也是天意。

您为了复兴汉室奋斗一生,感觉值得么?”

他佩服知行合一的人,无论那个人是秉持什么观点,只要能身体力行去实践,那么就是值得尊重的。

很显然,这座墓的主人诸葛亮就是如此。不过石守信问的那个问题,早已作古的诸葛亮,显然不可能给出答案。

石守信脸上露出一丝嘲讽,继续说道:“魏军入蜀之后,将会有一场浩劫,很多人都会死。在人算虎,虎亦算人的游戏里,多少人可以全身而退呢?丞相,您说他们可笑不可笑?”

魏军之中很多人都不知道,等他们去了蜀地以后,不知道会遇到多少“惊喜”。

“丞相啊,我是个俗人,没有您那么高尚。我利用将死之人博取名声,还勾搭寡妇,实在不是什么好人。

司马家将来搞出来的那些破事,我真的兜不住,谁行谁上吧。

在这乱世,我能保证自己活着,能保护我的家小,就已经很不容易,没法想太多。

先贤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可能就做点小善事,天下大同什么的,我是不敢想的。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司马家的人,可不值得我去效忠。

所以,您就相信后人的智慧吧,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永嘉之乱。

伐蜀灭蜀都是天意,非人力可以阻止。

在下今日来此打扰了,罪过罪过。”

石守信长叹一声,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后,起身出了祠庙。

等他走出武侯墓的时候,外面已经是漫天星斗。孟观好奇的上前询问道:“石监军,您刚刚在祠庙里好久……”

后面的话,孟观没说,也没必要说出口。天快黑了,还在祠庙里跟已经作古的人说话,难道是希望他们显灵么?

反正孟观是不理解的。

“回大营歇息吧。”

石守信满身疲惫的说道,懒得解释什么了。

一行人回到钟会大营内,刚刚走进营门,石守信就被一个哨兵带到了某个军帐内,值守的亲兵他认识,就是卫瓘身边的人。

得知他回来了,卫瓘连忙将其迎进军帐,二人落座之后,卫瓘将一个木盒子递给石守信,盒子不仅上了铜锁,而且一圈缝隙都涂抹了火漆,显然是保密程度很高。

“明日天亮就走,不过不是去洛阳而是去长安,大将军现在已经坐镇长安了。”

卫瓘沉声说道。

石守信接过盒子,只是作揖行礼,一句话都不说。

“今日我卜了一卦,乃是易经中的第五十七卦。”

卫瓘看石守信接过盒子,慢悠悠的说道。

作为文人必读之书,石守信对《易经》还是有些了解的,起码六十四卦里面每一卦是什么意思,他心里都非常清楚。

“风?”

石守信疑惑问道。

“对,就是风。阳安关破,起风了。”

卫瓘意味深长的说道。

石守信隐约猜到了某些事,只是心中还不太确定。

“风乃山雨欲来之兆,究竟是乘风而起,还是随风飘落呢?”

石守信反问道。

“卦象不过预示而已,人终究是人,不会被卦象所摆布,这便是所谓的事在人为。

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卦象也就废了,显示什么都不可能实现。

天命无常,这卦象也有正反两说。你问卫某,卫某也无法揣摩天意。”

卫瓘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笑道。

“明白了,那下官明日天亮便启程。”

石守信不想再跟卫瓘打哑谜了。

他拿着盒子站起身离去,刚刚走到军帐门口,卫瓘忽然叫住他道:“如果大将军没有派你回来送信,那么你就在长安听命,不必来汉中了。如果你遇到什么麻烦,可以来找我。”

“下官明白。”

石守信面色平静说道,随即出了军帐。卫瓘这番话似乎有深意,但石守信暂时还无法参透其中奥妙。

来到自己的军帐内,石守信命令孟观在门口守卫,没有自己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军帐。

包括孟观本人在内。

石守信从袖口里摸出一个精致的小铁片,先用它小心翼翼的刮去木盒子上的火漆,然后找来一根特制的铜丝,将其插入铜锁之中,轻轻的试探着扭动。

随着铜丝一进一出一转,就听到“咔”的一声,铜锁应声而开!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长出一口气。

少府就是专门研究器械的,有个同僚精通这种机关锁钥,石守信跟他学了几招,今日果然就用上了,这就叫技多不压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5章丞相墓前柏森森(第2/2页)

木盒子里面都是书信,乍一看数量不少。

有卫瓘的,有羊琇的,有杜预的,有胡烈的,还有很多没听过名字的人写的信!

看起来都是魏军里面中高级将领的信,非常重要。石守信一封一封拆开看,结果大吃一惊。

杜预说钟会跟蜀地将领眉来眼去的,书信往来频繁,有可能会据蜀地而自立,做下一个刘备。

胡烈说钟会狂妄自大,入蜀之后可能有不轨举动。

羊琇说得更直接:钟会必反。

只有卫瓘不置可否,说大军会在稳固阳安关的防守以后班师回长安。

果不其然,军中很多将领当面对钟会毕恭毕敬的,私底下小报告一大堆,绝大部分都是说钟会坏话的。

不过按照规矩,军中将领的书信要送回洛阳,必须要交给大都督或者监军过目。这些应该就是军中很多将领向卫瓘投诉钟会的“告密信”。

至于卫瓘看过没有,那就很难说了,反正所有书信都没有封口。

石守信还找到一份报功的文书,上面有很多人的名字,不过没有他的。

石守信立刻磨墨提笔,将这些书信全部誊抄了一份,然后用一块丝绸将其紧紧裹住,贴身放好。

不紧不慢的将木盒子的书信还原,上锁,重新涂上火漆。石守信左看右看,觉得应该没什么破绽了,于是收好木盒子,躺下睡觉。

……

长安,那略显破败的关中都督府内,司马昭正在书房里办公。

他身边整理文案的人,是西槽属劭悌。司马昭眼角余光看到劭悌有好几次都是欲言又止,于是将笔放在笔架上,抬起头有些不满的询问道:“有话就说,何必如此?”

“大将军,此番让钟会领兵伐蜀,实在是不妥。钟会野心极大,如今手握重兵,难保不会有作乱的心思。

如今换帅,还来得及。”

劭悌苦劝道。

“朝中坚定伐蜀的人,仅有钟会而已。就连司马氏姻亲羊祜都反对伐蜀,其他反对的人就更多了,不让钟会领兵,我还能让谁去呢?”

司马昭反问道。

劭悌无言,因为真实情况确实如此,或者说,这么“凶险”的活计,只有钟会愿意干。

看到劭悌不说话了,司马昭安慰他道:“钟会攻下汉中,本地蜀国百姓畏惧魏军,不可能支持他这个敌国统帅。而军中将士家小都在中原故土,也不可能跟着钟会瞎胡闹,你就放心吧。”

不得不说,这话确实有些道理,劭悌顿时附和了几句,不再提起此事。

处理完公务,司马昭正要起身离去,到城外逛逛,忽然听侍从禀告,说是贾充求见!

一见面,贾充就对司马昭问道:“大将军,您信任钟会么?”

司马昭答道:“我自然是信任钟会的,就算是派你领兵伐蜀,我也一样信任你。”

贾充无语了,后面的话压根就说不出来,只好对司马昭作揖行礼,找了个借口告退。

等贾充离开后,司马昭才离开都督府,回到自己在长安的别院。

夜很长,司马昭无心睡眠,躺在书房的榻上,思考着伐蜀之战后的事情。那时候,他已经是晋公了,很快晋国就会取代曹魏,他会成为皇帝。

司马昭有个心病,也是因此而来:

过继给司马师的次子司马攸,是未来权力传承的一个极大隐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司马家夺取政权,改朝换代后,司马懿要不要追封为帝?

那必须的。

司马师要不要追封为帝?

那……也是必须的,因为长幼有序。

所以问题来了,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嫡长子,司马师被追封为皇帝,司马攸就是正统。

而司马昭当了皇帝,他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也应该是皇帝,司马炎也该是正统。

那司马炎和司马攸,究竟谁是正统呢?

现在朝臣们多半会支持司马炎,这个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如果司马炎的儿子不争气,那么皇太孙和另一个“嫡长子”司马攸比,谁更正统一些呢?

别人怎么想,司马昭不太清楚。

大概,朝中大臣们,会有很多想法吧。

所以司马昭考虑的是,他必须尽快把司马攸“要回来”。

这样的话,司马炎就是司马攸的亲兄长。长幼有序,司马炎的子嗣便是理所应当的正统,也是堵死司马攸夺权的路子,让他死了这条心。

然而,立嗣如立国,送出去的孩子,哪有那么容易能要回来的呢?

司马昭为这个事情很是烦闷。

正当他心中烦闷之时,王元姬推开房门,走到他身边,坐到床榻之上。

“钟会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太过一定会作乱,不能委以重任。

此番伐蜀,钟会必反。”

王元姬一见面就沉声说道。

“我让钟会领兵伐蜀,自有用意。”

司马昭冷哼一声说道。

“噢?是什么用意?”

王元姬捏着司马昭的手,漫不经心问道。

“哼,邓艾是征西将军,钟会是镇西将军,钟会虽然统筹全局,但邓艾的官职,还略高于钟会。

二人必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叛。

诸葛绪是雍州刺史,刘钦是魏兴太守,他们四人互不统属,只是名义上听从钟会。

而且这四部兵马,也分属四区,各部军官只熟悉本军,不熟悉其他。

四军联合起来的可能微乎其微。

这么一个部署,钟会如果要反,他如何做得到?”

司马昭眼中寒光闪过,显然是早有部署。

听到这话,王元姬也不再说什么。

司马昭站起身,背对着王元姬叹息道:“钟会参与机要十多年,知道太多的事情。此人不除,我心难安。”

“那就静候佳音吧。”

王元姬随口说了一句,随即缓缓退出书房。她本有话想说,看到司马昭的模样,又不想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