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 第115章 节节胜利(二)桂系和转折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第115章 节节胜利(二)桂系和转折

簡繁轉換
作者:爱吃番茄炒蛋的猫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8 03:14:35 来源:源1

第115章节节胜利(二)桂系和转折(第1/2页)

"通知前线的部队,暂时不要对这支部发动袭击,看看他们究竟想要做什么?"

"尽量俘虏几个对方的士兵,打探一下巨港的情况。"

就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国和荷澜殖民政府在互相试探的时候,婆罗洲上的爪哇**队已经成功控制南加里曼丹省和中加里曼丹省,正在向新桂系的兰芳自治邦国和荷澜的巴厘巴板进军。

婆罗洲兰芳国(西加里曼丹省)的吉打邦,新桂系的全军指挥部内。

"桑代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小诸葛看着西加里曼丹省的地图向身边的参谋人员问道。

爪哇国的军队想要进攻兰芳,就目的的情况来说,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沿海的道路,必须经过吉打邦才能进去兰芳。另一条是在内陆地区,必须经过桑代地区才能进去兰芳。

考虑到婆罗洲雨季的影响,新桂系现在把主力部队都放在吉打邦这边,而在桑代那边只有一个旅的兵力。

"长官,桑代地区因为最近因为雨水暴涨的缘故,道路已经大规模坍塌,甚至出现山体滑坡。"

"第一独立旅的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爪哇国的侦察部队,独立旅的旅长认为爪哇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通过桑代地区进去兰芳。"

"他请求在桑代留下一个团的兵力进行防守,他带领剩下的兵力主动出击。"

"长官,第一独立旅那边……"

参谋人员拿出第一独立旅的回复电报说道。

"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爪哇**队的情况,不可轻举妄动,让第一独立旅守好桑代地区就可以了!"

小诸葛对爪哇**队的了解仅限于纸面的数据,不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他选择防守反击的策略。

小诸葛通过荷澜人和南华的代表了解到,爪哇国登陆婆罗洲的军队一共有2个师和三个独立旅的兵力,接近3万6000人。

向兰芳进攻的有一个轻步兵师和一个步兵旅,约1万600人。

步枪方面是以毛熊的莫辛纳甘为主,还有少量的M1半自动步枪、三八式步枪以及李恩菲尔德步枪。机枪方面装备大量来自毛熊的DP-28转盘机枪和SG-43郭留诺夫机枪,还有少量的布伦轻机枪和勃朗宁M1919A4机枪,还有数量不少的**沙冲锋枪。

火炮方面,主要装备60mm和81mm迫击炮。还有30辆PT-76水陆坦克,这是毛熊二战时生产的。

"德公,你来的正好!"

"我想了解爪哇国的军队是怎么做到快速占领南加里曼丹省和中加里曼丹省的?"

"他们的速度真的太快了,而且这还是在他们军队被雨季拖住的情况下实现的。"

小诸葛对于这点很疑惑,只是从纸面数据来说,爪哇国的军队不是很强,对新桂系最大的威胁也就是那30辆PT-76水陆坦克了。

"这是政治的原因,不是军事上的原因!"

"是南加里曼丹省和中加里曼丹省的当地土著和爪哇族的人为爪哇国的军队提供了帮助,才让他们快速占领这两个省份的。"

德公听到小诸的话,便详细的解释道。

在南加里曼丹省和中加里曼丹省生活的主要民族是班查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与爪哇穆斯林王国关系密切。

班查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与爪哇国以穆斯林为主导的建国理念契合,而且这个民族的精英阶层在爪哇国的地方政府中担任职务,倾向于维护爪哇国的中央权威。

这两个省份还生活了大量的爪哇族,在爪哇国和荷澜殖民政府签订协议正式独立后,便开始推行移民计划。

爪哇国政府将爪哇岛过剩人口迁至加里曼丹省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这些爪哇族的移民天然支持爪哇国的中央政府,成为爪哇国在加里曼丹岛实行统治的社会基础。

"马辰能被爪哇国的军队迅速攻陷,就是因为城里的居民已经和荷澜殖民政府是敌对的关系了,更不用说其他荷澜军队的据点了。"

德公没想到的是,荷澜人在婆罗洲这么多年都没有把这两个民族分化,民族仇恨是一点也没有,反而让他们团结在一起。

"那我们兰芳……"

小诸葛听完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兰芳那大量土著,要是出现这种情况就麻烦了。

"这点你不用担心,兰芳的土著主要是伊班人,这个民族是相当反对爪哇国的统治,这里面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还有宗教的原因。"

德公解释道,东加里曼丹省和北加里曼丹省的伊班人和马来族一样反对爪哇国的统治,德公估计爪哇国的胜利就会止步于此了。

1953年11月15日,爪哇国的军队抵达兰芳的吉打邦。

次日,爪哇国的军队正式向新桂系的阵地发起进攻。

战斗打的极为激烈,双方你来我往,围绕着每一个火力点,每一个碉堡、甚至每一道铁丝网,进行反复厮杀。

双方的火力差距不是很大,新桂系虽然装备了大量的M1步枪,但是每个士兵身上的子弹并不多,而爪哇国的军队装备的**沙冲锋枪和大盘鸡机枪比较多。

基层士兵的战斗力差距也不是很大,爪哇国的士兵大多数脱离农田不久的农民,而新桂系的的华人士兵大多是城市的小市民,高棉和占城的移民士兵也是农民出身,一样没有多少战斗经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5章节节胜利(二)桂系和转折(第2/2页)

现在就看双方军官和士兵的意志了。

"没想到爪哇国的军队有这样的战斗啊!"

小诸葛通过潜望镜看向前线的战斗,感慨爪哇国士兵的战斗意志。

当然也可以说有些震惊,他还以为爪哇国的士兵会和当地的土著一样呢!爪哇国的步兵的战术有一些兔子和毛熊的影子。

爪哇国的军队总是不停的进攻,不管是佯攻、奇袭还是在夜晚进行渗透作战,就是不想停下来,让新桂系的军队休整。

新桂系的军队好不容易收复被爪哇**队占领的阵地,用不了多久,爪哇**队就会向桂系发动新的进攻。阵地被双方反复争夺,爪哇国的推进速度几乎为零。

"剑生兄,你有没有觉得这种情况似曾相识啊!"

德公看着爪哇国的士兵悍不畏死的状态,想起中原的情况。

爪哇国自从苏加.维多多当上总统,第三党成为国会的唯一党派后,在毛熊的指导下,爪哇国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爪哇国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开始给农民分土地,招募农民为士兵,在军中设置政治委员等等措施。

同时,荷澜人炮击爪哇国的首都雅加达,让爪哇国的民族主义高涨,大量读书人报名参军,进一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的教官都由毛熊顾问担任,所有训练的细节都由毛熊确定并实行。

"看来,爪哇国把我们看作是侵略者,是和荷澜人一样掠夺他们希望的人了。"

小诸葛感慨的说道。

"不过,我们的士兵也不差,分土地这招我们也会用。"

对于爪哇**队的改变他不怎么在意,从目前的战况看来,双方目前是半斤八两。而且小诸葛也不怕手上的士兵投诚,这里可不是中原,桂系的所有人在兰芳都是属于异族,这里的土地可不属于他们桂系这些人。

1953年12月1日,婆罗洲吉打邦爪哇**队指挥部内,传出愤怒的声音。

"为什么还攻不下来!"

爪哇国的第一师师长愤怒的说道。西线的部队已经在这里被阻挡了整整十五天,这十五天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是弹药和伤亡不断增多。

"师长,息怒!"

"谁也没想到,对面的华人这么能打。"

"只要休整一段时间,士兵的士气就会恢复过来的,到时候我们一定可以攻下华人的阵地的。"

独立第一旅的旅长安慰师长道。

在座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打一个吉打邦会这么费劲,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打到西加里曼丹省的坤甸,收复爪哇国失去的领土。

军队中的伤员越来越多,因为缺少药物,让很多官兵只能等死,而雨季的潮湿的环境,导致很多士兵明明只是受了轻伤,到最后却丢了性命或者被截肢,这让士兵的情绪很低落。

而且接连的暴雨,进一步影响军队的作战士气,哪怕有政治委员的安抚,但是很多士兵都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已,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与此同时,很多爪哇国的官兵都非常好奇,对面阵地上的华人怎么和爪哇岛上的华人差别这么大,听说以前的华人只会毫无反抗的被屠杀,现在却和他们打的有来有回,是以前的爪哇国的老人太厉害,还是他们这些爪哇国的年轻人太过无能了。

"这已经不是士气的问题了,是国内的财政已经出现问题了。"

爪哇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

从宣战到现在,爪哇国派遣部队四处出击,军队行动前筹备的军需物资本来就要花了一大笔钱,而且战争一旦打起来,军费问题就变得更加不可控了。

爪哇国这场独立战争只打了一个多月就把之前准备的军费都花完了,而原本计划用缴获荷澜殖民政府的财产来填补军费的空缺的行动,也失败了。

荷澜殖民政府提前转移了大部分的财产,爪哇国的军队目前只在马辰缴获了荷澜殖民政府的大量物资财产。

最重要的是,现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战争形势没有任何变化。

在苏门答腊岛南部,爪哇国还在围困巨港、占碑几座城市。在苏拉威西岛南部,爪哇国的军队还没能攻破望加锡。在婆罗洲东部地区,爪哇国的军队止步于巴厘巴板这座石油城市。在巴布西亚,爪哇国在和当地的土著打游击,没能完全控制当地。

爪哇国发现他们打了这么久,除了马辰,一座重要的城市都没有拿下,这场仗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谁也不知道。

为了维持军费开支,第三党已经准备开始大清洗,扫清这个国家的**不堪,社会的黑暗。

必要的时候,向毛熊请求支援,哪怕让毛熊的军舰驻扎在雅加达也要打赢这场独立战争。

就在爪哇国准备对国内的旧权贵下手的时候,爪哇国收到婆罗洲的负责进攻东加里曼丹省的第二师传回来的情报。

鹰酱的军舰出现在望加锡海峡,第二师损失惨重,正在撤退。

(还有一章,作者没写完,明天上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