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 第6章 红河岸的分田记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第6章 红河岸的分田记

簡繁轉換
作者:爱吃番茄炒蛋的猫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8 03:14:35 来源:源1

第6章红河岸的分田记(第1/2页)

1949年7月的红河三角洲,天气异常炎热,地面被晒得发烫。李崇文签发的《分田令》像一场及时雨,冲散了这股炎热。

数千移民在南定城城外的晒谷场排成蜿蜒的长队了。晒谷场的中央搭了一个木台,木台边两根竹竿挑着红布,上面写着

"复兴军屯垦署分田处"

"军人军属优先"

军属们抱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排队,包袱里有着从老家带来的稻种。分田的军官在地契上写下“王富贵“三个字的时候,富贵媳妇李秀兰的手颤抖得都接不住递过来的地契。

自己的丈夫在战场上扛了五年枪,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了,她摸着地契上写着“十亩“的字,情不自禁的笑了出来。

十六岁的小军属陈小妹带着弟弟妹妹拿着父亲的烈士证,领到了十五亩水浇地。陈小妹看着界桩的木牌,“陈红河“三个字写在上面,这是李崇文特意让人给军人牺牲后,成为孤儿的孩子改的名字。

李崇文把军属和烈士的后代安排在一起,每个军属村都是复兴军的根基。

李崇文会经常去慰问军属,让复兴军的军人没有后顾之忧,不管是伤残还是牺牲,李崇文都会替他们照顾他们的家人。

当测绘员测量分给陈小妹土地的时候,陈小妹突然跪下,把她父亲的军帽埋进田里,大声痛哭,哭着哭着就笑了出来,笑的很开心。

排在陈小妹后面的是从龙城来的陈阿妹,她拿着亡夫的阵亡通知书和烈士证,怀里抱着未满周岁的婴儿。

如今看着木桌上一摞摞盖着红印的地契,陈阿妹的手在微微发颤。

"下一位,陈林氏,牺牲军属,应分田十五亩。"

分田军官的话音刚落,陈阿妹就踉跄跑上去,双手小心翼翼的接过绣着稻穗花纹的地契。看着地契上写着东至红柳塘,西至老榕树的字迹,突然想起丈夫在离开家前说的话,

"等打完这仗,咱们去红河种地。"

泪水不断的落在地契上,却笑着对怀里的孩子说道,“阿弟,咱有田了,再也不用挨饿了。"

晒谷场的另一边则是现役复兴军军人分田的地方,复兴军的新兵李光明正跟班长核对分田的名册。

李光明老家是岭南,父亲被日军炸死在侨乡,听到复兴军要南下分田,就直接跑去八桂当兵,报名的时候,手上还拿着用来讨饭的破碗,李光明怀着对土地的渴望硬是从岭南走到八桂。

现在轮到他分田,分田的军官递过地契时,又多给了两张

"你是机枪手,在谅山战役上表现的很英勇,上面看到你的表现,决定再额外嘉奖两亩菜地。"

少年摸着纸上火烫的稻穗印章,突然想起训练时,班长和他说过的"枪杆子换田杆子",觉得扛了这么久的步枪不再是冰冷的,是火热的。原来这黝黑的枪管,真的能犁出土地,长出希望的种子。

午后太阳最烈的时候,分田处来了特殊的一家人。八桂籍的老兵赵铁柱拄着拐杖,由妻子搀着,走了进来,他们还带着三个面黄肌瘦的女儿。

赵铁柱在谅山战役中被炸断了右腿,原本以为被遣散后的生活会水深火热,现在却听见分田的军官大声的念到

"赵铁柱,二等伤残,应分田十五亩,另赠耕牛一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章红河岸的分田记(第2/2页)

赵铁柱的妻子当场跪下,三个女儿围在父亲周围,在地契上看了又看,没看出有什么不同,最小的女儿,指着地契的田界图说

"阿爹,这里画的是不是咱家的田?"

“我们以后是不是不用饿肚子了!“

赵铁柱用粗糙的手掌摸了摸小女儿的头发

“这以后就是我们的家了,你和妈妈姐姐再也不用挨饿了。“

傍晚分田后,众人热烈讨论起自家分的田,期间伴随着笑声和哭声,有的人分到田后在自己的田上坐了一下午,有的人摸出从老家带来的妈祖像,说要盖座小庙,香火一定比老家还旺。

第二天清晨,移民们迫不及待的跑到分田处,今天是最后一批移民登记,之后的大移民分田还要过段时间。

陈阿公越北当地的华裔曾经在种植园当劳工,陈阿公拄着拐杖在自家分到的土地上转好几圈。他裤脚沾满了泥土,掌心的老茧里嵌着橡胶园的树汁。

二十年前,高卢人用皮鞭抽断他三根肋骨,就是因为他当时偷吃了高卢人的粮食。

现在,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激动的接过儿子递过来的地契。

"俺阿爷被高卢鸡的人害死前说,华人在南洋是番客,死了连祖坟都没处立"

“现在我可以把祖坟放在红河了“

地契上的朱砂手印按在"陈亚福"三个字旁边,像一朵开在红土上的桂花。

最热闹的是几艘来自岭疍家人的移民船队。这些疍家人移民听到李崇文分田的消息,直接乘船过来了,他们到来的时间居然是复兴军攻下海防港两天后。

复兴军看到这些疍家人的移民时非常惊讶,他们居然比复兴军安排的移民还要早,真是不怕死啊!。

当第一户人客家人领到田契时,所有疍家人都兴奋了,他们终于可以上岸了,再也不用住船屋了。

老人点燃带来的妈祖香,淡蓝色的烟雾飘向新立的界桩时,突然响起《月光光》的童谣

孩子们唱着,

"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前一肚塘""

"放的鲤鱼八尺长""

"长的拿来炒酒吃""

"短的拿来给姑娘""

"给姑娘,矮咄咄""

"晨早起来打屎窟""

"打得屁股绵咯咯""

"鸡公鸡嫲食矣咯咯咯""

他们的父母把从故乡带来的泥土,混进红河三角洲的土地里。

阳光照耀在田埂上,新立的木界桩投下了长长的影子,上面用刀刻着土地主人的姓氏:陈、李、黄、林等等,有的姓氏旁边歪歪扭扭的画着稻穗的图案。

太阳落下时晒谷场的分田处早已空无一人,只有分田的军官们在整理最后的名册。突然听见外面传来密密麻麻的脚步声

那是今天白天领到土地的移民,正摸着黑来认自家的田。他们蹲在湿润的泥土上,像是抚摸自家孩子一样摸着土地,又好像在确认这是不是一场太美的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