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 > 龙旗遍插.鼠洲易主.万国惊闻

模型带我横扫异界殖民者 龙旗遍插.鼠洲易主.万国惊闻

簡繁轉換
作者:紫霄流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8 03:22:50 来源:源1

龙旗遍插.鼠洲易主.万国惊闻(第1/2页)

亲卫队长的军靴在堪培拉临时指挥部的木板地上踩出闷响时,胡泉正对着摊开的澳洲地图出神。地图上用红铅笔圈出的墨累河谷还洇着水渍——那是三天前李云龙发来急报时,亲卫不小心洒的茶水。此刻队长捧着的加密电报纸页边缘卷着焦痕,三道火漆印像三颗烧红的烙铁,烫得人眼生疼——这是陆军定下的规矩,遇袭、合围、决战,三道火漆印齐现就意味着:澳洲大陆的最后一仗,已经打起来了。

“大统领,李、赵、王三位旅长的联名急报。”队长的指节泛白,胡泉接过电报时,指尖先触到了纸页背面的凹凸——不是折叠的折痕,是血渍凝固后形成的硬壳。他想起出发前李云龙拍着胸脯说“澳洲红土能埋敌人,埋不了咱龙骧师的骨头”,指腹摩挲着那片血渍,忽然觉得像摸到了南澳平原上暴晒开裂的土地。

南澳的红土被七月的太阳晒成了铁,李云龙的第一旅踩着土块前进时,每一步都扬起腥气的粉尘。墨累河谷的砂岩峭壁在身后盘成圈,像头蹲伏的巨兽,约翰国残部藏在峭壁顶端的岩缝里,恩菲尔德步枪的枪声隔几秒就咬过来一口,子弹砸在砂岩上迸出的火星,倒像给岩壁上的土著岩画添了新颜色。

李云龙翻身下马时,马靴陷进红土半寸。他没管头顶呼啸的子弹,伸手去摸岩壁上的画——赭红色的线条画着举矛的猎人追袋鼠,万年前的颜料被风吹得发脆,指尖一碰就簌簌往下掉渣。“这画里的道儿,比约翰国的战壕老得多。”他忽然扭头对身边的参谋喊,“让炮兵停火!告诉工兵连,顺着岩画里猎人躲的石缝摸上去——看见没?那袋鼠尾巴指的方向,准有能落脚的地儿。”

参谋急得直跺脚:“旅长,那是万年前的玩意儿!谁知道现在塌没塌?”

李云龙往地上啐了口带沙的唾沫:“万年前的人能在这儿打猎,就说明这岩缝能走人。约翰国的蠢货只认得铁丝网,他们懂个屁的红土脾气。”

日头沉到河谷尽头时,三百名士兵背着毛瑟步枪钻进了岩缝。最前头的兵带了柄工兵铲,铲头敲在岩壁上,回声空落落的——果然是空心的。岩缝里渗着水,踩上去滑得像抹了油,有人脚一滑,背囊里的水壶撞在岩壁上,发出“当啷”一声。上头突然传来约翰国哨兵的咳嗽声,兵们立刻贴紧岩壁,连呼吸都憋住了。

崖顶的哨兵举着油灯晃了晃,昏黄的光线下,他看见岩缝里影影绰绰的,倒像几只袋鼠在往里钻——澳洲的袋鼠总爱往石缝里躲太阳,他早见怪不怪了。可这“袋鼠”怎么背着长家伙?他刚要喊人,喉结突然一凉,毛瑟1871步枪的子弹穿喉而过,油灯“哐当”砸在岩顶,火苗子顺着油星子窜出去,倒把他自己的尸体照得清清楚楚。

李云龙在河谷下头听得真切,猛地扬起手臂:“正面佯攻!给老子把嗓门喊大些!

枪声、喊杀声瞬间填满河谷,约翰国的注意力全被吸到了正面。岩缝里的士兵已经摸到了峭壁顶端,领头的工兵掏出炸药包,***“滋滋”烧着,像条火蛇钻进敌军弹药库的门缝。等李云龙听见“轰隆”一声闷响,抬头就看见岩壁顶端炸开了个火球,火星子劈里啪啦往下掉,倒把岩画上的猎人影子映得活了——那些赭红色的线条在火光里忽明忽暗,倒像举着矛跟士兵们一起往前冲。

三天后打到阿德莱德城郊时,约翰国残兵把自己锁进了面粉厂。厂墙是用夯土砌的,他们把装面粉的麻袋堆在墙根,麻袋缝里漏出的白粉末被风吹起来,倒像层雾。李云龙围着厂子转了两圈,看见厂外是成片的麦田,麦穗已经黄了,被夜风掀得像波浪。

“去,把缴获的朗姆酒都搬来。”他蹲在田埂上掐了根麦穗,搓出麦粒往嘴里塞,“让弟兄们把酒瓶砸在麦地里,酒水流到哪儿,火就烧到哪儿。”

参谋愣了:“旅长,这麦子烧了可惜——”

“可惜个屁!”李云龙把麦粒吐在地上,“约翰国的人把面粉当工事,咱就用麦子烧他们。等打完这仗,让老乡种新麦子,比这金贵十倍。”

夜风起来时,麦地里的酒气已经漫开了。李云龙举着火把站在田埂上,火苗子舔着他的袖口,他却像没知觉。“烧!”火把扔出去的瞬间,他往后退了两步——火舌在麦地里“腾”地站起来,顺着酒气往前跑,转眼就连成了片。红黄色的火浪卷着麦粒往面粉厂扑,麻袋堆成的工事先着了,面粉遇火“砰砰”炸响,倒像在里头放了鞭炮。

约翰国士兵从着火的厂房里往外冲时,身上的火苗子像件红袍子。他们刚跑出火场,就撞见龙骧师的枪阵——毛瑟步枪的齐射声压过了火焰的噼啪声,子弹钻进肉里的闷响混着面粉燃烧的焦糊味,让人分不清是麦子在烧,还是人在烧。

李云龙走进面粉厂时,靴底踩着烧化的麻袋片,黏糊糊的。断墙根下堆着半袋没烧完的面粉,他踢了一脚,袋子里滚出个东西——骨头做的笛子,笛孔里还沾着面粉和血,大概是刚才混战的时候被人踩进了袋子。他捏着笛尾吹了口气,骨笛没发出刺耳的尖声,倒像只鸟在叫,清凌凌的,能穿透还没散的硝烟。

“这是啥?”身边的兵凑过来。

“土著的玩意儿。”李云龙把骨笛揣进怀里,指腹蹭过笛孔里的血渍,“刚才火大,估计是哪个老辈子藏在面粉里的。咱得给人还回去,这东西比步枪金贵。”

赵铁柱的第二旅钻进大分水岭时,荆棘把士兵的绑腿都刮烂了。峡谷里的树长得歪歪扭扭,树根在地上盘成网,走快了能绊倒人。前头的尖兵突然停住,指着上游喊:“旅长,水!”

赵铁柱攀着块岩石往上看——上游的水库堤坝塌了个口子,浑浊的洪水正顺着峡谷往下涌,浪头卷着断树和石头,看着就吓人。“约翰国的孙子想用水淹咱。”他往嘴里塞了块压缩饼干,嚼得咯吱响,“让工兵连把橡皮艇拿出来,别顺着水往下漂,给老子摆个八卦阵。”

橡皮艇是系统具现的玩意儿,打褶的时候能塞进背包,充了气比木船还稳。士兵们把橡皮艇放进水里,六艘艇围着块大礁石转圈,看着像在洪水里打旋。崖上的约翰国士兵看得直乐——这群人是慌了神,等着被冲到下游喂鳄鱼呢。

可他们没看见,橡皮艇上的士兵正往岩壁上抛登山爪。德制的登山爪带着铁钩,“咔嗒”一声咬住岩缝,士兵们抓着绳子往上爬,水顺着他们的裤腿往下滴,却没人松手。等爬到半崖,赵铁柱从背包里拽出克虏伯炮的炮架——这炮是拆成零件背上来的,此刻在崖上拼起来,炮口正对着上游的水库堤坝。

“瞄准那道裂缝!”赵铁柱拍了拍炮身,铁家伙在他掌下微微发烫,“给老子轰开个大的,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玩水的祖宗!”

克虏伯炮的轰鸣声震得崖顶落石,堤坝被轰开个新口子,洪水改道往约翰国士兵的阵地灌时,赵铁柱已经带着人从崖上滑下来,踩着橡皮艇往对岸冲了。

珀斯港的最后一仗,打在了海上。约翰国守军把沉在港里的旧船炸了,碎木头和铁片子堵着航道,想让第二旅的船进不来。赵铁柱站在冲锋舟上,看着堵在港口的沉船残骸,突然笑了——那些船上还挂着约翰国的米字旗,被水泡得发皱,倒像块破抹布。

“把那些旗子都扯下来。”他对身边的兵喊,“蘸上煤油,当火把使。”

士兵们划着小艇靠近沉船,扯下旗子蘸了煤油。赵铁柱举着根火把站在冲锋舟前头,火苗子被海风扯得歪歪扭扭。“点!”他把火把扔出去,挂在沉船残骸上的米字旗“腾”地着了,火光把港口照得像白天。

“跟我冲!”他猛打冲锋舟的方向舵,船头像把刀,往燃烧的沉船缝里钻。船身撞在烧红的铁板上,“滋啦”冒白烟,他却像没看见,只是喊,“别怕烫!冲过去就是码头!”

士兵们跟着他冲上码头时,约翰**官举着剑迎上来。那剑鞘上刻着“1803年殖民纪念”,金粉都磨掉了大半。赵铁柱没开枪,攥着枪托迎面砸过去——“咔嚓”一声,军官的手腕弯了个奇怪的角度,剑掉在地上,剑鞘磕在石板上,露出里头锈迹斑斑的剑身。

“这玩意儿留着。”赵铁柱捡起剑鞘揣进腰里,“让后人看看,约翰国是怎么在这儿待了一百多年的。”

珀斯市政厅的龙旗升起来时,赵铁柱在地下室发现了堆画纸。是土著孩子的作业,用蜡笔涂的袋鼠,可袋鼠肚子上画着个黑窟窿,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火枪”。他捏着画纸站了半天,纸边被他攥得发皱。

“让工兵连把市政厅的红砖拆了。”他突然对副官说,“砖头别扔,挑好的给孩子们盖学校。黑板要用澳洲的桉木板,让他们以后画龙,画咱的龙旗。”

副官刚要应声,外头突然传来勘探队的欢呼。赵铁柱走出去,看见几个士兵举着块黄澄澄的石头跑过来——是金子,大分水岭腹地挖出来的,矿脉的走向在地图上标出来,竟跟土著长老说的“神龙脊背”对上了。长老说那是创世神龙躺过的地方,龙背凸起的地方就有金子。

“把矿脉图给土著部落送去。”赵铁柱把金块递给身边的土著向导,“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地底下长出来的,以后由他们自己管。

王铁锤在墨尔本港看见海盗船的骷髅旗时,独眼里的光像淬了火。他知道这群海盗是约翰国残部勾来的——殖民当局跑之前,把仓库里的火药和朗姆酒都给了海盗,换他们来搅局。

“把缴获的约翰国火炮熔了。”他站在菲利普港湾的炮台上,盯着远处的海盗船,“熔成口钟,就叫‘自由钟’。”

铁匠营的火炉烧了三天三夜,约翰国火炮的铁水倒进泥模时,王铁锤往里头扔了把东西——海盗船的铁钉,从刚打沉的船上捡的,锈得发黑。“让这些钉子在钟里待着。”他对铁匠说,“每道裂纹都得记着,谁在这儿干过坏事。”

海盗船闯进港湾时,王铁锤正蹲在炮台边擦克虏伯炮。瞄准镜里的骷髅旗越来越近,他却不急,摸出怀表看了看——离涨潮还有半个时辰,海水能把船推得更近些。

“等他们到射程里。”他把怀表揣回去,“第一炮打桅杆,别让他们跑了。”

克虏伯炮的炮弹擦着海盗船的桅杆飞过去时,王铁锤听见了钟响——是铁匠营在试敲自由钟。钟声闷闷的,却能盖过海浪声。他突然笑了:“就这么定了,钟响一声,就得沉一艘船。”

夜里的海战打得混混沌沌。海盗船的火炮瞎打,炮弹落在水里溅起的浪头比船还高。王铁锤亲自操炮,瞄准镜里的骷髅旗晃了晃,他猛地拽动炮绳——“轰隆”一声,那面旗连同桅杆一起炸成了碎片。

“第二声钟响!”他喊着,又装炮弹。

最后一艘海盗船沉下去时,天快亮了。王铁锤登上海盗船长室,在翻倒的桌子底下找到本航海日志。羊皮纸的封面都泡烂了,里头的字迹却还能看清——1788年,约翰国第一舰队登陆时,用一箱子玻璃珠换了土著的三块地,日志里还画着玻璃珠的样子,圆滚滚的,像些没用的石头。

“把这日志给随军史官。”王铁锤把日志卷起来,塞进怀里,“让他记下来,以后写进澳洲的史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龙旗遍插.鼠洲易主.万国惊闻(第2/2页)

清理约翰国总督府时,王铁锤在书房发现幅画。画里的袋鼠被铁链拴在约翰牛的脖子上,袋鼠的眼睛是红的,像在哭。他盯着画看了半天,掏出刺刀在画框背面刻字——“1850年,龙旗升起之日,铁链断裂之时”。刻完才发现,独眼里的泪滴在画框上,晕开了个小水痕。

窗外,系统具现的工厂正在冒烟。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黑烟,是金色的蒸汽——那是把约翰国的步枪熔了之后,铁水遇冷凝成的蒸汽。王铁锤知道,这蒸汽里有土著的骨气,有龙骧师的枪油,还有虎贲师踩过的红土。

三师的战报送到堪培拉时,胡泉正站在龙首山的模型工坊里。赵丽颖跪在紫檀木模型台前,素色襦裙上沾着金粉,她手里的玉簪在模型的朱雀门上比划着,簪尖碰到珍珠母贝镶嵌的门钉,发出细碎的“叮”声。

“大统领你看。”她指着模型上的致远阁,“琉璃瓦是用悉尼港的碎玻璃熔的,每片瓦当都刻着海战牺牲的水兵名字。你摸摸这柱子。”

胡泉伸手去碰模型的阁柱,木头里嵌着块金属——是约翰国沉舰的炮闩碎片,被系统能量淬过,表面竟显出袋鼠跳跃的纹路,像活的。“邓世昌的那句诗刻在柱子里了。”赵丽颖的指尖划过柱身,“‘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系统说这字会跟着柱子一起长,永远磨不掉。”

工坊外突然传来低低的轰鸣,不是炮声,是土地在动。工匠们都跪了下去,胡泉看见金光从龙首山那边涌过来,像潮水,模型台上的紫檀木架构突然化成了光,顺着赵丽颖的指尖往平原上流。

“快!按这里!”赵丽颖抓着胡泉的手,按在模型角楼的“承天枢”上——那是用李云龙缴获的约翰国元帅权杖熔的,顶端镶着块红土,是乌鲁鲁的土。

胡泉的掌心刚按上去,眼前的景象就变了——模型里的宫墙在平原上站起来,龙首山的山脊线弯弯曲曲,真成了风水里说的“青龙蜿蜒”;凤栖湖的水顺着护城河往上涨,浪头拍岸的声音,竟和李云龙那支骨笛的凤鸣合上了拍。

“朱雀门的门钉是按《周易》排的。”赵丽颖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六十四卦,对应着澳洲的六十四处土著圣地。门墩石雕的是鸭嘴兽和石狮,你看——”

胡泉低头看模型,门墩石上的鸭嘴兽长着狮子的爪子,正用嘴拱着石狮的爪子,倒像俩老朋友。

工地上,“万年水泥”正往地基里倒。灰黑色的水泥里混着红土,还有齿轮状的结晶——齿轮来自系统具现的德制工厂,红土来自乌鲁鲁。搅拌的时候,红土和齿轮结晶缠在一起,像工业文明和原生文明在握手。

“那边是贝塞麦转炉。”赵丽颖指着模型西侧,“炉口对着北,对着华夏的方向。炉身上的波浪纹,是用约翰国战俘的刺刀熔的,每道纹里都刻着被解放的土著名字。”她把枚蓝花楹木徽按在模型中心,木徽里嵌着块金表——是李云龙从敌军元帅那儿缴获的,表针停在午时三刻,正是龙骧师拿下阿德莱德的时辰。

夕阳照在新落成的承天门上时,整个堪培拉都在晃——不是地震,是土著长老们在跳“大地舞”。他们手里的鸵鸟毛权杖敲着城门铜环,“当当”的声响和骨笛的凤鸣缠在一起,像在跟土地说话。流放犯的后裔摸着城墙上的砖,突然哭了——每块砖上都刻着他们祖先的名字,那些被殖民当局记在“罪犯名册”里的名字,此刻成了“赎罪砖”,嵌在龙旗底下的城墙上。

胡泉登上朱雀门城楼时,赵丽颖刚把最后一片琉璃瓦嵌进致远阁。瓦片在夕阳里亮得晃眼,他凑近了看,瓦底竟有个模糊的影子——是他穿越时乘坐的那艘舰的舰桥,纳米技术刻的,小得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

“瓦底刻了所有牺牲者的名字。”赵丽颖站在他身边,风掀起她的裙摆,“包括那支骨笛的主人——系统说碳十四测出来,他是五千年前的土著猎人。”

角楼的铜铃突然响了,十二枚铃铛,是用约翰国最后一艘沉舰的炮闩熔的。风一吹,铃铛就响《将军令》,调子却比军乐柔和,带着骨笛的清润。胡泉想起李云龙电报里的话——“骨笛音如凤鸣”,此刻才明白,那不是笛声,是这片土地在说话。

自由广场上,自由钟正在被敲响。钟体是约翰国火炮熔的,里头嵌着土著长老给的陨石碎片。第一声钟响起来时,胡泉听见了——有毛瑟步枪的撞针声,有克虏伯炮的轮轴声,还有骨笛的凤鸣,混在一起,像支新的曲子。

龙旗在暮色里飘得正欢。旗角新绣的蓝花楹沾着金粉,风一吹,金粉往下掉,像这片大陆在掉泪——不是伤心的泪,是重获自由的泪。胡泉摸着城砖上的纹路,突然觉得掌心发烫——那是万年水泥里的红土在发热,是齿轮结晶在震动,是所有名字在说话:这里不再是别人的殖民地,是龙旗生根的地方,是骨笛能安心鸣唱的地方,是红土和齿轮能一起生长的地方。

远处,勘探队在大分水岭挖出来的金矿正闪着光,矿脉在夕阳下像条金色的龙。土著长老说,这是“神龙脊背”醒了。胡泉知道,这龙背上驮着的,不只是金子,是李云龙的骨笛,是赵铁柱盖的学校,是王铁锤熔的自由钟,是所有在红土上流过血、种过麦、盖过房的人——他们的名字,会像这金矿一样,在澳洲的土地里,埋一万年,亮一万年。

约翰国唐宁街10号的壁炉烧得正旺,亨利.约翰.庙顿-斯坦利把澳洲战报摔进去时,羊皮纸“腾”地卷起来,像条临死的蛇。火星子顺着烟囱往上窜,映得他眼角的皱纹像刀刻的——那战报上“龙骧师占领阿德莱德”的字迹还没干透,墨迹被火舌舔着,慢慢蜷成焦黑的碎片。

“废物!一群废物!”他抓起银质镇纸往红木桌上砸,“卡特林勋爵带的是远征军还是观光团?帝国给的恩菲尔德步枪是让他们打袋鼠的?”镇纸砸出的凹痕里嵌着木屑,像块不肯愈合的伤口。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卡特林离港时的样子,戴着白手套,捧着帝国勋章,说要把澳洲的红土都染上米字旗的颜色。

壁炉里的羊皮纸发出“噼啪”的脆响,斯坦利盯着跳动的火光,突然觉得那火苗子像龙骧师举的火把。“舰队呢?帝国的铁甲舰难道都沉进泰晤士河了?”他扯开领结,丝绸的带子滑落在地毯上——那地毯是波斯国王送的,用金线织着狩猎图,此刻却被他的军靴踩出串泥印,像给狩猎图添了道丑陋的伤疤。

墙角的地球仪突然晃了晃,是被他带起的风刮的。斯坦利走过去,一把将地球仪掀翻在地。瓷质的球面“咔嚓”裂开,碎片溅到书架底下,露出内里鎏金的大陆轮廓——澳洲那块金漆尤其亮,像块嘲讽的补丁。“当我是瞎子?”他用靴跟碾着碎片,“定是俄国佬在中亚搞鬼,引走了咱们的兵力!要么就是法兰西那群青蛙,偷偷给叛军送了枪炮!”

巴洛克式扶手椅被他一脚踹翻,雕花的扶手撞在墙上,掉下来块木渣。“传我命令!”他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让苏伊士运河的守军封港,任何挂着澳洲旗号的船都不准过!就算是运羊毛的货船,也给老子扣下来!”

“首相……”秘书哈里斯抱着文件的手在发抖,文件夹上的铜扣“当当”撞着桌面。他从文件堆里抽出张电讯稿,纸边被汗水浸得发皱:“《泰晤士报》刚收到悉尼的电报,头版标题都排好了——‘袋鼠国易主:殖民帝国的黄昏’。”

斯坦利猛地转身,血丝爬满了他的眼白。“查封报社!把主编扔进塔桥监狱!”他抓起桌上的青铜墨水台就往墙上砸,墨汁溅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上,像给女王的王冠添了道黑痕。可哈里斯接下来的话,让他举着空墨水瓶的手僵在半空——

“报童已经上街了,首相。”哈里斯的声音像根快绷断的弦,“伦敦的雾里全是他们的喊声——‘澳洲全境失守!约翰国荣光不再!’”

窗外的雾果然传来模糊的吆喝,像把钝刀子,一下下割着唐宁街的寂静。斯坦利盯着地上的地球仪碎片,澳洲的鎏金轮廓在火光里忽明忽暗。他突然想起年轻时在殖民部看到的地图,那时澳洲还标着“约翰国自治领”,用红墨水圈着,像块牢牢攥在手里的糖。可现在,那红墨水像被水冲过,晕成了模糊的影子。壁炉里的灰烬飘起来,落在他勋章密布的胸前,倒像撒了把提前备好的骨灰。

约翰国的消息像块石头砸进了欧洲的池塘,各国的报纸都在连夜加印,油墨味混着各自的心思,飘遍了大街小巷。

汉斯国的《柏林晨报》用了整版篇幅,标题用粗体字印着——“红土上的奇迹武器”。文章里说,袋鼠国自治政府用的克虏伯速射炮,比汉斯国现役的快三分之一;毛瑟步枪的射程,能在墨尔本港打到对岸的灯塔。“这不是常规军备。”记者在文末写道,“其工业能力要么是天降神迹,要么是与魔鬼签了契约。”报纸的空白处,德皇威廉二世用红铅笔划了道线,旁边写着:“让海军部派间谍船去珀斯港,就算是偷,也要弄回门炮来。”

巴黎的《费加罗报》把插画印得比文字还大——画里的约翰牛跪在龙旗下,牛角上的米字旗被龙爪扯成了布条,远处的法兰西三色旗躲在云层里,旗杆歪歪扭扭的。“约翰国的失败不是结束。”社论里的字像裹着焦虑,“那些黄皮肤的士兵能用八卦阵在洪水里打仗,能用红土和工业铁水混着盖城墙——他们懂的不只是战争,是文明渗透。”编辑特意在“文明”两个字底下画了波浪线,像在提醒读者:这比枪炮更可怕。

美利国的《纽约时报》则把调子定得很高。“太平洋需要新秩序。”文章开头就摆出门罗主义的架子,“合众国应派遣‘宪法号’舰队前往悉尼,不是去打仗,是去‘保护新生政权免受旧殖民势力的压迫’。”驻华盛顿的伊万国大使在这份报纸上圈了段话,用俄文批注:“让约翰国和美丽国去争吧,咱们正好把中亚的铁路往阿富汗多修三十里。”墨水在纸页上晕开,像片悄悄扩张的阴影。

脚盆国的《朝日新闻》用了幅浮世绘当插图——龙旗飘扬的澳洲海岸边,黑船和铁甲舰并排泊着,浪涛里藏着只举矛的袋鼠。“黑船来航让吾国知耻后勇,”评论员写道,“袋鼠国的崛起告诉我们,光有军舰不够,得有能在红土、洪水、烈火里都能打仗的骨头。”报社特意把“红土作战”四个字印成红色,像在模仿龙骧师踏过的血迹。

只有莫斯科的《莫斯科新闻》,字里行间都透着藏不住的笑意。“约翰熊终于在红土上摔断了爪子。”文章里说,“袋鼠国的胜利是所有被压迫民族的榜样——建议沙皇陛下立刻派使团去堪培拉,就算是用西伯利亚的貂皮换他们的克虏伯炮,也得把关系搭上。”主编还在文末加了句:“让伦敦的老爷们看看,世界不是只有米字旗。”

这些报纸在各自的城市流传时,唐宁街10号的壁炉已经烧透了。斯坦利坐在翻倒的扶手椅上,看着窗外的雾越来越浓。他知道,那些报纸上的字,那些插画里的龙旗,那些各国使馆里悄悄发出的电报,都在说同一个事——约翰国的太阳,正在澳洲的红土上,一点点往下沉。而他胸口的灰烬,不过是这轮落日的第一缕余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