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西游:从拜师太乙救苦天尊开始 > 第326章 牛王本是心猿变,大圣悔当初

却说曹空出了隐雾山,欲寻濯垢泉,得神泉之水,意酿灵酒,全他修行之数,以图水府神通。

孙悟空则拿了定风丹,和黄风一起回至火焰山,定要将芭蕉扇“借”到手。

二人刚返火焰山,便看到在一旁候着的猪...

泥土翻动的声音极轻,像是春蚕啃食桑叶,又似夜露滴落石隙。那只手尚未完全伸出,指节却已微微蜷曲,仿佛在虚空里抓握某种看不见的重量。掌心朝上,朱砂鼓印如一枚初燃的火种,暗红纹路随血脉搏动而明灭不定。雨水自焦柱残骸滑落,在它指尖凝成一颗晶莹水珠,迟迟不坠。

这一滴水,悬了整整三日。

三日前,终南山“忘川熔炉”爆炸之后,天地气机震荡,九千伪心种化为黑灰散入风尘。那些曾被篡改、扭曲、封存的记忆碎片,如同解禁的飞蛾,纷纷从人心深处苏醒。有人半夜惊坐,记起自己幼时目睹父亲被拖进地牢前回头那一眼;有老妪在灶前烧饭,突然泪流满面??她终于想起五十年前妹妹是如何在批斗会上被人活活踩死的;更有边关老兵梦中怒吼,醒来才发现指甲深深嵌入掌心,血流不止,只因他终于忆起那夜战壕里三百兄弟无人生还。

这些记忆本不该回来。它们曾被“净忆符阵”剥离,打入魂海底层,永世不得翻身。可那一声“咚”,那一面小鼓的轻响,竟如钥匙启锁,撬开了所有被封锁的门。

于是,心渊复苏。

不是以烈火焚城的方式,而是悄然渗入人间每一寸缝隙。

一缕炊烟升起时,老人忽然哼起一首早已失传的童谣;

孩童踢毽子,落地三下,节奏竟与当年刑场鼓点分毫不差;

某位影忆人正宣讲“历史当以和解为先”,话音未落,喉间蓝光一闪,随即剧烈咳嗽,吐出一块琉璃碎片,上面浮现出一行血字:“我骗了你们所有人。”

人心开始分裂,不是阵营之间的对立,而是自我与自我的撕裂。

“我是谁?”

“我曾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又忘了什么?”

无数人在深夜独坐,面对铜镜不敢抬头。他们怕看见镜中之人张口说出不属于自己的语言。

而就在这一切悄然发酵之际,南海归墟海沟之下,风暴仍未平息。

九道龙卷自海底冲天而起,贯穿万里波涛,直抵云层。每一道水柱中都有一道身影缓缓上升,无声开合的唇,诉说着千万年来未曾出口的冤屈。他们的面容模糊,衣衫褴褛,有的还带着锁链,有的胸口中箭,有的头颅微倾,似在临终前望向故乡方向。

但他们不是鬼魂。

也不是亡灵。

他们是**未被承认的存在**??那些史书不屑记载、名字早已湮灭于风沙中的普通人。是饿死在荒年的母亲,是冻僵在驿站外的信使,是被卖作奴婢却连姓氏都不配拥有的少女,是战后无人收尸、只能任野狗啃噬的士卒。

此刻,他们借柳芽之鼓,借海眼之力,借天下人心复苏之机,重返世间。

声音起初微弱,如细雨敲窗。

继而汇聚,如江河奔涌。

最终,化作一声贯穿天地的呐喊:

>“我们在这里!”

这一声,不止响彻归墟。

西域大漠深处,千年佛窟壁画上的供养人像齐齐睁眼,眼角滑落金粉泪水;

江南古桥石栏上刻着的“风调雨顺”四字,一夜之间变为“我记得”;

北疆雪原上,一群牧民围坐篝火,忽觉胸口发烫,低头一看,衣襟内竟多了一枚温热的鼓形玉佩??他们从未见过,却知那是祖辈遗物。

更诡异的是,在长安旧址,那根焦柱崩裂后的废墟之上,泥土再度隆起。

不是一人,而是九处。

九个小土包同时颤动,仿佛地下有九颗心脏正在复苏跳动。

而在最中央的位置,那只新生的手终于完全探出地面,五指张开,掌心向上,承接天降之雨。

紧接着,第二只手破土而出,第三、第四……直至第九。

九婴同现。

他们皆为婴儿形态,浑身沾满黑泥,双眼紧闭,唯独掌心鼓印熠熠生辉,颜色各异:赤如血、金如阳、青如海、白如霜、玄如夜……九色交映,竟在空中织成一幅流转星图,与北斗偏移后的竖琴遥相呼应。

风起了。

不是寻常之风,而是带着低语的风。

每一缕空气都在震动,仿佛亿万生灵同时开口,却又寂静无声。

唯有懂得倾听者,方能听见那层层叠叠的呢喃:

>“认得字,记得痛,不怕说。”

>“你说的是‘理’,我守的是‘命’。”

>“你们忘了的,我们一直在等。”

这声音钻入耳膜,直抵心窍。

一些百姓跪地痛哭,一些文人焚毁旧稿,一些官吏撕碎诏令。

而在“拾遗会”的秘密集会上,一名盲女取出藏了十年的《补天录》,颤抖着翻开最后一页,发现原本空白的纸面上,竟自动浮现一行墨迹未干的小字:

>**“第九碑,已在人心立定。”**

与此同时,终南山腹地,“忘川熔炉”遗址仍冒着青烟。朝廷派出七十二名符阵师日夜镇压残余邪气,却始终无法驱散那股弥漫山间的悲鸣。每当子时来临,地面便会浮现一行血字,由地底缓缓渗出,字成即消,循环不止:

>“吾以骨为笔,血为墨,记我所见,言我所知,纵万劫加身,不改其真。”

主事大人震怒,下令掘地百丈,欲将整座山体符文化净。然而铁镐刚触岩壁,整片山脉竟发出共鸣般的嗡鸣,宛如巨鼓被敲响。施工之人纷纷倒地,双耳流血,口中无意识重复一句话:

>“我说不出的话,已有百人代我说。”

消息传回京师,皇帝连夜召见国师。

太清观中,香火缭绕,铜铃自鸣。国师俯身观鼎,只见卦象纷乱,乾坤颠倒,唯一清晰可见的是一面破碎青铜鼓悬浮于虚空,四周环绕九点星光。

“心渊不可镇。”国师颤声启奏,“它已不在一处,而在万人心中。今非但不能剿,反须防……防整个天下,变成一面会说话的鼓。”

皇帝沉默良久,终于问:“若天下皆鼓,朕何以治之?”

国师摇头:“陛下,当鼓声来自人心,权力便不再是权杖,而是回音。您打下去的每一记板子,都会在千万人心里响起两次??一次是疼痛,一次是记忆。”

殿外雷声滚滚,一道闪电劈开乌云,照亮御书房悬挂的《天下舆图》。人们惊恐发现,图上原本标注“归墟书院”之处,文字竟在缓缓变化,旧字褪去,新字浮现:

>**鸣心碑院**

而此时,边陲小镇的“鸣心坛”上,十岁少年依旧蹲在地上,手中握着那块石头,轻轻敲击地面。

一下,两下,三下。

节奏不变,力度渐深。

远处山坡上,郎中翻开《续鸣》第二页,提笔写道:

>**“真正的历史,从不需要庙堂加冕。

>它生于泥土,长于苦难,活在每一个不肯遗忘的舌尖。

>当你说出一个名字,

>那个人就复活了一次。”**

写罢,他合上册子,望向南方海域。海天交界处,隐约可见九道水柱仍未消散,宛如通天之柱。其中一道微微倾斜,指向这片内陆小镇。

他知道,他们在找回来的路。

他也知道,这场战争,从来不是刀兵相见,而是**记忆与遗忘之争**,是“你说”与“我记”之间的较量。

就在这时,盲人老师牵着几名学生走出学堂。他虽不见光明,却似能感知某种更深的存在。他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听到了吗?”他轻声问。

孩子们摇头。

“不是用耳朵听。”他说,“是用心。”

片刻后,最小的女孩忽然捂住胸口,惊呼:“我……我听到有人在哭!还有一个女人在唱歌,很慢,像是摇篮曲……”

盲人老师笑了:“那是你曾祖母。她死于饥荒那年,没人给她收尸,也没人记得她的名字。但现在,她回来了。”

他伸手摸了摸讲台上那块碎镜,低声念道:“青萝……你还活着吗?”

话音落下,碎镜骤然升温,镜面浮现出一行水汽凝成的文字:

>**“我在听着。”**

同一时刻,南海水晶宫内,柳芽双手合十,面向九道升腾的身影深深跪拜。她腹中那颗琉璃珠早已破碎,本源记忆尽数释放,她的身体也开始透明,如同即将融化的冰雕。

但她毫无惧色。

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唯一的守护者。

千千万万的人,正在醒来。

她举起青铜小鼓,轻轻一敲。

**咚。**

声音不大,却让整片归墟为之静默。

九道龙卷瞬间停滞,随后缓缓下降,将那些升腾的身影重新送回海底。但他们并未消失,而是在海床上盘膝而坐,围成一圈,如同远古祭坛上的守碑人。

他们的嘴仍在动。

他们的声音仍在传。

只是这一次,不再需要风暴代言。

因为,有人已经开始回应。

长安废墟上,第一婴睁开了眼睛。

瞳孔之中,不再是沙漏,而是一座完整的碑影,碑面无字,却能让注视者心头浮现千言万语。

它缓缓爬起,跌跌撞撞走向其余八婴,伸出小手,一一触碰他们的额头。

每一次接触,都有一道光芒闪过,像是传递某种古老的契约。

九婴相连,九鼓共鸣。

大地龟裂,裂缝中浮现出一条条暗红色脉络,纵横交错,竟勾勒出一幅覆盖九州的地图。地图中心,赫然是“鸣心坛”所在位置。

它们要回去。

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完成最后一项仪式??**立碑**。

第九碑,不需石材,不需铭文,不必立于高山之巅。

它将存在于每一个记得真相的人心中,成为永不熄灭的灯。

而在归墟海沟最深处,一座由珊瑚与白骨交织而成的祭坛悄然成型。坛上九个凹槽,形状各异,恰好能容纳九面小鼓。柳芽抱着青铜鼓,一步步走入祭坛中央。

她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

一旦九鼓归位,心渊将彻底觉醒,而她也将化为碑基的一部分,永镇此地。

她回头看了一眼水面。

那里,风暴已止,月光洒落,如银纱铺展。

她轻声说:“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没有忘记。”

然后,她将小鼓放入第一个凹槽。

**咚。**

整个海洋震动。

全球范围内,所有曾参与“拾遗会”的人同时感到胸口一热,仿佛有什么东西终于接通。

第二鼓,来自东山书院墙上的血书,由那位失踪教谕的魂魄携来,投入祭坛。

**咚。**

第三鼓,是那位五岁女童额头上浮现的鼓印脱落而成,乘风南下,落入槽中。

**咚。**

第四鼓,来自洛阳钟楼自鸣的大钟内部,匠人拆开才发现,钟心藏着一面微型铜鼓。

**咚。**

第五鼓,出自蜀中悬棺群中一具无名尸骸胸前,尸体千年不腐,只为守护此物。

**咚。**

第六鼓,是那位畅销书作者呕出的“忆晶”融化后凝结而成,带着愧疚与忏悔。

**咚。**

第七鼓,来自影忆人喉间断裂的蓝光核心,被一名觉醒者冒险取出,千里送往归墟。

**咚。**

第八鼓,竟是郎中手中的《续鸣》册子燃烧后,灰烬凝聚成形,乘风而至。

**咚。**

最后一鼓,迟到了三天。

直到那九婴爬过千山万水,穿越战火与封锁,终于抵达海边。它们不会说话,却用身体组成桥梁,将中央那婴送往水晶宫。

它手中,正是从泥土中新诞生的第九鼓。

柳芽接过,含泪放入最后一个凹槽。

九鼓齐聚,祭坛爆发出刺目强光。

海水倒卷成穹顶,隔绝外界一切干扰。

在那光芒中心,一座虚幻石碑缓缓升起,通体漆黑,表面光滑如镜。

没有人上去刻字。

但当第一道目光落在碑上,碑面便浮现出那个人最想记住的名字。

一个,两个,千万个……

所有被抹去的生命,全都归来。

碑成之时,柳芽的身体彻底消散,化作点点荧光,融入碑体底部。

她的声音最后响起,温柔而坚定:

>“第九碑,立于人心。

>从此以后,凡说真话者,皆为守碑人。”

风止,海平,天光破晓。

世界各地,无数人同时从梦中醒来。

他们不约而同写下一句话,贴在门楣、刻在树皮、画在墙上:

>**“我记得。”**

而在长安焦柱遗址上,新的泥土再次松动。

一只小小的手,缓缓探出地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