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 第56章 你是说,我要赏京营40万两?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第56章 你是说,我要赏京营40万两?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0 15:25:45 来源:源1

第56章你是说,我要赏京营40万两?(求下周一追读哦!)(第1/2页)

抽SSR了!

不对,暂时还不能开抽,得先把180万两的赏银一事安排了。

朱由检心有点痛,更关键的是这180万两大概率就是听个响而已。

然而这响他还不得不听。

朱由检翻开行人司名册,只有三十二人。

基本上都是天启二年、天启五年的三甲进士。

履历也都很简单,基本是某年某月某日去往某某地册封、发赏等等。

这很合理,大明的进士金字塔就是如此。

最顶尖的一批进翰林。

次等的进六部。

最次的,或者胸无大志的,或者想谋求事功,就外放出去做个知县、推官。

而行人司里的,都是三甲同进士出身,门路、背景欠缺,又不甘心离京,便留在这边缘部门,苦熬着等待一个机会。

然而通常是没有机会的。

说白了,这是一批资质相对较差,但也相对清白的进士最底层。

朱由检的指尖,在那些名字上缓缓划过。

马懋才、郭维经、袁继咸、孔闻籍、程良筹、龚廷献、陈献策、郭都贤、申为宪、张三谟……

很好,比尚书名单还惨,一个人也不认识。

他前世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在这些不见经传的姓名面前,毫无用武之地。

他叹了口气,拿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又提起朱笔。

对着行人司的名册,他开始写写画画。

“延绥镇……马懋才是本地人,刚好让他去看看陕北现在什么情况。”

“大同镇……申为宪,陕西人,也算搭界。”

“蓟州镇……永平府的崔及第,本地人,应该熟悉情况。”

……

他像一个项目经理一样,试图在这个没有Excel的时代,将人力资源进行最优配置。

删删改改,涂涂抹抹。

一张好好的宣纸,很快就变得凌乱不堪。

即便如此,九边重镇,依旧有好几个地方,找不到籍贯合适的行人。

绞尽脑汁地安排了一遍后,他重新又誊抄了一遍。

“高时明。”

朱由检停下笔,有些烦躁地揉了揉眉心,开口唤道。

“奴婢在。”

高时明躬身侍立。

朱由检将那张写满了字迹的白纸递了过去,“先按这个名单去安排。剩下没安排的军镇,让行人司自己推选一下,把名单报上来。”

他顿了顿,补充道:“最终名单定了以后,让他们一起进宫来,出发之前朕要亲自见一见他们。”

“奴婢遵旨。”

高时明恭敬地接过那张纸,只扫了一眼,便有些犹豫。

他迟疑了片刻,还是低声道:“陛下,这份名单……似乎漏了一个地方。”

“哦?”朱由检有些意外,“还漏了哪里?”

高时明垂着眼帘,声音压得更低了些:“京畿卫所,及锦衣卫。”

朱由检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

“瞧朕这记性!居然把眼皮子底下的给忘了!”

他自嘲地笑了笑,重新拿起笔,在纸上逡巡,似乎在思考该派谁去。

一边随口问道:“这部分,按例要赏多少?”

高时明立刻回道:“回陛下,依旧例,约莫是四十七万余两。”

朱由检手里的笔,依旧在纸上缓缓移动,似乎在寻找着合适的名字。

他嘴里还在喃喃自语:“四十七万……嗯,是不少……”

话说到一半,他手上的笔,突然停住了。

整个人的动作,都仿佛被定格了一般。

他缓缓抬起头,震惊地看向高时明。

“多少?”

“四十七万两?”

高时明依旧是那副恭敬到骨子里的模样,垂首道:“回陛下,在京八十一卫所、三大营、巡捕五营、京畿通州等卫,共计约四十万两。又有锦衣卫,则约七万两。”

朱由检往后一靠,呆呆地望着头顶那精美繁复的藻井,一言不发。

他忽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

方才,他在这里为了筹划了半天行人司的选派名单。

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让这笔赏银发放到位。

可到头来呢?

他这里费尽心机,或许能省下几千两,几万两。

结果这些战力羸弱的京营,一张口居然就要吞掉他四十七万两!

高时明似乎感受到了皇帝情绪的剧烈波动,他踌躇了片刻,还是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陛下亲自定此名单,是否……是为了减少贪腐情弊?”

朱由检回过神来,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这是原因之一。”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另外,朕也想尽可能让军镇当地出身的官员过去看看,然后给朕带回一些真实的情况。”

“他们是本地出身,虽然有可能因为情面有所遮蔽,但总好过派个外地人去,被下面的人糊弄得团团转。如此,也可兼听则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6章你是说,我要赏京营40万两?(求下周一追读哦!)(第2/2页)

高时明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向前一步,压低声音道:“陛下既有此意,那奴婢斗胆,此名单中,或许有一人不太恰当。”

他将名单重新拿出,伸出手指指向了某一处。

“此人,正是崔及第。”

“此人虽是永平人,与关内永平镇正是相配。”

“然而,其人品德败坏,魏逆出事前,一直攒着银子,准备钻营门路,攀附阉党。”

“前次往靖安王府行葬礼事时,更是大肆索贿,官声极差。”

“另外,”高时明话锋一转,“奴婢看陛下许多军镇没有选人,应是行人司中,对应籍贯的行人不够吧?”

“既如此,其实可以从中书舍人里挑选。按祖制,封赏一事,常例是一行人,一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如今在编的也有数十人,应可凑够。”

朱由检意味难明地看着高时明。

瞬间就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或许在战略、科技、历史大势上,他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在这种具体到某个不知名小官的选用上,在这些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上,他一个外来者,如何比得过高时明这些在宫中、在官场沉浮了一辈子的“人精”?

自己的关键,应该是牢牢抓住这些关键节点的“大人”,而不是亲自动手,去微操这些数不清的“小人”才对!

这个道理,本是常识。

可他却一时被那一百八十万两的巨额赏银,给迷了心智。

此念一转,朱由检顿觉天地宽。

他忽然笑了起来,将手中那支朱笔,往御案上随意一扔,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高伴伴。”

他的声音充满了轻松。

“朕的目的,现在就三个。”

“第一,尽可能确保每一分银子,都能发到该拿的人手里。”

“第二,这些派出去的人,去到军镇后,能够给朕带回真实的情况,越真实越好。”

他顿了顿,迟疑了片刻,还是把最后一点说了出来。

“最后……京营战力羸弱,糜烂至此,却要耗费如此巨额赏银,朕……着实有些不甘。”

他看着高时明,目光灼灼。

“高伴伴,可有良策教我?”

高时明深深地躬下身子,思索了片刻,才拱手回道:

“回陛下,奴婢浅见,此事可分步来做。”

“若为防贪腐,则行人、中书舍人之选,可选取那些官声较好,家境殷实之人。家境好,则不易为钱财所动。”

“此外,每次封赏,按制为一行人、一中书舍人,再配上数名锦衣卫。”

“可令田尔耕,选一些锦衣卫中年纪较轻,家境较好的清白子弟随任。”

“文臣与锦衣卫互不统属,往往又相看两厌,如此互相监督,应可略减贪腐。”

他一边说着,一边思索着,思路清晰,竟是连贯而出。

“若为探听地方,兼听则明。则行人、中书舍人之选,最好一为本地籍贯,另一为他地籍贯。”

“如此二人交情不深,出身各异,也能互相监督。锦衣卫中,也可照此安排。”

他说到这里,微微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神情也有些犹豫。

“至于……至于京营赏赐过多一事。”

“陛下……可以迟发奖赏,只说内帑一时周转不济,先发九边。”

“京营这边,则可略作清额后再发。如此……或许可以略微减少一些。”

“此外,锦衣卫中,在天启年间多有滥赏。其名额,在万历时仅一万七千余,如今,已达三万六千有余了……”

高时明说完这最后一句话,感觉心中忐忑之极,他将头埋得更低,深深一揖到底。

“奴婢愚钝,潜心揣摩,也只能想到这些粗浅法子了。”

朱由检脸上还笑着,眼神却突然微妙起来。

这第一策和第二策,其实不过是中人之略,算不得惊艳。

高时明比他更熟悉大明的官场规则和人事制度,能想到这些,不足为奇。

但这第三策……

一个阉人,一个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居然主动提及清查名额,整顿京营和锦衣卫?

他凭什么敢这样说?就凭所谓的忠心吗?

可是他只记得曹化淳、王承恩这两个名字,根本就不记得崇祯身边还有个忠心耿耿的高时明!

这人到底是图什么呢?

朱由检这才突然意识到,他灯下黑的不仅仅是京营,还有眼前这位高伴伴。

他用李国普以名,使杨景辰以位,驱王、田以恐惧。

但是他却对身边这位宫中群阉之首,想要什么一无所知。

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朱由检思虑及此,干脆也不做遮掩,直接开口道:

“高伴伴,朕登基以来,诸事繁杂,一直未有空与你深聊。”

“今日倒是闲下来了,却不知……”

“——你的梦想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