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雪中悍刀行之我赵珣,不做炮灰 > 第六十二章 帝后夜话

雪中悍刀行之我赵珣,不做炮灰 第六十二章 帝后夜话

簡繁轉換
作者:风吹雨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5 14:44:17 来源:源1

第六十二章帝后夜话(第1/2页)

紫宸殿的烛火燃得正旺,明黄的帐幔垂落,隔绝了殿外的寒意。殿内铺着厚厚的波斯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只有烛花偶尔“噼啪”一声爆响,在金砖地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皇帝赵淳斜倚在龙榻上,手里捏着枚白玉棋子,却久久未落。棋盘对面的紫檀木矮几上,摆着北椋送来的岁贡清单,墨迹淋漓,仿佛还带着北境的风霜。他穿着件明黄常服,领口绣着暗龙纹,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愈发显眼——自开春那场旱灾之后,他的头发就白得更快了。

“皇后觉得,北椋的那份礼单,分量如何?”赵淳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皇后赵稚坐在他身侧的软榻上,手里正绣着一方帕子,绣的是只衔着灵芝的白鹤。她穿着件石青色凤袍,领口和袖口滚着金边,眉眼间带着江南女子的温婉,却又藏着宫廷浸养出的沉静。听到皇帝问话,她放下绣绷,拿起茶盏抿了口,声音温润如玉石相击:“徐骁倒是会做人。三千匹战马,五千副铁甲,还有西域的十颗夜明珠,哪一样都不轻。只是……”

她顿了顿,眼波流转,落在棋盘上那枚孤零零的“帅”字上:“只是这份礼太重,臣妾怕咱们的回礼,轻了压不住。”

赵淳轻笑一声,把白玉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一响:“你是说,徐骁在试探?”

“不是试探,是提醒。”赵稚道,“北椋铁骑甲天下,可朝廷这几年,忙着应付南楚和西蜀,对北境的关注确实少了些。徐骁送这么重的礼,是想让陛下记着,北椋还在,他徐骁还在。”

她拿起一枚黑棋,轻轻放在白棋旁边,形成对峙之势:“太子那边,最近总在臣妾耳边念叨,说北椋拥兵自重,该削削兵权。可他忘了,北椋要是动了,北莽的铁骑就该踏过雁门关了。到时候,谁去挡?”

赵淳的脸色沉了沉。太子赵篆这两年在朝堂上越发活跃,拉拢了不少文官,总以“固权”为己任,却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北椋是把双刃剑,能伤人,也能护己。储君有锐气是好事,可太急着锋芒毕露,反倒容易坏了大事。

“稚儿,你看得比他们透彻。”赵淳叹了口气,伸手握住她的手。皇后的手微凉,指尖因为常年刺绣,带着薄茧,却让他觉得安心。“这天下,看似稳固,实则处处是窟窿。西蜀地界蠢蠢欲动,北莽的可汗更是个狼崽子。这时候动北椋,无异于自毁长城。”

“陛下心里有数就好。”赵稚回握住他的手,“只是,光有数还不够。徐骁是头老狐狸,你不给他点实在的,他心里不踏实。他一不踏实,北境就容易起波澜。”

赵淳挑眉:“你想给什么?金银?土地?还是爵位?这些东西,徐骁怕是看不上了。”

静安王赵衡镇守青州,手握三十万兵权,是朝廷制衡北椋的棋子,却也只是“制衡”,真要动起手来,未必是北椋铁骑的对手。广陵王赵毅是个草包,守着江南的富庶之地,只顾着敛财,根本指望不上。

赵稚拿起绣绷,银针在烛光下穿梭,留下细密的针脚:“臣妾听说,北椋世子徐凤年,今年刚满二十?”

赵淳一愣,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是说……联姻?”

“陛下圣明。”赵稚放下绣绷,目光落在殿角那盆开得正盛的琼花上,“北椋需要朝廷的认可,朝廷需要北椋的安稳。联姻,是最体面,也最稳妥的法子。”

她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隋珠公主风雅,今年刚十六,正是适婚的年纪。她是臣妾一手带大的,性子活泼,却也知书达理,配北椋世子,不算委屈。”

隋珠公主赵风雅,是帝后最疼爱的女儿,自小养在身边,锦衣玉食,娇憨可爱。让她嫁去北境那个苦寒之地,赵淳心里确实舍不得。

“风雅还小……”赵淳的声音有些犹豫,“北椋那地方,规矩糙,她怕是适应不了。再说,徐凤年那小子……”

他想起坊间的传闻。说徐凤年是个纨绔子弟,不爱读书,不喜练武,整天在北椋王府里斗蛐蛐、玩马球,连徐骁都管不住。这样的人,能配得上他的掌上明珠吗?

“陛下是信坊间的传闻,还是信徐骁的眼光?”赵稚反问,语气却依旧温和,“徐骁是什么人?那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枭雄,他会让一个草包继承北椋?臣妾倒觉得,这位世子爷,怕是藏得深。”

她拿起一枚棋子,轻轻敲着棋盘:“去年北椋送岁贡,臣妾让去的内侍回来禀报,说徐凤年在王府的马场里,亲手驯了匹烈马,那马连徐骁的亲卫都降不住,他却只用了三个时辰,就让马乖乖听话。内侍说,他驯马的时候,眼神狠得像头狼,哪有半分纨绔的样子?”

赵淳沉默了。他知道皇后的意思。真正的聪明人,懂得藏拙。徐凤年要是真像传闻中那般不堪,徐骁早就把他废了,另立世子。

“再说,”赵稚继续道,“风雅嫁过去,不是去做苦役,是去做北椋的世子妃。将来徐凤年继承王位,她就是北椋王妃。北椋的财富,北境的风光,未必比江南差。而且……”

她凑近了些,声音压得更低:“有风雅在北椋,徐骁就算有什么心思,也得掂量掂量。公主是皇家的金枝玉叶,他不敢慢待,更不敢轻易与朝廷为敌——那等于打他自己的脸。”

这话说到了赵淳的心坎里。政治联姻,从来不是儿女情长,是用最柔软的丝线,系住最锋利的刀。隋珠公主嫁去北椋,既是纽带,也是人质,更是朝廷安插在北境的一颗棋子。

“只是……”赵淳还是有些犹豫,“风雅要是不愿意呢?她从小娇生惯养,哪受过委屈?”

赵稚笑了,眼中闪过一丝慈母爱:“臣妾早就探过她的口风。前几日给她看北椋送来的地图,她指着雁门关问东问西,说想去看看‘大漠孤烟直’的样子。臣妾说北境冷,她却说‘有暖炉,有火炕,怕什么’。”

她拿起那方绣了一半的帕子,上面的白鹤栩栩如生:“这孩子,看着娇憨,心里却有主意。她知道自己是皇家的公主,肩上担着什么。再说,徐凤年……臣妾找人画了他的画像,眉眼俊朗,身姿挺拔,配咱们风雅,是郎才女貌。”

赵淳接过皇后递来的画像。画上的年轻人穿着件月白长衫,站在王府的梨树下,手里拿着本书,嘴角带着淡淡的笑,看起来确实一表人才,半点没有传闻中的猥琐。

“你都想好了?”赵淳看着画像,问道。

“差不多了。”赵稚道,“臣妾想先让礼部的人去北椋走一趟,名为‘慰问’,实则探探徐骁的口风。如果他愿意,咱们再正式下旨赐婚。婚期定在明年开春,那时北境的雪化了,路好走,也吉利。”

赵淳点点头,把画像放在矮几上:“就按你说的办。礼部尚书周显是个老狐狸,让他去最合适。告诉他,见了徐骁,不必拐弯抹角,把朝廷的意思说清楚——北椋与朝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联姻,是最好的选择。”

“陛下放心。”赵稚应道,“周尚书懂得分寸。”

殿外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咚——咚——”,已是二更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二章帝后夜话(第2/2页)

“时辰不早了,陛下歇息吧。”赵稚起身,想扶皇帝躺下。

“再坐会儿。”赵淳拉住她,“朕想起风雅小时候,总爱趴在朕的膝头,抢朕手里的朱笔。那时候她才三岁,连笔都握不稳,却非要学着朕批阅奏折。”

赵稚的眼中也泛起暖意:“可不是嘛。有一次还把墨汁抹了满脸,像只小花猫,逗得满殿的人都笑。”

“一转眼,都长这么大了,要嫁人了。”赵淳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为人父的不舍,“北境路远,以后想见她一面,怕是不容易了。”

“陛下要是想她,随时可以召她回京省亲。”赵稚道,“再说,臣妾会给她陪嫁最好的绣娘、厨子、护卫,让她在北椋也能过得舒心。”

她顿了顿,语气又变得坚定:“为了这天下,风雅这一步,必须走。她是皇家的公主,这是她的命,也是她的荣耀。”

赵淳看着皇后,忽然觉得,这个看似温婉的女子,心里藏着比他更硬的骨头。她懂得权衡,懂得取舍,更懂得在这深宫里,如何用女性的方式,守护着这个王朝。

“你说得对。”赵淳终于下定了决心,“传旨下去,让礼部尚书周显明日进宫,朕要亲自交代他差事。”

“是。”赵稚躬身应道。

这时,殿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粉色宫装的小宫女走进来,手里捧着个食盒。她是皇后的心腹,名叫春桃,做事一向稳妥。

“娘娘,这是御膳房刚炖好的燕窝,您和陛下用些?”春桃把食盒放在矮几上,声音细若蚊蚋。

“放下吧。”赵稚道,“你去看看,公主睡了吗?”

“回娘娘,公主已经睡下了。临睡前还问,明天能不能去御花园放风筝呢。”春桃笑着回话。

赵淳和赵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笑意。这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被他们悄然改变。

春桃退下后,赵稚盛了碗燕窝,递给皇帝:“尝尝吧,加了冰糖,不腻。”

赵淳接过,慢慢喝着。燕窝滑嫩,带着清甜,却压不住他心里的复杂滋味。他是皇帝,也是父亲。作为皇帝,他必须为江山社稷着想,联姻是最好的选择;可作为父亲,他舍不得女儿远嫁,更怕她在北境受委屈。

“陛下不必忧心。”赵稚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风雅是个有福的孩子,徐凤年……看在皇家的面子上,也不会亏待她。再说,咱们还有后手。”

她凑近皇帝耳边,低声道:“臣妾会在陪嫁的护卫里,安插几个信得过的人。他们不仅要保护公主,还要随时向咱们禀报北椋的动静。一旦有什么不妥,咱们也好及时应对。”

赵淳点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些。他知道皇后考虑周全,不会让女儿真的陷入险境。

“对了,”赵稚忽然想起什么,“太子那边,怕是会有意见。他一向主张削藩,要是知道咱们要和北椋联姻,少不了要在朝堂上聒噪。”

提到太子,赵淳的脸色又沉了沉:“让他聒噪去。朕是皇帝,这天下,还是朕说了算。他要是识趣,就该明白朕的苦心;要是不识趣……”

他没再说下去,但语气里的寒意,让烛火都仿佛颤了颤。太子是储君,锐气太盛未必是好事,该让他明白,帝王的权衡,从来不止“削”与“压”两种。

“陛下也别太动气。”赵稚劝道,“太子也是为了朝廷,只是方法急躁了些。等联姻的事定了,他自然会明白陛下的深意。毕竟北境安稳了,他将来接手的江山,才更稳妥。”

赵淳“哼”了一声,没再说话,只是低头喝着燕窝。殿内又恢复了安静,只有烛火跳动的声音,和外面偶尔传来的夜露滴落的轻响。

过了一会儿,赵淳放下空碗,道:“明天让周显拟个章程,越快越好。北境的事,宜早不宜迟。”

“是。”

“还有,”赵淳补充道,“让钦天监选个好日子,算算徐凤年和风雅的八字,看看合不合。总得走个过场,让天下人觉得,这是天作之合。”

“陛下考虑得是。”赵稚应道。

又坐了片刻,赵淳打了个哈欠,显然是乏了。赵稚扶着他躺下,为他盖好锦被,又吹灭了大半烛火,只留下殿角的一盏,昏黄的光刚好照亮龙榻。

“陛下睡吧。”赵稚坐在榻边,轻轻为他捶着腿。

赵淳闭上眼睛,却一时睡不着。他的脑海里,一会儿是北境的铁骑,一会儿是江南的烟雨,一会儿是太子的奏折,一会儿是风雅小时候的笑脸。这天下太大,烦心事太多,他这个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稚儿,”他忽然开口,“你说,这桩婚事,真的能安稳北境吗?”

赵稚的手顿了顿,随即继续轻轻捶着,声音温柔却坚定:“陛下,没有什么事是绝对安稳的。但我们能做的,是把风险降到最低。联姻,就是目前最好的法子。至少,能让北椋和朝廷,再安稳几年。几年之后,说不定天下就不一样了。”

赵淳点点头,不再说话。他知道皇后说得对。在这乱世里,能求的,不过是一时的安稳。至于未来,谁也说不准。

殿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流动的画。赵稚坐在榻边,看着皇帝渐渐睡熟,嘴角还带着一丝疲惫的弧度。她轻轻放下手,拿起那方绣了一半的帕子,继续绣着。银针在烛光下穿梭,白鹤的翅膀越来越丰满,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

她知道,这桩婚事一旦定下来,朝野上下必定议论纷纷。有人会说皇帝软弱,靠联姻讨好北椋;有人会说皇后私心,牺牲女儿换取安稳。但她不在乎。她是皇后,是赵风雅的母亲,更是这大靖王朝的守护者。只要能让这天下安稳些,让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她和女儿受些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窗外的风渐渐大了,吹得窗棂“吱呀”作响。赵稚抬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里,只有几颗星星在闪烁,像镶嵌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想起远在青州的静安王赵衡,不知道他听到这消息,会是什么反应。他一向与北椋不和,怕是会有诸多不满吧。

但那又如何?静安王镇守青州,固然重要,却远没有北境的安稳重要。有时候,平衡各方势力,比固守成见更重要。

赵稚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思绪,继续绣着帕子。她要赶在天亮前绣完,明天让春桃给风雅送去。那孩子最喜欢白鹤,说它们能飞得很远,看到很多风景。

或许,嫁去北椋,对风雅来说,也是一次远飞吧。飞出这深宫高墙,去看看不一样的天地。

烛火燃了一夜,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渐渐微弱下去。赵稚放下绣绷,看着那方绣好的帕子,白鹤衔着灵芝,栩栩如生,仿佛真的要飞向远方。她轻轻叠好,放在食盒里,准备让春桃送去给公主。

新的一天开始了,朝堂上的博弈,宫闱里的算计,都将随着日出,拉开新的序幕。而那桩关乎北境安稳,关乎皇家金枝的婚事,也即将在这紫禁城的晨光里,悄然启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