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 第二十七章女帝重掌朝廷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第二十七章女帝重掌朝廷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4 02:41:49 来源:源1

第二十七章女帝重掌朝廷(第1/2页)

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紫宸殿的琉璃瓦,在阶前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萧月瑶扶着白玉栏杆,指尖冰凉的触感透过描金护甲渗进来,让她想起三十年前亲手斩杀叛将时,刀刃切入骨肉的滞涩。

“娘娘,该进药了。”贴身侍女青禾捧着鎏金药碗,声音压得比雨还低。

玉阶下忽然传来铁器拖拽的刺耳声响,打断了萧月瑶的思绪。三个禁军拖着一条血迹斑斑的身影从丹墀下经过,那人花白的头发沾着污泥,正是三朝元老、礼部尚书周砚之。

“周大人!”青禾惊呼出声,慌忙用团扇挡住萧月瑶的视线。

萧月瑶却轻轻拨开她的手。雨水冲刷着石板上蜿蜒的血痕,像极了当年她登基时,从午门一直铺到太和殿的红毡。周砚之昨日还在御书房外冒雨跪谏,恳请新帝萧沅收回迁都洛阳的旨意,怎么一夜之间……

“他犯了什么罪?”萧月瑶的声音平静得像结了冰的湖面。

领头的禁军校尉浑身一颤,噗通跪倒在地:“回、回永安宫,陛下说……周大人私通废太子余党,意图谋反。”

“哦?”萧月瑶挑眉,目光扫过周砚之腰间露出的半截玉带——那是她亲赐的“忠勤”玉带,如今却沾满了泥浆与血污。“本宫记得,废太子十年前就死在流放路上了。”

校尉的额头抵着冰冷的石板,雨水混着冷汗往下淌:“陛、陛下说,周大人在奏折里用了‘洛阳’二字,与废太子的封地暗合,便是铁证。”

萧月瑶望着远处太和殿的鎏金宝顶,那是她亲手设计的规制,如今却要被自己的儿子拆毁重建。三个月前她禅位时,萧沅握着她的手泣不成声,说定会守住这份家业。可现在……

“青禾,”她转身走向回廊,“去取哀家的凤印。”

青禾捧着药碗的手一抖,褐色的药汁溅在金砖上,洇出深色的痕迹:“娘娘,您要……”

“去取。”萧月瑶的声音里添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哀家要去看看,朕的好儿子,是怎么治理这个国家的。”

太和殿的铜鹤香炉里燃着西域进贡的龙涎香,浓郁的香气却压不住空气中若有似无的血腥气。萧沅坐在那把象征至高权力的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雕刻的龙纹,目光扫过阶下噤若寒蝉的百官。

“怎么,都哑巴了?”他忽然笑起来,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眼神却像淬了毒的匕首,“周砚之伏法,你们不该高兴吗?”

户部侍郎颤巍巍地出列:“陛下,周大人……周大人是国之柱石,是否……”

“是否该留他一命?”萧沅猛地拍案而起,明黄色的龙袍扫过案上的玉圭,“那你说说,谁该替他死?是你,还是你身后的那些老顽固?”

他一步步走下丹陛,停在户部侍郎面前,伸手捏住对方的下巴:“听说你也反对迁都?是不是觉得朕年轻可欺?”

侍郎的脸涨成了猪肝色,舌头打了结:“臣、臣不敢……”

“不敢?”萧沅忽然从袖中抽出一把匕首,寒光一闪,划破了侍郎的脸颊,“朕看你胆子大得很!”

鲜血滴落在明黄色的龙靴上,像绽开了一朵朵诡异的红梅。萧沅满意地看着百官惊恐的表情,忽然想起幼时母亲教他读《贞观政要》的场景,那时母亲说,帝王的威严不在刀刃,而在民心。

可民心能值几个钱?他上个月南巡,亲眼看见江南的盐商们用白花花的银子铺地,只为让他的车驾能平稳通过。那些百姓跪在路边喊万岁,眼里不也只有恐惧吗?

“陛下!”殿外传来一声苍老的呼喊,镇国公拄着拐杖,被两个侍卫拦在殿门口,“老臣有本启奏!”

萧沅眯起眼睛。镇国公是母亲的亲舅舅,手握京畿兵权,是朝中唯一敢对他说重话的人。“镇国公?你也要为周砚之求情?”

“臣是为江山社稷求情!”镇国公挣脱侍卫,踉跄着冲进殿内,“陛下登基三月,斩杀大臣十七人,罢黜官员三十九人,如今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再这样下去……”

“再怎样?”萧沅逼近一步,匕首抵住镇国公的胸口,“再像先皇那样,被这些老狐狸糊弄着,守着残破的京城苟延残喘?”

镇国公的拐杖“哐当”落地:“陛下!先皇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了中兴盛世,您怎能……”

“中兴盛世?”萧沅冷笑,“那是她用无数白骨堆起来的!当年若不是她逼死父皇,朕何至于……”

“放肆!”一声厉喝从殿外传来,如同平地惊雷。

萧沅猛地回头,看见萧月瑶穿着一身素色朝服,在数十名侍卫的簇拥下站在殿门口。她未施粉黛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那双凤眸,锐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

“母后?”萧沅下意识地收起匕首,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您怎么来了?儿臣不是说过,朝政之事……”

“朝政之事,哀家本不该插手。”萧月瑶一步步走进大殿,凤袍曳地的声音在寂静的殿堂里格外清晰,“可哀家不能眼睁睁看着,你把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变成人间炼狱。”

她走到镇国公身边,弯腰捡起那根雕龙拐杖,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舅舅,您受惊了。”

镇国公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陛下!您可算出来了!”

萧沅的脸色变得铁青:“母后!您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儿臣连处置一个乱臣贼子的权力都没有吗?”

“乱臣贼子?”萧月瑶转身面对他,目光扫过阶下瑟瑟发抖的百官,“周砚之在你祖父麾下时就已为官,辅佐哀家二十余年,若他是乱臣,那这满朝文武,还有几个是忠臣?”

她抬手示意青禾上前,展开一卷黄绸:“这是洛阳知府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折,洛阳百姓听闻要迁都,已在城外筑起营寨,声称要入京面圣。你打算如何处置?也给他们扣个谋反的罪名吗?”

萧沅的手指紧紧攥着龙袍的衣角,指节泛白:“母后!儿臣是皇帝!您不能……”

“你是皇帝,可这江山,是萧家的江山。”萧月瑶的声音陡然拔高,凤眸中燃起怒火,“哀家当年能从血海里把这江山抢回来,今天就能从你手里,把它保下来!”

她忽然抬手,凤印“啪”地一声砸在龙案上,震得案上的玉玺都跳了一下:“传哀家旨意,即日起,所有奏折需先呈永安宫批阅。迁都之事,暂缓执行。”

百官们先是愣住,随即齐刷刷跪倒一片:“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萧沅僵在原地,看着母亲转身离去的背影,看着百官们山呼海啸般的叩拜,一股从未有过的寒意从脚底窜上来。他忽然明白,母亲从未真正放下过权力,那些所谓的颐养天年,不过是对他的试探。

永安宫的烛火燃到三更,萧月瑶仍在翻阅堆积如山的奏折。青禾端来参汤,看着她眼下的乌青,忍不住劝道:“娘娘,您已经三天没合眼了,歇歇吧。”

萧月瑶揉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一本关于黄河决堤的奏折:“这是南岸百姓第七次上书求赈,萧沅却把赈灾粮挪用去修洛阳的宫殿了。”

“陛下怎么能这样……”青禾气得发抖。

“他觉得国库充盈,不在乎这点小钱。”萧月瑶冷笑,“却不知民心比黄金更贵重。”

窗外传来轻微的响动,萧月瑶抬眼:“进来吧。”

一道黑影从梁上跃下,单膝跪地:“属下参见陛下。”

来者是暗卫统领秦风,曾是萧月瑶潜邸时的旧部。

“查得怎么样了?”萧月瑶放下奏折。

“回陛下,周尚书确实是被构陷的。”秦风递上一卷密信,“是吏部侍郎张谦伪造了周尚书与废太子旧部的书信,呈给了新帝。张谦的女儿上个月被选入东宫,他急于攀附。”

萧月瑶展开密信,上面的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若非秦风在张谦府中搜出了底稿,恐怕真要让周砚之含冤而死。

“张谦……”她记得这个人,当年是靠着萧沅的岳父、镇北大将军赵承举荐才得以晋升。“赵承那边有什么动静?”

“镇北大将军昨日调了三千骑兵驻守京郊,说是防备流寇,实则……”秦风顿了顿,“属下怀疑,是为了应对宫中变故。”

萧月瑶指尖在密信上划过,眼神幽深:“赵承一向野心勃勃,当年若不是哀家压制,他早就想插手朝政了。如今借着萧沅这棵大树,怕是更不安分。”

她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赵承的父亲在平定叛乱时临阵倒戈,若非她当机立断斩杀了赵氏父子,恐怕这江山早就易主了。

“秦风,”萧月瑶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带一队暗卫,密切监视赵承的动向。若他有任何异动,不必请示,先斩后奏。”

“属下遵命!”秦风领命而去。

青禾看着萧月瑶疲惫的面容,轻声道:“娘娘,如今朝堂内外暗流涌动,您可要千万小心。”

萧月瑶苦笑一声:“小心?哀家从十六岁入宫起,就没敢松懈过。”她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当年哀家生下萧沅时,以为终于有了可以托付的人。可这权力,终究是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人,也能毁灭人。”

“陛下,”青禾忽然想起一事,“明日是清明,按例要去皇陵祭祖。新帝那边……”

“他自然要去。”萧月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哀家也该让他看看,他的祖父、曾祖父,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皇陵的松柏在雨中更显苍翠,一座座墓碑静立在青山绿水间,诉说着萧家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萧月瑶穿着一身素色祭服,手持三炷香,恭恭敬敬地跪在太祖皇帝的陵前。她身后,萧沅面无表情地站着,眼神里带着一丝不耐烦。

“儿臣萧沅,参见列祖列宗。”萧月瑶的声音在寂静的陵园里回荡,“臣妇无能,未能教导好子孙,致使朝政动荡,百姓不安。今日在此立誓,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好萧家的江山,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她将香插入香炉,起身对萧沅道:“你也来拜拜吧。”

萧沅却别过头,冷冷道:“拜他们有什么用?他们能帮朕处理朝政吗?能帮朕对付那些老顽固吗?”

“放肆!”萧月瑶厉声呵斥,“没有他们打下的江山,你有今天的地位吗?没有他们积累的民心,你能安稳地坐在龙椅上吗?”

“民心?”萧沅嗤笑一声,“民心能值几个钱?那些百姓,给他们一点好处就感恩戴德,稍微不如意就怨声载道。朕看,还是铁腕手段最有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七章女帝重掌朝廷(第2/2页)

“你……”萧月瑶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萧沅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秦风策马奔来,翻身下马,急声道:“陛下,京城传来急报,镇北大将军赵承率领三万骑兵,兵临城下,声称要清君侧,诛奸佞。”

“什么?”萧月瑶脸色一变,“他怎么敢?”

萧沅却眼中一亮:“好!来得好!赵将军是朕的岳父,他定是来帮朕的!”

“帮你?”萧月瑶冷笑,“你以为赵承是真心帮你吗?他是想趁机夺取兵权,架空你这个皇帝!”

她转身对秦风说:“传朕旨意,命京畿卫指挥使即刻关闭城门,严守九门。同时,传召镇国公、英国公等几位老臣,速到永安宫议事。”

“是!”秦风领命而去。

萧沅看着萧月瑶有条不紊地布置着,心中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慌。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皇帝,是这天下的主宰,可在母亲面前,他却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什么都做不了。

“母后,”萧沅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现在怎么办?赵将军有三万骑兵,京城里只有一万京畿卫,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萧月瑶看了他一眼,缓缓道:“放心,哀家早有准备。”

她从袖中取出一枚虎符,递给身边的侍卫:“你持此虎符,速去调遣驻扎在城外的五万禁军,让他们即刻入京,听候调遣。”

“是!”侍卫接过虎符,策马而去。

萧沅看着那枚虎符,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从未知道母亲手里还有这样的宝贝。

“这是当年你外祖父留给哀家的。”萧月瑶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道,“他说,关键时刻,这枚虎符或许能救萧家一命。没想到,今天真的派上了用场。”

她转身对萧沅道:“走吧,我们该回京城了。一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京城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巡逻的士兵往来穿梭,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永安宫内,萧月瑶正与几位老臣商议对策。镇国公、英国公等人面色凝重,不时交头接耳,讨论着如何应对赵承的叛乱。

“陛下,”镇国公率先开口,“赵承手握重兵,又占据了城外的有利地形,硬拼恐怕不是上策。依老臣看,不如先假意答应他的要求,稳住他的情绪,再寻机破敌。”

英国公却摇摇头:“镇国公此言差矣。赵承狼子野心,早已显露无遗。若是给他喘息之机,他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局势就更难控制了。依老臣看,不如趁他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两位老臣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萧月瑶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政治上的博弈。

就在这时,秦风匆匆赶来:“陛下,赵承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是要亲自交给您。”

萧月瑶接过信,拆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阴沉。信上,赵承言辞恳切,说自己是为了朝廷安危,为了清除奸佞,才不得不兵临城下。他还说,只要萧月瑶交出凤印,让萧沅亲政,他就立刻退兵。

“哼,他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萧月瑶冷笑一声,将信递给众人,“你们都看看吧,这就是他所谓的清君侧,诛奸佞。”

众人看完信,都义愤填膺。镇国公道:“陛下,赵承这是明目张胆地逼宫啊!我们绝不能答应他的要求!”

“是啊,陛下,”英国公附和道,“我们宁愿战死,也绝不能让他得逞!”

萧月瑶点点头:“你们说得对,我们绝不能向他屈服。但是,我们也不能贸然出兵,以免中了他的圈套。”

她沉思片刻,道:“秦风,你立刻派人去联络赵承军中的几位将领,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能临阵倒戈,斩杀赵承,朕就赦免他们的罪过,还会给他们加官进爵。”

“陛下英明!”众人纷纷赞道。

秦风领命而去。萧月瑶又对镇国公道:“镇国公,你立刻率领京畿卫,加强京城的防守,绝不能让赵承的人趁机混入城中。”

“老臣遵命!”镇国公领命而去。

“英国公,”萧月瑶又对英国公道,“你立刻去调集粮草,安抚百姓,确保京城的稳定。”

“老臣遵命!”英国公也领命而去。

一时间,永安宫内变得空荡荡的。萧月瑶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她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而她,必须赢。

赵承的军营驻扎在京城郊外的一座山岗上,旌旗飘扬,杀气腾腾。赵承站在中军大帐前,望着远处的京城,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将军,”一名副将匆匆赶来,“京城那边没有任何动静,不知道萧月瑶那老太婆在搞什么鬼。”

赵承冷笑一声:“她能搞什么鬼?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罢了。我料定,不出三日,她就会乖乖交出凤印,让萧沅那小子亲政。”

“将军英明!”副将赞道,“到时候,将军就是朝廷的第一功臣,这天下,还不是将军说了算?”

赵承得意地笑了起来。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将军,营外有一个自称是您故人的人求见,说是有要事相告。”

“故人?”赵承皱了皱眉,“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年人走进了大帐。他见到赵承,立刻跪倒在地:“小人参见将军。”

赵承打量了他一眼,觉得有些眼熟,却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你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中年人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将军不记得小人了吗?小人是当年在您麾下当差的李四啊。”

“李四?”赵承想了想,终于有了一丝印象,“哦,是你啊。你找我有什么事?”

李四道:“小人听说将军要清君侧,诛奸佞,心中十分敬佩。小人有一个消息,或许能帮到将军。”

“什么消息?”赵承顿时来了兴趣。

李四压低声音道:“小人听说,萧月瑶那老太婆已经秘密调遣了五万禁军,准备今晚偷袭我们的军营。”

“什么?”赵承大惊失色,“你说的是真的?”

李四道:“小人不敢欺瞒将军。这是小人在京城的一个朋友告诉小人的,千真万确。”

赵承沉思片刻,道:“好,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等事成之后,我一定重重赏你。”

李四谢恩后,转身离开了大帐。赵承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将军,这会不会是萧月瑶那老太婆的奸计啊?”一名将领担忧地说。

赵承道:“不管是不是奸计,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传令下去,今晚加强警戒,准备迎接萧月瑶的偷袭。”

“是!”众将领命而去。

夜幕降临,赵承的军营里灯火通明,士兵们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大战。然而,直到天亮,也没有看到禁军的影子。

赵承心中不禁有些疑惑。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将军,不好了!我们的粮草被人烧了!”

“什么?”赵承大惊失色,立刻带领众将赶往粮仓。只见粮仓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里面的粮草早已化为灰烬。

“是谁干的?”赵承怒吼道。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阵骚动。赵承回头一看,只见几名将领带着一队士兵,手持刀枪,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

“你们想干什么?”赵承厉声喝道。

为首的将领道:“赵承,你勾结外敌,意图谋反,罪该万死!我们已经决定归顺朝廷,今日就将你擒获,献给陛下!”

赵承这才明白,自己中了萧月瑶的奸计。他没想到,自己麾下的将领竟然会临阵倒戈。

“你们……你们背叛我!”赵承怒吼着,拔出腰间的佩剑,想要反抗。

然而,他身边的士兵早已被策反,纷纷放下了武器。赵承寡不敌众,很快就被擒获。

赵承被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全城百姓欢欣鼓舞,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场胜利。

永安宫内,萧月瑶看着被押上来的赵承,眼中没有丝毫波澜。“赵承,你可知罪?”

赵承昂首挺胸,冷冷道:“我何罪之有?我不过是想清除奸佞,还朝廷一个清明罢了。”

“清除奸佞?”萧月瑶冷笑一声,“你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还敢说自己无罪?你以为你做的那些事,能瞒得过朕吗?”

她拿出一封书信,扔在赵承面前:“这是你与北狄勾结的证据,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赵承看着那封书信,脸色顿时变得惨白。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了。

“萧月瑶,你别得意得太早。”赵承恶狠狠地说,“就算我死了,也会有人替我报仇的。”

萧月瑶淡淡道:“那朕就等着。拖下去,斩立决。”

“是!”侍卫们领命,将赵承拖了下去。

看着赵承的背影,萧月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她转身对萧沅道:“你看到了吗?这就是野心的下场。如果你再执迷不悟,只会落得和他一样的下场。”

萧沅低着头,不敢说话。经过这场风波,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母后,儿臣知道错了。”萧沅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儿臣以后一定会好好治理朝政,绝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萧月瑶看着他,眼中露出一丝欣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记住,作为一个皇帝,不仅要有威严,更要有仁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守住这江山社稷。”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萧沅重重地点了点头。

从此,萧沅痛改前非,在萧月瑶的辅佐下,兢兢业业地治理朝政。他减免赋税,安抚百姓,整顿吏治,开创了一个新的盛世。

而萧月瑶,则退居幕后,偶尔指点萧沅一二。她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剩下的,就交给萧沅了。

夕阳下,萧月瑶站在永安宫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太和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江山,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繁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