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我和女儿共长生 > 第四十七章 东北大年夜

我和女儿共长生 第四十七章 东北大年夜

簡繁轉換
作者:Oo闲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16 15:26:37 来源:源1

第四十七章东北大年夜(第1/2页)

东北的冬天,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那便是冰窗花。

每天清晨,一一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窗户上,对着玻璃哈一口热气,小心翼翼地“开”出一小片视野,去欣赏那千变万化的冰晶。它们有时像松针,有时像羽毛,有时又像一整片茂密的、只存在于童话里的冰雪森林。

“阿爹,你说,为什么南方的窗户上,长不出这么好看的花?”她常常这样问我。

“因为南方的冬天,不够冷,不够纯粹。”我一边将草药碾碎,一边回答,“只有在这样极致的严寒里,水汽才能在瞬间凝结,绽放出最绚烂的姿态。人生有时也是如此,最严酷的境遇,往往能磨砺出最坚韧的品格。”

一一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将这番话记在了心里。

这天,村长孙大哥陪着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走进了医馆。老人约莫七十岁上下,满脸风霜刻下的皱纹,一双眼睛却像鹰隼般锐利。他穿着厚厚的羊皮袄,身上带着一股山林和野兽的气息。

“江大夫,这是山里的老把头,姓高。年轻时是咱这一带有名的猎人。”孙大哥介绍道,“高大爷,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江大夫。”

高大爷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他解开衣襟,露出手臂。我看到一条早已愈合、却依旧狰狞的伤疤,从他的手腕一直延伸到手肘,伤疤周围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暗紫色。

“天一冷,这条胳膊就又麻又疼,像有几百只蚂蚁在骨头里钻。”高大爷的声音沙哑而低沉,“找你看过病的人都说你神,你给瞅瞅,还有没有得治。”

我让他坐下,仔细为他诊脉,又查看了伤疤的色泽和温度。这是多年前的旧伤,伤了筋骨,又在山林湿寒的环境里落下了病根,气血瘀滞,寒湿入骨,极难根治。

“这是被熊瞎子抓的吧?”我一边检查,一边随口问道。

高大爷那双锐利的眼睛里,第一次闪过一丝惊讶:“你咋知道?”

“伤口边缘有撕裂的痕迹,深浅不一,不像是刀斧所伤。而且这股深入骨髓的寒毒,只有常年在雪地里打滚的猛兽,它的爪牙才会附带。”我平静地解释。

孙大哥在一旁听得啧啧称奇。

高大爷沉默了片刻,那张古板的脸上,神情竟缓和了许多。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真正的尊重,不是客套的言语,而是你展露出的、足以与他对话的专业和眼力。

“有法子治?”他问。

“根治很难,但缓解疼痛,让你过个安稳年,不难。”我取出一套银针,“我先用针灸为您疏通气血,再配几副活血祛湿的汤药,一副暖筋活络的膏药。三管齐下,会好很多。”

施针时,高大爷一声不吭,任凭银针刺入穴位,眉头都未曾皱一下。

治疗结束,他活动了一下手臂,眼中露出一丝喜色:“好像……是轻快了点。”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放在桌上。

“江大夫,我不懂你们城里人那些规矩。这是我前两天进山打的一只飞龙,你给你家女娃娃炖汤喝,补身子。”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背影依旧挺拔如松。

我没有推辞。我知道,对于这位山林里的“老把头”来说,这就是他最真诚的“诊金”。

自从高大爷的胳膊好了大半之后,“关东医馆”的名声,便彻底在十里八村传开了。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我忙碌起来,一一也找到了新的“营生”。

村里有不少老人,子女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靠几封信、几张汇款单寄托思念。但老人们大多不识字,每次都要麻烦村长或者村里的会计。

一天,村西头的刘奶奶揣着一封信,颤颤巍巍地来找村长,恰好村长不在。她坐在我家炕沿上,摩挲着信封,一脸的焦急和期盼。

一一看见了,犹豫了一下,小声问:“刘奶奶,要不……我帮您念念?”

刘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哎呦,那敢情好!一一可是文化人!”

一一接过信,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信是刘奶奶在城里当建筑工的儿子写的,说的都是些报平安的话,叮嘱她注意身体,说今年过年工地上忙,可能回不来了,钱已经寄到镇上的邮局了。

一一念得很慢,很清晰。念到儿子说不回家过年时,刘奶奶的眼圈红了,不住地抹眼泪。

念完信,一一又拿起笔,趴在炕桌上,问刘奶奶:“奶奶,您想给儿子回信吗?您说,我帮您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七章东北大年夜(第2/2页)

“哎,好,好!”刘奶奶连连点头。

她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就跟他说,家里都好,让他别惦记。让他……让他自己在外头,吃好点,穿暖点,别冻着。钱收到了,让他别老寄钱,自己留着花……”

一一低着头,认真地记录着。那些最朴实、最牵挂的话语,从一个孩子的笔下,缓缓流淌在纸上。

写完信,刘奶奶千恩万谢地走了。

从那天起,一一就成了村里老人们专属的“读信人”和“写信人”。

她的小小炕桌,成了连接村庄与外面世界的一座桥梁。她读过盼归的家书,写过报喜的信笺;她见过儿子寄回第一笔工资时,母亲喜悦的泪水;也见过女儿远嫁他乡后,父亲沉默的思念。

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一一在这个过程中,读懂了许多书本里没有的“文章”。她读懂了什么是牵挂,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真实含义。

一天晚上,她帮我整理完药材,忽然抬头对我说:“阿爹,我以前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是一件特别悲伤的事。”

“那现在呢?”我含笑问她。

“现在我觉得,分别之后,如果心里还装着对方,那就不算真正的分开。”她看着窗外的星空,认真地说,“就像刘奶奶和她的儿子,虽然离得很远,但他们的心,每天都在信里见面呢。”

我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

年关将至,雪乡的年味,在每一缕炊烟、每一声鞭炮中,变得愈发浓郁。

除夕这天,孙大姐一大早就送来了她亲手包好的酸菜猪肉馅饺子,王大爷送来了刚出锅热气腾腾的粘豆包,李木匠甚至用边角料,给一一雕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兔子灯。我们爷俩的“关东医馆”,被乡亲们的热情,塞得满满当当。

我本想简单做两个菜,和一一安静地过个年。没想到傍晚时分,孙大哥竟亲自来敲门。

“江大夫,走走走,上俺家过年去!大过年的,哪能让你们爷俩冷冷清清的!”他不等我拒绝,半拉半拽地就把我们请到了他家。

孙大哥家里,早已聚满了人,都是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和没回家的年轻人。一大桌子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红烧鲤鱼……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来,江大夫,一一,坐上座!”

“不行不行,我们是客,怎么能坐主位。”我连忙推辞。

“啥客不客的!到了这就都是一家人!”孙大哥把我按在座位上,“在咱东北,没那么多讲究,就图个热闹!”

这顿年夜饭,吃得格外温暖。大家操着各色口音,聊着一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希望,笑声和碰杯声此起彼伏。一一被几个大婶围在中间,小嘴里塞满了各种好吃的,脸蛋红扑扑的,像个年画上的娃娃。

饭后,男人们在院子里放起了鞭炮和烟花。“大呲花”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冲天炮、二踢脚,巨大的声响和绚烂的火光,仿佛要将这深山老林里的整个夜空都点燃。

孩子们提着灯笼,在雪地里追逐嬉戏。一一也提着她的兔子灯,加入了进去,笑声清脆,传出很远。

按照东北的习俗,除夕夜要“守岁”。院子中央,孙大哥用木头架起了一个巨大的篝火,称之为“守岁火”。

“这火得一直烧到天亮,烧得越旺,来年的日子就越红火!”他一边往里添着木柴,一边对我说。

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大家也不说话,就这么静静地烤着火,看着雪花在火光的映照下,纷纷扬扬地落下。

我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在江南,年是精致的,是园林里的一盏红灯笼,是小桥下的一艘乌篷船,是含蓄而内敛的。

而在这里,年是粗犷的,是熊熊燃烧的篝火,是震耳欲聋的鞭炮,是把所有情感都放在明面上的、滚烫的豪情。

一一玩累了,跑过来依偎在我身边,仰着小脸看着我。

“阿爹,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我的一一。”我紧了紧她的衣服。

她看着那团跳动的火焰,轻声说:“阿爹,你说得对,这里的人,心里都烧着一团火。你看,他们把心里的火,都点到天上了。”

我笑了。是啊,这“守岁火”,守的不仅是岁月,更是这片黑土地上,人们心中那份生生不息的、对生活最炽热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