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5章 晦极而明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5章 晦极而明

簡繁轉換
作者:墨云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03:34:52 来源:源1

第5章晦极而明(第1/2页)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乙亥日,辰时三刻

(也就是现在的公元1620年10月6日8:45)

PS:为了方便以后的阅读,我会尽量统一成现代的时间,谢谢大家。

天穹尚浸染着未褪尽的墨蓝,一缕微弱的曦光,如同小心翼翼的鎏金丝线,自东南天际悄然刺破沉沉的夜幕。

黄极殿层叠的琉璃瓦陇间,凝结着深秋的薄霜,在初绽的晨光中折射出冰冷而锐利的光芒。

“铛——铛——铛——”

“皇上……驾崩了——!”

一声凄厉的哀号,伴随着骤然响彻云霄的钟鸣,其声浪穿透紫禁城每一块厚重的金砖、每一道森严的宫墙!

钟声!整整三十三响!声声如泣血悲鸣,在帝国心脏的上空盘旋、回荡,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位在位仅一月不足、死因扑朔迷离的泰昌皇帝,就此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乾清门内,内侍如惊弓之鸟般奔走;禁军铁甲森然,列阵如林。钟楼之上,丧钟余音未绝;仪仗队伍肃穆庄严;更有宦官以悲怆的声调,高声诵读着宣告天子龙驭上宾的仪文,哀乐呜咽,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数骑快马自东华门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出,马蹄踏碎清晨的寂静:

“诏:内阁首辅、阁臣、六部尚书、英国公张惟贤等,即刻入宫议事!”

“诏:太常寺速备国丧大礼,申告太庙、谒告天地!”

皇极门前,方从哲步履匆匆,身后紧跟着韩爌、刘一燝、周嘉谟等重臣。

寒风吹拂着他们的袍袖,带来刺骨的凉意。

“陛下……竟……竟如此突然?”韩爌的声音低沉,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陛下龙体本已孱弱,登基以来药石不断……”周嘉谟面色发苦,声音艰涩,“然……竟无片言遗诏留世,亦无近侍亲见陛下……”

“有!”方从哲骤然打断,神情凝重如铁,“据闻,昨夜三更,皇长子殿下已被召入乾清宫……直至……天明。”

几人目光交汇,瞬间陷入一片死寂的沉默。

他们心知肚明:朱由校身为泰昌帝长子,法理上承继大统毋庸置疑。

但是一个由皇帝临终亲召、似乎手握遗诏的嗣君,与一个需要依靠朝臣“拥立”方能登基的幼主,其权力根基与未来朝局,将是天壤之别!

“吱呀——嘎——”

沉重的宫门在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中缓缓洞开。两列身披重甲的禁军士卒如同钢铁浇铸的塑像,巍然矗立于丹陛两侧,沉默地注视着鱼贯而入的群臣。

甫一踏入宫门,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便扑面而来!往日里在朝堂上挥斥方遒、气度雍容的文官们,脚步不由自主地一滞,原本略显散乱的队列瞬间变得规整异常,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

震撼!无声的威慑!

他们哪见过这等精锐?在他们文官的有意压制下,大明京营里的那些士兵早就沦为一群工匠,平日里连刀都拿不稳,更别提这般装备精良。

这些由系统召唤而来的精锐,自昨夜便接管了宫禁,此刻正以超越常人的纪律,拱卫起大明天子的威严。

方从哲的脚步微微一顿,眼角余光扫过这些陌生军士—从他们的穿着和体态上能看出来,站姿如松,目光如刀,这与往日的那些大汉将军不一样,这是一支精锐,不是京营那群废物能比的。

可是宫内什么时候有这么精锐的兵马了,难道是从外地调回来的?那更不可能了,他也没有收到兵部调兵的文书啊?

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第一次感到往常熟悉的皇宫里,好像蒙上了一层迷雾。

“这...这是哪来的兵?”兵部尚书黄嘉善显然也发现了端倪,压低声音问道。

作为历经国本之争、梃击案的老臣,他太清楚一支完全脱离文官掌控、尤其还是如此精锐的军队出现在禁宫意味着什么!这简直是悬在文官集团头顶的利剑!

这帮在万历皇帝手里摸爬滚打到现在的官员,哪个不是身经百战,面对先帝暴毙的乱局仍能维持面上的镇定,此刻却被宫门内的肃杀之气逼得心底发寒。

方从哲喉咙动了动,想起昨夜接到的密报:乾清宫突然出现数千甲士,封锁了所有宫门。他原以为是李选侍与宫内的太监勾结,此刻看来,竟是那位十五岁的皇子早已布下的局。

“噤声。”吏部尚书周嘉谟轻斥一声,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那些火铳上。

他曾见过京营的火器,却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燧发枪—扳机处刻着细密的防滑纹,枪管明显更长,分明是经过改良的杀人利器。这些军士每人都配备一杆火铳,腰间还挂着盛满铅弹的皮袋,俨然是一支随时能投入战斗的精锐。

要说最为震惊的,还是要属英国公张惟贤了,他目光扫过那一排排肃立如雕像的士卒,不禁眯起了眼睛。

这位世袭罔替的国公爷,一路行来,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

他比任何人都懂兵,这些甲士,列阵如墙,呼吸绵长一致,甲胄严丝合缝,周身弥漫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剽悍与视死如归的冰冷!

更让他心头剧震的是——全员披挂山文重甲,不是糊弄礼部做仪仗所用的“绣花货”,而是真正的战甲。甲片连接处皮裹内衬清晰可见,佩刀制式统一,火铳精良如一,这绝非临时拼凑,而是成建制、统一配发的精锐战兵。

“这可不是演戏。”他心中一沉。

他瞪着眼走了一路看了一路,喉结轻滚了一下,低声骂了句:

“他娘的……从上值到现在,披甲静立近一个时辰,额角竟无一丝汗迹,气息平稳如常……这他娘的是铁打的兵?”

张惟贤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这不是仪仗,这是能杀人、敢杀人、随时准备碾碎一切阻碍的虎贲之师!

能在紫禁城深处、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无声无息养出这样一支强军……那位年仅十五的皇孙殿下……究竟是何等人物?他望向东暖阁的目光,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与忌惮。

就这样,一群位极人臣的老狐狸,怀揣着各自翻江倒海的惊疑与算计,神色忧忧的来到东暖阁外。

“臣等——请见殿下!”方从哲深吸一口气,高声引领,百官随之拱手,动作整齐划一,深深躬下身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章晦极而明(第2/2页)

东暖阁门前,两排禁军肃然而立,甲胄冷光森寒,寂静中,只余官靴踏地的轻响。

门开处,身着素白孝服的朱由校缓步而出,神情肃穆,眼神沉静如古井深潭,魏忠贤垂首敛目,如影随形侍立其侧。

朱由校未发一言,只以目光微不可察地示意,便转身步入阁内。那份沉静的气度,已隐隐透出掌控全局的威仪。

待众人依次入内,屏风之后传来低声交谈,内侍悄然奉上茶水。

东暖阁内,氤氲的檀香尚未散尽,却已被一种无形的、名为“权力更迭”的沉重气压所取代。

泰昌帝的遗体安卧于御榻之上,覆盖着明黄锦衾,四周偶有压抑不住的悲泣低回。群臣入内,无论心中作何想法,此刻皆齐刷刷跪倒,伏地叩首,悲声呼号,哀戚之情溢于言表。

朱由校并未急于坐上象征权力的御座。

他先是神色哀戚,亲自引领群臣向先帝遗体行三跪九叩大礼,尽显孝子之仪。礼毕,他并未高踞上首,而是神色沉郁,在东壁下临时设一素榻,默默落座。

阁内气氛,瞬间凝滞如冰封的湖面。

方从哲与几位阁臣眼神快速交换,最终,这位首辅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拱手沉声道:

“殿下节哀。先帝骤崩,天下震动,宫闱内外诸事未定,臣等五内如焚,忧惧难安。

臣斗胆叩问,昨夜殿下侍奉先帝于御榻之前,直至龙驭宾天……不知先帝可有遗命垂训?值此社稷危疑之际,万望殿下以国事为重,赐臣等明断,以安天下之心!”

韩爌紧随其后,躬身附和,言辞恳切:

“殿下乃神宗皇帝长孙,先帝元子,宗法嫡脉,天命所归!今国本空悬,神器无主,百官惶惶,京营观望,万民翘首!臣等泣血恳请殿下,遵祖宗成法,即皇帝位,以定乾坤,安社稷!”

朱由校目光平静地扫过几位老臣,并未立刻回应,只淡淡道:“诸位所言,太祖高皇帝《皇明祖训》早有明载,礼部与太常寺,自当恪守祖制,依礼而行。”

看到朱由校脸上的犹豫,刘一燝连忙顿首一礼,声音洪亮而坚定,响彻暖阁:

“殿下明鉴,太常寺卿与礼部尚书已会同查验宗谱玉牒。依《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长子朱由校殿下,乃先帝长子,年已十五,聪慧仁孝,足可亲政。

今值国本动摇,神器飘摇之际,唯殿下速正大位,方能乾纲独断,震慑宵小,使四海归心,天下安宁!此乃祖宗法度,亦是万民所望!臣刘一燝,泣血再请!”

这一番引经据典、掷地有声的陈词,将“继位”提升到“遵祖制、安天下”的高度,既堵住了悠悠众口,又给足了朱由校台阶。

其余大臣看向刘一燝的目光,复杂难言,有钦佩其机敏,亦有暗叹其“抢功”之快。

“臣等——谨请殿下,继承大统,克绍丕基!”在刘一燝的带动下,殿内群臣再无犹豫,齐刷刷伏地叩首,山呼之声如海潮般汹涌澎湃,震得窗棂嗡嗡作响,案几上的茶盏水面涟漪不断:

“请殿下即皇帝位——!”

“请殿下即皇帝位——!”

朱由校沉默着,这沉默仿佛持续了很久,阁内空气几乎凝固。

终于,他缓缓起身。少年身形尚显单薄,一袭素服更添几分清冷,然而当他站起的那一刻,一股无形的、令人心折的威严,自他挺直的脊背、沉静的双眸中沛然勃发!

他步履沉稳,走下那象征性的矮阶,在匍匐的群臣面前站定。

目光缓缓扫过每一颗低垂的头颅,片刻后,才抬手虚扶,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清晰地在每个人耳边响起:

“诸卿……赤诚为国,同心所请。本宫……虽哀痛难抑,然念及祖宗基业、天下苍生……”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为坚定,如同金玉交击:

“愿——遵太祖成宪,继皇帝位!望诸卿……同心戮力,共扶社稷!”

“臣等——万死不辞!”群臣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新君初立,此刻的表态至关重要。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转向身侧侍立的魏忠贤。

魏忠贤早已心领神会,立刻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诏书,双手高举过顶,姿态恭谨而庄重。

“此乃先帝于昨夜三更,口授于殿下,由司礼监秉笔记录成诏!”魏忠贤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回荡在寂静的暖阁中,“宣——先帝遗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眇躬,嗣守鸿图,夙夜兢惕,期臻至治。不意沉疴遽侵,大渐弥留。念宗社之重器,虑神器之付托。皇长子朱由校,仁孝性成,睿智夙著,深肖朕躬,宜即皇帝位,以奉天地祖宗之祀,以安中外臣民之心。

尔内外文武群臣,其协心辅弼,同德赞襄,保乂冲人,共扶大业。一切政务,悉遵旧章,咨尔辅臣,集议施行。丧礼悉遵《大明会典》,务从俭约,以副朕志。辽左边烽未靖,生民困苦未苏,皆朕之深忧。尔诸臣工,宜体朕怀,简贤任能,励精图治,固我疆圉,恤我黎元,用克承于天眷,庶无忝于祖宗。

呜呼!天命有归,朕其往矣!尔众其钦哉!毋忽朕命!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余音在肃穆的暖阁中萦绕,魏忠贤将诏书郑重递交给礼部尚书孙如游。

孙如游双手微颤接过,随即转呈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燝、英国公张惟贤等核心重臣——内阁、勋贵、礼部,三方代表,共同验看!

虽名为“口诏”,但格式严谨,用词考究,内容完备,更关键的是,此刻由权力中枢的三方大佬共同见证,只要无人当场提出确凿异议,这道遗诏,便是无可争议的、定鼎乾坤的“真诏”!

“臣等——遵旨!”群臣再次深深叩首,山呼之声充满了尘埃落定的敬畏。

朱由校立于暖阁中央,接受着群臣的朝拜,缓缓颔首。

“诸卿忠忱,朕——铭记于心。”

这一刻,东暖阁内,香烟缭绕,素幡低垂。新帝的威仪,如同初升的朝阳,刺破了笼罩大明的沉沉暮气。

大明王朝的第十五位天子——天启皇帝朱由校,正式浮出了历史的水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