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1061章 乾清宫内交锋

红楼之平阳赋 第1061章 乾清宫内交锋

簡繁轉換
作者:东辰缘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20 15:32:49 来源:源1

乾清宫内,

鎏金蟠龙柱,映着殿外阳光,将群臣的影子,扭曲的交错在一起,刑部侍郎常佐,一袭红色官袍,立在丹殿之下,双手捧着厚重的卷宗,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此时,

不说那些知道一些苗头的,就连那些不明所以的,也都看出来异样,江南的事,就算是大案,怎会在大朝会,用六百里加急呢,关键,送的还是这个时候,不少人偷偷把目光,打量着坐在东面的太上皇。

“好,既然常侍郎愿意读,那就好好读一读,看看是谁写的折子,说的什么事?”

武皇点点头,既然有人愿意读,那就不必逼迫刑部尚书了,看宋振的样貌,也应该是告老还乡。

“是,臣,必然好好诵读,”

而后,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就准备开始撕开信封,这时候,就连张瑾瑜都感觉有些不妥,什么事,竟然能让太上皇来此,更遑论江南的急报,应该不是兵匪闹得,或者说还是因为金陵的案子,怎么会查的那么久。

虽说昨夜看了折子,但具体里面的事,张瑾瑜还看不明白,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转头看向身边几位王爷,竟然毫不动声色,看来,此事与他们无关紧要,既然与他们无关,太上皇来此,就耐人寻味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正准备拆封的刑部侍郎常佐,忽然停下手中动作,拔起信封,同时走到几位阁老身前,

“启奏陛下,诸位阁老,此信封臣还未拆封,需要同诸位阁老验一验,封漆是否完整,首辅大人,您先瞧瞧,”

待常佐竟然拉着戴权的衣袖,一并到了李首辅身前,把信封递了过去,

“首辅大人,您先瞧瞧,验一验,”

李崇厚眯着眼,眼神仅仅是撇了一眼信封,完好如初,但眼光却落在自己学生身上,看来,是发现了蹊跷,这个泥潭,可不好抽身啊,

“嗯,是没有拆封,看过了,”

既然老师看过了,其余人,也不放过,常佐又是一个跨步,来到卢阁老身前,

“卢阁老,您也验一验,”

“嗯,信未拆封。”

卢文山眼神闪烁,还在猜测此中的深意,难道刑部的人,已经知道里面的内容了,还是陛下早已经知晓,

接着是顾阁老等人,也一一查验,等到最后,就连武勋那边,稍微过了一眼,早有性子着急的昌永伯岳青文,耐不住烦躁,问道;

“常大人,信封做不了假的,封漆若是破坏,一眼就看出来了,既然陛下让你读,你拆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这番粗鲁的言语,并未让旁人反驳,而是颇为赞同,

“是啊,常大人,众目睽睽之下,信封还能被调换不成,”

诚意伯宋代春,怕昌永伯不分轻重,故意跟了话语,有了一人插言,武勋那边,也就热闹起来,

“是啊,转了一圈,到现在信封都没撕开,”

“就是,撕娘们衣服,都没这些麻烦。”

越说越离谱,

戴权眉头一皱,呵斥道;

“肃静!”

几乎是瞬间,殿内复又安静下来,常侍郎点头再拜,

“既如此,陛下,臣就开始拆了。”

或许是刑部侍郎常佐,手上力气可不小,双手一动,已经把信封拆好,里面露出一沓卷宗,供词,还有两个折子,

因为卷宗太多,所以寻来两个内侍太监,一人拿一份,在他手上,则是淳阳知县徐长文觐见的折子。

“陛下,诸位阁老,臣手里的这个折子,乃是淳阳知县徐长文所写,记录江南毁堤淹田一案,和江北五县启封案子,另一封,是永宁县令徐东呈奏的记录文案,还有文书。”

介绍完之后,常侍郎便摊开折子,沙哑的声音开始诵读;

“圣人在上,臣淳阳知县县令徐长文,叩见陛下圣安,臣作为金陵大案副审,已经全程如实记录,江南毁堤淹田一案,表面上是入夏前雨水暴涨,堤坝不堪重负,实则是金陵一众官员的默许,金陵通判负责下令,衙门捕头等人负责实施,另有扬州府军校尉为人证,致使淳阳,永宁,上虞,安宁,加之江北五个县等地百姓受灾,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江南上好田亩毁于一旦。”

说到此处,奏疏虽然刚烈,并无不妥,常佐顿了一下,继续念道;

“而这背后,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驰,亦是参与其中,与江南巡阅使景存亮合谋此事,妄图借此灾难,以低廉价格收此上等良田,兼并百姓田亩,用之蚕桑丝绸之利,改田为桑,如今变为以改兼赈,到最后,二者不可兼得,臣问金陵通判马广诚,‘何意如此草芥人命,’答曰,‘织造局归杨公公管,杨公公归宫里面管,宫里面,自然是听皇上和太上皇的,如今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太上皇,’臣又问,‘为何是为了太上皇,’答曰‘织造局是为了赚银子,江北五县开采玉矿,搜刮民脂民膏,还不是为了太上皇修道之用。’臣怒斥!”

常佐话还没说完,太上皇已然变了脸色,更有不少勋贵,脸色变得煞白,百官更是窃窃私语,在空旷的大殿内,嗡嗡作响,这是审问哪门子案子,

就连张瑾瑜都挺听得心神巨震,谁的部将,竟然如此勇猛,审案子,审到宫里面来了,却不知身边的晋王,用胳膊肘碰了一下自己,

“侯爷,您的门生为何在此时送来卷宗折子,是不是有些鲁莽。”

眼神有些探究,但眼底,竟然有一丝兴奋在里面,此刻,张瑾瑜猛然回了神,这徐长文可不是自己的门生吗,还有那个徐东,好像是武英殿南大人的门人子弟,对了,南子显人呢,

“陛下,臣还未读完,”

看着殿内嘈杂,常侍郎只能停下,戴权适时喊了一声;

“肃静,”

殿内顷刻间,恢复安静,武皇双手握在龙椅上,轻轻握着握把,眼神扫视群臣,余光始终盯着太上皇,看来,江南来的奏疏,太上皇并不知晓,

“你接着读,既然他敢把奏疏卷宗带过来,那就是铁案,朕也想听一听,江南百官,还有江南百姓,是如何看待朝廷的。”

“是,陛下,臣徐长文,一月之前,便接任淳阳县令,赈灾至今,饿死百姓,不知凡几,江北五县受灾之后,却没有赈灾之举动,前朝玉矿启封一案,令人发指,内务府,勾结府衙,连并地方士绅豪族,抢占百姓田亩,监守自盗,百姓不知生产,一味落草为寇,只为那些玉石,

致使江北五县百姓,家破人亡,府衙官员,由金陵同知胡文玄负责,内务府负责搬运,扬州府军负责清缴,皇城司负责检查,官官相互,臣审问胡文玄,‘何意做这些伤天害理之事,’答曰;‘只为杨公公一句话,和内务府下的文书,臣不敢不从,这些玉石,是宫里要的,是太上皇修道之用,’臣又问,‘你怎知太上皇修道之用,’答曰;‘内务府是给宫里当差,要玉石是太上皇修道所用,天下皆知,以修道截取朝廷气运,和宁国府贾珍修道一样,作为臣子,谁敢不从。’

臣听闻以后,心神大震,想来太上皇如此智略圣人,岂会修那些旁门左道,霍乱朝纲,先由宁国府贾珍为例,圣人岂可冒天下大不韪,连前朝都要封存的玉矿启用,亡国之举!如此欺上瞒下之人,定要彻查此案,还天下百姓,还有朝廷一个公道和清明!”

满朝文武听完,个个脸色惨白,不少人冷汗直流,奏折所写之内容,几乎是句句属实,不少百官,也都掏银子,去买了内务府售卖的玉石,一个是好奇,另一个,无不是想向太上皇示好,那些玉石晶莹剔透,色泽温润,多是上品,若是此案细查,他们这些赎买之人,会不会受到牵扯。

乾清宫内,

随着殿外云头攒动,折射的阳光,随之摇曳,光影晃动,常佐沙哑诵读声,犹如惊雷一般炸响,随着毁堤淹田,江北玉矿案,一同说出,江南织造局和内务府,以及江南官场,贪赃枉法等罪行,一一被揭露,殿内空气,仿佛都要凝固。

几位藩王更是脸色铁青,不可置信看着殿中央诵读的人,此乃大不敬,竟然敢污蔑太上皇,可他们几人心中,早已知晓,既然敢当堂诵读,必然是铁证如山,而且他们也会知道,太上皇修道,已有所成了,

内阁首辅李重厚,此刻双眼微睁,嘴角带笑,此案,已经算是真相大白,可是若真的再往下查,只能查到宫里面,只能查到长乐宫,也不知此举动,是不是皇上安排的,

“咳咳,折子写的清楚,问的也清楚,想来一共送来的案卷文书,还有供词,也是一样吗。”

首辅李大人,先是开了口问询,百官之首,当以他为先,

常侍郎点点头,把卷宗和供词分好,

“回陛下,首辅大人,供词,和卷宗,一并一字未改,另有永年知县徐东作保,签字画押。”

“嗯,说得对,大武律令,审问,记录,分责两人才行,”

挪动着步子,颤颤巍巍走到殿中央,看着文武百官有些慌乱的神情,却不以为然,

“启奏陛下,既然卷宗供词都在,此案不如就此了结,江南还是要以稳为主,织造局行事,也是为了朝廷户部,内务府的事,老臣不敢插言。”

似乎是点到为止,不少文武百官,也在暗自思索,首辅大人言语,乃是何意,查,或者不查,何来到此为止,到谁为止。

哪知道,言官那边,早已经按耐不住,尤其是随军回来的几人,面有愠色,曹广正首先站出来驳斥,

“启奏陛下,首辅大人此言差矣,既然案子清楚,那就要查一个水落石出,是有人栽赃陷害,还是有人故意诬陷,都要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岂可因私废公之举,”

“启奏陛下,臣附议,江南乃是我朝钱粮留存之地,如今破败不堪,即是**,又是天灾,臣以为,应当彻查,”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六部言官,以及散官,竟然全都附议,几乎是成一面倒的局势,眼看着太上皇面色越来越清冷,越来越难看,几位藩王,哪里还站得住,今日的谋划,竟然付之东流了,郑王脸色郑重,出列道;

“启奏陛下,臣弟有话要说,”

几乎是急躁的压迫气势,挺身而出,武皇并未着急,眼中有着思索,先是问了首辅大人,

“李首辅,朕记得当日那天,江南送来了两份供词,一份是江南巡阅使景存亮上书,另一个是苏崇和蓝季礼审案口供,朕让你们拿回去看,可都看了。”

“老臣拿回去看了,”

李崇厚点点头,当日,就把秘笈拿回去,和众人一并看了,

“臣一共看了三个折子,除了上述二人,还有江南布政使庄守治递上折子,一共审问了两次,口供如一,”

“嗯,既如此,一个案子,为何前面送来了,包括前几位递上折子,和今次,徐长文送来折子,竟然是两份供词呢?”

武皇话中有话,也是把其中的关键,说给文武百官,甚至于太上皇听得,

“回皇上的话,前面苏崇,蓝季礼,审问的马广诚和胡文玄,众多官员都在,但是后来徐长文和徐东,后复审了二人,供词没有比对,口径不一样。”

李崇厚也没隐瞒,既然前后不一,要么是翻供了,要么是,前面有所隐瞒,这里面的事,牵扯宫里,谁也不想引火上身,所以,许多事,可能没记载,人之常情。

另外就是,供词记录的人,把供词改了,或者删减,也只有徐长文这种初入官场的,不懂规矩,

这一点,武皇早已经想到,但心底未必没有对此两位知县,有着一些赞许,

“李首辅,朕猜的不错的话,前面送的供词,并未如实记载,反而是两个小小知县,竟然敢如实记录,上书供词,若是改了,如何?”

“回陛下,大武律令,犯人供词,如实记录,若是呈报陛下预览,更不可更改,改了就是欺君之罪,老臣以为,审要审,记录要如实记录。”

这一点,他是赞同的,若是人人随意更改卷宗,这案子,永远也查不了。

“呵呵,朕听得糊涂了,看来,江南那边的事,怕是查不了,内务府,织造局,那织造局负责的杨驰,人在何处?”

“回万岁爷的话,人还在江南,”

戴权额头冒细汗,赶紧回了话,

“好,既如此,抓了,让他们,不,让苏崇还有徐长文去审,”

武皇一摆手,就想定下此案,谁知郑王等了许久,也不见皇上过问,正在此时,汉王和宋王,也瞧见局势不妥,一同站出来,

“启禀皇上,臣弟有事禀告,”

这几声大喊,立刻压住了朝臣议论声,也把众人目光,吸引过去,武皇摩挲着手心,终于点点头,

“好,既然有话要说,那就说,郑王先问的,他先,”

“谢陛下,”

郑王周昌德立刻站出来一抱拳而拜,

“启奏陛下,臣弟以为,江南一案,晦涩难寻,索然有诸多供词,但臣弟以为,江南所有官员,包括这位徐县令,包藏祸心,既然江南审案,江南为祸,主审副审,应该回避,令淳阳知县竟然污蔑宫里,藐视太上皇,自然是有大不敬治罪,臣弟以为,不如把所有罪臣,包括巡阅使,布政使等人,连带徐长文,一并押送回京,三司会审,还天下朗朗乾坤。”

几乎是义正言辞,捎带着,把副审,还有江南主官,全部押送回京城,就不信审不出来,还有那徐长文,乃是洛云后门生,若是有贪墨之举,一并治罪,杀鸡儆猴,再说,天下为官者,哪有不贪墨的。

“臣弟附议,皇上,都说事情越辩越明,既然都有罪,在江南审案,无不是官官相护,既然要审,三司会审,再请诸位大人陪审,臣弟不相信,还有人在其中上下其手,”

宋王眼神一亮,果真是以退为进,既然入京,再想糊弄,可骗不了他们这些人,

“臣弟也附议,既然牵扯朝廷存粮之地,兼之此案重大,臣弟以为,就应该查的水落石出,那徐长文仗着自己为副审,胡乱攀咬,莫不是收了谁的孝敬,胆大妄为,”

汉王的眼神,已经回转,落在洛云侯身上,金陵四个县,乃是天下最富硕的县,一个县令,怎可能不贪,尤其是借着赈灾名义,赈灾粮食,和赈灾款,历朝历代,谁不上下齐手,贪墨隐匿,就算胆子小的,到最后,也拿了不少,若是那位徐知县,动了赈灾钱粮,正好给了他们借口。

眼见着几位王爷正义凌然,言辞凿凿,张瑾瑜心中,反而有些不淡定了,莫不是说,几人,早就有了把柄,想想也不可能啊,那太上皇来此的意思,又是何意呢?

“陛下,老臣请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