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86章 :为朕,为天下,再弈此局!

第86章:为朕,为天下,再弈此局!(第1/2页)

京城。

乾清宫的东暖阁里很安静。

安静得能听见炭火在角落那尊鎏金铜兽的腹中毕剥作响,声音很轻微,却很踏实。

朱由检一个人站着,站在一张几乎占据了半间屋子的巨大舆图前。

“钱龙锡之流,不过是疥癣之疾,剜去,总有新肉长出。”他对着舆图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某个看不见的听众陈述,“但辽东是深入骨髓的沉疴,这病一日不治,大明便一日不得安宁。”

单纯的防守,就像是割自己的肉去喂养老虎,指望着它有朝一日能大发慈悲或者活活撑死,这种想法天真得可笑。

必须破局。

但破局需要一个执棋人,一个能看懂全局,并且愿意按照他的意图去落子的执棋人。

他的目光从舆图上移开,在空无一人的暖阁中缓缓扫过,仿佛那里站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身影。

赵率教。

这个名字在他心头浮现,随之而来的是一张被风霜刻满痕迹的武将面孔。

还有现在在辽东的一些将领....他打心底里敬重这些汉子,他们是大明的刀,是帝国的枪,是能死战不退的猛士。

把他们放在一座城头,他们能用性命与鲜血将城池化为让敌人无奈的礁石。

但,他们也仅仅是礁石。

是棋盘上的“车”与“炮”,勇猛有余,可冲锋陷阵,可守一城一地,却看不清整个棋盘的脉络。

让他们去统御全局,无异于让一柄绝世宝刀自己去思考该如何赢得整场战争。

刀,只该用来挥砍,思考,是执刀人的事。

谁能来做这个执刀人?

这几个月力,一个名字总会带着万千复杂的情绪跃入了朱由检的脑海。

袁崇焕。

这也是近几个月不少朝臣举荐的人选。

原本的历史长河中,当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百官问及辽东之事时,回应他的是死一般的寂静,满堂公卿平日里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但那一刻却尽皆垂首噤若寒蝉。

兵部堂上,更是无一人敢出列请缨!

整个大明,仿佛都找不到一个敢于直面关外铁骑的脊梁。

实际上,这个名字在原本的历史中,几乎承载了崇祯初登基时所有的希望。

宁远城头那一声炮响,仿佛为摇摇欲坠的大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还有那句石破天惊的“五年平辽”,在这满朝懦夫的衬托下,何等的壮志凌云,何等的意气风发!

若还是原本那个十七岁的少年天子,面对这般局面,怕是早已将他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恨不得立刻将尚方宝剑捧到面前,将这风雨飘摇的国运尽数托付。

但他不是。

“五年平辽……”朱由检低声咀嚼着这四个字,缓缓摇头,眼神中带着复杂与惋惜。

在朝野失声的时刻,这份豪情确有千钧之力,足以扫清天下暮气。

但朱由检更明白,这并非一份深思熟虑的战略,而是一份将君臣一同置于悬崖之上的军令状。

一旦期限临近,功业无成,这股曾将他捧上神坛的力量便会化为最猛烈的风暴,反噬君臣,动摇国本!

然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最致命的,是他的狂悖,是他对皇帝的漠视!

“矫诏,擅杀毛文龙!”

当这件事在心头掠过时,朱由检的瞳孔骤然一缩,这才是他心中那根最深最毒的刺!

一个可以无视皇帝号令,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擅自斩杀方面大将的统帅,要如何指望他去一丝不苟地执行一个需要多方协调,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他本人暂时退让的复杂策略?

朱由检可以容忍一个将领战略上的瑕疵,甚至可以容忍他性格上的孤傲,但绝不能容忍一个视君权为虚设的帅臣!

至此,朱由检心中那最后一点对历史的路径依赖,也随之烟消云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6章:为朕,为天下,再弈此局!(第2/2页)

否决了袁崇焕,他心中对所需帅才的画像,已然清晰得如同镜中之影。

此人必须懂战略,而非仅仅懂战术;必须懂政治,能平衡朝堂、将门、边疆的复杂关系;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韧性,能忍受长期的投入而不急功近利。

而最最重要的一点,此人必须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图,并对他有绝对的忠诚!

在这幅严苛到近乎不存在的画像上,一个苍老清瘦却无比坚毅的身影,缓缓浮现。

前帝师,大学士,曾督师辽东的——孙承宗!

一手构筑了关宁锦防线的骨架,其核心思想“步步为营,渐次恢复”,本身就蕴含着长远而稳健的战略眼光。

以文官之身,却能让关外骄兵悍将俯首帖耳。

能力,威望,耐心,格局,无一不符!

更何况,他是帝师。

是曾经一句一句教导皇帝读《资治通鉴》的恩师,这份君臣之外的师生情谊,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就是他了!

朱由检心中一定,再无半分犹豫。

他霍然起身,走到御案一侧开始研墨,墨锭在砚台里旋转,发出沙沙的声响,一如他此刻心中即将付诸行动的决心。

朱由检没有走中书科、通政司的流程,他要用最直接最能体现他个人意志的方式。

铺开一张御用的云龙纹信笺,提笔,笔尖饱蘸墨汁,悬于纸上,心中万千言语,最终化为笔下恳切而郑重的字句。

“恩师在上,弟子由检敬禀……”

“国事维艰,辽东危殆,朕虽日夜思之,然所见所想,不过管窥蠡测。唯念及恩师昔日教诲,方觉胸中稍有丘壑。然此策宏大,非有经天纬地之才者不能掌舵。朕思遍朝野,唯恩师一人。”

“朕已于文华殿备下薄酒,扫榻以待,恭请恩师回京,为朕,为天下,再弈此局!”

写罢,他放下笔,仔细将信笺折好,却没有立即封入信封。

“周全。”

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寂静的池水。

殿门外的阴影里,一道身影仿佛被这声音从虚空中剥离出来,悄无声息地滑入殿内,伏跪于地,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一丝一毫多余的声响,连衣袂摩擦的声音都被压制到了极限。

朱由检将那封未封口的信笺递了过去,周全连忙躬身上前,用双手恭敬接过。

“这是朕写给帝师的亲笔信,”朱由检的声音依旧平稳,听不出喜怒。

周全低着头,连呼吸都放缓了,静待下文。

“朕要你,”朱由检的目光终于落在了他的身上,“派你西厂最精锐的人手,带上最好的医士,最舒服的马车,即刻动身去一趟高阳。”

他的语气微微一顿,“把孙承宗,孙老先生,给朕请回来。”

那个请字被他念得格外清晰,也格外沉重,周全的心猛地一跳,却把头垂得更低了。

“老先生年事已高,路上不能有半点颠簸,更不能受到一丝一毫的惊扰。”朱由检补充道,声音里又带上了一丝关切,但这份关切,却让那道命令变得更加森严,“用最快的速度,最稳妥的方式,朕要在文华殿见到安然无恙的帝师,你明白吗?”

“臣…遵旨。”周全的声音嘶哑而坚定,“五日之内,孙老先生必安然抵达京城,听候陛下召见。”

朱由检挥了挥手。

周全再次叩首,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起身,倒退着融入了门外的阴影之中。

乾清宫重归寂静,静得只剩下炭火的毕剥声与朱由检沉稳的心跳。

案上的烛火被门缝透入的微风吹得轻轻一晃,旋即又坚定地挺直,朱由检拿起那支刚刚写下国运的笔,在冰冷的砚台上轻轻一搁。

一声清响,如落子之声,音未绝,意已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