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75章 :病人已经失血过多,随时可能死

第75章:病人已经失血过多,随时可能死去(第1/2页)

月光如水,洗过武英殿的琉璃瓦,却洗不尽殿门石阶上那四道被拉得极长的影子里所浸透的寒意。

张维贤、田尔耕、周全,还有那个佝偻着身子,仿佛随时会被一阵风吹散的魏忠贤。

四个人,四道影子,沉默地走出殿门,又在宫城的甬道上沉默地分开。

那幅地图上被朱笔画出的狰狞线条,像一道烙印深深地刻进了他们的脑海里。

原来,帝国的肌体早已不是千疮百孔那么简单,而是有一把刀,已经悄无声息地抵在了心脏的位置。

惊惧过后,是前所未有的清醒。

……

殿内只剩下朱由检一人。

宫灯的烛火安静地跳跃着,将他年轻的身影投射在背后那幅巨大的《九边图》上,人与江山在此刻光影交错融为一体。

那张图就是他的江山,一道正在淌血的巨大伤口。

所有的军事准备,整顿京营,修复边墙,打造兵器……都像是去山中采集名贵的药材,回来细细地熬煮,以图根治沉疴。

但问题是病人已经失血过多,随时可能死去。

远水,不解近渴!

朱由检的目光,从那道触目惊心的红线缓缓移向了长城之外,那片广袤而混乱的漠南草原。

墙倒了。

就要扶。

扶不起来,就要立刻用东西去堵住那个缺口,哪怕是用沙袋,用草包,用一切能用的东西!

他需要为自己那些布局争取到最宝贵的时间。

而时间,此刻就在那些蒙古部落的选择之中。

皇太极用的是刀,让他们恐惧。

相比之下,必须得有比刀更有用的东西。

钱,粮食。

最实在的东西,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自古以来,能让草原上那些所谓的雄鹰低头的,除了更锋利的爪牙,便只有能让他们活下去的食物。

朱由检伸出手指,轻轻点在图上喀喇沁、科尔沁、土默特等部落之上。

若是继续漠视不管,这几个部落就因为饥荒而最先倒向后金,成了皇太极绕道入寇的向导。

那就从这里开始!

“抚赏、赈济、互市”,朱由检这些日子以来冥思苦想,已经制定了策略。

这三者是一体的,用抚赏稳住那些还在观望的墙头草,用赈济去撬动那些已经倒向后金但根基不稳的部落,再用互市这颗蜜枣吊着所有人的胃口。

这是一场与皇太极争夺人心的竞赛,比拼的是速度,更是决心!

朱由检很清楚,这个决策一旦拿到朝堂之上,将会面临怎样的惊涛骇浪。

国库空虚。

祖宗之法。

林丹汗背信弃义,蛮夷不可信。

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官们,会搬出无数条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反对。

他们的眼睛看不到长城外的烽烟,只看得到户部那本越来越薄的账册,他们的世界是由一条条规矩和道德文章构建起来的,任何试图打破这一切的行为都是离经叛道!

……

翌日,文华殿早朝。

暖香浮动,丝竹雅乐之声早已散去,只剩下百官手持朝笏垂首肃立,一派雍容国朝气象。

昨日朝会的不欢而散,似乎并未影响到这座帝国中枢的庄严与秩序。

官员们依旧按照品级站立,眼神交错间传递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默契。

御座之上,朱由检的声音响起,清越而平静,没有任何情绪的铺垫,像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朕有一策,欲与诸卿商议。”

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辽东之患,在建奴。而建奴之强,在于其能胁从蒙古。今察哈尔部为建奴所败,漠南震动,此乃危局,亦是时机。”

朱由检的目光扫过下方,那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

“朕意,恢复对漠南诸部抚赏,重开互市。另,从太仆寺仓中拨粮十万石,定向赈济喀喇沁等饥荒部落,以安其心,以固我北疆屏障。”

话音落下,大殿内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紧接着,如同在平静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

嗡嗡的议论声从队列的后方响起,迅速蔓延至整个大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5章:病人已经失血过多,随时可能死去(第2/2页)

震惊,不解,荒谬……种种情绪在官员们的脸上交替浮现。

户科给事中张正第一个出列,慷慨陈词:“陛下,万万不可!国库空虚,南直隶水患尚需赈济,边军九镇之饷银尚有拖欠,哪里还有余钱去资助那些反复无常的蛮夷?”

“张大人所言极是!”户部侍郎王家桢立刻附和,“林丹汗之事,殷鉴不远!我大明每年耗费无数金银于其身,换来的却是广宁之役的坐视不理!此等豺狼,不趁其败亡追剿已是仁慈,岂能再以国帑资之?”

这番话,说出了殿内绝大多数官员的心声。

在他们看来,林丹汗的战败是天大的好事,朝廷每年可以省下一大笔开销,简直是天降横财。

至于皇帝所说的什么“北疆屏障”,什么“危局”,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少年天子忧思过度的危言耸听。

大明有雄关,有天险,建奴还能飞过来不成?

钱龙锡缓缓出列,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烈,只是躬身一揖沉稳说道:“陛下,抚赏蒙古,乃祖宗之法。然,祖宗亦有言,当恩威并施。如今林丹汗新败,漠南诸部畏惧建奴兵锋,正是我大明彰显天威之时。若在此刻遽然施恩,只会令其轻我、慢我,以为我大明软弱可欺。臣以为,此事当缓议,需从长计议。”

好一个从长计议。

这四个字当真是大明官场最温柔,也是最锋利的一把刀,它可以将任何雷厉风行的政令拖延到地老天荒!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怒意。

他甚至觉得有些好笑。

一群坐在屋子里的人,正在为要不要修补那个已经被狂风吹出大洞的屋顶而争论不休,有人说没钱,有人说修了也没用,还有人说,应该等风停了再慢慢研究怎么修。

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下一刻席卷而来的将是足以摧毁整座屋子的暴风雪!

“钱龙锡。”朱由检轻声念出他的名字。

“臣在。”

“朕问你,若墙倒了,是先扶,还是先等着贼进门?”

钱龙锡一怔,随即答道:“回陛下,自然是先扶墙。但国事如棋,落子需慎重。扶墙之法,亦有千百种,不可操之过急。”

“好。”朱由检点了点头,“那朕再问你,若建奴铁骑,绕道漠南,不攻山海关,而是直扑蓟州、宣府,兵临北京城下,你当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钱龙锡的眉头也紧紧皱起,沉声道:“陛下,此乃臆测之言,未免危言耸听。我大明九边重镇,防线层层递进,岂是建奴说来便能来的?”

“危言耸听?”朱由检笑了,那笑意里却没有半分温度,“好一个危言耸听!”

跟一群从未曾见过大海的人去描述海啸如何恐怖,是徒劳的。

他们不会信,直到洪水淹没他们的脖子。

“此事,不必再议。”朱由检的声音陡然转冷,“朕意已决,内阁即刻票拟,户部、兵部即刻执行。”

这是最后的通牒。

大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钱龙锡的身上。

钱龙锡抬起头,直视着御座上的年轻帝王,从那双眼睛里看到了不容置疑的决断,但他没有退缩。

作为文官集团的领袖,他决定他有他的职责与骄傲。

钱龙锡缓缓躬身,用一种无比恭敬却又无比坚定的语气说道:

“陛下三思。此事关乎国本,非同儿戏。臣等,不敢奉诏。”

他身后,数名官员齐刷刷地跪了下去。

“请陛下三思!”

这就是文官的力量。

他们用最谦卑的姿态,表达着最傲慢的抵抗。

朱由检看着阶下跪倒的一片身影,沉默了许久。

最终,他从御座上缓缓站起身,心中却在冷笑,自己竟然还对这群早已被私欲和党争蛀空了心肝的朽木,抱着一丝妄念!

与他们言说边疆之危,他们却计较内帑之亏,与他们描绘国之远略,却纠缠祖宗之制。

在这文华殿上,讲道理,是最无用的东西。

他们听不懂人话,只看懂刀剑。

他们不畏惧皇权,只畏惧死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