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青海没有羊眼汤 > 第二十六章:硝烟锁归途

青海没有羊眼汤 第二十六章:硝烟锁归途

簡繁轉換
作者:肖雨平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23 15:39:09 来源:源1

第二十六章:硝烟锁归途(第1/2页)

神机营校场,尘土飞扬,空气里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硫磺硝烟味,混杂着汗臭、皮革油脂和马匹粪便的气息。这味道对赵铁柱而言,既陌生又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熟悉感——那是火药燃烧后的余烬。明朝的神机营主要是火器厉害,是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队。

“第一队!装药!”

“第二队!持铳待发!”

“第三队!火绳引燃——!”

粗粝的号令声在烟尘中炸响。赵铁柱身着绛红色胖袄,外罩镶铁叶的罩甲,头戴沉甸甸的红缨凤翅盔,站在自己的小旗(十人队)前列。他眼前,十名同样装束的士兵,正紧张而笨拙地操作着他们赖以成名的武器——手把铳。

这玩意儿,就是大明神机营步兵的主力火器。一根长约四尺、碗口粗的熟铁管(铳管),尾部连接着沉重的木制铳托。士兵们汗流浃背,动作因紧张而变形:一人颤抖着用细长的药匙,小心翼翼地从腰间皮囊里舀出定量的黑色火药,通过铳管前端的火门倒入;另一人则用通条将预先裹好的油纸包着的铅弹(或碎石铁砂)用力捅入铳膛压实;最后一人,则手忙脚乱地将一根燃烧缓慢的火绳夹在铳身侧面的“龙头”(简易击发装置)上,战战兢兢地引燃火绳头……

整个装填过程,繁复、缓慢、充满危险!稍有不慎,引燃的火绳火星溅入开着的火门,或者装药过量,就是一场惨烈的膛炸!赵铁柱亲眼见过一次意外,一个倒霉蛋半边脸和手臂瞬间被灼热的铁屑和火焰吞噬,惨叫声至今萦绕耳畔。

“瞄准——!”

“放——!!!”

随着旗官声嘶力竭的怒吼,小旗的十杆手把铳终于准备就绪。士兵们或蹲或立,将沉重的铳身架在简易的木叉上,对准百步外一排草扎的靶子。

“嘶嘶嘶……”火绳燃烧着,缓慢而坚定地逼近火门处的引火药。

“砰!砰!砰!砰……轰!”

一连串沉闷如同炸雷、却又参差不齐的巨响猛然爆发!声音远不如现代枪械清脆,更像是无数个炮仗在铁桶里闷响!巨大的后坐力撞得士兵们东倒西歪!浓密呛人的白烟瞬间从铳口和火门喷涌而出,将整个小旗笼罩!

白烟散开,百步外的草靶东倒西歪,十发铅弹,能命中三四靶已是万幸!脱靶的弹丸不知飞向何处。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硝烟,士兵们被呛得涕泪横流,剧烈咳嗽。

赵铁柱抹了一把脸上的烟灰和汗水,心中一片冰凉。这就是神机营?这就是大明最精锐的火器部队?这射速、这精度、这可靠性……在现代自动武器面前,如同儿戏!他腰间那柄玄钢破甲刀,似乎都比这玩意靠谱。道士那句“十年叉封”的预言,在这震耳欲聋却效率低下的火器轰鸣中,显得愈发沉重和绝望。归途,似乎比这硝烟弥漫的校场更加迷茫。

“步军火器操演毕!各队转马场!骑术、控马、骑铳演练!”号令官的声音穿透烟尘。

火器的硝烟尚未散尽,尘土再次被另一股力量搅动起来——马蹄!神机营并非纯步卒,作为天子亲军,机动性同样重要,部分精锐需掌握在马上使用轻型火器(如三眼铳)或刀矛的本领。

马场设在另一片开阔地。栅栏围起,地面被无数马蹄践踏得坑洼不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马粪、草料和皮革混合的气味。一排排高矮不一、毛色驳杂的战马被马夫牵出,打着响鼻,不安地刨着蹄子。这些马多来自蒙古草原或西北马场,野性未驯,脾气火爆。

赵铁柱看着眼前这匹分给他的枣骝马,个头不高但骨架粗壮,鬃毛凌乱,一双大眼警惕地瞪着生人,鼻孔喷着粗气。赵铁柱在漠河乡骑过驴、骡子,也骑过护林站的矮脚马,但面对这种真正用于战阵、野性十足的军马,心里还是有点发怵。

“赵试百户,上马!”负责马术训练的总旗官是个满脸络腮胡的老行伍,姓胡,眼神锐利如鹰,声音洪亮,“记住要领!踩镫要稳!抓鞍要牢!重心下沉!夹紧马腹!腰腿发力!不是它骑你,是你骑它!别跟个娘们似的软趴趴!”

赵铁柱深吸一口气,回忆着胡.总旗教的步骤,左手抓住马鞍前桥,左脚认准马镫,右手扶住后鞍桥,腰腿猛地发力——动作生硬却力道十足!枣骝马显然没料到这个生面孔力量如此之大,被带得一个趔趄,不满地嘶鸣一声,原地转了个圈。赵铁柱趁机右腿一摆,稳稳跨坐上了马鞍!

“好!有点蛮力!”胡.总旗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控缰!勒住!别让它乱动!”

赵铁柱双腿用力夹紧马腹,双手紧握缰绳。枣骝马感觉背上的人不好惹,加上周围其他马匹和骑手的干扰,烦躁地踏着碎步,时不时想低头啃地上的草根,又被赵铁柱强行勒起。一人一马开始了最初的角力。汗水顺着赵铁柱的鬓角流下,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但他死死保持着平衡,腰背挺直如枪,硬是没让马把他甩下来或带着乱跑。这超强的核心力量和瞬间爆发力,让旁边几个上马都歪歪扭扭的同僚看得暗自咋舌。

基础控马练习后,便是更难的项目——控马疾驰中操持兵器。

“赵铁柱!持枪!”胡.总旗喝道。

赵铁柱左手控缰,右手从马鞍旁特制的挂钩上,猛地抽出了那杆沉重的混铁盘龙枪!冰冷的枪杆入手,一股沉甸甸的熟悉感传来,瞬间压下了他初次控马疾驰的些许慌乱。

“驾!”他一磕马腹,双腿紧夹。枣骝马吃痛,猛地窜了出去!

风瞬间在耳边呼啸!地面的坑洼通过马鞍清晰地传递上来,颠簸感远超步行!赵铁柱身体随着马背的起伏本能地律动,腰腹核心绷紧如同磐石。他右手紧握长枪中段,枪尖斜指向前,沉重的枪身在高速奔驰中划破空气,发出低沉的呜鸣!目标——百步外一个插着草人的木桩!

“稳住枪!别晃!腰马合一!人借马力!”胡.总旗的吼声在风中传来。

赵铁柱屏住呼吸,目光死死锁住目标。枣骝马四蹄翻飞,速度越来越快!剧烈的颠簸让他持枪的右手臂肌肉贲张,青筋毕露。他努力协调着身体起伏的节奏,试图将枪尖稳定在一点上。这比步战难上百倍!道士“十年叉封”的预言碎片般闪过脑海,带来一丝焦躁,反而让他精神更加集中。

五十步…三十步…十步!

“刺——!”赵铁柱喉咙里迸出一声低吼,腰背猛地一拧,借着马匹前冲的巨力,手臂如弹簧般送出!

“噗嗤!”混铁枪尖精准地贯穿了草人的胸膛!巨大的力量带着草人向后飞起,重重砸在后面的木桩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枣骝马被这反冲力带得一个趔趄,前蹄扬起,发出一声长嘶!赵铁柱死死勒住缰绳,身体后仰,双腿如同焊在马镫上,硬生生将惊马稳住!

“好!!!”胡.总旗的喝彩声和周围同僚的惊叹声同时响起。这一枪的力道、准头和控马能力,绝非新丁可比!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顺利。旁边一个年轻士兵控马不稳,在疾驰中试图挥舞腰刀,结果刀没砍出去,人却被颠得失去平衡,惊叫着从马背上滚落,摔得灰头土脸,引来一阵哄笑和总旗的怒骂。

赵铁柱勒马回转,胸膛剧烈起伏,汗水浸透了内衫。他摸了摸枣骝马汗湿的脖颈,马儿似乎也认可了他的力量,打了个响鼻,温顺了些许。握着冰冷的枪杆,感受着马背的律动,一种全新的、属于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力量感,在他心中悄然滋生。然而,这份力量感,在道士那冰冷绝望的预言面前,又显得如此茫然。

春节到了。

除夕的金陵城,湿冷的寒气如同无形的细针,穿透厚重的棉衣,直往骨头缝里钻。白日里威严肃杀的神机营驻地,此刻被一种混杂着喧嚣与孤寂的“年节”气氛笼罩。营区内各处也燃起了篝火,但比起漠北的野性,这里的火光显得规矩了许多,噼啪作响的木柴声淹没在更远处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城中爆竹声浪里。

营房之间的空地上,几堆篝火驱散着江南特有的湿冷。伙夫们抬出了大桶的米饭和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锅,里面翻滚着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块、整只的盐水鸭(骨头居多)、以及一些冬日里难得的青菜。空气里弥漫着酱香、肉香、劣质烧刀子的辛辣,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从秦淮河方向飘来的脂粉甜腻。这便是京营里的年夜饭了,比漠北丰盛,却依旧带着军营特有的粗粝。

“都他娘的吃好喝好!天子脚下过大年,福气!”百户官的声音少了训练场的粗犷,多了几分京腔的圆滑,却也努力提着嗓门,“过了年,好好当差,给圣上长脸!”士兵们哄然应诺,用碗盛着堆尖的饭菜,大口扒拉着,就着辣嗓子的烧酒下肚。猜拳声、笑骂声、夹杂着几句带着各地乡音的俚曲小调,在营区里回荡,试图压过远处城中和秦淮河方向传来的、更盛大的喧嚣。

赵铁柱坐在营房门口的石阶上,背靠着冰冷的砖墙。他面前也放着一碗堆满饭菜的粗陶大碗,一碗浑浊的肉汤,还有一小杯分到的烧酒。跳跃的篝火光影在他沉默的脸上明明灭灭,勾勒出深锁的眉头和紧抿的嘴角。他端起碗,扒了一口饭,咀嚼着,却如同嚼蜡。周围袍泽的喧闹,远处城中的爆竹轰鸣,仿佛都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热闹是他们的,与他无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六章:硝烟锁归途(第2/2页)

他从贴身的内袋里,摸出那几枚用油纸仔细包好的铜钱——营中发的饷钱。借着篝火微弱的光,他捻开一根同样粗糙的红线(不知何时攒下的),笨拙地、一枚一枚地将铜钱穿过去,打上死结。动作缓慢而专注。红绳磨着手指,铜钱冰凉。这简陋的红绳铜钱,是他唯一能在这个时空复刻的“压岁”仪式。火光摇曳中,他仿佛穿透了六百年的时光,看到了漠河乡那间熟悉的土屋。炕头烧得滚烫,空气里是焜锅馍馍、青海三烧、水煮肋排,还有父亲烟袋锅子的辛辣味。母亲在锅台边忙碌,蒸汽模糊了她慈祥的笑脸;父亲靠在炕头,听着匣子里的戏曲,偶尔跟着哼两句;窗外是震耳欲聋、连绵不绝的爆竹声,烟花在夜空中炸开绚烂的花朵,照亮了白雪覆盖的村落。

“爹…娘…”无声的呐喊在胸腔里冲撞,带来一阵窒息般的闷痛。他下意识地隔着棉衣,紧紧按住了内袋里那硬邦邦的轮廓——手电筒。这来自未来的微光,此刻是他与那个时空仅存的、脆弱不堪的联系。电池还剩多少?道士那句冰冷的判词——“十下人一个叉……归路断……”——如同跗骨之蛆,在金陵城震天的爆竹声中,反而显得更加清晰刺耳。十年!难道他未来十年的除夕,都要在这刀枪林立、人声鼎沸却又倍感孤独的军营中度过?那扇回家的门,真的被一把无形的“叉子”死死封住了吗?

“赵头儿!发啥呆呢?喝酒啊!这金陵城的年,够热闹吧?”一个喝得脸膛通红的同旗兄弟,喷着酒气凑过来,把酒囊塞到他手里,“想家啦?等休沐了,哥哥带你去夫子庙逛逛,那才叫热闹!比咱这营里强百倍!”

赵铁柱勉强扯动嘴角,露出一个极其短暂的、几乎看不见的笑容,仰头灌了一大口烧刀子。浓烈的辛辣瞬间冲上鼻腔,呛得他眼眶发热,生理性的泪水几乎涌出。他迅速低下头,用袖口狠狠蹭过眼角。没人留意那转瞬即逝的湿润里,藏着怎样深不见底的乡愁。

他抬起头,望向营区上方被篝火和远处城中灯火映照得一片昏红的夜空。金陵城的璀璨灯火和弥漫的硝烟(爆竹燃放后的),将星光彻底淹没。只有几颗最亮的星子,顽强地在光污染中透出一点微弱的、模糊的光点,遥远得如同幻觉。六百年前的星光,是否也正照耀着那个遥远的、有亲人守岁的青海小院?他不知道。这里的喧嚣和光亮,与他内心的荒芜形成了最残忍的对比。

一阵裹挟着湿冷水汽的寒风卷过营区,吹得篝火明灭不定,也带来秦淮河方向更清晰的丝竹笑语。篝火的温暖是虚幻的,袍泽的喧闹是隔膜的。在这举城欢腾、爆竹震天的金陵除夕夜里,在神机营这片小小的、喧闹却冰冷的世界里,赵铁柱像一座沉默的孤岛,无声地吞咽着无尽的乡愁,和那“十年叉封”预言带来的、足以冻结灵魂的绝望。新岁的钟声即将敲响,可他的归途,依旧沉没在无边的时空迷雾中,无声无息。

阴历二月初,一个穿着低级文吏服饰、面白无须的年轻人急匆匆找上门来。

“赵试百户!赵试百户!”小吏气喘吁吁,手里捧着一卷盖着兵部大印的文书,“兵部急令!着神机营左哨三司(赵铁柱所在单位)全体官兵,即刻整备军械行囊,三日后开拔!随圣驾……北伐!”

“北伐?”赵铁柱一愣,生硬的官话脱口而出。

“对!北伐!”小吏脸上带着激动与惶恐交织的神色,“圣上已于昨日在奉天殿颁诏!永乐八年,天子御驾亲征!讨伐北元残孽阿鲁台!犁庭扫穴,肃清漠北!我神机营乃天子亲军,火器之利,正当其时!赵试百户,快些准备吧!这可是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天赐良机啊!”小吏说完,将文书塞给赵铁柱,又匆匆跑向下一个营房。

北伐?朱棣御驾亲征?赵铁柱握着那卷沉甸甸的文书,一时有些恍惚。道士的预言还在耳边,那“十年叉封”的绝望尚未散去,一场席卷帝国北疆的战争风暴,已将他这个小小的试百户,毫不留情地卷入其中。他下意识地望向马厩方向,那匹枣骝马正低头吃着草料。漠北草原……那将是真正的马背战场。

三天后,德胜门外。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巨大的“明”字龙旗和“永乐”大纛在二月的风中猎猎作响。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阵肃立在京畿平原上,盔甲与兵刃反射着刺目的阳光,汇聚成一片冰冷的金属海洋。战马的嘶鸣、车轮的辚辚、军官的号令、士兵的喘息……混合成一股低沉而磅礴的声浪,震动着大地。

赵铁柱站在神机营左哨三司的队列中,混铁盘龙枪冰冷地矗立在身侧,那匹枣骝马打着响鼻,不安地刨着蹄子,似乎也感受到大战将临的肃杀。他抬头望去,只见远处高大的点将台上,一个身着耀眼金甲、身披猩红大氅的身影,在无数将官的簇拥下,正对着下方无边无际的军阵挥动着手臂。距离太远,看不清面容,但那睥睨天下的气势,如同实质般压迫而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猛然爆发,如同惊雷滚过大地!无数士兵狂热地挥舞着兵器,声浪直冲云霄!赵铁柱胯下的战马也被这巨大的声浪惊得人立而起,被他死死勒住缰绳才稳住。

朱棣!永乐大帝!那个在史书中以雄才大略和铁血武功著称的帝王,此刻就在眼前!赵铁柱感到一阵心悸,也跟着人群机械地呼喊,心中却是一片茫然。这道士预言下的“十年”,难道要在漠北的风沙、铁血和马蹄声中度过?

“启程——!”随着一声穿透力极强的号令,巨大的军阵如同缓缓苏醒的钢铁巨兽,开始蠕动。神机营的部队夹杂在庞大的步兵和骑兵洪流中,推着装载火器、弹药、辎重的沉重车辆,踏上了北上的漫漫征途。

车轮碾过京畿的官道,扬起漫天尘土。离开了金陵的繁华,景色逐渐变得荒凉。沿途所见,是连绵的农田、稀疏的村落,以及越来越多被战争阴影笼罩的痕迹——废弃的驿站、加固的堡寨、眼神警惕的边民。

越往北,地势越高,风沙越大。当巍峨的居庸关城楼出现在视野中时,一股苍凉雄浑的边塞气息扑面而来。穿过关隘,便彻底进入了真正的边塞之地。广袤的草原如同绿色的地毯铺向天际,远处是连绵起伏、如同巨龙脊背般的山脉。天空高远湛蓝,白云如同巨大的棉絮。空气干燥而凛冽,带着干草和泥土的气息。这与江南水乡截然不同的辽阔与粗犷,让赵铁柱这个来自现代的护林员,也感到一种莫名的悸动。

然而,这壮丽的景色下,却潜藏着无尽的杀机。行军途中,不时能见到被焚烧殆尽的村落废墟,焦黑的残垣断壁诉说着鞑靼游骑的暴行。偶尔能远远望见地平线上如同黑点般快速移动的骑兵身影,那是敌军的哨探。大军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戒备,行军速度缓慢而凝重。

赵铁柱和他的小旗,主要任务是护卫几门沉重的盏口将军炮(一种小型野战炮)和运输弹药的辎重车。沉重的车轮在草原上压出深深的车辙。日复一日的行军,枯燥而疲惫。赵铁柱沉默地控马走着,混铁盘龙枪挂在得胜钩上。枣骝马经过长途跋涉,似乎也习惯了赵铁柱的骑乘,步伐沉稳了许多。道士那句“十年叉封”如同魔咒,在单调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中反复回响。他看着身边那些年轻或沧桑的面孔,他们或许梦想着军功封赏,或许只是麻木地服从。而他,却在寻找一条被“叉子”堵死的、回家的路。这巨大的反差,让他的心如同这塞外的风,空旷而寂寥。

夜晚宿营,篝火在无垠的草原上星星点点地燃起,如同倒映在地面的星河。赵铁柱裹着半旧的羊皮袄,靠坐在一辆辎重车旁,枣骝马拴在不远处打着响鼻。他仰望着塞外清澈夜空中那璀璨得令人心醉的银河,繁星低垂,仿佛触手可及。这星空,与六百多年后漠河乡夜晚看到的,似乎并无不同。可时空,却已天翻地覆。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贴身收藏的那支手电筒和仅剩的几节电池。冰冷的金属外壳带来一丝微弱的安全感。道士的预言,究竟是警示,还是某种指引?那“叉子”堵住的入口,真的再也无法打开?十年……在这金戈铁马、马蹄踏破漠北尘沙的岁月里,他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归途断绝的时光?

夜风呜咽,吹过无边的草原,带来远方未知的寒意和战马的轻嘶。篝火噼啪作响,映照着赵铁柱沉默而坚毅的侧脸。腰间玄钢破甲刀的刀柄,被他无意识地握紧,冰凉的触感直抵掌心。北伐的征途才刚刚开始,而属于他的战斗,似乎早已在灵魂深处打响。胯下战马的体温透过鞍鞯传来,提醒着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唯有力量与意志,才是他唯一的倚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